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个贫困村的华丽转身

2020年11月25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本报记者肖军通讯员张景武刘杰华黎明

“扶贫项目进岩脚,小康道路宽又平。农家改作别墅样,侗寨客来天下迎。”

初冬时节,暖暖的阳光渐渐驱散山间的薄雾,袅袅炊烟在青瓦翘檐的侗家民居飘散开来,当一路从“明清走来”的青石板上洒落一串叮当,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寨牙乡岩脚村的村民在侗琵琶弹唱中,开始了水墨画般的生活……

谁能相信,一个曾经的“出行难、饮水难、看病就医难、农田灌溉难、村民增收难”的老大难贫困村,在湖南省经信委建设扶贫工作组进驻后,这片贫瘠的土地开始风生水起。短短2年,神奇般地脱贫致富,并一举夺得“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牌子。

两年时间里,省经信委扶贫工作组与村民们拧成一股绳,修路通渠、改水改厕、整理土地、搞种植、兴养殖、办实体、盖村级活动中心、办农民书屋、建游客服务中心、造侗家鼓楼、修休闲广场……岩脚村今年人均年收入预计达到5115元,比2012年增长1.86倍;村集体收入实现零的突破,年创收2万余元。

“做梦也没有想到岩脚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看到一拨又一拨的游客在寨子里流连忘返,村里老党员莫胜玉脸上笑开了花。

绘蓝图:开辟脱贫之路

岩脚村地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寨牙乡西南面,位于被欧美称之为神奇的“绿色三角洲”的核心地带,自然生态优美。全村95%以上是侗族,是典型的山区少数民族村。

明清时期,岩脚侗寨曾经是湖南与贵州、广西商旅歇脚、物资交易的一个重要驿站,寨内人口数千,旅店、酒肆等业生意兴隆,繁华一时。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岩脚侗寨渐渐成为尘封于苗乡侗寨、遗落在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只剩下沧桑的古驿道和斑驳的青石碑,在无声地诉说着侗寨千年由盛而衰的变化。

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为2750元,仅为全县平均水平的50.9%,无村级集体经济。基础条件差、“出行难”、“饮水难”、“看病就医难”、“农田灌溉难”、“信息闭塞”、“村民增收难”等6大因素严重制约该村经济的发展,是全县最贫困的村之一。

2013年3月21日,湖南省经信委驻岩脚村建设扶贫工作组进驻岩脚村,开始了为期2年的扶贫“攻坚战”。临行之前,单位敲锣打鼓佩戴红花为他们壮行,工作组的成员心潮澎湃。

当天晚上,工作组就召集村组干部、党员、群众代表聚在一起,了解村情民情,向群众征集扶贫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村主干道路虽然拉通了,但连接自然寨、户间道尚未硬化,生产用的机耕道还是晴天灰、雨天泥的简易路,特别是七、八组,媳妇都娶不到。”

“村民饮用水大都是几户村民联合使用的简易设施自来水,没有蓄水池,又没有消毒,人畜饮水不安全。”

“稻田漏水严重,一到旱季,只能看着溪水哗哗低处流,两岸良田旱绝收,3组和5组之间的几十亩漏斗田,涨水被淹,旱季被干”。

“全村孤寡老人有10多个,有的有重病,有的残疾,都需要救助。”

……

面对村民的一个个“难题”,工作组白天与村干部走访摸底,晚上座谈调研。连续几个日夜,岩脚的村情民愿展现在工作组队员的面前:岩脚村民相对贫困,但求发展的愿望强烈;村寨虽然交通不便,但生态环境优良;村寨资源不算丰富,但独有的纯侗民居、侗琵琶弹唱、侗族大歌、长达四公里的古驿道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仅20多天,一个符合村民意愿的《2013-2014年岩脚村建设扶贫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正式出炉。《规划》明确了工作重点,即:以成功申报“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契机,以打造侗族文化标杆村寨和侗文化传承和保护基地为抓手,努力提高村党支部战斗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打造侗文化品牌,推动岩脚村经济发展,建成“美丽岩脚、和谐侗寨”。

