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江同治

2020年11月23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0年11月12日

本报记者 李勇

经度:111° 17′ 38";纬度:26° 16′ 18"。

在永州市东安县紫溪市镇绿埠头,一块掩映在草丛中的石碑记录下了湘江由桂入湘的确切地点。

村妇江边浣衣,白鹅水中嬉戏……9月25日,当记者来到这个绿意葱茏的古渡时,当地人说,这就是湖南拥抱湘江的第一站。

清江一曲抱村流。眼前的湘江,平缓,清澈。

从这里出发,一泓水转西北蛇行,开始了湘江在湖南境内长达670公里的漫漫旅行。

从这里出发,依江而生、依江而兴的湖南,踏上了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的壮阔征程。

从2008年6月至今,湘江流域共完成环境污染整治项目1148个,其中关闭、退出、停产企业567家,限期污染治理项目511个,搬迁治理企业6家,建成64座污水处理厂,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255万吨/日。

共饮一江水,同治一条江。从上游到下游,从城市到乡村,从干流到支流,“打造东方莱茵河”,已变成全流域的共同追求和现实行动。唇齿相依的湘江两岸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正书写着一幅全流域治理的宏大篇章。

1

上游与下游同治,破除“水权”困惑

从绿埠头的湘江水来看,这是一泓好水。只不过,作为一种公共物品,“水”的产权难以界定。湘江也是如此。

从永州开始,郴州、衡阳、娄底、株洲、湘潭、长沙、岳阳——湘江流经8个城市。

8个城市,谁都有权利使用湘江水。但过度使用造成的污染成本却由所有使用者共同承担。上游城市和下游城市“利益独立”和“产权不清”带来的环保困惑,成为湘江治理的一只拦路虎。

长株潭三市在这个问题上率先破题。

作为湖南核心经济圈的三市,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三市纳污江段与饮用水取水江段交错,株洲霞湾港下游6公里、湘潭竹埠港排污口下游10余公里,分别是下游城市湘潭、长沙的饮用水源保护区,水流只需几小时。

“那次,长株潭三市来了一个‘环保三结义’!”湘潭市环保局局长陈铁平介绍,2006年6月28日,长株潭三市环保局局长首度握手,共同签署了一份《长株潭环保合作协议》。

根据这份协议,相距仅10余公里的三市开始突破过去各自为战的局面,在三市湘江交界面实行水质在线监测,建立上下游水环境管理机制。

到了2008年6月2日,在湘江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工作会议上,湘江流域8市市长向时任省长周强递交了湘江污染治理责任状,湘江污染整治进入多部门配合、沿江8市同防同治的新时期。上游城市的市长对进入下游的水质安全负责,成为一条刚性的措施。

首当其冲的就是永州。

追根溯源的“倒逼机制”,给上游城市套上了“紧箍咒”。永州市市长龚武生在多个场合斩钉截铁地表态:上游,理应交好水给下游!

9月26日,记者从永州市零陵区廻龙塔码头上船,顺潇水而下直至萍岛。湘江蜿蜒至萍岛,和潇水汇合,结束了上游的旅程。

湘潇融聚,春涨萍洲,曾是文人骚客笔下的胜景。然而,这里也曾是零陵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一片片废弃的厂房,一根根“闭嘴”的烟囱,都曾见证当年的“繁华”。

零陵区提供的数据表明,2009年,该区关停了一批高能耗的小企业,取缔了3家高污染企业,关停了16家污染物超标排放企业。

“原来零陵氮肥厂、农药厂都在这里,现在全关了,准备搞沿江风光带。”永州市环保局副局长黄初成指着清澈的江水自豪地说,“3年过去,我现在可以说,永州交给下游的水,是二、三类的好水。”

出了萍岛的湘江,日夜北上。伴随着不息的湘江涛声,上下游8市同力治污的局面已然形成——

衡阳水口山,重点治理采选冶企业的废渣、废水、废气,关闭污染严重的小冶炼企业;长沙坪塘,分批次关、停、转移13家“三高一低”企业,污染产业实现基本退出;株洲清水塘,启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试点;湘潭竹埠港,实施冶炼、传统化工、染料等高污染产业整体退出……

奔腾千里,湘江在岳阳市湘阴县濠河口分为东西两支,至芦林潭汇合,缓缓地注入洞庭湖。

“3年多来,为了把住湘江入洞庭的最后一关,我们拒绝了各类污染企业项目30多个。”站在濠河口,湘阴县委常委、副县长刘正仁给记者说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2009年,20多个温州老板看中了湘阴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准备集体落户湘阴从事食品加工业。在发展愿望迫切的湘阴县,这是一个不小的招商引资项目。

要,还是不要?在反复权衡,特别是听取了环保部门的意见后,湘阴的决策者们认为,这些企业会造成湘江水质污染,又一时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污染治理方案,不能要!

