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 明 白培生 刘小林 曹雄清 曹 航 陈建远
◎ 丰富的文物古迹 ◎
汝城不但是文化大县,也是文物大县。拥有县保明清风格古祠堂700多处,规模大、结构美、功用广、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有着极高的研究、观赏、旅游价值,有8处已列入省、市级文化保护单位。
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守拙先生欣然题字“古祠堂之乡”。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文物古迹数量多,品位高,分布广,风格特,在湖南乃至全国都十分少见。已纳入全国文物古迹普查范围有280多处。距今1万多年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商周文化遗址有10多处,对研究岭南历史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古塔、古桥、古井、古祠堂、古民居、古牌坊、古道观等遍布城乡。特别是保存较好的300多座古祠堂在全国都十分罕见。这些古祠堂,始于宋元盛于明清,集文学艺术、工艺美学、社会历史、旌表教化、宗法礼仪、民俗风情于一身,风格之独特,工艺之精美,底蕴之深厚,规模之庞大,保存之完好,堪称中国一绝!这里的古祠堂文化,是中国汉族古文化的集中体现。
汝城古祠堂是江南一朵瑰丽的奇葩。汝城古祠堂美在华丽、凝重、庄严,美在沧桑、古朴、久远,美在丰厚、载物、适用。从选址造型、布局朝向、风水环境到山水田林路、门坪巷房墙的整体和谐,从建筑法式型制、结构风格、取材用料到雕塑油画漆饰的精工细作,动静有致,流光溢彩,天人合一。
欣赏一座古祠,犹如穿越一段历史的长廊;会晤一座古祠,犹如聆听一位苍老明世的长者心声。
汝城古祠堂作为历史的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历史的记载、历史的浓缩、历史的标本。作为建筑的遗产,其本身、其所附、其所载、其所涉,均有深厚的文物价值,是研究古文化、古建筑、古民俗、古宗法、古迁徙不可或缺的资源。作为文化的遗产,诗词楹联赋、碑刻雕塑镂、牌匾额堂号与族谱及族训家规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筑起了祠堂文化的大观园。
金山叶氏家庙、卢氏家庙、津江朱氏祠堂、广安所李氏宗祠、外沙太保第、益道绣衣坊(含范氏家庙、中丞公祠)等古建筑,这些古建筑工艺精湛,恢弘气派,保存完整,建造时代早,代表着汝城古祠堂文化之精髓,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汝城古祠堂主要体现以“天人合一”、 因地制宜、利用和改善环境的传统环境美学思想为指导,根据实际地形空间和实际需要,采用多种不同表现手法,达到环境与自然和谐和激励后人的目的。
由于祠堂的主要作用是供奉祖先和举办大型活动,是全村全族建筑的龙头。在民间,祠堂的好坏影响全村的发展。古祠堂因此在外形、选址、室内布置、座向、大门、门前门后的环境建筑、道路、水木等在环境美学上都得为祠堂占据龙头地位服务,从而确保祠堂在全村建筑中的首要地位。充分体现古人个体服务集体、局部服务整体、整体与自然和谐、和谐促进发展的设计理念。
◎ 闪光的红色足迹 ◎
汝城是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为中国近代早期红色革命的发祥地。
汝城工农革命运动声势大,影响大,作用大。1927年“四·一二”政变,长沙“马日事变”后,大革命失败,全国工农革命处于低潮。然而,粤东、粤北及湘南近4000农军聚集汝城坚持斗争,高潮迭起,8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的武装力量——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9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工农革命政权——汝城县苏维埃政府。这一蓬勃发展的工农革命热潮,被时任中央军事部长的周恩来誉为“新湖南”。
1927年冬,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部队,经过天心圩整顿、大余整编、上堡整训后,从崇义上堡进入汝城,利用汝城革命斗争的坚实基础,余后重生、振军再起。朱德与国民党十六军军长范石生在储能学校及津江谈判成功,使部队得到了给养和装备上的补充,并利用合作环境扩充军队,发展壮大了起义队伍。朱德还在津江村题赠了“世界一家”的匾额。此举被毛泽东誉为“中国近代史上国共合作的成功典范”。
1927年11月下旬,朱德、陈毅召集湘南粤北地方党组织负责人,在汝城衡永会馆及津江村举行联席会议。根据毛泽东起草、中央通过的以汝城为中心的《湘南运动大纲》,确定了革命军打先锋,地方工农革命力量配合的湘南暴动计划,在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为举世闻名的湘南起义作了重要准备。
1928年4月初,毛泽东为接应起义部队上井冈山,路经桂东在沙田镇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率部前往汝城田庄圩、土桥黄家村,击溃江西赣南保安中将司令胡凤璋部,继而占领县城,后途经资兴往炎陵与朱德首次会面。
因此,汝城是朱范谈判的合作地、南昌起义部队的振军地、湘南暴动策源的策划地、朱德革命征程的发迹地、工农武装割据的探索地。中央红军长征时,在汝城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成功突破了国民党的第二道封锁线,留下了大量的战斗遗址和红色革命文物及旧址。湘粤赣农民运动指挥所旧址,朱范谈判合作旧址,湘南起义“汝城联席会”旧址,湘南特别军事委员会旧址,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旧址,中共汝城县特别支部旧址,汝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汝城农会旧址,青石寨战斗遗址等,仍保存完好。伟大的革命,培育了众多英才,造就了共和国的脊梁,如早期革命先驱邓毅刚、何日升、朱舜华(张琼),开国上将李涛、朱良才,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奠基人宋裕和,世界和平诗人朱子奇等。汝城这块红色土地对中国红色革命的进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著名的温泉之乡 ◎
