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张新国刘波左亚军
初冬时节,暖阳普照。永州之野,活力无限。
从九嶷山下,到湘江河畔,处处是生产建设的火热场面,让人感觉到一派暖冬的气息。永蓝、道贺高速及出省跨境公路旁的建设工地上,挖掘机、推土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总投资达80亿元的“中国(永州)东盟绿色自由贸易区先行区——马来西亚产业园·永州国际航空物流项目”刚刚启动,五矿集团总投资20.8亿元开发的江华稀土深加工项目和总投资达100亿元的“十二五”湖南水利“一号工程”涔天河水库扩建项目又于近日相继奠基……
如今的永州,已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黄金地,承接产业转移的代名词、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高地、中部崛起的新亮点。据悉,“十一五”以来,永州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2010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达到767.2亿元,比2005年增长1.25倍,年均增长13.3%,高于“十五”平均增速2.8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达到53.5亿元,增长1.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31.9亿元,增长4.7倍。这5年,不仅是建国以来永州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基础设施投入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最快的时期。
破除瓶颈好赶超
永州市是后发展山区,交通建设“欠账”较多。5年前,全市只有一条高速公路——衡枣高速小范围穿越该市一县两区,长仅106.7公里;有8个县区不通高速和铁路,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仅占全市公路总里程的10%;国省干线公路路面铺装率为85%,在全省市州中排名靠后。
为打破交通瓶颈、实现后发赶超,2006年初,永州市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交通工作,决定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交通建设前期启动资金,并担保贷款5000万元,支持出省跨境公路建设。永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赴江华瑶族自治县和双牌县上梧江瑶族乡等地调研,为从交通入手解决山区脱贫致富问题并为全市交通建设科学决策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市委书记张硕辅今年一到永州工作就深入永州大道工地调研,协调解决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催促建设进度。市长龚武生多次到交通部门研究交通发展方案和措施,并到永州大道、永蓝高速公路、217省道等交通建设现场办公,解决建设中的各种问题。一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突出推进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的“北承南接,东出西进”大交通建设热潮,在潇湘大地一浪高过一浪。
一个集公路、铁路、机场、水运于一体的立体、现代交通网络,正在永州形成。目前,永州已有2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在建的厦蓉、二广、道贺等3条高速公路也将在近年内建成通车,到时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500公里。同时,境内18个出省跨境及干线公路改造项目近期也将相继竣工。近5年来,永州交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9375公里,比“十五”期末增长173.8%。全市以高速公路和二级以上公路构成的“五纵六横八连线”公路网络初步成形。洛湛、湘桂铁路在永州境内成“十”字交汇。湘桂铁路复线快速通道正抓紧扩能改造,完工后将成为连接京广线经永州通往东盟的大动脉。永州零陵机场已开通永州至长沙、昆明、深圳、北京航线,经中转当天可达全国各大城市。境内湘江北下可抵长江,南上经灵渠可入珠江,通航里程达555公里。
穿行于永州之野,我们随处可见大干交通的壮阔场面。从九嶷山下到潇湘河畔,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昼夜轰鸣,给“十二五”添加了精彩一笔。
交通的飞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大交通的对外辐射功能,也在永州市招商引资中很快显现出来。5年审批外资企业241家,实际利用外资13.8亿美元,为“十五”的4.5倍;内联引资583亿元,为“十五”的4.8倍。交通区位优势相对明显的“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成了外地客商投资的洼地。排名全国水泥行业前两位的海螺集团、华新水泥先后落户永州,投资分别达到15亿元、5亿元以上。
巧借东风行大船
毗邻两广的永州,多年来曾先后尝试用“大郊区战略”来“破冰”,用“生态环保战略”来“突围”,但还是没能跟上经济发展的大潮。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效率不高、活力不足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基础相对薄弱的永州。
