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向敬之刘凌通讯员欧阳标
慈善之道,行于义举,彰显大爱。慈善事业是济困扶贫、改善民生而促成社会和谐的民心工程,也是慈心为怀、善行天下且推进人类文明的时代标识,更是温暖你我、爱在人间又铺展美好胜景的崇高事业。
面对种种自然灾害的侵扰,遭遇不同生存苦难的折磨,慈善组织和行动却以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将那些惨痛的损害减免到最小程度,使无情的伤痛在爱的奉献中得以慰藉。慈善承载着道德与责任,对接着奉献与感恩,汇聚着爱心与力量,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着独特的作用、价值和贡献。爱心就是托起和谐社会的那股巨大力量,慈善就是通往人类共同幸福道路上的那座宏大的加油站。
湖南人敢为天下先,不但在慈善法制建设上领先全国,而且频推新项目、争创大影响,让三湘四水处处分享慈善的明媚春光。近年来,在省慈善总会的引导下,全省慈善会系统共募集慈善款物30多亿元,救助了500多万人(次)的困难群众和灾民。
开先河,连推法规促发展
当前,我国利益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正在转型发展,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是时代之需,人民之盼。而我国尚显稚嫩的慈善事业面临着因法制建设不健全而制约发展的客观局面。这需要一个突破,需要一种法的巨力,关爱公益,捍卫慈善,利民惠民,公正公平,推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湖南慈善会系统从薄弱环节、现存问题入手,推动慈善立法,以法为后盾,依法行慈善。2011年5月1日,由省慈善总会牵头组织调研、起草的第一部关于募捐的地方性法规《湖南省募捐条例》正式实施,填补了我国慈善募捐立法领域的空白。省慈善总会还配合编写、印发了《条例释义》,并组织市州慈善办主任参加省民政厅举办的条例实施培训班,保障条例在全省贯彻实施。2012年5月31日,长沙出台《长沙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诞生了全国省会城市第一部慈善法规。
这一系列法规及解释文件的接连出台,给湖南慈善事业的健康前行,保驾护航,规范指引。
湖南慈善法规建设得到了民政部和中华慈善总会的高度评价。其他兄弟省市纷纷派员前来观摩、考察和取经。
造氛围,全新宣传创特色
慈善宣传展示一种文化,展示一种利国惠民、创造福祉的慈善文化。湖南慈善会系统把握媒体的公益性需求,积极同媒体合作,多介质地宣传,实现慈善宣传常态化,激励和引导公众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
省慈善总会多次同湖南电视台举办赈灾晚会,与湖南经视长期合作“爱心改变命运”专题报道,在《潇湘晨报》常年开设“慈善潇湘”栏目,邀请各级领导谈慈善,邀请慈善人物谈体会,采访受助对象谈感受……还制作了公益广告,在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宣传慈善人物典型和激励政策等,激励社会各界在扶贫、济困、助老、助残、助学、助医、助孤、赈灾等方面,伸出温暖之手。
益阳市慈善办组织各县(市、区)慈善办、爱心组织、有关媒体等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设置宣传板报。怀化市慈善会在《怀化日报》和怀化电视台开设了“爱在怀化”与“大爱无痕”栏目。衡阳市慈善会在《衡阳日报》每周开设一版专栏推介慈善。
湖南慈善会系统积极利用新资讯、新技术,推进信息化建设,更科学、更直接、更快捷地宣传慈善文化、促进慈善事业,走向多元化与平民化,走向现代化和高效化。省慈善总会加强了网站建设,并指导各市、县完善各项网站功能,着力打造各级慈善组织自身的宣传和公示平台。
2012年上半年,总会还创新宣传模式,尝试开通慈善短信平台,利用手机短信对特定对象进行慈善宣传,引起了良好反响。
随着微博热潮涌动,常德慈善会推出了新浪微博慈善活动,并确定了注册、实名认证、互粉、发布口径“四统一”,快速见效。临澧孤女杨某求助的帖子被转发后,其当天就收到上海李先生2000元捐助。
宣传公开化,信息快捷化,成为了湖南慈善的一大特色与亮点。无数人积极参与进来,在信息化时代,创造出一个个感动人心、温暖社会的慈善佳话。爱心的力量是无穷的,全社会的爱心力量汇聚起来就能构筑慈善事业的宏伟大厦和幸福永恒的人间天堂。
强基础,组织建设谋跨越
慈善建设组织化,是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湖南采取一系列实际行动和有力措施,强化慈善会系统组织建设。
省慈善总会自1997年成立始,及时总结推广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经验,借鉴国际社会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促进公益慈善组织加快发展,拓展了湖南慈善事业发展路径、组织规模,确立了建设省、市、县三级慈善组织体系的长远发展目标。总会不断健全服务管理机构,努力完善指导、服务和监管等机制,切实发挥组织协调职责,推动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与落实,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把规范、高效、优质推行在慈善工作中。
