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杨丹
两岸有多远?对一个愿意深度交流的文化人来说是“零”距离。
不了解,是因为没有交流;了解不透,是因为没有深度交流。
关兰,一个生在香港,长在台湾的艺术家,只身深入瓷城一年多,创作出了许多令人神往赞叹的作品。只是令人有一丝困惑:是什么促使她放下安逸习惯的环境,来到这个陌生又孤单的地方?
初冬的一个午后,与关兰相约在醴陵的创作室内,听她谈艺术,看她当场作画。渐渐明白:是致力于两岸文化艺术深度交流的心愿,是釉下五彩的独特魅力。
隔山画艺 一脉相承
关兰上世纪50年代生于香港,父亲关保民是隔山画派的重要传承人,能书擅画并工诗。其牡丹,浑融潇洒,意态闲雅,别具风格,被称为香港画坛“三绝牡丹王”。
隔山画派为广东隔山老人居廉创立,是岭南画派的源头。关保民与岭南派大师关山月同是广东阳江人,不仅在艺术上同气连枝,而且还同宗,按辈分算,关兰称关山月为二伯,绘画也受到过二伯的提点。
漠阳二关一个是“牡丹王”,一个画梅堪称一绝,两人惺惺相惜,并曾有过一次惊艳的合作。那是1992年的重阳,关保民首次回到阔别50多年的家乡阳江,并受市政府邀请,与关山月一道即席挥毫牡丹墨梅图,一时传为佳话。关保民先画牡丹,关山月后补墨梅。梅花与牡丹开花的时令是不在一起的,这其实是漠阳二关借花隐喻。关保民题诗曰:“相逢空负几番风,缘隔参商恨靡穷。谷雨我来君已去,小寒君至我途中。”
在艺术上,关兰自小跟着父亲习画,深得隔山画派真传,19岁时负笈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受教于林玉山、罗芳、梁秀中等著名教授,打下了坚实的美学基础。早年,父女俩在台湾、香港开过不少联展,其导师林玉山曾这样评价关兰,“所学除于师大外,多得自家传,且似有胜蓝之概。”
关兰毕业后先是执教,上世纪80年代,她在台北创办了隔山画馆,该画馆从理念上完全不同于其他的台湾画廊,它率先沟通两岸的文化信息。
1988年,隔山画馆举办《岭南四大家赵少昂、黎才雄、关山月、杨善深合作画展》,开启两岸绘画艺术交流的先河,之后,又举办了《吴冠中个人画展》、《第八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展》等重要展览数十个,为业内所瞩目。
2000年以后,关兰在上海主持成立了海上山艺术中心,举办了《新境·心镜——海峡两岸水墨艺术家联展》、《上海世博会523两岸交流画展》等一系列展览,当之无愧地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使者。
多年从事两岸交流和举办展览,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积淀与养成,开拓了她独到的眼界和宽阔的视野,投射到釉下五彩瓷的创作上,绚丽多姿,与众不同。
瓷绘天地 创意无限
在醴陵金煌瓷艺的顶楼,关兰有一间独立的创作室。创作室不大,也很简单,但充溢着浓烈的艺术气息。地上、桌上、架上都摆放着各种瓷瓶,有成品、半成品,也有素胚,器形各异,让人目不暇接。关兰穿上方便工作的大围兜,正在那一堆瓶瓶罐罐中忙活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浸泡成长的关兰,温婉尔雅,柔声曼语,春风拂人。操着一口略带港味的国语,关兰款款道来:“去年我偶然来到长沙,偶然接触到釉下五彩瓷,就与釉下五彩瓷一见钟情。瓷绘艺术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让我越画越爱,越画越放不下。”
早年,她就随父亲接触过艺术瓷绘,也多次去过台湾的陶瓷中心莺歌市,对陶瓷可谓并不陌生。但当关兰接触到醴陵的釉下五彩瓷时,立即被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罄、薄如纸的瓷质所吸引,于是放下手头所有工作,前来醴陵深入了解。
在金煌创作的一年多时间内,关兰完美地解决了两个问题:颜色与温度的掌控,画面与器形的结合,当然,这个过程绝非坦途,充满了探索的艰辛。