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地处潇湘之源的永州在承接产业转移与对接东盟中,借势调整结构,强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大开放促大转型,以昂扬的激情驱动经济大船扬帆疾驶!2010年,全市共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80多个,实际利用外资近4亿美元,同比增长54%。全市30多家企业与东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贸易活动,100多个产品进入东盟市场,对东盟的进出口比上年猛增5倍多。永州的项目建设也进入前所未有的黄金期,201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入达到800亿元,投资总量和增幅已连续3年位列全省前3名。
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作为湖南唯一与两广接壤、距离东盟最近的永州,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家商务部授予永州“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提出要将永州“建成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排头兵和对接东盟的桥头堡”。永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巧借东风,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从更高层面谋求与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承接和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对接。
2010年初,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3月,永州市组成学习考察组前往广西北部湾、云南等地考察取经;4月,该市主要领导率考察团赴老挝、越南、马来西亚等国进行商务考察;5月,市委、市政府分别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就对接东盟有关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市委学习中心组还专门邀请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常务秘书长许宁宁来永州作专题讲座。8月27日,永州在北京举行“走进东盟”专题推介会,与东盟10国驻华大使、商务参赞,共商进一步扩大交流合作、促进经贸往来、努力实现“资源互补、利益双赢”。10月20日,市长龚武生率团参加在南宁举办的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作为国内唯一政府领导代表在中国-东盟商会领袖论坛发言,并主持召开永州走进东盟经贸洽谈会,为深化与东盟合作和对接建立起新的平台。今年10月,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隆重举办。作为毗邻的永州,可谓在博览会出尽了风头,共签约项目25个,其中外经外贸项目7个,进出口总额1.1亿美元;招商引资项目18个,其中外资项目8个、投资额达15.6亿美元,内资项目10个、投资38.4亿元人民币。
在承接产业转移和对接东盟的过程中,永州市委、市政府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绝不能只停留在承接东部地区不要了的产业和投资上,也不是东部产业的“简单复制”,而是要着眼于促进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大力引进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资源转化能力强、符合环保要求和行业标准的大项目,彻底取代现有的规模小、产能低、能耗大、污染重的产业格局。总体布局上南面突出建设“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北边凤凰园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打造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同时,鼓励各县区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构筑“一县一品牌”、“一园一特色”的产业格局。
“承接产业转移和积极主动对接东盟,是永州发展的重大决策,是永州发展的第一要务,我们要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开放兼容,对接粤港澳,融入东盟圈。”永州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了铿锵有力的出击令。
市长龚武生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辗转上海、天津、温州、绍兴、杭州等多个沿海城市,与上海复星集团等20多家企业洽谈产业转移事宜。同时,他们利用“沪洽周”、“深洽会”等节会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先后签约引进项目200多个,投资总额500多亿元人民币。
市直各部门和各县、区纷纷亮出招商新招:道县要求县“四大家”班子负主责,每年各引进一家过亿元和一家投资4000万元的工业企业并开工建设。江永县按照“1名常委+3至5名县级领导+6至8个县直单位组成一个小组”的形式,以组为单位分解落实招商引资目标任务。零陵区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各单位年终综合考核的重中之重,作为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标准。东安县提出“以老乡招客商、把客商当老乡”的“乡商招商”模式,营造了亲商、安商、富商、稳商的良好氛围。双牌县在深圳组织召开老乡恳谈会,并从现有客商资源中聘请了30余名特邀招商员。