地热是汝城特有的资源,县内有热水、罗泉、汤口等地热温泉16处,汝城温泉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的汝城县热水镇境内,那里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美称。
汝城热水温泉,古称“灵泉”,泉水从乱石缝中涌出流溢,四季滚烫、热气腾腾,如沸水开锅,故又称“汤河”。早在南宋时期汝城温泉就已载入《国家地理志》。
该温泉在华南地区具有温度最高(水温一般为91.5℃,最高达98℃,地下深部水温142.1℃,也是我国水温最高的热泉之一)、流量最大(天然流量达5540吨/日,稍加开采即可达14740—15960吨/日)、面积最广(目前已发现的地热区达3平方公里,华南地区最大的天然温泉)、埋藏最浅(大部分已露出地表,容易开采)、水质最好(水质无臭、无味、透明,PH值8.1—8.8,含硅、钠、钙、锂、硼等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特别是氡的含量高,达到矿泉医疗标准,是我国少有的“氡泉”,具有调节内分泌,促进新陈代谢和生殖腺发育之功能,既能起到消除疲劳、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对风湿病、皮肤病、妇科病、男女不育症等有显著疗效)等特点,为世界同类之罕见。
1990年联合国地热学院副院长、国际地热联合会理事长、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授D·H·弗里顿在《湖南省汝城县热水圩地热田(汝城温泉)地热系统数值模拟工作结论要点》中指出:“汝城地热田(汝城温泉)是一个非常可观的热田,特别对于中国的国情及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这个地区的地热,是非常必要的,适合大力发展旅游事业。”
国内著名温泉疗养专家臧吾说:“汝城温泉医疗价值大,治病范围广,可建一个大型疗养院和一个慢性病医院。”温泉利用前期基础工作完备,1977—1980年,湖南省地矿局水文队历时3年,完成了汝城温泉的水文地质勘探工作,为汝城温泉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又得到了天津大学和联合国地热学院的无偿帮助,完成了地热田地热系统二维和三维自然状态数值模拟,通过高科技手段对热田将来的发展进行了较准确的预测,并提出了开发利用规模的建议,既避免了前期资料不足带来的资源勘探投资风险,又赢得了开发利用的有效时间。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汝城县建立了地热农业利用科研机构,八十年代开始承担并完成了“七五”“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个。中国地热专业委员会、地矿部、农业部、北京大学、华北地热中心、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等单位组织的国家专家考察组在对热水地热资源及开发利用进行了全面认真考察论证之后,定为全国2个地热利用科学管理试验示范基地县之一。
公元2011年2月,中科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为汝城总体规划修编时,对汝城的生态环境、风土人情、文化底蕴、区域优势等进行实地考察后,毅然把汝城的发展定位为“理学发源圣地,华南避暑山城”。
于是,一个发挥汝城资源优势,打造“理学圣地,避暑山城”的开篇之作,在大山深处以无可非议的共识和胆实向世人宣告:
汝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 公元前26世纪的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神农就是在汝城县城南5公里的耒山发明了耒耜,由此将人类从渔猎生活带入了农耕文明。据《衡湘稽古录》记载:“神农制耒耜教耕于耒山(今汝城县城南神头寨)”。由此可见,汝城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历史地位非同一般。
汝城,古汉语文化的传承地。汉建统秦时,赵佗余部不愿归附汉朝,流落至此,秦汉古音代代相传,如今的汝城话是全国现存下来特有的秦汉古音,对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南昌大学曾献飞教授编著的《汝城方言研究》就对汝城古语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汝城,古代官方哲学、理学思想的发源地。北宋年间,周敦颐在桂阳(今汝城)任县令,写下《太极图说》,奠定了理学思想文化基础。同时,作《爱莲说》、《拙赋》名赋,成为千古名篇。其得意门生程灏在汝城赋《春日偶成》名列《千家诗》之首。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影响中国封建社会达千年之久,还远播东南亚许多国家。
汝城,中国香火龙的故乡。汝城香火龙起源于殷商时期,至今有几千年的历史。现部分乡镇还留下了历代修建的龙王殿、龙王庙、龙母宫的建筑或遗址。2008年“汝城香火龙”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文化部授予“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