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苏原平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高度概括了毛泽东体育思想,明确了我国体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而揭开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新的一页。
毛泽东一生热爱体育运动。他把体育当成终身事业的身体保证,为全国和湖南人民参加体育锻炼树立了榜样。
1
撰写《体育之研究》,自创“六段运动”
毛泽东早在1914年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习,寻求改造中国、拯救民族的革命道路时,就认识到体育可以“变化民质”,振奋民族精神,从而萌发健身救国的思想。1916年,毛泽东撰写了《体育之研究》的论文,1917年4月1日刊发于《新青年》第3卷第2号。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运用大量历史、哲学、心理、生理、解剖等知识,对体育本质、原理、方法、价值等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和研究,全面阐述了健身救国的体育思想。他指出当时中国饱受列强欺压、民不聊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国民体质不强。国要强,则民必壮。民要壮必须崇尚武风,动员国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他认为体育能“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使人“身心并完”。他主张学校教育德、智、体并重,认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
《体育之研究》是我国最早以近代科学的观点系统论述体育的专论,开一代之风气,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体育思想和方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还在《体育之研究》记录了自创的“六段运动”,融汇了八段锦、体操、拳击、气功等各种运动之长,包括手、足、躯干、头部和打击、跳跃等动作,能使全身获得均衡的发展。
不管是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还是深居简出的晚年,“六段运动”都是毛泽东的每日必修课。
2
独特“三浴”磨炼意志
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毛泽东倡导“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的体育实践和胆识闻名全校,因为他是“全校最顽强的锻炼者”。无论严寒酷暑,他都坚持以独特而严酷的方式锻炼身体,磨炼意志。他的锻炼方式丰富多彩,包括野游、爬山、游泳和“冷水浴”、“风雨浴”、“日光浴”等。
爬山是毛泽东最喜爱的运动之一,他经常与同学登上岳麓山,谈古论今,指点江山。他有时与同伴露宿野外,有时会一个人在狂风暴雨的夜晚爬上岳麓山,磨炼意志。
毛泽东常约同学一起畅游湘江,游泳之后躺在沙滩上,任太阳暴晒。有时他会无所畏惧立于狂风大作之中,体验“胸襟洞彻,旷然有远俗之慨”的意境。湖南一师有一口古井,每天清晨,毛泽东都会带着洗澡毛巾走到井旁,用吊桶打冷水淋身。在湖南一师的4年多时间,无论冬夏雨雪,毛泽东从未间断过冷水浴健身。
1936年,毛泽东对美国记者斯诺回忆起自己青年时期体育锻炼的情形时说:“寒假里,我们脱掉衬衫让雨淋,说这是‘雨浴’。烈日当空,我们也脱掉衬衫,说是‘日光浴’。春风吹来的时候我们大声叫喊,说这是一种叫做‘风浴’的新体育项目。在已经下霜的日子里,我们露天睡觉,甚至于到11月份,我们还在寒冷的河水里游泳。这一切都是在锻炼身体的名义下进行的,这对于增强我的体质也许很有帮助,我后来在中国南方的多次往返行军,以及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路上,特别需要这样的体质。”
正是通过这些独特“体育项目”的千锤百炼,为毛泽东在以后的战争环境中战胜无数艰难险阻,为他一生从事艰苦繁重的革命工作打下了坚实的体魄基础。
3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游泳是毛泽东终生最喜爱的运动。青年求学时代,他时常约二三好友到湘江挥臂击水。毛泽东回忆说:“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1925年10月,毛泽东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回忆当年求学的情景,写下“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的感人篇章。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回湖南考察时,曾经多次畅游湘江。