“一定要摘掉乡亲们贫穷落后的帽子。”扶贫工作组在全体村民大会上,庄严承诺。

很快,省经信委党组和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先后专题研究《2013-2014年岩脚村建设扶贫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审议通过。“扶贫工作要契合新农村建设,在村容村貌整治、土地综合整治和水利设施建设上做文章。”省经信委党组要求工作组务必突出抓好“造血”性扶贫,造福一方百姓。

按照规划,工作组积极整合各部门资金,按照“水、电、路、气、房、环境”六到农家的要求,启动了各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村民一开始对扶贫工作组回收耕地进行统一整治的做法很不理解,生怕自家的肥田变成了糙地。为打消大伙的疑虑,工作组分头行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向村民反复讲解土地整治是为了增加耕种面积、降低劳动成本、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的道理。

土地整治项目开工后,工作组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吃住在村里。当乡亲们看到原来的坡地变成了平地,“鸡爪地”变成了开阔地,整理后的耕地面积神奇般增加了20多亩,打心底里信服了,一个个笑逐颜开。

两年的奋战,扶贫工作组留下成果一串串。

先后筹资1500万元,岩脚村民积极投工投劳,完成了6.06公里的灌溉水渠和4.79公里的机耕道修建;

完成了7座挡水坝和5座机耕桥的修建,完成了侗寨景观鱼塘的清淤、塘坎加固、植树造绿等改造工程;

完成了5个村民小组近6公里的团寨道路硬化,彻底解决了8个村民小组群众出行难问题;

完成了入村道路沿线5个交通招呼站的建设;

完成了5个组的人畜饮水安全工程;

完成了8个组的宽带网络接入;

完成了村道沿线100幢房屋的侗族特色民居的改造维修工程;

完成了3个村民小组的改厨、改厕、改栏工程,改厕28个,拆除破烂牛圈、厕所20多个;

完成了村级组织活动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和侗文化表演广场、民族鼓楼、戏台、寨门、2座风雨桥、景观防洪堤、侗寨亮化、景观公共卫生间等侗寨景区项目的建设……

兴产业:开启致富之门

贫穷,带给岩脚村民的不仅是生活的苦难。扶贫工作组进村不久,有村民在工作组念叨:村里还有10多个光棍没娶上老婆。

“要变输血为造血,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搞活农民经济。”省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谢超英为扶贫工作进一步拓展发展思路,出面协调省里有关部门,千方百计为岩脚村争取项目和资金。

省经信委各级各部门同志始终牵挂着扶贫点。二年来,共有20多名委领导、70多名处级干部来到岩脚村,为扶贫工作运筹谋划,提出并完善了提出了“山上造果林,山下办实体、田里调结构”的发展模式。

作为工作组的坚强后盾,省经信委上下都是一个态度——只要是村里所盼的,我们能办的一定鼎力支持,不打半点折扣。

2014年3月,在扶贫工作组发动和扶持下,村里建起了300亩红茄种植基地。在那些日子里,工作组就住在老百姓家里,晴天戴着斗笠,雨天披着蓑衣,带着县里的农艺师,整天不是窝在菜地里,就是钻进山林里,教村民们蔬菜栽培、果木剪枝、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第一茬红茄收下来,产品全部销往广东市场。当农产品换成崭新的钞票,在手里数得“啪啪”响时,工作组和村民们一样,脸上乐开了花。

扶贫工作组又把目光瞄准发展袋料香菇培育。在工作组扶持下,村支书杨顺现一次性种植香菇30万袋,当季生产香菇30万斤,产值150万元。

种完茄子收香菇,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的村民们,一年到头不闲着,每个月能有两三千元的工资。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

种养搞活了,工作组又在培育产业链上做文章。投入16万余元,帮村里新建了一个蔬菜冷藏库,贮运香菇和红茄。产业规模的初步形成,带动了全村经济效益的提升,村集体收入每年也有了两三万元的进账。

工作组还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在村里发展山核桃种植160亩。待到山核桃丰产时,村集体的20%股份每年保守分红将有5万余元。今年11月,怀化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现场会在靖州召开,扶贫工作组在会上作了经验发言。