2

干流与支流同治,整合环境单元

汇纳支流百川,孕育民众万千。湘江有支流1300多条。

在湘江流域53个市县中,坐落在湘江干流的地级城市6个,县级城市1个,县城10个,其余2个地级市和34个县(市)处于湘江支流。

湘江最长的一级支流,是耒水。我省对县市级政府作出的最严厉的一次环境处罚,就给了耒水河畔的耒阳市。

2003年来耒阳投资的福建人潘灼伟对此事感受颇深。2010年10月19日,记者见到潘灼伟时,身为湘安钢铁有限公司厂长的他,正指挥工人拆卸厂里的设备。偌大的工厂里,一片狼藉。

“在当时的耒阳市经济开发区,我们是最早、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潘灼伟说,7年来,他们往这个厂投了将近一个亿,每年可上缴税收近2000万。

伴随着高额税收的,是落后的产能,是高污染。作为在省里挂了牌的污染整顿企业,湘安钢铁在耒水边的存在历来为耒阳市民所诟病。一位市民在网上发帖:“浓黑的污水源源不断地从湘安钢铁公司的排放口流出,旁边黑污泥堆积,河水乌黑……”

环保风暴在今年6月来袭。因对群众信访和重金属污染隐患处置不力,6月18日,省环保厅决定暂停耒阳市除环境污染治理项目以外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暂停安排该市环保专项资金。

痛定思痛。遭遇区域限批后,耒阳市取缔和淘汰了46个企业,整改5个企业,对2010年底应予淘汰的9家企业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淘汰方案,确保年底淘汰到位。

名列淘汰“黑名单”的湘安钢铁,于8月初停产,退出“江湖”。潘灼伟接受了这个现实。

“厂子关了,这些车都用不上了,只能卖掉。”他指着停车坪里的30多台大货车说,“上面治污的决心很大,我们只有服从,现在已经着手准备转型搞其它产业了。”

“只重视干流而忽视支流,将导致事倍功半。”省环保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王会龙说,治理湘江必须通盘谋划,将支流与干流作为一个环境单元来防治。

湘江流域内,无论是截污治污、老工业基地退出,还是湘江两岸生态修复、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干流和支流都是同步实施。

在省会长沙,湘江干流长沙段和几条主要的湘江支流接受了综合施治,湘江两岸20公里范围内,浏阳河、捞刀河、沩水河、南川河这些湘江支流两岸5公里范围内,禁止新建外排污染物涉及重金属的企业,严防新增污染源;

在河网密布、支流众多的郴州,临武县香花岭三十六湾、北湖区新田岭矿区、汝城县小垣矿区,这些昔日的排污“大户”,小采选已全部关停到位;

在湘江中游的一级支流涟水河流域,娄底市关闭了顺鑫钢铁公司,把淘汰退出的刀,架在了这家全省最大民营钢铁企业的脖子上。

……

大量的事例表明,对支流展开综合治理,已经成为湘江流域综合治理的一条重要经验。

《2009年湖南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显示,去年,全湘江流域水质总体为良。40个断面中有34个达到水域功能区划水质目标要求。

3

城市与农村同治,直面COD减排

湘江穿行8市,流过一个个城镇和村庄。

不断扩张的城市和飞速发展的农村,在让湘江成为流金淌银之江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的重负。

2005年,“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湘江流域排放生活污水9.19亿吨,占全省的 68.97%。城市生活污水是湘江有机污染负荷逐年提高的主要原因。而农村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也造成部分河段严重污染。

到了2007年,已是“十一五”的第三个年头。这年底,湘江流域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还不到20个,绝大多数县城还是空白,这一现状导致全省COD(化学需氧量)排放比2005年还略有增加。

国家环保部有关负责人把话说得很重: “按这个水平,湖南‘十一五’不可能完成COD减排任务,并将成为全国唯一完不成COD减排任务的省份!”

控制住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和畜禽养殖业污水排放,成为不能回避的选择。

背水一战!2008年,城镇污水处理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100多个亿砸了下去。按照计划要求,湘江流域设市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到2010年要实现全覆盖。

“那段时间,真是没日没夜!”衡山县人民政府副调研员陈国荣回忆起污水处理厂建设的时光,感叹不已。

衡山县污水处理厂位于湘江北岸的琵琶洲。2009年4月开工,10月27日正式通水。7个月建成一个占地面积50亩的处理厂,个中辛苦,可想而知。

建污水处理厂,衡阳市一月一调度,在媒体上公布建设进度。衡山县则是主管县长一周开一次会。陈国荣说,自己天天扎在工地上。10月初连续加了10个晚班,“即使是下大雨,施工队也冒雨赶工”。

“上面抓得紧,一级抓一级,就像有鞭子在抽。”衡阳市环保局副局长蒋宏伟回忆,衡阳市市长张自银曾在一次会议上对各县县长说,污水处理厂建得好不好,不是钱的问题,是能力问题。

付出总有回报。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湘江流域建成64座污水处理厂,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255万吨/日,实现县城以上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而在湘江流域的广大农村,环保实践也在蹒跚起步。

浏阳市葛家乡金塘村,推行村民环保自治,把一个“前屋养猪,后屋住人”脏村,变成了生态文明村。

长沙县果园镇古楼新村,家家户户门前有垃圾箱,村里的保洁员挨家挨户回收村民家分好类的塑料、玻璃和纸张,部分城市推行多年都收效甚微的垃圾分类制度在这里持久进行。

湘潭县响水乡“发酵床”养猪示范基地,猪舍垫上了用微生物与锯木屑、谷壳或秸秆等混合发酵的垫料,记者几乎闻不到臭味。

正如金塘村村民彭寰恒家对联所写的“新农村新环保新生活”,农村环保正经历着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到“垃圾能卖钱、污水能肥田”的嬗变。

城市和农村同治,统筹城乡环境治理,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截至2010年7月1日,全省COD减排任务完成目标任务的81.3%。省环保厅厅长蒋益民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完成“十一五”确定的COD减排指标,湖南没问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