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龙腾湘西贯通衢

2020年11月26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2年03月31日 星期六

■特约撰稿 柏润

茫茫苗岭,巍巍群山。这里钟灵毓秀,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秀美的自然景观。一代文豪沈从文笔下的“茶洞”更是风情无限,令人神往。

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径欲从谁?

时光追溯至2007年年底。随着省委、省政府一声令下,来自全国各地的两万多名建设者迅速集结湘西。他们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以“科学创新、精细管理”为理念,安全和质量并重,为致力于打造一条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环保之路、民生之路而披星戴月、栉风沐雨。

四年弹指一挥间,敢教日月换新天!

2012年3月31日,吉(首)至茶(洞)高速公路胜利通车。高桥飞架、雄浑壮阔,连山接峰、舞动东西,如同腾飞巨龙,逶迤在崇山峻岭之间,镶嵌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大地上。至此,藏在深闺的悠悠花垣河,充满故事的边城,整洁风雅的青石板,古色古香的吊脚楼,沿着彩色大道姗姗而来……

大道似歌走湘西

谁持彩练舞山川,吉茶高速破天险。

翻开中国地图,沿武陵山脉东侧到沅水一带,湘、黔、渝三省市相接处,是由种种昔与今的传奇、悲与喜的歌谣编织成的神秘大湘西。绵延10万平方公里的武陵山脉将其紧紧包裹,成就了千年湘西的厚重神秘,也将湘西人民与现代文明生生隔阻,留下了封闭、落后的现状。长期以来,因为交通闭塞,这里许多未经雕琢的原生态景观和古朴的湘西风情只能养在深闺无人识;奇珍异宝深藏山间,无法向世人展现;农作物不能快捷地运出销售……

湘西人期盼着摆脱封闭、落后的现状,期盼跟上富民强省、快速发展的时代潮流,湖南经济发展的格局和国家西部大发展战略也在召唤着发展步伐相对滞后的湘西地区。将现代化的通天大道构架在古老文明的湘西大山中。穿行在悬崖峭壁上、蜿蜒在青峰秀岭中的吉茶高速,不再仅仅是一条路,而是希望。

她的顺利通车,标志着国家高速公路网8条西部公路大通道之一——长沙至重庆公路的通道全线贯通。从宏观层面而言,吉茶高速公路的通车是对国家西部大开发整体战略的响应,对于促进西部开发、增进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湖南而言,吉茶高速公路有利于促进湖南高速公路网与国家干线公路网的衔接,并完善湖南省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从而拉动大湘西区域经济网的提速发展;对湘西两百余万少数民族人民而言,吉茶高速公路是湘西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腾飞的强大“引擎”。

“做精抓细”筑坦途

京畿坦途,上善大道。

“在工程建设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工地实验室的作用,加强试验检测,用数据说话。”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贺仁雨的话言犹在耳。

为了建设优质精品工程,吉茶高速建设者们开始了探索精细化施工管理之路:矮寨大桥锚锭混凝土浇注施工采用温控技术,制定专门的温控措施,确保了重力锚7.2万方的大体积混凝土无裂缝;在省内首次采用superpave沥青混凝土路面新技术,并受省交通运输厅委托编写《superpave沥青路面标准化施工指南》;引进了医疗CT理念,运用地质雷达及超声阵列波技术对桥梁预应力孔道压浆饱满度进行无破损检测,提高了检测精准度和效率。

在工程建设中,吉茶高速注重通过运用新工艺来提高工程质量水平。路基施工中,因地制宜地对填石路堤边坡进行码砌,既节约了土地,又确保了边坡稳定美观;小型预制构件集中预制,统一模板、统一原材料、统一标准,并用自动喷淋设备洒水养生,提高了工程化生活水平;刚构箱梁挂篮悬浇混凝土施工在省内采用蒸汽养生工艺,既确保了质量,又提高了效率。