随着“国家3A级景区”的创建,旅游业也迅速成为岩脚村“朝阳产业”。“海上丝绸之路遗址”、“女儿王国”、“明清驿道”、“侗家木俗”等旅游元素的注入与开发,正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扶贫工作组适时引导村民在游客服务中心开设了农家乐,开办了农家宾馆,组建了民俗表演队……

“既赚了钱,还建设了家乡,这个生意做得!”看到这些,在长沙开餐店的村民杨再周瞅准机会在寨子里办起了农家乐,生意十分红火。

如今,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员都回到家里创业,有的开起了农家乐当老板,有的入股红茄地做股东,有的养起了山羊,有的育起了桂花苗……

村里火了,村民乐了:搭帮工作组,我们可是大姑娘入洞房——开始新生活了。

强筋骨:夯实发展之基

“工作组来了,我们有了主心骨,有了盼头,可过两年工作组就走了,我们指望啥呢?”

乡亲们的话语,重重地叩击着组员们的心:“要巩固扶贫成果,让岩脚村彻底摆脱贫困,持续发展致富,就必须建立一支不走的工作组。”

“村看村,户看户,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工作组坚持把建好村支两委班子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通过抓好预备党员转正、新党员发展和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工作,注入新鲜血液,不断增强党员队伍活力。

2014年9月,村两委班子换届。在新竣工的村部,工作组指着装修一新的办公室说:“请大家来把真正有本事、能干事、信得过的村干部选出来。”

按照党章和民主选举程序,杨顺现、李茂富等6名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在村民们的欢呼声中高票当选。

为加强村支两委力量,工作组协调寨牙乡党委政府为该村专门配备了1名乡党委委员、1名驻村干部、1名大学生村官,积极为群众服务,排忧解难。同时,扶贫组帮助制定了村规民约、党员教育管理、党员联户、村民议事、“四议两公开”等制度,紧抓组织建设,增强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2013年8月5日,邻近的江口村4、5组发生火灾。全村共计支援稻谷3500余公斤,钱款万余元。

2013年底,岩脚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县的“先进党支部”,1名村干部被评为“县优秀党员”,1名村干部通过公考成为国家公职人员。2014年11月,岩脚村入选“首批国家旅游扶贫村”、“怀化市文明村”

今年“七一”和中秋节,工作组走访慰问困难户13户,看望慰问贫困老党员4名,资助大中小贫困家庭学生12名,发放慰问及助学金2万元余元;重阳节,工作组开展“爱在岩脚村、重阳敬老情”活动,为村内8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御寒毛毯。

为汇集更多的力量,工作组积极联络爱心人士和企业,开展西部支教、捐资助学、捐农机具助生产、捐赠电脑、送医送药送科技等活动。

省经信委先后组织北京世纪德辰通信技术公司、机关妇委会、双峰农友集团、省医药储备企业、节能中心、无线电监测站、省阳光医院等单位为岩脚村捐款捐物、奉献爱心。

作为工业综合管理部门,省经信委还发挥优势,积极宣传靖州区位、资源和工业产业优势,推介靖州工业招商政策、项目及信息,为靖州工业园区引进投资2000万元以上。

“扶贫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扶贫与治愚、扶贫与扶智必须并重,既要广泛开展帮扶送温暖活动,也要用科学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扶贫工作组大力营造建成“美丽岩脚、和谐侗寨”的浓厚氛围。

扶贫工作组专门建起了拥有1万册藏书的农家书屋。没有资金、没有电脑、没有书籍,就回机关请同事捐献;没有报刊,就从扶贫工作经费中挤出钱来订阅,工作组还利用经信委的行业优势,开通了岩脚村的光纤宽带网络,为山村发展插上了信息的翅膀。扶贫工作组还办起了培训班,向村民传授栽培、种植、养殖、加工等技术。

如今的岩脚村,关心国内国际形势的多了,坐下来吵嘴聊天的少了;参加民俗表演队、学习侗家歌舞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下田下地发展种养的多了,猫在墙角“等靠要”的少了。村民们都铆足了劲,甩开膀子发展产业。

春风化雨润心田。省经信委扶贫工作组彻底改变了岩脚村的贫困面貌和精神面貌,山里人迎来了金灿灿的曙光。村口的百年古樟树见证:岩脚村从此进入了富裕安康的新时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