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水河作证

2020年11月24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3年06月05日 星期三

本报记者 文热心 段云行

在涟源杨市镇的孙水河畔,有一个湘军将领故居群——老刘家、存厚堂、存养堂、师存堂、余庆堂……

虽然历史的风雨将它们的铅华洗尽,甚至也将它们的里面淘空,现在住的都是寻常人家,但它们骨架仍存。透过骨架,我们可以揣摩出它们当年的格局、气势和华彩;如果与当地文史专家乱弹,还会透过时间隧道,明了许多令人拍案惊奇的内幕,产生一些与传统新创观点相悖的想法来。

1

湘军将领故里

历史学家李藻华在《杨市镇史记》中如是说:杨家滩是湘军将领的故里。”“湘军崛起,是近代杨家滩大盛的里程碑。在咸丰、同治间20余年,杨家滩绅民跟随曾国藩驰骋沙场,威树功名,数以百计……

李藻华说得不虚!

湘军,是湖南近代史上,甚至中国近代史上一支奇特的军队。

选士人,领山农,在曾国藩的建军思想主宰下,一群乡土书生,领着一群农民,既不列政府编制之内,又没有政府的粮饷供应,可就是他们却替代了清廷的正规军——绿营和旗防营,镇压了纵横东南各省的太平军,攻下了天京(今南京),让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画上句号。

最早的湘军就诞生在杨家滩。当然,当时的杨家滩地区是以杨市镇为中心、范围10公里左右的地方,包括现在的荷塘、金石、斗笠山、枫坪。

太平军进攻湖南时,罗泽南恰好在这一带做教书先生。1852年清廷倡办团练号令传来,罗泽南以在籍生员的身份,率领徒子徒孙们干了起来。而此时,曾国藩尚在离这里几十公里的老家荷叶塘为母亲守丧,还在为出山还是续守建一支什么样的军队费尽心思。

第二年,想清白了的曾国藩赴长沙就任团练大臣,随调罗泽南所部湘勇1080人前往束伍练技,组成左、中、右三营。这是湘勇第一次从戎,也是湘军第一支部队。罗泽南自此率领自己的弟子兵,随曾国藩走上了镇压太平军的战场,转战赣、鄂、湘三省,经历大小二百余战,克城二十,官至道员(加按察使衔),直至1856年战死在规复武昌战役中。因此,罗泽南有湘军之母的称誉。就连曾国藩后来也承认:湘军之兴,威震海内,创之者罗忠节公。

与历史上所有的人才现象一样,源头总是人才最多的。太平天国被镇压后,老湘乡县修志,为杨家滩58名湘军将领作传,其中李家将34人、刘家将9人、萧家将3人、毛家将10人。

 2

遍地都是

本意是高大的正屋;另一个含义是同一个祖父的亲属关系,如某某堂。在建筑结构上,是传统式结构的家族大堂,有个三进五进的,内有住房数十间至百余间,四方以高墙相围,一扇槽门总管出进,是封闭式载体。

湘军将领建,两种含义都有,衣锦还乡自然当住华堂,有了出息当然要光宗耀祖。

到同治三年,湘军攻陷天京,镇压太平军的战事进入尾声。湘军官兵们带着战利品回到故乡买田、建房。据说,湘乡境内的田买光了,就向宝庆、衡阳扩展……大兴土木,另立门户,整个老湘乡境内上里、中里简直成了建筑工场,一个个冠名某某堂的居宅在这片土地上兴起。

李家将故乡在杨家滩地区的桥头。李氏六代族裔从戎,以续宾、续宜兄弟为统领组合一支家族军,成为曾国藩、曾国荃属下的劲旅。这支李家军转战大江南北,历600余战,陷40余城,屡立奇功。也就出了巡抚等高级文武大员14个,另有30多个中下级文武官员。他们解甲归还故里后,修建了大型族居区,报本堂、嘉厚堂、武陵第、青香屋等几十个堂布局在祖宗祠四周。刘家将的故乡在杨市。刘氏家族三代中许多人加入了最早的湘军——罗泽南部队,虽然没有李家将那么人多,后来却出了一名总督。他们在杨市方圆三五华里地域,先后修建了大型居室下老刘家、务本堂、德厚堂、兰香吐秀等几十个堂,时人称为刘家大本营

此外,还有萧家将三溪毛家将在快溪、周家将在金盆,都建起了片片堂屋。

据史志专家调查,目前仍能找到有名称的堂屋148栋。湘军将领们在这片土地上到底建了多少堂屋,很难准确统计。

 3

老刘家的演变

在孙水河北、杨市镇西门外,有一个统式大堂——“老刘家。这里是湘军刘家将的老堂屋。刘家将尚在耕读或行商之时,就住在其中。老刘家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分区分期建筑,断续近百年,至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竣工,占地二三十亩。

堂屋坐北朝南,前有涟水河蜿蜒东下,远有龙山对峙,后有闹市复兴街,四周高墙相围。入得正门进入正堂。正堂两侧,右有东壁门,左有西园门。内有先祖厅堂四个,主堂光裕堂,分堂有怡怡堂六吉堂神武堂。内有住房200多间,另有粮仓等公房。

老刘家以住房多,门槛多,天井多,拐弯多而著称于境内。仅天井就有两说,据一说有48个,又一说72个,小的三五平方米,大的约百余平方米,这些天井具有采光、通风、排水功能。天井阶基是通道走廊,上有屋檐相盖,行人可晴不怕晒,雨不湿鞋,又能保持冬暖夏凉的气温。较大的门槛有六七十个,纵横交错把堂屋连成一个整体。外人入内很容易迷失方向,真所谓进门容易出门难。

