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文热心 李光华 徐荣
“韶山银河”,这四个嵌镶在韶山银田渡槽上的颜体大字,出自华国锋同志之手。
“韶山银河”,不仅是指眼前这座悬空而过、气势恢宏的渡槽,内涵覆盖着整个韶山灌区工程。
“韶山银河”——韶山灌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个经典水利工程,永远载入了湖南史册。但回溯46年的历史,它演绎的又不仅仅是水利,还有更多更多。
1
一个工程
韶山灌区内无旱灾,这是记者的印象。记得2007年发生“50年一遇”的干旱时,这里却没有“大旱”的报告。
对韶山灌区的人来说,干旱,是个遥远得与己无关的词。志书记载的“夏秋大旱,草木皆赤”,自灌区建成后再没有出现。
灌区虽然冠以“韶山”,其实到韶山冲的只是这个大型灌区某条支渠的终点。韶山是受益地区,但只占了很小的比重。修建这个灌区的计划早在1958年就有了,而且也修建了部分工程,到1965年6月更名定名时,因所灌溉的地方都在韶山周边,且“韶山”在当时已是一张耀目的名片,也就冠名“韶山”。也因为“韶山”二字,它成为湖南20个大型灌区里最受关注的一个。
“韶山灌区”其实是“引涟入三湘”工程。“三湘”也并非我们代称湖南“三湘四水”中那个概念,这里特指湘乡、湘潭、宁乡,其中宁乡取的是“湘”字谐音,也因此灌区中有了“三湘分流”——渠水分别通向三县(市)一景。整个工程,就是先用大坝将涟水抬高11米,然后让干渠水位保持这个高度,实现农田灌溉自流化。干渠也就成了一个高出地平线10余米的人工天河。
涟水河在湘乡洋潭被一个长达387米的滚水坝——洋潭引水坝拦住,从右岸通过进水闸进入总干渠,流过约20公里后,抵达南北分流渡槽就“分道扬镳”。南干渠经过湘乡东台山进入湘潭县,跨过涓水直至梅林桥。北干渠则至湘乡顺塘桥“三湘分流”处又一分为二,右边一条往湘潭县毛集井而去,左边一条通往韶山以及宁乡,“灌溉两个主席的家乡”。涟河水从洋潭“上岸”后,通过干、支、斗、农、毛织成的渠网滋润着7个县(市)100万亩土地。据计算,灌区有“干渠5条,长186公里,支渠725条,长1186公里,斗渠及以下渠系长8730公里。”
韶山灌区于1965年7月1日举行开工典礼。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华国锋任工程指挥长兼政治委员。1966年6月,长达174公里的总干渠和北干渠建成通水,6月2日举行了通水典礼。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在庆祝大会上讲话并剪彩。他肯定“韶山灌区工程对湖南农业面貌的改变将发生巨大的影响”,称赞湘潭、宁乡、湘乡等县广大人民群众“在10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一件大事。”
2
一种精神
在灌区,无论是漫步的渠道上,还是穿行在渡槽上,或是琢磨着水闸,你会发现建在46年前的设施依然那么坚固,不见掉渣,不见渗漏,更不见崩塌。虽然几十年风雨的吹打,让它们粗糙得露出了砂砾,可任你敲打,任你手叩,就是不动分毫,这让记者不由自主地敬佩当年建设者的质量意识。
9月18日,我们在韶山灌区管理局见到了老局长曾纪鑫。他笑笑说:“当年的指挥长华国锋对工程提出‘三高一低’,‘三高’就是高标准工程,高标准干部,高标准管理;‘一低’就是低生活标准。”“高标准质量高到修的渠道与图纸上的一模一样,就像工厂里按图纸加工出来的零部件一样。正因为按这种标准施工,所以灌区的蓄水率达到了90%以上。高标准干部,带队的都是区委书记、公社社长、大队支书等骨干,这批人很多就留在灌区做了管理干部,如管理所长等。高标准管理,无论是人员还是工程,都是严格按章行事。如,参建民工,不仅要自愿报名,还要通过政审;白天劳动,晚上学习。生活低标准,当然饭可管饱,菜也可以,住就比较差了。譬如我当时刚从湖南水利学校毕业,和同来的同学们负责总干渠的0-11号桩小型建筑施工。那时候住在农民家的猪圈里……灌区附近的每家每户都成了临时‘招待所’,民工们借住在此。”
但“三高一低”只是灌区精神内涵之一,还有自力更生等。整个投入只有4000万元,其中2500万元是周恩来总理主持国务院会议通过,从中央财政拨给的。这个工程按常规应投入1亿元。这中间主要是农民兄弟贡献大,民工除了伙食费外,劳动力没给钱,在生产队里记工分。受益地方如此,湘乡县(市)的壶天、月山、棋梓桥,湘潭县的青山桥、花石等不受益的也这样。整个干渠工程174公里,除楠竹山一个地段因为要下截25米由省机械化公司作业外,其余全都是民工肩挑手挖完成的。民工们凭着“愚公有移山之志,我们有穿山之志” 的豪情,快马加鞭,进度很快,还创造了诸如“排桩取土”法等。那时设备也比较简单,吊混凝土槽,120吨一个,用的是手摇绞车。主体工程只几个月就完成了。真正做到了“10万民工10个月,修好了工程练好人,精神物质双丰收”,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受益”的目标。因此,“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被总结为灌区精神。
