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亲身体验比说教管用

2020年11月25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毛敏轩姚学文

【编者按】

国庆长假期间,“湖南日报小记者团”来到湘西凤凰县腊尔山九龙小学,开展爱心体验活动,和那里的孩子共同度过4天3晚。旅程归来,10月7日参加旅行活动的小记者和家长,在湖南日报长沙分社举行“湘西之行座谈会”,畅谈感想和心得,交流经验与收获。大家认为,这样的交流活动特别有意义,充满正能量和浓浓温情,对于孩子和家长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城市孩子负担重

山里孩子快乐多

谈起这次“湖南日报小记者团队”的湘西之行,砂子塘新世博小学四年级学生张馨玥的妈妈毛俊英表示,城市孩子从小过着优越的生活,拥有更多物质上的满足感,在父母的溺爱中变得娇气,吃不了苦。孩子平时学习生活安排紧张,很少有自由空间,一直这样下去,他们难得快乐,逐渐失去了幸福感。

而山村孩子从小拥有青山绿水,每天在大自然中畅游,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虽然山里娃不爱卫生,没有漂亮衣服,但是他们内心纯净,过得快乐,幸福感爆棚,每天都在微笑着。他们主动带城里孩子一起割水稻,一起赶集,让每个团员深受感染,也跟着变得快乐起来。

“姚翊欣和山里孩子结对后,他的笑容变多了,不再是在家里那副愁眉苦脸的样子。”长塘里小学二年级学生姚翊欣的妈妈万志意说,一开始孩子觉得山里孩子太脏,不愿意和他们做朋友,后来经过接触,孩子发现他们勤劳、勇敢、质朴,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姚翊欣开始喜欢和他们一起玩耍。山里娃很多都是留守儿童,每天就跟着爷爷奶奶在蓝天白云下快乐地劳作,不会像城市孩子为了升学、特长班等各种事而烦劳。

“活动增进了城市和山村孩子的感情交流,现在大部分城市孩子家长太溺爱孩子,剥夺了孩子的天性,孩子们不会表达自己的爱,山区孩子的感情世界比城市孩子丰富,懂得体贴些,他们见到我们就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内心那份对亲情的渴望表露无遗。”星城实验二小彭文正曦的父亲彭雄伟感叹,山区孩子渴望爱、需要爱,需要整个社会给予帮助,希望更多爱心人士参与类似的活动。

送钱送物不如送知识

修路修屋更要修观念

麓谷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袁常硕的妈妈常灿发言时,显得很激动,说着说着眼角留下了热泪。袁妈妈从如何扶贫,以及扶贫对于山区孩子影响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山区受到了交通、土地等限制,很难做大规模的开发,仅仅依靠扶贫活动难以改变现状,需要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让扶贫工作开展的更深入、更全面。

袁妈妈说,现在山区很多贫困家庭走入了恶性循环,他们希望多生孩子多一些劳动力,问题是孩子多了教育资源又跟不上,导致了更多山里娃输在了起跑线上。爱心扶贫活动太频繁是好事吗?袁妈妈不这么认为,因为很多山里娃见人就问:“能不能给我好吃的?”送钱送物太频繁让他们习惯了不劳而获,就不会依靠自己的双手致富了,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有一个孩子就特别内向,我们和他打招呼他都不说话,总是一个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这样的孩子其实内心特别脆弱和敏感,他不希望我们用关心弱者的眼光看待他,而是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袁妈妈认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同样有自尊,扶贫者千万不要用高人一等的心态去施舍和怜悯他们,这样反而会得不偿失。

长塘里小学姚翊欣的妈妈万志意说,扶贫不仅是送钱,更要加强贫困地区的素质教育,采购更多与教育有关的书籍,比如礼仪手册、卫生手册、环保教材等,以此来促进山民观念和习惯的转变,让山里娃不只想着通过劳动赚钱养家,而是注重文明礼貌、综合素质、环境卫生等,让他们每天不再灰头土脸的生活,而是打扮得漂漂亮亮出门,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享受美好的阳光,通过知识改变命运,通过教育激发斗志。

