综述
抢占发展先机推进“五区”建设
本报记者张湘河
绵延千里的武陵山,高居云贵高原东缘,西南山区特有的青翠山色,描绘着我国内陆跨省交界最大少数民族聚集区的险峻秀美。
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4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2011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率先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为全国其他连片特困地区提供示范。
中央领导把目光投向了地处武陵山片区中心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2011年11月15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吉首市召开会议,正式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
2012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自治州,就推进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进行调研,并在吉首市主持召开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工作座谈会。
201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来到自治州,围绕武陵山区连片扶贫开发进行实地调研。
2011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来到自治州,调研扶贫攻坚情况。
……
从地图上看,武陵山片区形状宛如龙头,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就在龙头的脸颊位置。它的行动,直接关乎龙头的“表情”。
自治州州委、州政府迅速作出决定,大胆先行先试,抢占发展先机,推进“五区”建设——
建设特色产业聚集区,让资源优势成为经济优势
州委、州政府提出,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门槛、高科技开发利用资源,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3月31日,总投资20亿元的吉首矮寨旅游扶贫开发项目正式启动,成为我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启动实施的第一个重点项目。今年上半年,全州启动旅游在建和续建项目共66个,投资额达129.48亿元。今年1至7月,全州共接待游客1046.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6.97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28.91%和28.12%。
自治州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全力打造数个“百亿项目”。同时,他们还不惜“壮士断腕”,全面进行矿业整治整合,实施“数字矿业”建设。9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非媒矿山整顿关闭暨“打非治违”工作推进会议上,得到国家安监总局的充分肯定。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批示,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有力,成效明显。同时,酒鬼酒公司在这个全国仅有的三大天然酿酒生态带之一的“风水宝地”,做的风生水起,今年上半年完成税收3个亿,高居湘酒首位。
建设扶贫攻坚实验区,让脱贫致富成为发展成果
现在,自治州可以说是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叠加战略机遇: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省委省政府继续实施新一轮湘西地区大开发并把自治州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州委、州政府要求,以巨大的勇气打基础、破瓶颈,实施基础扶贫,加快构建以交通、电力、水利、信息为主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
交通的发展是湘西人感受最深的变化。从飞机上俯瞰湘西,这片绿如翡翠的莽莽群山,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条条已建和在建的高速公路,穿山越水,纵横交贯,为武陵山腹地勾勒出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立体高速前景。吉凤高速开通,标志着湘西旅游全面进入高速时代。凤凰古城旅游公司董事长叶文智告诉记者:“国庆期间,是旅客‘爆棚’的时段”。
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让绿色生态成为湘西第一形象
州委书记何泽中反复强调,“让绿色生态成为湘西第一形象”。自治州属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全州现有自然保护区48个、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9处,其中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20%。森林中植物种数占全省的51%,动物种类占全省的78%,是野生动植物资源天然宝库和生物科研基因库。
自治州明确提出:大胆先行先试,努力成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绿色发展新路径的创新者、实践者和引领者。目前,自治州大力实施“八百里绿色行动”造林工程,已累计投入2.83亿元,造林13.9万亩,绿化公路900多公里,栽植各类绿化苗木2170万株,工程涉及100余个乡镇300多个行政村,建起了千里绿色长廊。
建设民族文化保护核心区,让民族文化成为强州元素
湘西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区,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8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96处,在武陵山中地位特殊。把湘西建设成为全国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最完好、民族特征最典型、民俗风情最浓郁的标志性地区,已成为全州各族人民的共识。
“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今年在吉首挂牌。这是国家文化部批准设立的我国第六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也是我省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自治州列出重点特色镇5个、特色村103个、百年老宅1947栋、特色民族民居10971栋,制定了“百千万”特色民居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有关文件,决定用3年时间,全面启动实施“百个特色村寨、千栋百年老宅、万户民族民居”保护工程。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7000余万元,整治民居2000多栋。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让团结进步成为民族象征
州委、州政府提出,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宣传。在广泛开展各类创建活动中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全州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开展到每个群众身边,在活动中凝聚人心,拉近感情,激发智慧和力量……
先行先试,建设“五区”,迅速成为自治州的主旋律。
8月19日,龙山和湖北来凤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暨专家顾问组成立仪式,正式启动武陵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建设,成为武陵山片区第一个跨省成立的经济协作示范区。
9月22日,吉首市举行创建武陵山片区先行先试示范区大会……
可以预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表情”将越来越灿烂!