3
一段故事
车到银田,有一处渡槽,上有“韶山银河”四个大字。
这是华国锋同志1977年题的,当时他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
在银田渡槽右边的山头上有一个陈列室,里面记载着华国锋同志题词的由来。原来,韶山灌区修成后,其他地方都有领导人的题词和命名,如灌区的水源之地——洋潭水库,陶铸题写了“韶山灌区引水坝”七个大字,并制成巨匾悬挂于坝上。“飞涟灌万顷”,位于湘乡市山枣镇洙津渡处,是北干渠第一座渡槽,也是灌区中气势最宏伟的渡槽工程,名字是时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取的。沿北干渠下行到湘乡芦塘寺水库前边,便是“三湘分流”,为中南局书记处书记王首道所题。皂林冲隧道取名“英雄关”,由时任省委第一书记的张平化题写。华国锋题有“云湖天河” 。灌区每一个大工程的名字都来历不凡。
银田渡槽——韶山的南大门,建设者们最想让毛主席亲自题词,可老人家没有题。在银田渡槽北面山包上的韶山灌区陈列室里,记者找到其中原由:“1966年,毛主席来到长沙,张平化等省委领导请毛主席为灌区题词。毛主席回答说:‘要高产才算’;不久,毛主席再次来长沙,华国锋、王延春等省委领导同志再次请毛主席题词,因为这时灌区发挥作用,他老人家‘要高产才算’要求实现了,没想到毛主席沉思片刻说:‘现在不写,灵了再写’。”因此,银田渡槽修成后11年无题词。
一直到1977年,华国锋同志才题写了“韶山银河”。
华国锋同志对这个工程是“偏爱”的,先后有过四次题词。早在工程前哨战的1965年7月,他就题了“做出一个符合总路线精神的引水工程的好样板来”;后来,工程竣工,他录写了民工快板:“高山顶上修条河,河水哗哗笑山坡;昔日从你脚下走,今日从你头上过”;1977年是第三次题词;1996年,韶山灌区通水30周年,华国锋又题词“发挥综合效益,永远为民造福”致贺。
4
一道风景
记者从韶山灌区局机关后的“三湘分流”起步,沿着左干渠前行,真有“浩荡清波远,翘首望源头”的感觉。有人如此描绘着韶山银河的山水景色,“水渠蜿蜒于山岳之间,穿行于山峦之中,如蛇似龙游弋于湘中丘陵。渠道水面狭窄,水流急缓交错,弯弯曲曲。两岸山水风光倒映在水面,被流晃成一幅飘荡的动感图画。渠道沿途有长短不一的隧洞……从山的这边穿梭而入,从山的那边飞跃而出……一条条渡槽宛如一道道挂在山峦间的长虹,渡槽内水流湍急,水声潺潺,如翡翠碧玉碰撞相鸣,渡槽周边山水秀美,景色迷人。”
然而,在记者眼中,山水只是“湘中锦绣”的重要元素。站在“三湘分流”的渡槽上,放目四望,初秋的湘中整个就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黄的是千重的稻浪,绿的是挺拔的风景林、茂盛的庄稼,红的是农家别墅的屋顶,白的是反季作物的大棚,粉红色的是诱人的湘莲。更多的色彩,是任何文字、画笔也难表现的。鱼跃的水声、鹧鸪的啼叫、家犬的“汪汪”,让人顿生身在大自然的安宁。
一个工程让这方山水灵动起来。
一个工程让这片土地兴旺起来。
一个工程让这里景色如诗如画。
5
一张名片
韶山灌区已成为湖南的一张文化名片。
它知名于世界。据统计,“从1965年至2001年,国外人员来灌区进行专业考察的有49次,368人,来自54个国家”。这中间,有联合国水利考察组,也有发展中国的“学习组”,他们对这里的综合功能和工程质量给予高度评价。它名震于全国,行内的话是“北有红旗渠,南有韶山灌区”。
它文化底蕴深厚。是历史成就与现实效益的完美相合,是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是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完美结合。灌区本身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程经典,又是改革开放时期综合效益的样板。人造的水利风光、田园风光和自然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是现代伟人毛泽东主席和刘少奇主席的故乡,是彭德怀元帅和陈赓、谭政大将等革命家的故里,是华国锋同志主持修建的工程,也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灌区精神诞生地、传承地。正因为如此,灌区已列入湖南省红色旅游景区评审。有关权威人士说,这个景区填补了红色旅游景区的空白,这里可“看”可“用”,可“咏”可“思”。灌区所发挥的作用令人叹为观止,到这里休闲、旅游所得到的审美愉悦更叫人难以忘怀。
它是一个遗存。“精英”魄力、魅力和“草根”智慧、汗水都凝结在其中。46年的历史已让它符号化了,成为湖南史上厚重一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