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陈淦璋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相继提出,湖南近年获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长株潭自主创新国家示范区、湘江新区等国家级发展战略平台,区域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夏末秋初,记者沿湘江、环洞庭采访,眼见各地竞相发展有如千帆竞渡、气象万千。
“靠水吃水”新篇
沿湘江、环洞庭采访,随处可水。依托资源优势发展,“靠水吃水”形象而生动。但在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今天,“靠水吃水”有了全新的内涵。
8月,湘潭岳塘区湘江边的竹埠港,树影斑驳,少有人迹。“你闻闻,完全没有以前的刺鼻味道了。”湘潭市岳塘区区长王永红告诉记者,自竹埠港被列为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重点区域以来,28家重化工企业已经全部顺利关停,眼下正按照“关、退、治、进”四步走战略,到2018年要全面完成环境污染治理,2020年建成生态宜居的滨江新城。在这里,靠水吃水意味着涵养好水源,真正呵护好母亲河。
洞庭湖畔,长于水中的芦苇,给益阳沅江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沅江芦苇作为主要造纸原料,供应量一度占到全省的6成以上。可时过境迁,随着纸业萎靡、原料替代和治污力度加大,当地芦苇产业深陷泥潭。怎么突围?沅江瞄准芦笋(即芦苇嫩芽)做文章,向绿色生态食品加工转型。记者9月初在沅江街头看到,不止是芦笋专卖店,不少饭馆、酒楼都主打芦笋特色。当地高度看好芦笋的发展前景,今年定下的目标是生产芦笋深加工食品2万吨左右,实现年综合值12亿元。在这里,“靠水吃水”意味着转型发展,换一种“吃法”。
9月12日晚,常德市柳叶湖畔,中国湖南国际旅游节在此开幕。基本市情就是“水情”的常德,借水起航大办旅游,已经尝到了甜头。落户柳叶湖的“华侨城欢乐水世界”今夏开园纳客,一举刷新了常德旅游景区单体接待人数的新高,2个月共接待游客66万人次,以至于高端酒店“一房难求”,就连卖泳衣的路边摊都赚得盆满钵满。在常德市市长周德睿看来,新常态下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此番更要借举办旅游节乘势而上,打造“张家界、湘西、常德”旅游金三角。在这里,“靠水吃水”意味着科学地“吃”、“吃”出水平,既能“数钞票”,还可以“数星星”。
立足区域谋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汪清水,湘江保护与治理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正值第三个年头。湘潭竹埠港、郴州三十六湾、株洲清水塘、衡阳水口山、娄底锡矿山等5大区域启动污染整治,“旧账”要抓紧治理,“新账”决不能再欠。靠水吃水,宁可经济上吃点亏,也要算好生态账、民生账。
重点区域带动
长株潭、洞庭湖、大湘南、大湘西,新的历史语境下,四大板块竞相发展、重点区域带动全局的势头初步形成。
而连续获批长株潭自主创新国家示范区、湘江新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改革试验区,如此密集的重大政策利好,湖南史上少有。
先看长株潭。自主创新国家示范区“站在”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肩膀上,创新优势叠加政策效应,正在孕育新的内生动力,龙头高昂引领发展。
湘潭竹埠港地区,所有重化工企业关停退出,却并未“重创”湘潭这座老工业城市。因为另一厢,吉利新能源汽车、泰富重工、威胜电气等新兴产业,助力湘潭转型发展。今年上半年,湘潭市GDP增长9.2%,增速跃居全省第二,排名上升6位。该市各项指标一路飘红,与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加工度工业的强势拉动密不可分,两项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4%和12.9%。
株洲的轨道交通产业本已强势,眼下自主创新又传喜讯。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厂内,首列磁浮列车已经能够平稳起浮,在今年9月2日的调试中跑出了92公里时速,预计年底前陆续交付长沙磁浮工程投入运营。此番借核心技术工程化和研发成果商业化的突破,将进一步打响湖南制造的品牌效应。
在长沙,工业制造业加速走向“智造”时代。中联重科、上海大众长沙工厂等30多家规模企业使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技术,涵盖了工程机械、汽车制造、食品和物流等领域。长沙市经信委副主任刘志辉介绍,《长沙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已经发布,到2017年要全面推广有效的经验和模式,形成该市装备产业新的增长点。
再看湘江新区。作为全国第12个、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从今年4月25日获批,到5月24日正式挂牌,吸引了来自全国以及世界的目光。
长沙湘江西岸这片曾经的沉寂之地,正被改造成流金淌银的宝地。梅溪湖国际新城、滨江新城、洋湖生态智慧新城、大王山旅游度假区四大片区齐发,不仅仅是拉开城市框架,更要广聚人气、物流和财富。