见证
大桥名叫“湘鄂情”
本报记者张湘河通讯员梁涛
9月22日,初秋的酉水河畔,天空湛蓝,和风徐徐。
58岁的建桥工人莫金城拖着自来水管,将清亮亮的河水均匀地洒在刚刚浇筑好的桥梁盖梁上。他是湖北咸丰县人,今年5月份来到工地。
这座大桥已命名为“湘鄂情大桥”。桥南为湖南龙山县,桥北为湖北来凤县。大桥全长585.8米,桥宽29米,双向6车道,由龙山、来凤共同建设,连接着武陵山片区第一个跨省成立的经济协作示范区。
大桥由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命名。去年9月,湘鄂情大桥龙山段全部竣工,力争今年底全线贯通。
同处于武陵山片区的龙山、来凤分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两县县城直线距离仅4公里。2011年10月,国务院批复《2011-2020年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明确设立武陵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
和煦的秋阳下,16根直径1.3米、高达4米的水泥桥墩,4根一排,很是壮观。桥墩上,工人们正在浇筑盖梁。
“小张,快,帮我再递一根焊条过来!”负责梁板预制的朱利民用混着湘鄂两省口音的普通话喊道。他出生在湖南益阳,安家在湖北荆州。朱利民一边擦汗,一边数着身边钢筋水泥混合的预制梁板,“第25块!桥梁梁板一共需要115块,还要抓紧!”
河上,大桥为完成今年年底通车的目标分秒必争,两岸,龙凤示范区建设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龙山来凤两县共同编制的《武陵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发展战略规划》今年1月18日在京完成国家级专家评审。今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武陵山区调研时,听取了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的汇报。7月4日,由湘鄂两省发改委联合批复。8月19日,在京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暨专家顾问组成立仪式。目前,两县已就共同规划黔张常铁路、龙凤酉水河综合治理、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试点工程等十大基础设施共建项目等基础性工作,开展了大量工作。同时,两县在工商、税务、教育、卫生等领域已建立了20多个协作组织。
站在桥头,龙山县县委书记张才金介绍说,大桥通车后,武陵山中将建成一座城区面积5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50万人的龙凤新城。
心声
“矮寨苗区的日子越来越精彩”
本报记者彭业忠通讯员陈生真
9月25日上午,吉首市矮寨镇飘着毛毛细雨,雾岚在峡谷里升腾。云雾中的矮寨盘山公路,更显雄奇;古镇之上的矮寨特大悬索桥,则更为壮观和美丽。
矮寨镇正街上一家叫做“矮寨火车头自行车驿站”里,几位来自江西的“骑友”,正在预订食宿。
驿站的“老板”是当地一位苗族妇女,名叫黄维。
驿站里摆放着18部普通自行车、2部山地自行车。黄维介绍说:“这些普通自行车,主要租给远道而来的‘骑友’们,去德夯大峡谷里和大龙洞景区时用;而挑战矮寨盘山公路,则需要专用的山地自行车,它的轮胎要宽得多,还可以变速。”
已下岗9个年头的黄维,于2008年成为了一名“骑友”,她们在外骑行时,总离不开自行车驿站——为“骑友”提供食宿等服务,而这些驿站都是由“骑友”所开办。2011年,吉首市在矮寨镇举办“首届中国德夯国际山地户外旅游节”,4000多名“骑友”和“驴友”来到矮寨镇;而今年3月31日,拥有四项世界第一的矮寨特大悬索桥正式通车,通过国内外媒体的大量报道,矮寨镇迅速成为旅游新亮点,来的“骑友”们越来越多。在家人和朋友们的鼓励和帮助下,她开起了这个自行车驿站。
“经营情况怎样?”记者问道。
“5月19日正式开业这天,从湖南、重庆、湖北、贵州等地来祝贺的‘骑友’有200多人,开业4个多月了,都是赢利的,接待了2000多名‘骑友’,最远的是一名德国的朋友。”
黄维告诉记者,吉首市已开始创建武陵山片区先行先试示范区。省里在矮寨的旅游扶贫开发项目,也在矮寨特大悬索桥通车那天正式动工,计划总投资20亿元,实施旅游扶贫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景区景观建设三大工程。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矮寨景区“百年路桥奇观,千年苗寨风情,万年峡谷风光”的鲜明特色。
“矮寨苗区的日子越来越精彩。”黄维信心十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