送温暖下去

带温暖回来

江西修水第一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卢昊栾的家长在会上谈到,把城市中的温暖带到山区里,这是出发去九龙小学前我和孩子的初衷。经过一路的长途跋涉和颠簸,我们来到了这个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里,看到的是山区的清贫,渴望父母之爱形单影只的孩子们和本该安享晚年可为了生存仍然在那小小的田地辛苦劳作的老人们。虽然他们日复一日过着比较清贫的生活,但是他们比我们这些城里人更加有爱,更懂得给予。默默无闻心甘情愿无私奉献33年的代课老师吴艺伟,与学生们情同父子。淳朴厚道的村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他们的爱是那样的朴实无华,是那样的无所顾忌不求回报,深深温暖了我们这些身处繁华都市渴望爱的城里人!

育才小学何梦羽的家长张旭芬说,短短几天,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我们只是去陪伴,陪伴山里的孩子过一个快乐的假期!感动很多,收获很多。何梦羽在摘玉米时手划伤了,在篝火晚会后送小伙伴回家的路上踢到石板脚也受伤了,她忍住没哭,妈妈帮她消毒处理。在这里孩子学会了坚持和忍耐,有团队精神,收获很多,我亦是和她一起成长!山里人很朴实,话语不多,当地的风俗是每天只吃两餐饭,期望“湖南日报小记者团”的爱心公益项目,能帮助在此读书的孩子们有午餐吃,能享有像城市孩子那样的多媒体教学。

身临其境的体验

比任何说教管用

来自江西修水第一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卢昊栾回来之后久久不能忘怀这次旅程,他在座谈会上谈到,首先非常感谢这样的机会,让心灵深深的触动,使他明白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虽然在湘西只有短暂的几天时间,却震撼每个人的心灵,石头搭建的简易房屋,透风的墙壁,昏暗的光线,高低不平的泥巴地面,就是他们每天生活的地方,虽然破旧不堪,却乐在其中。

爱心回访活动结束后,团员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那个小山村,卢昊栾说,希望通过此次助学活动,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让更多的热心朋友加入到公益活动中来,大家所要做的就是带上你的爱心,贡献一点体力;所能做的,就是带上你的孩子,让他们亲身感受,在同一片蓝天下,在不远的地方有一群和他们年龄相仿的孩子,享受的是怎样的教育,过的是怎样的生活,这种切身的体验相信比任何说教都管用,最后愿天下所有的孩子们都能够无忧无虑,健康快乐地成长。

科大附小三年五班的龙湘渝说,来到湘西九龙小学,看到他们只有一间教室,我们有很多间教室,教室里我们有电视教学,他们什么都没有,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能学习的那么好,我应该向他们学习。

在九龙小学我认识了一个叫吴隆坤的小朋友,他带我去看羊,到山上打板栗,他每天只吃两顿饭,菜以小菜为主。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好好学习。

接触时间虽短

内心成长不少

“刚开始孩子就不愿意和结对对象牵手,觉得那个小朋友手很脏,临走之时拍集体照,他也不愿意和山区小朋友站在一起,表情显得很尴尬。”三角塘小学2年级学生周子轩的妈妈李国宏在座谈会上显得很无奈,因为孩子几天时间几乎都在她身边,没有和山里娃打成一片。

周妈妈说,虽然周子轩性格倔强,但回来后还是有所改变。刚到长沙下了大巴等了20分钟没有的士,周子轩既然主动要求走路回家,一个人拖着行李默默往前走;过去吃饭6个菜还不满足,现在只要家里做2、3个菜;过去他喜欢躺在沙发上玩手机,现在会帮家里做家务,自己的衣服也叠整齐了。周妈妈希望湖南日报多举办这样有意义的活动,让孩子能够更快成长起来。