湘江北去,洞庭湖地区也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国务院去年4月14日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包括益阳、岳阳、常德、长沙市望城区等在内的洞庭湖区整体发展方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记者从省发改委获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将完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民生事业发展5项任务。在益阳,今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点推进296个项目,其中,计划新开工的68个项目中有66个进展顺利,尤其是环湖公路建设来势较好。
通江达海之路
放眼全球竞争格局,湖南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中国中部湖南,正处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一带一路”和长江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立足“一带一部”新定位,立起新的发展增长极,是湖南的历史机遇,更是光荣使命。
逐湘江而北上。江的尽头是湖;湖的尽头是长江、大海。湖南的区域发展,只有与国家的开放开发战略全面对接和深度融合,方能获得足够的动力和空间。
9月上旬,记者来到湖南最大港口城陵矶港采访。据介绍,二期工程建成后,城陵矶港的年集装箱吞吐能力可达68万标箱。不仅如此,省政府与上港集团组建的湖南城陵矶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今年5月已经挂牌。这意味着,以城陵矶作为重点,发挥与上海港的协同效应,将加快打造我省通江达海新的增长极。
岳阳市市长刘和生介绍,岳阳正积极发展以“近海直航”为重点的国际航线,全力打通湖南通往世界的出海口。今年5月开通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岳阳-东盟接力航线,缩短了岳阳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运输时间。今后还将引导长株潭进出口货物直航运输,全力打造“黄金航线”。
不止是水路。沪昆高铁全线通车后,可连通上海、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云南6个省市,带动长江经济带沿线所有地区。在决策层看来,共建沪昆高铁经济带,既是实施长江经济带开放战略打造重要载体和平台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迫切需要。今年8月,湖南与贵州达成高铁经济带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经贸交流、生态同治、扶贫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共建。
还有南北向的京广高铁。南部的郴州、衡阳和永州面向广东,自然是与珠江三角洲发展相得益彰,有效利用沿海产业向内陆转移机遇实施无缝对接,以扩大发展的战略纵深。
同时,沪昆高铁、京广高铁在长沙交会成“金十字”,人流、物流、信息流在这里汇聚,中部交通枢纽地位愈发凸显。沿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完善高铁沿线城镇和区域发展定位、细化战略思路、优化产业布局,进而把高铁沿线地区打造成新的产业增长带,其势已成、其时已至。
■记者手记
创造性地借力谋势
陈淦璋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经济发展和城市竞争,最常见的思路,是找准并把握好比较优势。
有一些优势是上天赋予的,比如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很容易就找到产业定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有一些优势则是需要发现、创造甚至转化得来。
如郴州。过去老话说“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郴州位于湖南交通的末梢,路途遥远。随着京广高铁开通,郴州一下变成了距长沙、广州各一小时车程的枢纽与湖南开放的前沿;而粤港澳经济转型,又带来了产业梯度转移的良机。发现优势,顺势而为,郴州摆脱了单纯依靠矿业资源发展经济的格局,现在的发展日新月异。
再看常德。过去虽说水好、风景好,可还没到值得住一晚慢慢看的地步。今夏,常德大手笔打造的“欢乐水世界”开园,倒是让人有了周末前往休闲游的兴趣。长沙市民带着一家老小,周六前往周日返长,不远不近,倒是轻松悠然。找准自身优势,做好“水”文章,自然赚得盆满钵满。常德此番还联手张家界、自治州,力图让秀水、奇山、古城相得益彰,让旅游“金三角”绽放更加夺目光彩。
同样,对整个湖南来说,过去“不东不西”、“不南不北”的尴尬,现在可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沪昆高铁和京广高铁在湘交会,长沙一跃成为中部重要的高铁黄金枢纽城市,还有全省迅速发展的高速公路、水运、机场等。
湖南的定位已更明确:中国中部枢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一带一路”和长江开放经济带结合部。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新的优势已经转化而来。这需要我们发扬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创造性地借力谋势,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不负这个时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