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5年里,三湘大地流淌着太多感动,我们心里留存着太多温暖。
在百年不遇的冰冻雨雪灾害中,三湘儿女众志成城,最终赢得“冰雪消融”、“春暖花开”;在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大潮中,各级党委政府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保障房建设、渔民上岸工程、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一件件实事,长久温暖民心。
“板凳妈妈”、“矮寨交警”、“姜汤大姐”、“向日葵”女孩……三湘儿女在平凡中演绎非凡,在点滴中传递温暖……
又到“两会”时,让我们与代表、委员们一起,再次聚焦那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感怀那一抹抹温暖的印记。
1 三湘儿女
众志成城抗冰灾
【温暖记忆】
2008年初,一场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突袭三湘大地。温家宝总理4天之内两赴我省指导抗灾,带来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温暖关怀;省委、省政府临危不惧,全力保交通保供电保民生;全省人民众志成城,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震撼三湘大地。
【感言】
省人大代表、湖南电力公司郴州公司经理李藻湘:2008年,冰灾来袭时,我正在湖南电力公司怀化公司工作。辖内的雪峰山隧道,全长超过7公里,一旦断电,照明、换气等装置都将停摆,隧道将成死亡黑洞!为了确保电力畅通,我和抢修队赶赴雪峰山隧道。
山路崎岖,天寒路滑。抢修队员负重徒步登山,单程都要三四个小时。口渴了就喝凉水、吃冰,不少人开始拉肚子。当地的乡亲们闻讯纷纷怀抱着热水瓶赶来,为我们送上热茶。从老乡手上接过热气腾腾的茶杯时,眼泪不自觉地滑落,那是一份永生难忘的深情。
如今,我省电力设备已全部升级,不少山里的变电站也实现了信息化监控和管理。
2 8大民生工程
编织温暖新图景
【温暖记忆】
2011年2月,省委、省政府出台《湖南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纲要(2011-2015年)》,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8大工程:就业增收工程、社会保障工程、素质提升工程、全民健康工程、安居宜居工程、畅通工程、安全工程、解困工程,编织出一幅幅温暖人心的民生新图景。
【感言】
省人大代表、张家界市永定区教字垭镇栗山峪村村主任覃金平:要说这几年全省民生的改善情况,从我们村的变化就能看出来。几年前,栗山峪村还是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00元的落后村,如今已经是永定区7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年人均纯收入涨到了8000多元。村民高兴地写了首打油诗:“居民楼房平地起,管中清水哗哗流;炊具用上沼气灶,电话机子户户有;山上瓜果挂满目,田中禾苗绿油油!”能过上这好日子,要感谢各级党委、政府。
3 城乡社会保障
基本全覆盖
【温暖记忆】
至2012年底,我省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由96县(市、区)扩大到全省。全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937.56万人,新农合参合人数4654.96万人,基本达到全覆盖;全省400多万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常年得到有效保障。
【感言】
省政协委员、常宁市政协副主席、塔山瑶族乡乡长盘芳:塔山瑶族乡是衡阳市惟一一个少数民族乡,随着3项惠民保障制度实现了全覆盖和应保尽保,为大山贫困群众建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拿蒲竹村盘九香一家来说吧,由于路不通,水不通,有病没钱治,恶劣生存状态下,全家人只剩下了奶奶、母亲和盘九香3个女人相依为命了。2008年,盘九香一家从山上迁到山下,村里给他们建造了房屋,全家3口人全部享受了低保,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如今,盘九香和丈夫发展起了特色养殖业,无后顾之忧的一家人走上了幸福生活路。盘九香一家,是全省人民生活变化的一个缩影。
4 “湖南精神”
照亮小康路
【温暖记忆】
2012年12月11日,经过10个多月的广泛征集、反复提炼,“湖南精神”表述语正式出炉,即“忠诚、担当、求是、图强”。“忠诚”铸就湖湘之魂,是“湖南精神”的核心;“担当”彰显湖湘之责,是“湖南精神”的特质;“求是”体现湖湘之风,是“湖南精神”的精髓;“图强”昭示湖湘之路,是“湖南精神”的追求。
【感言】
省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李国武:13年前,我收养了一名弃婴,一直照顾至今。2011年,她考上了大学,我感到十分欣慰。自己之所以能持之以恒奉献爱心,正是一种“担当”精神支持着我。
物质与精神同时富有的社会,才是人类理想的家园。只有当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的追求,拥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才会形成团结一心、奋发向上的社会氛围,才会离小康之梦越来越近。“湖南精神”的提炼总结,为我们迈向小康之路注入了强劲动力。
5 武陵山区扶贫开发
点燃希望
【温暖记忆】
2011年11月15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启动。目前,湖南武陵山片区共有100多个重点建设项目相继启动,预计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极大地推进了片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感言】
省人大代表、龙山县召市镇双进村村民杨梅香:我们村子离龙山县城有49公里,大部分劳动力都出去打工了,留守老人和孩子有一半以上,年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2001年,我联合村里8位村民成立了阿香农机服务合作社,但因为地处山区,收入仍然不太高。