清朝中期以后,这里走出了湘军将领连捷、腾鸿、腾鹤和岳昭、岳旸、岳昀等,它的名楣也就光大了。尽管刘家显贵们大都从中搬出,另建豪华堂屋,但树从蔸下起,这里的正门上方高悬起巨幅竖式门匾大夫第,红底金边、闪耀夺目。

4

三钖堂的传奇

金盆三钖堂的主人是周世宽,故事颇为传奇。

金盆在杨家滩之东的大田垅之中,涟水绕村东南,龙山耸立前方,风光旖旎。金盆似盆,四周圆而高,中间低而平——有五口水塘。周氏家族在五塘四周建起了三钖堂等6座堂屋。

打下天京后,做了湖南提督(一省最高军事长官,类似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的周宽实,人称屙屎提督,说他傻人有傻福。守九江时,他因为拉肚子,半夜起来轻松,没想到一脚将大炮的拉线绊动,轰隆一声,炮弹发射出去。没想到,歪打正着,太平军当夜偷袭,已经摸到了大炮射程之内,被这一炮炸翻了好几个。于是,以为湘军早有准备,也就一退了之。

第二天早上,统领李续宾发怒,追问谁敢擅自发炮?周宽实回答道:我起来屙屎,发现太平军偷袭,来不及报告就发炮报警。没想到他们跑了!而检验的结果说明他的话并不完全虚妄。他也就立了一功。

后来,周宽实因战功赫赫而当上了提督,接着又演绎出一个娶妻传奇。

周从军之前,家里贫穷,农闲之际以抓泥鳅贴补家用。一次从一个大户人家经过,恰好这家女孩从楼上倒洗脚水,没注意将周淋得如落汤鸡。周说,你得把我的衣服洗净晾干;女孩说,你找你堂客去;周说,你做我的堂客;女孩生气地骂道,你翻个斤斗、重新投胎再来。

周宽实做了提督后,访得女孩还未出嫁,便派人上门提亲。女家自然没有不允之理。在洞房花烛之夜,周宽实在洞房里翻起了斤斗,就是不肯睡觉。新娘问是怎么回事,周宽实回答,翻斤斗可是你说的啊……女方这才知道,夫君本是泥鳅郎

发达了的湘军将领像周宽实一样,当然不愿锦衣夜行,起是他们显耀的方式之一。

5

余庆堂的沉重

余庆,是指先代为后代所遗留下来的福泽叫余庆。有言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堂号余庆,也就是提醒后人,记住先辈用性命换来的幸福。余庆堂的主人刘任宾,他不是湘军将领,却是湘军将领的父亲,最起码有两个儿子殒命于与太平军作战中。

《清史稿》中杨市刘家将4人列传,其中就有他的儿子——腾鸿、腾鹤。腾鸿自咸丰五年从罗泽南攻通城后,累立战功,直升至知州,而且得到曾国藩的赏识,准备把他作为一路主帅。没想到,在攻打江西瑞州的战事中,他先是中枪于五,第二天中了炮弹。临闭目之前,叮嘱弟弟,不打下瑞州,不得让我进棺材。他死后,咸丰皇帝格外开恩,不仅让他享受道员的待遇、后代世袭骑都尉,封其父为四品官、母亲四品恭人。后来,还给了他武烈谥号。两年后,腾鹤在防守江西彭泽时,被围力战死之,年二十八,官候选知府,咸丰皇帝给了他腾鸿同等待遇,还附祀兄祠

据杨家滩镇一土著说,刘任宾的五个儿子,到湘军裁撤时只剩下一人。他就将儿子带回的战利品——五船银子的一部分,修起了这栋房子,取名鼓松堂,纪念四个阵亡的儿子。后来,同治皇帝觉得刘家满门忠烈,改这宅子为余庆堂。记者在余庆堂一间杂屋里,看到了原先挂在大堂的木匾,字迹依稀可辨,是否系同治皇帝御笔,有待进一步考证。

如此,余庆堂更像一座英雄纪念碑

 6

请孙水河作证

湘军将领建起这么多,钱从哪里来?

战场!孙水河作证。

孙水河西流至娄底汇入涟水。涟水在湘潭西汇入湘江,因此,孙水河可以通江达海。

早在100多年前,孙水河里百舸争流。无论是人是物,无论通江达海还是回乡归家,都得借助这条河。至今那座横在孙水河上的石拱桥——胜梅桥的下面,就是繁忙的大码头。

这里的湘军官兵无论是初上征程,还是打下天京还乡回家,起点和终点都是孙水河上的某个码头。

打下天京后,涟水河仍然繁忙,只不过这些船上不再是往”“输送兵员和粮草,而是往老家运送金银财宝。

曾国藩也罢,曾国荃也罢,其他湘军将领也罢,大索三日大索十日,就是他们激励将士勇敢作战的利器。,本意是搜索,战胜之军搜索什么:不受纪律约束,像强盗和土匪那样烧杀掳掠三天、十天。

湘军每打胜一仗,便纵容士兵在当地公开抢劫奸淫,尤其是攻陷天京之后。史家如是说:湘军在抢掠天京时都发了财。抢劫之后,用船装满财物运往湖南,长江之中千船百舸,日夜川流不息。自然,发财大小,也是因官职高低而有区别……湘军将领萧孚泗、彭毓橘、易良虎、彭椿年、张诗日等人却因个人抢掠和官兵的进贡而成了巨富。攻陷天京的统帅是曾国荃……财发得最大的也是曾国荃。

从这个意义说,也是财富转移的一个载体。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