如今,湖南14个市州、123个县市区均已成立慈善会,省、市、县三级慈善工作网络建立健全。省慈善总会由德高望重的省政协原主席王克英担任会长。各市、县均由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中热心推进慈善事业的现任或原任领导出任慈善会主要职务,做了不少大事、实事、好事。
在省慈善总会的协调安排和统筹规划下,慈善会系统制订和修订了章程,制定了创始基金实施办法,健全了慈善救助、财务管理、信息披露等一系列内部运作制度;运用年刊、报刊、网络等媒介公布慈善捐助明细、财务审计报告与慈善工作的动态,创造条件让群众监督。
总会工作制度化,上下齐心,通力协作,公正廉洁,透明公开,欢迎监督,始终着力规范管理善款善物,建立健全审批、审计、公示和监督制度,自查自纠,努力打造“玻璃口袋”慈善,树立和维护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各级党政的肯定和好评。
各市州、县市区慈善组织在慈善宣传、项目运作、政策执行等方面,加大支持与配合的力度,形成上下联动、机制顺畅、协同并进的局面,推动慈善组织的财务、项目工作总体良好,未出现引起社会关注的负面问题。
“郭美美事件”后,湖南慈善会系统不定期自查与督查,做到运作高效,接受广大老百姓的质疑,进一步提高了慈善工作公信力,增强了慈善事业他信力,提升了管理团队自信力。
湖南慈善组织一步步地做强做大,提升了慈善工作的效能,增添了慈善事业发展的有生力量,助飞了湖南慈善的崭新跨越。
慈善人都愿意将每一份爱心,交予这样的组织去管理和安排。也是这样一支合格的、安全的、优质的服务队伍,在他们舒展健康、和谐与丰富的社会文明时,其背后也自是无数的阳光和风雨,荣耀和委屈,追求和梦想,情思和艰辛……
领时尚,志愿服务引和谐
慈善不是富人群体的专利,不是民间组织的特殊,它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互动。自发的慈善,只能帮助一部分人和地区,而有组织的慈善志愿服务队伍能让和光温暖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心灵。
在湖南慈善会系统大力推动下,许多热心人士成为义工,成为志愿者,成为社会走向和谐的一种新时尚。他们以身为义工为乐,因从事慈善为荣,把微薄力量汇聚一起,捐救扶助,不计个人得失。
省慈善总会积极指导全省成立慈善志愿服务组织,现有注册志愿者26万多人。2011年,省志(义)工服务指导中心更名为省慈善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正式登记为民办非企业。这是慈善志愿服务的省级工作平台,也是无数志愿者统一行动的团队和指挥部,今已集合了民间志愿团队60多家。
2011年5月中旬,株洲慈善总会对义工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发起、筹备、组建慈善志愿者协会,并打造着市、县、乡、村(社区)四级志愿者工作网络平台。同年,湘西慈善总会创立博爱协会,目前已发展会员3000多人,贴近群众生活,服务方便,周到及时,深受群众的肯定和好评。
一系列志愿服务组织和人士的出现,以一个个慈善义举、一批批慈善典型,推动了湖南慈善事业的发展,展示了一种对民族、对社会和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和行动,展示了一种做好事、干实事又促社会和谐的风采。
拓渠道,多方募捐结硕果
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块块砖石,筑就长城。慈善,需要个人参与,也需集体行为,更要全民支持。这样,能将个体的微薄钱物、单薄力量,积少成多,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和地区。
湖南省慈善总会将募捐救助作为慈善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渠道、多形式募集善款善物,创造条件引进海外慈善款物。“慈善一日捐”活动持续开展10多年,广泛劝捐,设立冠名基金,引导公众在线捐赠、慈善消费、慈善义演、义拍、义卖、义展等奉献爱心。2011年,总会共募集各类慈善款物1.26亿元。各市州推行“慈善一日捐”、项目募捐、晚会募捐、冠名基金等,募集慈善款物1.56亿元。
岳阳市2009年设立特困家庭大病医疗慈善救助基金,引起社会各界纷纷响应,慷慨义捐,现今基金数额已达5800万元。一位穿着朴素的老妈妈走进慈善总会,工作人员上前询问老人有何困难,却只见慈祥老人微笑着拿出一个黑色塑料袋,说道:“这1.6万元我存了3年了,现在给那些要钱用的病人吧。”登记时,老人却没有说出自己的姓名。
永州退休干部王本河一心为青少年“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到各单位宣传、发动,通过种种渠道去募集农村特困学生助学救助金,曾在一个多月里,走了70多个单位,“厚着脸皮,跑破脚皮,磨破嘴皮”,感动了许多领导、干部。
在湖南慈善会系统的主导下,许多有能力、有爱心的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纷纷关怀广大老年人、残疾人、城乡低收入困难户、受灾群众、困境儿童等群体生活,帮助城务工人员、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等渡过难关。