1955年6月20日上午,毛泽东回到长沙,眺望湘江,引发了他对青年时代的回忆,重温当年横渡湘江的情怀。那一年湘江水涨,毛泽东不顾随行人员的坚决反对,硬是从猴子石下水,游到对面牌楼口登岸,历时一个多小时。他说:“庄子不是这样说过吗,‘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水越深,浮力越大,游起来当然就更便利嘛!”下午2时,62岁的毛泽东舍弃轿子徒步登上岳麓山云麓宫。他说:“这算什么!爬山吧,仅仅这样一点路。游水也不是什么难事情。我们不是每天都要走路么?游泳时有水的浮力帮助,比走路应该容易多了。但是游水也容易出问题,不可粗心大意。我在第一师范学习游泳时,出过几次危险,不是同学的救护,险些出了洋相。”
1956年5月30日上午,毛泽东在长沙畅游湘江,并登上橘子洲游览。随后飞赴武汉,首次横渡长江,留下了“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水调歌头·游泳》)的词句。
1957年9月8日,毛泽东在长沙听取省委、省军区和常德、湘潭地委汇报后,再“去湘江拱一拱”。他乘船到猴子石更衣下水,他的游泳服还是延安时期穿过的长外裤,剪去了半截裤腿。
1959年6月24日,毛泽东回到长沙稍事休息,就到湘江畅游了一番。当时湘江处于汛期,江水暴涨,水流湍急,波涛滚滚。毛泽东从猴子石下水,历时1个多小时,至橘子洲头登岸,全程约6公里。他对陪游的湖南省体育学院游泳队队员们说:“湖南有湘、资、沅、澧4大江河,要大力开展游泳,今后你们要深入到基层去推动群众性的游泳活动。”
4
“到韶山水库洗个澡”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之久的故乡,回到韶山父老乡亲们中间,深深的乡思,浓浓的乡情,溢于言表。
26日下午,毛泽东听说韶山修了个水库,高兴地说:“我要到韶山水库洗个澡。”韶山水库位于滴水洞入口处,两边地势陡峭,山上林茂竹绿,山涧股股清泉汇集水库,碧波荡漾。
陪同毛泽东游泳的青年说,水库里的水很凉、很深。毛泽东说:“在长沙能够游,在咯里还不是一样?游泳是一种意志的锻炼。”他往坝下走时,对站在坝上的毛宇居老人说:“你也来游泳吧。”
老人说:“主席,我70多岁了,不能游了。”
毛泽东说:“你坚持游泳,可以多活20年。”他还指着一些站在山坡上不敢下水游泳的人,打趣地说:“你们是脚踏实地啊!”
毛泽东稳步向水中走去,当水齐腰时,他用手沾着水,拍了几下胸膛,然后神态自若地用脚踩水。他的踩水技术不凡,如履平地,一直“走”到水库中央。“我要休息了。”只见毛泽东四肢伸直,一动不动,仰卧在水面上,直至把烟抽完。
水库周围山坡上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想看看毛泽东游泳,但水中有数十人,便不停地问旁边人:“哪个是毛主席呀?”
毛泽东听见了,脸朝天躺在水面上浮游着,拍手道:“我在咯里啊!”他了解大家的心情,沿着岸边游,有时踩水,有时又仰泳或潜水。
有人告诉他时间不早了,太阳快下山了。“我呀,还要游一下。”他并对站在岸上的人们说:“你们每个人都要困觉,我也困个觉。”说着把双手放在胸前,仰卧在水面上,做着睡觉的姿势。又说,“困觉要翻身。”他又做翻身的样子。随后又说:“起来还要坐。”他又立起身子,像坐在凳子上一样,将右腿架在左腿上。
毛泽东风趣的动作和乡亲们欢快的笑声、热烈的掌声交织在一起,快乐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1966年6月18日,毛泽东最后一次回到故乡韶山,下榻在“西方的一个山洞”——滴水洞。22日上午11时,毛泽东再次“到韶山水库洗个澡”。
24天后的7月16日,毛泽东以73岁高龄再一次畅游长江,历时56分钟,游程近30里,惊殊世界。
5
81岁高龄仍不忘游泳
1974年11月19日至12月5日在长沙,81岁高龄的毛泽东先后5次到省游泳馆游泳。
11月19日下午4时多,毛泽东在汪东兴、张平化等同志的陪同下来到省游泳馆。换好衣服后,由张玉凤搀扶着走到游泳池边。
原省游泳馆管理员程根增回忆说,毛泽东行走时不是很方便,但是一到水里就完全两样。他时而仰泳,时而侧游,时而躺在水面上转圈、做操,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根本不像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毛泽东游了10多分钟后,同志们请他休息一下。毛泽东在水中微笑着摆摆手,伸出两个手指头,意思是要游20分钟。过了一会,他又伸出了3个手指头,告诉大家要游30分钟。
此后,毛泽东又分别于11月20日以及12月3日、4日和5日到省游泳馆游泳。他被工作人员搀扶着下水,可是到了深水处,他就甩开了工作人员畅快地游起来,仿佛在水中又获得新的活力。程根增说,12月3日第3次来馆游泳时,毛泽东下水后直接向深水区游去。“我们发现毛主席快碰到池壁了也没停住的意思,游在毛主席身边的张玉凤赶紧叫他注意到边了,他却像没听见一样。突然,只见他老人家一个转身,脚用力一蹬池壁,就游出去了老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