武陵山片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国家给我们农民的政策更多了,力度更大了。我们村里的面貌慢慢有了变化,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去年8月9日,农技部门免费给我们提供了6台插秧机,并联系企业帮助我们销售农产品。现在我们生产的大米已经卖到了长沙了。
6 洞庭渔民从“水上漂”
到“脚踏实地”
【温暖记忆】
2009年,我省开始实施洞庭湖渔民上岸定居工程。随后,解困范围又扩大至湘资沅澧四水流域的所有渔民。在过去3年中,全省共投入各项解困帮扶资金3.43亿元,以解决渔民住房、转产转业培训、子女入学、养老保险等多方面问题。7.7万渔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2万多名渔民被纳入了低保,5万多名渔民被纳入了医保。曾经的“水上漂”终于过上“脚踏实地”的生活。
【感言】
省人大代表、桃江县大栗港镇兴坪村村委会委员于建初:过去,渔民们过的是“白天一张网,晚上七尺板”的生活。许多人甚至因为常年漂泊在水上,患上了风湿病、血吸虫病等疾病。如今,上岸后的渔民不仅住进了集中安置小区,实现了居者有其屋,还在当地干部“一加一”帮扶模式下参加电脑、驾驶、建筑、厨师等专业培训,实现了重新就业。这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的一件大好事,深得民心。
7 一份免费的
“文化大餐”
【温暖记忆】
从2008年起,我省实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目前,全省共有73家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免费开放。几年来,全省各博物馆、纪念馆观众数量迅猛增长。据统计,2012年,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参观人数比上年增长近10%,达3400万人次。
【感言】
省政协委员、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科技产业处处长胡拥军: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无疑为全省广大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端上了一份免费的“文化大餐”。这一举措为孩子们营造了快乐的知识乐园。能让更多的孩子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走进展馆,接受教育,增长知识。
免费开放后,如何进一步丰富博物馆和纪念馆的内容、提升服务质量也很重要,只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博物馆、纪念馆,而且在这里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这项措施的初衷才算得上真正实现。
8 5人当选
全国道德模范
【温暖记忆】
继任菲莉、杨绍军、雷冬竹之后,2011年9月22日,我省许月华、唐中和又当选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5位都是平凡的普通人。任菲莉,20年如一日照料“脑瘫”双胞胎女儿。杨绍军,自费创办孤儿院。雷冬竹,用诚信与执着迎来222个“冰雪宝宝”的平安降生。“板凳妈妈”许月华,37年带大了138个孤儿。乡村医生唐中和,因为一句承诺,当起了麻风村的“村长”,一守就是48年。
【感言】
省政协委员、湘潭市妇联主席赵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任菲莉、杨绍军、雷冬竹、许月华、唐中和这些道德模范们改变了过去“高大全”的印象,他们的事迹可亲、可爱、可敬、可学。作为来自许月华家乡的委员,我更加有深刻的感受。他们虽是平凡的人,但他们用多年或特殊时期的坚守支撑着一份爱和责任。这个不平凡的时代正需要像他们这样平凡而坚韧的支撑。
9 保障房暖身更暖心
【温暖记忆】
5年来,我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强力推进,共完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投资967.8亿元、89.9万套,解决107.3万户城镇住房困难家庭、50多万户农村特困群众的住房问题。
【感言】
省人大代表、长沙市岳麓区望城坡环卫所管理员刘英:长沙一些棚户区改造后,不少城区困难家庭住上了漂亮的好房子。这是搭帮党的政策好、赶上了好时代。进城的农民工挣到了钱当然可以买商品房,但对那些家庭经济困难买不起房的人,政府应当伸出援助之手。
我们一线的环卫工人,大部分来自农村,许多人还住在条件不好的出租房内。希望将来我们环卫工人都能住上舒适的好房子。
10 污水垃圾处理实现
县以上城镇全覆盖
【温暖记忆】
2008年初和2009年3月,我省分别启动“污水处理三年行动计划”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专项行动”。行动期间,全省建成的城镇污水处理厂达134座,日处理能力538.5万吨;新建102座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处理率达到82.3%。实现了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县以上城镇全覆盖的目标。
【感言】
省人大代表、辰溪县二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工人杨华:这几年,随着这两项工程在辰溪县落实到位,县里对环境和民生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居民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前的“脏乱差”不见了,换上了整洁、干净的城市环境;以前直排进沅水河的废水没有了,换上了集中处理后的达标排放。因为环境改善了,想进城安家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城市美了,来辰溪做生意、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
采写:夏似飞、陈亚静、孙敏坚、沙兆华、乔伊蕾、黄纯芳、周小雷、田甜、李宁、冒蕞、张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