吉茶高速注重新材料的使用。在矮寨大桥建设中,采用大型岩锚吊索改善主缆的线型和内力,锚固材料用碳纤维作为筋材,提高了耐久性和耐腐蚀性;为解决河砂资源紧缺的难题,技术攻关小组经过多次试验,成功攻克机制砂代替河砂在高标号混凝土中运用技术,既节约了建设成本,也确保了施工进度。

为建设优质精品工程,吉茶高速还以引进新设备为手段来提高工程质量。T梁预制采用电脑控制的附着式高频低幅振动器和智能张拉控制设备进行施工;桥梁模板全部采用厚度不小于6毫米的全新大面积钢模,矮寨大桥采用进口的维萨板做模板,并涂刷优质脱模剂;在省内首次采用大型沥青混凝土集料水洗设备对路面集料进行水洗,并引进进口的大型加速加载仪进行沥青路面现场抗车辙试验,提高路面工程质量。

安全管理创新举

安全大事,警钟长鸣。

2011年8月20日,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高管局局长吴国光检察吉茶高速建设情况,认为吉茶高速公路为精细化施工管理和山区高速公路安全生产管理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施工现场进行安全分区管理,成为了吉茶高速建设者们推进“平安工地”建设活动最有效的创举。根据施工安全危险等级,将施工区域分为红、黄、蓝、绿四种不同的安全管理区域,在相应的区域有针对性地强制性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其中,绿色区域主要是生活区,要求闲杂人员禁止入内;蓝色区域是一般安全施工区,要求非施工人员严禁进入;黄色区域是危险施工区,要求非专业施工人员严禁入内;红色区域是高危施工区,要求非特殊施工人员严禁进入是安全分区管理的主要内容。由于这种方式直观,在安全宣传和教育中,易于被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机手、技工以及周边群众理解和接受,增强了安全管理工作的群众基础;醒目的标志标牌让过往行人更直观地认识到危险性,使误入工地和随意在作业区走动的现象大为减少,客观上强化了个体趋利避害的意识;严格的进出登记制度能不断的提醒作业人员,促使其严格地按照操作规程作业,主观上对施工技术人员起到较好的警示作用。

除了创新实施施工安全分区管理外,吉茶高速定期对各合同段各项安全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度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健全了各项安全制度,如安全技术交底制度、重大危险源登记销号制度等;先后多次对全线特种设备和高墩高边坡支架的安全稳定性、高空作业的安全防护、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专项安全的施工方案以及安全技术交底的执行情况等进行拉网式排查和治理。

一系列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安全措施,为吉茶高速的安全施工架起了坚实可靠的防护栏,使安全始终处于可控状态,确保了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最终实现了无安全事故和“零死亡”的安全生产管理目标,为山区高速公路安全生产管理树立了新的标杆。

“空中走廊”铸辉煌

山水起诗行,湘西飞巨龙。

抬头仰望,矮寨大桥沐浴在金灿灿的阳光中,与著名的“矮寨盘山公路”、“德夯大峡谷”交相辉映。白天,她屹立于薄雾迷霭中,与百花争艳;夜晚,她绽放在七彩的灯光里,与皓月争辉。古老的湘西披上了迷幻亮丽的青春盛装。

矮寨特大悬索桥是吉茶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在距吉首市约20公里的矮寨镇上空355米处跨越德夯大峡谷,两索塔间跨度为1176米,是目前世界上跨峡谷间跨度最大的钢桁梁悬索桥,技术要求之高、施工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开工前,吉茶公司、总监办积极组织施工单位高标准地完成了两岸16公里施工便道的修建,为其后的大型构件和大宗材料运输打下了良好基础;开工后,及时对两岸索塔基础开挖过程中发现的18个溶洞进行了处治,其中最大一处灌浆1万余方,通过压浆等技术措施和手段消除了安全隐患,确保了大桥的质量安全;精心组织大桥两锚两塔的施工建设,采用了专门的温控设计,解决了重力式锚碇7.2万方混凝土易开裂的难题,攻克了混凝土高程向下输送难关;与课题组一道完成了索轨滑移缩尺和足尺模型试验,为矮寨悬索桥的上构施工做好技术准备。