釉下五彩工艺是颜料覆盖在釉下于摄氏1370度烧制而成,复杂的高温化学反应会使颜料发生变化,而偏离作者的最初设想。不同的颜料,其发色力度与渗透性又往往不同。关兰通过上百次的反复实践、琢磨,终于过了工艺关,熟练掌握了各种颜料的发色特性,尤其对常人难以驾驭的粉红、土黄、紫色等运用很有心得,更使其作品魅力独具。
瓷器是立体的,不同于平面宣纸,所以在画面结构上,区别很大。如何使画面适合于器形结构,历来是陶瓷艺术家所探讨的重要课题。因为是“半路出家”,也没有在内地成长,所以她没有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反而能突破藩篱,无拘无束,率性本真,自成一派。
关兰的造型能力非常强,艺术感悟超群,加上隔山画风又与醴陵瓷质的细致洁白非常相契合,所以任何器形,再平凡普通,只要到了关兰手里,经她构图描画,立马流光溢彩,器形与画面、色彩都异常完美和谐。
她的作品题材广泛,兼工带写,构图疏阔有致,动静相和,放中有细,笔下的游鱼、蝴蝶、秋虫栩栩如生、造型精准,菊花、凌霄、牡丹等花卉艳而不俗,娇而不媚,与釉下五彩的温润水灵相得益彰,堪称艺术精品。最令人叫绝的是,关兰总会配上几句精妙的题款诗,更将画中的意境悠然烘托,总能触动人的心绪,令人击节赞叹。举个例子:许多画鱼题字都是鱼乐图,但关兰在她的桃花鲤鱼瓶却题诗:游鱼逐浪感浮沉,兴替人生阅古今,何似溪山诗隐去,桃花流水伴清吟。
深厚的家学,扎实的功底,超凡的艺术创造力,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创作与两岸文化艺术交流的沉淀,都如同在地壳中奔腾不息的岩浆,碰到釉下五彩,喷薄而出,光芒万丈。
放下浮夸 深度交流
金煌瓷艺公司是醴陵艺术瓷中的翘楚,据总经理陈志强介绍,这几年不断有艺术家或个人或团体慕名来交流,却大多数都是蜻蜓点水式的制作一些作品,当然也有偶然意外的佳作,但大多数没有发挥釉下五彩的丰富内涵,甚为可惜。
确实,毋庸讳言,现在大多数的交流都会停留在表面,譬如现场作作画,办办展,进行学术研讨等,而关兰是不一样的。她深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索性在醴陵赁屋而居,真真切切地一头扎了进来,锲而不舍地钻研。她经常长时间地呆在制陶工作间,观摩学习,并与醴陵的陈扬龙、孙新水等国家级大师交流,从中受益颇多。而她的技法与创新也给传统的釉下五彩以新的启迪,带来了一些探索和改变。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两岸文化深度交流。
著名陶瓷专家、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田申如是评价:“关兰给醴陵艺术瓷开创了一种新貌,在她身上体现出台湾艺术家的严谨工作态度和卓越的艺术创造力,无愧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的典范。”
随着创作的深入,这种交流在进一步的发芽、开花:
10月,“关保民百岁诗画展暨关兰釉下五彩瓷绘展”在香港举办,盛况空前。香港艺术界尤其对关兰的釉下五彩瓷艺术高度关注,好评如潮。
在11月4日刚刚结束的第16届上海艺术博览会上,关兰的作品大受欢迎,不仅现场就全部售出,而且有机构邀请她到上海办专展、开研讨会。
知道关兰一直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将隔山一脉的画艺,尤其是父亲自创的一些家传技法发扬光大,让台湾与大陆的艺术更好地交流与融和,将釉下五彩艺术推介到台湾去。“台湾的艺术之根在大陆,越深入,收获越大。”现在,她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创作载体——釉下五彩瓷,她这样深情的投入,定能开创出一片艺术瓷绘新篇章。
期待关兰,期待她将带给我们的更大的惊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