诚招天下客,自有凤凰来,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抢滩永州大地。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华能集团、亚洲水泥行业巨头海螺集团和华新水泥、世界著名运动鞋品牌耐克、彪马生产商湘威公司等先后落户永州并开花结果。近两年来,永州市内联引资项目达1100多个,合同资金达1000亿元。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800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超过100家;水泥、造纸、冶炼等传统行业整合提升步伐加快,光伏、电子、食品、生物医药、汽车、造纸、矿产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日益崛起,其中矿产品、农产品集群产值均突破100亿元,率先成为“百亿产业”。
在承接与对接过程中,永州市把改进作风促落实、创先争优树形象的要求放到生动实践中去检验和落实,有力推动了开放机制创新,促进了投资环境优化。市里将承接产业转移的主体职责细化,逐步落实到相关县区和部门,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格局。
祁阳县推行招商引资重点项目“一对一”服务,落户祁阳工业园新区的美星光电从建设到投产只用了6个月。冷水滩区实行项目工作组跟踪服务机制,落户该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的平板显示器第一条生产线从开工建设到投产仅用了10个月。宁远县全体县级领导、副科级以上单位党政一把手的电话全部向社会公开,方便客商办事。江华开通了“书记、县长办公专线电话”,实施《依法行政监督》制度,客商满意率达到100%。新田县成立了“经济环境110”,实行限期办结投诉案件。
夯实基础设施,打造优质投资平台。在建的湘桂铁路复线2012年建成后,时速可达250公里,将成为通往东盟的又一铁路大动脉。在建的永蓝、厦蓉、道贺3条高速公路以及8条出省跨境二级公路,定于2012年前相继通车。零陵机场已开通长沙、北京、深圳、昆明航线,正在争取开通上海、南宁、马来西亚吉隆坡航线。通南贯北、承东启西的大交通格局有望两年内形成。届时,将大大缩短永州与沿海及东盟的时空距离。
同时,永州还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推进园区建设。2010年全市新扩园面积近10平方公里,新建成标准厂房50万平方米,在建的标准厂房达100万平方米。以制鞋、服装、五金机械等为主的加工贸易企业加快向园区聚集。耐克、阿迪达斯、彪马世界三大运动鞋品牌相继在园区落户,永州将成为世界品牌鞋生产基地。
永州通关平台建设也在顺利推进。2009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了永州公路口岸办。永州海关和出入境商品检验检疫局的设立工作正在加紧进行,有望今年全面开通铁海联运,实现快速转关模式。
东风吹暖碧潇湘。敢为人先的永州人在这轮转方式、调结构、促两型的经济发展浪潮中,勇于探索,铿锵前行,一个朝气蓬勃后发赶超的新永州,正徐徐展现在人们面前。
龙头高昂引富路
舜帝巡狩九嶷,传说中以神的力量将文明的种子撒播于永州之野,而在道县玉蟾岩发现的古稻种,则用科学的事实宣告,早在1.2万年前,这片土地领先世界进入农业文明。然而,当市场经济以残酷的竞争,打破自给自足的安宁,祖先的丰功只成了一种荣耀。
永州的山野,橘子树、油茶树遍布。以前,当橘子红了,油茶摘了,农民的心常常也缩紧了。全市约3亿公斤的橘子、400万亩的油茶在等待市场的“判决”,而市场往往宣读出“卖难、低价”的判词,农民心中的痛年复一年。
没有加工龙头企业的领航,就没有市场的通行证。依托资源优势培育特色加工业,成为市委、市政府重要的战略决策。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大潮中,永州市委、市政府就像是一部“加油机”,企业家们感到的是源源不竭的动力。“车间和市场,是企业做的,此外的一切,就是我们做的。”在永州的各级各部门都有这样的共识。规划、土地、基地建设、贷款、认证……企业家们在每一个关口,都会感到政府的力量在支撑。于是,短短几年时间,一大批农产品特色基地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相继崛起,迅速改写着永州传统农业的历史。
私营企业熙可食品集团的迅速崛起,给橘农带来了曙光。该公司年出口橘子罐头近5万吨,全部进入欧美的大超市,其橘片罐头被美国专家称为“世界顶级”产品,产销率达到98%。老板阳国秀现在不是担心市场,而是着急原料。眼下是生产旺季,她组织人员一边深入橘园忙收购,一边深入农村与农民洽谈扩建基地。她的目标是,5年内把基地扩展到3万亩,出口罐头做到10万吨。和她一道撑起永州柑橘产业的还有陆才子的永州罐头厂,两家目前的总生产能力超过8万吨,都是直接外销,橘子罐头出口占了全省的半壁江山。近两年,永州已很难听到柑橘卖难的埋怨声了。
祁阳的天龙和银利来米业,目前年加工优质大米5万多吨,他们分别把产业的链条延伸到周边3市10多个县区,建立了优质稻基地近20万亩。金浩植物油现在年产5万吨,产品成为我省乃至全国的一大品牌,行销市场。由于它的勃兴,永州许多已经荒芜的油茶山,开始重新低改。还有永州异蛇、百草药业、时代阳光、鑫农谷鸭……都在永州的田野上长出了枝繁叶茂的“产业树”。
目前,永州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7000余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年销售收入接近60亿元。初步形成了以湖南天龙米业公司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业;以金浩植物油为龙头的油脂油料加工业;以永州之野异蛇实业公司为龙头的酒类加工业;以双牌华兴竹地板厂为龙头的竹木加工业;以湖南熙可罐头公司、永州罐头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果蔬加工业;以百草药业、时代阳光为龙头的药材加工业;以江华大地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肉类加工业等七大类农产品加工业。全市拥有“万字号”特色种养基地180个,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300多万亩,无公害和绿色产品认证101个。永州市曾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单位,我省仅永州获此殊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