在吉茶高速建设者看来,最让他们骄傲和自豪的,是在艰难的自然环境下,用智慧和心血所凝结而成的四个“世界第一”:作为吉茶高速的控制性工程,矮寨特大悬索桥主跨1176米,跨峡谷悬索桥创世界第一;首次采用塔、梁完全分离的结构设计方案;首次采用岩锚吊索结构,并用碳纤维作为预应力筋材;大桥原创的“轨索滑移法”架设钢桁梁工艺。

轨索滑移法是利用悬索桥的主缆和吊索的永久结构,作为施工阶段的支撑,在主缆上面、吊杆的下端,架设8根轨索,形成一个通道,把运梁小车挂在上面,让重达几百吨的钢桁梁以“坐缆车”的形式到达预定位置,实现拼装梁。相对于桥面吊机拼装方案,轨索滑移法减少了钢桁梁的高空拼装作业,把钢桁梁拼装的工作全部放在陆地上,既可节省工期,又有利于保证施工安全及施工质量。

如今,雄伟气派的矮寨特大桥悬空而起,成为吉茶高速公路上的独特景致,也为美丽湘西树立了新地标。 

大地长出生态路

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游。

徜徉在全长60余公里的吉茶高速公路,沿线青山绿水相伴,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独特。我们不禁思索,在风景如此秀美的地方修建高速公路,如何做到在保护好原始古朴生态环境的同时,让吉茶高速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呢?

建设之初,吉茶高速便牢固树立“两型高速”理念,深入挖掘高速公路的自然内涵和文化内涵,坚持对生态环境“最小程度的破坏,最大限度的保护,最强力度的恢复”的原则,将 “环保、人文、景观、美学”的建设理念贯穿于设计和施工的每一个环节,让高速公路成为优美山水中一道宏伟靓丽的风景线。

在工程建设中,吉茶高速为保护沿线植被,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隧道开挖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采用“零开挖”的方式进洞,尽量不扰动原有山体和破坏植被;严格控制高边坡和大面积边坡,尽量放缓边坡坡度,避免出现面大、坡高的削皮式路堑边坡,同时用加密截水沟等有效措施避免小径流形成大的径流;基坑开挖所产生的草皮土、有机土不丢弃,留作植被恢复用土。在选定桥位和确定桥孔布置时,尽量不压缩河道,以确保洪水顺利排泄、地面水顺利排除。桥梁工程在灌注桩施工过程中设置临时性沉淀池,使泥沙沉淀,并在沉淀池出水一侧设置土工布围栏,再次拦截泥沙,防止施工产生的泥沙污染水体。

同时,吉茶高速特别注重高速公路与湘西自然地域景观特色、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峒河岸边、矮寨公路奇观、天问台、兄弟河岸边等处,建设者通过对线路的局部抬高、放宽和高低错落等处理,充分利用紧急停车带,形成了多个可供司乘人员休息观景的平台,形成了美丽的路域风景线。在边坡防护绿化中,他们大量采用各种乔木进行搭配,并根据具体位置以及相应的生态系统类型选择植被,人工播种、引种植物以本地物种为主,尽量选择抗逆性强、抗旱、耐热且多年生的品种。

致力打造廉洁路

阳光高速,折射瑰丽光彩。

“修好一条路,培养一批干部,锻炼一支队伍”,打造阳光工程,这是吉茶公司恒久不变的建设管理目标。自项目开工建设以来,吉茶公司以狠抓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强化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为主线,以狠抓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为重点,注重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着力强化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和防腐拒变能力,形成廉洁自律作表率、艰苦奋斗讲奉献的良好氛围。