中南大学第二附属小学一年级学生喻鸿博的妈妈陈彩虹感同身受,因为孩子现在变得懂事多了。过去出去旅行一家人只住三星级以上酒店,这次去了山里,喻鸿博看到了山里的小朋友住的条件那么艰苦,连一个干净的厕所都难以找到,他知道自己生活得多么幸福,开始考虑父母的感受,喻鸿博回家当天就说,今后旅行住的酒店只要干净舒适就行,不再追求高档酒店。

让孩子走出去

让老师留下来

育新小学一年级学生刘煜铭的家长表示,那些对于城市孩子看似习以为常的事情,在山区小朋友的眼中确实如此的神秘莫测,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和他们那种羞涩的神情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山区孩子的至真纯朴,生活环境的艰苦,并没有让他们丧失勇气,他们的言行举止让我看到了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永不服输的品质,像大山一样巍峨,希望蓝天不是七巧板,希望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们能得到共同的待遇,在抬头的时候能看到光明与希望,借用吴老师的话:好好学习,走出大山。

“有个山区的孩子五年级了,写字的笔画全部是错的。教育资源太不平衡,教育体制要改革。山区孩子的教育不是助助学,捐些钱,献点爱心就能解决的事,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任重而道远。”彭雄伟说,如何让贫困不代代相传,解决的唯一途径就是让山里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尽管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下,湘西有部分的学校硬件得到了改善,但目前存在的最主要困难是师资紧缺,这只是湘西大多数贫困山区的一个小小缩影。

如何让更多山里孩子能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如何教师留在山里?彭雄伟建议,大学多组织开展学生乡村支教活动,建立更多爱心支教社团;政府加大对贫困山区的教育投资,集中选点,多建综合住宿学校;建立师资轮岗制度,让教育资源更平等;建立支教老师教学基金,鼓励各高校老师轮流去乡村挂职锻炼,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提高山村教师待遇,按年限长短给予特别奖励和职称。

坚守33年的

吴老师最可爱

“走进山区看到一张张纯真笑脸,看到一个个瘦小的身躯,看到一双双渴望的眼晴。我的眼晴湿润了,山区的贫困使孩子们与亲人团聚变得遥不可及,希望大家都伸出援手让每个角落都充满阳光。”在座谈会上,雷锋小学三年级学生明嘉轩的爸爸动情地说。

明嘉轩的爸爸认为,默默坚守执教33年的吴艺伟老师最应该受到尊重,吴老师为了山区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在想办法,城市里有很多好的工作机会他都放弃了,只因为对山里娃那份沉甸甸的感情。吴老师33年来都是一个临聘的老师,这么多年的薪水加起来才8万元,生活中的他一直穿着朴素,省吃俭用,一心只为了让山区孩子接受好的教育,走出大山。为了这个愿望,他默默奉献了大半辈子。

砂子塘新世博小学的张馨玥很赞同这位家长的观点,她说道,吴老师年近50岁,皮肤黝黑,身材微胖,眼睛小而有神,一副憨厚老实的样子。这位普通的山里汉子,是九龙小学唯一的老师,更是九龙小学的精神支柱,在他的教育下,这里走出了100多名优秀大学生。直到现在,吴老师依然只是一名普通的代课教师,但他从未因此而放弃山里的孩子。他依然住着全村最破旧的石板房,依然无怨无悔地守护着村里的孩子们。吴老师的事迹让人深受感动!

回来后,张馨玥在《我最敬佩的人》作文中写道:“村里唯一的路,是村民们进进出出踩出来的一条窄窄的山路,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辆破旧的农用车,坐车出村每次要花5元钱,但是孩子们家里都很穷,坐不起车,如果要出村,就得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跋山涉水。如果没有吴老师的默默坚持和无私奉献,就没有现在的九龙小学,村里的很多孩子就会因交通不便而辍学……吴老师就像一根蜡烛,用自己微弱的烛光照亮了贫困的腊尔山地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