正是有着这些热心慈善事业的好人、优秀企业,湖南慈善事业一直犹如常青树生气勃勃。哪怕是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慈善事业遭受争议和质疑时,湖南依然汇聚了无数特别的情意,传载精神,传承爱心,传播福音,温暖我们的心灵和时代,使生命之树青翠,让每一个善良生命都重于泰山。
惠民生,深入救助显大爱
倾财归于倾情,至繁归于至简。慈善人怀仁慈之心,行善义之举,救助贫困人群、艰难乡里。其形式虽然简单,但厚德载物,真情感人。
湖南慈善会系统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以无私操守、坦荡胸襟,汇聚八方深情厚谊,救济和帮助一方脱贫化险。多年来,慈善会系统根据省情、市情、县情和县情实际,因地制宜地挖掘潜力做好原有项目,创新开发实施新的项目,深入救助困难户和灾民,造福湖南。
抗灾救灾,不遗余力。省慈善总会积极参与了历次重大自然灾害的赈灾工作,彰显大爱。在2008年的南方罕见冰冻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总会组织开展了湖南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捐赠活动,指导省内各级各类慈善组织共接收捐赠达18.7亿元,其中直接接收救灾捐赠款物5.9亿元,支援灾区。在每年湖南发生的洪涝灾害后,总会都在省内组织开展募捐,同时请求海外慈善组织对灾区进行援助。
连续助医,不惧艰难。总会与市州精诚合作,打造出20多个公益慈善品牌项目。其中,“金叶慈善医疗卡”项目,几年来接收省烟草专卖局捐款7200万元,救助困难对象14万余人次;连续10年开展的“微笑列车”项目,为省内贫困唇腭裂患者1.3万多人进行了全免费的手术治疗。同香港郭氏集团基金会合作,开展了“贫孤先心病儿童手术项目”,为400多名贫孤患者进行了免费手术治疗。
助学支教,不改热衷。总会连续10年开展“爱心改变命运”助学行动,在省内募集善款8000多万元,资助2万多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从2003年开始,开办了6期贫困地区小学教师培训班,免费培训老师680名,在省内援建了希望小学16所。在新晃一中和长铁一中开设“劲牌·慈善阳光班”,资助贫困学生总数达600名。
济困送暖,不辞辛劳。从1998年至今,总会共募集款物5000多万元,在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开展“迎新春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购买大米、食油,分送到省直系统特困职工和贫困地区特困家庭手中,慰问了特困对象20万户。
各市州慈善机构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众多慈善救助项目、活动。衡阳“女性健康助医”、常德“健行天下”股骨头坏死医疗援助、邵阳“爱佑童心”先心病救助、郴州“爱心圆梦”、张家界助医行动等,让大批社会困难群众身历目睹,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感受到社会慈善的温暖。娄底新化县试点“农村五保和空巢老人营养餐”项目,引起中国扶贫基金会密切关注。
因为有爱,无数恶性肿瘤、尿毒症、肾功能衰竭、白血病患者顽强地与病魔抗争。因为有情,很多留守儿童、失学少年、孤寡老人、贫困家庭绽放出温馨而幸福的笑脸。一位多次得到慈善救助的患者在日记中写道:“也许生活无法永远辉煌,但在生命滑过的瞬间,我却要留下靓丽。”
受赠者不会忘记馈赠人的那一份真诚,而那一份真诚,激励他们在如潮大爱、似花深情的慈善传递中,去帮助其他弱势人群。
一位儿子患尿毒症受到救助的母亲,在辛勤打工保障家庭生活的同时,选择了义务献血,在她心里,社会各界和慈善总会的爱,使她要“尽可能地为社会做一点有益的事”。一位受益于长期资助的贫困生,在考取大学后,利用课余打工、勤工俭学,将善款存了起来,当人们疑惑时,他说:“是慈善会资助了我成长上学,我要用这笔钱去帮助比我更需要帮助的人。”
爱在天地间,和光暖三湘。湖南慈善事业自1997年省慈善总会成立15年来,从小到大,从弱至强,虽有过风风雨雨,曲曲弯弯,但经过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通过慈善会系统的激情努力,已成了大爱行动、崇高使命和文明坐标,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光彩事业。
湖南慈善以行动和理念创造了大影响,却不仅仅是一种模式。它在努力向前发展,发展到新的高度和深度,责任和使命,情怀和态度,境界和品位。它进行着时代新跨越,追求布局更合理、类型更齐全、分工更明确、管理更完善的探索,建造着制度更健全、作用更显著、实施更规范、健康更有序的慈善春天。
爱心孕育慈善,慈善推动文明,文明促进和谐。在党和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湖南慈善会系统将不断完善法规政策体系与监管体系,科学促进组织发展、人才建设和志愿服务,努力创新募捐形式和宣传载体,吸收国际先进慈善理念和管理方式,建立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与人道主义精神、现代财富观、社会责任观等相融合的现代慈善文化体系,实现新时期慈善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本版图片均由湖南省慈善总会办公室提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