为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浓厚的监督氛围,吉茶公司、监理处及承包人驻地均设置廉政公告牌、廉政举报箱,公布廉政举报电话;严格按照“三个合同”一起签的要求,与承包人签订廉政建设合同。同时,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将廉政建设的执行落实情况作为季度考核和年度综合考评一项重要的检查内容,有效强化了廉政建设执行力。坚持每季度邀请专家教授上一次廉政教育党课,加强廉政教育。

与此同时,吉茶公司始终注重加强对项目投资的控制,执行严格的接待制度和各项管理控标制度,有效控制非生产性成本;严格监管建设资金和征地拆迁资金,定期检查建设资金使用情况;严格变更管理,及时组织设计院和相关专家对方案进行专项评审,并坚持重大变更报请省交通运输厅和省高管局批准的制度,确保变更合理、技术可靠、节约投资;加强计量管理,特别注重加强中间交工工程量验收,保证计量的准确性。通过采取此类有效措施,实现了严格控制工程投资,打造阳光工程的目标。

路地和谐“鱼水情”

踏平坎坷筑坦途,百里苗乡尽欢颜。

2008年4月,花垣政府送来感谢信,吉茶高速人参与解救被困7天7夜三名矿工的事迹至此广为人知:吉茶人不仅仅是只会“逢山开洞,遇水架桥”的建设者,更能在关键时刻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曾有一位多年从事高速公路建设的人士感慨:“如果与地方协调跟不上,路地关系处理不好,再好的技术也修不好高速公路。” “视驻地为故乡,视村民为亲人”, 尊重当地民风民俗,坚持文明规范施工,这是吉茶公司对处理路地关系提出的要求。建设之初,为把建设高速公路的重要意义和征地拆迁的有关法律法规及补偿政策宣传到乡、到村、到户,在湘西州委、州政府的支持下,吉茶高速沿线各县市通过广播、电视、宣传车,悬挂横幅标语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让沿线群众积极支持高速公路建设,努力为高速公路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吉茶公司协调人员同地方各级协调指挥部工作人员及沿线各乡镇街道、村委协调干部不辞辛劳,坚持双休日、节假日不休息,进村入户,大力宣传吉茶高速公路建设的意义和作用,认真宣讲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的政策和依据。

在征地拆迁工作中,吉茶高速坚持严格按程序办事,做到拆迁协议签订到村、到组、到户,补偿兑现到户,指定银行,以一户一折的方式,将补偿资金及时足额地发放到拆迁户手中。为确保补偿资金全部拨付到位,吉茶高速与地方协调指挥部工作人员深入一线,对征地拆迁和补偿工作进行摸底排查,发现遗漏及时整改,将各种矛盾和问题进行现场调解,将问题彻底解决。吉茶高速公路沿线拆迁后无一人上访,无一例讼争。

吉茶高速的建设者始终坚持以民生为重,为沿线村民修通村公路10余条,机耕道50余条,改建水井10余口。在各种涉及民生问题的处理中,通过共同协商,和谐共建。在C2标段,建设者们将临时便桥改为永久性桥梁,解决了曙光、回光两村历史以来过河难的问题;在鹅梨坡、阳孟、排兄等地,建设者修通了村道,为村民摆脱了祖祖辈辈肩挑背驮的历史。此外,吉茶公司坚持为沿线贫困家庭子女开展“金秋助学”活动。一系列温暖人心的举措,将建设者的爱心和热情送到当地群众的手里,也赢得了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的尊重和信赖,不少群众自发翻山越岭为建设者们送水、送特产,施工者与当地群众心手相连,距离更近,情谊更浓。

矮寨天险上,“开路先锋”铜像昂首问天,一手握凿,一手挥斧,仿佛要凿开天路,在他的脚下,是奇绝天下的矮寨盘山公路,而在他的面前,则是壮观世界的吉茶高速——武陵为证,跨越历史的记忆,大湘西的时代传奇,由此豪迈落笔!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