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湖南新农村建设征程中最光彩夺目的一笔,这是全省农业现代化梦想实现的精彩前奏。
2005年,在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的指引下,全国烟草行业开启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大幕。
三湘大地,风生水起。敢为人先的湖南烟草人用最昂扬的斗志、最饱满的热情,掀起一波波改革浪潮,带来了各烟区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烟叶生产方式代替了“小农生产、分散种植、粗放经营、人畜作业”的传统方式,“田成片、渠相连、路相通、涝能排、旱能灌、机能耕”的高标准农田代替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土窝窝”,农民观念变了,素质高了,钱包鼓了,幸福指数不断走高……
2009年,现任书记、时任省长周强在永顺烟叶基地单元考察时,对新烟区开发试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欣然题词:“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今天的现代烟草农业,已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探路人,成为富民强省的急先锋!
为了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湖南烟草人怀着敢于担当的气魄,扛起“工业反哺农业”的大旗,着力提高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成为富民强省的一支“劲旅”。
一直以来,湖南是农业大省,却不是农业强省。
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农业生产发展粗放,生产方式落后,我省农业离现代农业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基础设施薄弱,技术推广困难,资金短缺、投入不足,制约着农业持续发展。
素有“天下粮仓”之称的湖南,如何破解难题,迈出农业现代化步子?
正在兴起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我们带来了希望。
“金色革命”席卷三湘
2005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姜成康提出,“十一五”期间,烟草行业投入专项资金200亿元,在全国开展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又进一步提出了“一基四化”,即“加强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思路。
面对这一机遇,湖南人一马当先,乘势而上。省烟草专卖局专门成立了以局长杨先杰任组长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全省上下按照“政府领导组织、烟草主导把关、部门支持配合、烟农参与受益”的管理模式,建立了省、市(州)、县三级联动的工作体系,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省委省政府对发展现代烟草农业高度重视。早在2004年3月,我省就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基本烟田规划建设与保护实施意见》。2005年,烟叶种植被列为我省农业五大优势产业之一,予以重点扶持。原省长、现省委书记周强亲自抓烟草,省长助理袁建尧具体抓烟草,并分别对口联系湘西永顺和永州宁远两个试点。
2007年、2008年,省政府下发了《湖南省“十一五”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意见》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通知》,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纳入全省为民办实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范畴,为建设工作构建了框架,指明了方向。
各级地方政府全力以赴,农开、国土、水利、监察、审计、交通、电力、气象、税务等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建设。五年间,除烟草部门专项补贴资金外,全省共整合投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部门资金8.56亿元……
在省烟草专卖局局长杨先杰的带领下,全省烟草系统围绕“一基四化”的基本要求,大力实施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精心组织开展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建设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
从单纯的烟水、烤房建设到以“基本烟田、烟水、烟路、烟机、育苗工场、烘烤工场、基层站点、防灾减灾设施”八大工程为主的现代烟草农业综合配套建设;从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整村推进,到整乡推进,再到2010年长沙宁乡、永州宁远、湘西永顺、常德桃源4个试点整县推进……建设的步子越迈越大,湖南烟草人用热情、智慧和不懈努力,孕育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累累硕果。
截至2010年,全省烟草行业共投入补贴资金29.59亿元,建设水利、机耕路、烤房、育苗棚、农机具等项目11.85万个,大大提高了烟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试点工作成效凸显,各试点单位基础配套水平和服务功能明显提升、规模化种植水平不断提高,机械化作业和专业服务迈出实质性步伐,减工降本、提质增收效果明显,现代烟草农业雏形已初步显现。
农业生产“强筋健骨”
从2005年到2010年,全省共投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资金38.15亿元,建设水池水窖119.15万立方米,管网2836.17公里、沟渠9875.77公里、机耕道路1500.97公里、烟用农机15651台套、密集烤房31910座,实现能排能灌基本烟田201.63万亩,密集烘烤面积60万亩、机耕路受益面积62万亩、机械化作业29.36万亩,惠及全省10个市州42个县744个乡镇2933个村组,受益农户74.78万户,烟区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大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升。
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耕,成为烟区农民对烟基建设成果的一致评价。
在省级贫困县宁远县,烟水工程的建设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防洪抗旱问题。县里的两条主干渠——半山水库左干渠和水市水库右干渠,由于年久失修,已经断流十多年。每到干旱季节,老百姓争水打架的事连年不断,村干部调解民事纠纷天天不空,还要受气。
2007年,县里投入烟基建设资金928万元,挖土清淤,高标准衬砌渠堤,为中下游7个乡镇40多个村的村民引来了清水。从此,抗旱用水不愁了,群众之间的矛盾化解了,村干部的心结解开了,沿途农田的生产能力也大大提升:半山水库左干渠沿线新增烤烟种植面积2100多亩,恢复二季稻种植面积8600多亩;水市水库右干渠恢复了抛荒耕地680亩,每年增加粮食6000多吨,增加经济作物面积1000多亩,产值240多万元。
在永顺县松柏镇花桥村,烟路建设带动了当地支柱产业——猕猴桃的发展,解决了交通不便利、单次收购规模小、猕猴桃收购价不高的问题。猕猴桃收购价格从原来的0.5元每斤涨到了1.5元每斤,为全村农民增收300多万元。
在衡南县僚塘专业合作社,育苗和烘烤工场在为烤烟生产服务的同时,也成为蔬菜和蘑菇的生产基地。合作社成员利用每年大棚和烤房空闲的时间,种植大棚蔬菜和双孢菇。一个1200平方米的大棚种菜收入每季可达到6000元;如果全县推广,可实现大棚蔬菜收入6万多元;烤房蘑菇收入约13万元。
一组组真实的数据,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说明了一件不争的事实——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意义已远远超出烟叶生产发展本身。它不仅是一项造福乡民的“惠民工程”,是一项彰显党和政府关心“三农”的“德政工程”,更是一项富民强省、助推农业发展的基础工程!
2009年,全省烤烟收购350万担,实现烟叶税收6.7亿元。加上现代烟草农业所带来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其价值不可估量!
为了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湖南烟草人抱着敢为人先的勇气,积极探索烟草农业现代化路子,助推发展方式转变,成为现代农业的“先行者”和“探路人”。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经过几年的探索和金融危机的洗礼,“转变发展方式”已然成为当今经济舞台上的流行词,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重要发展主题。
然而,对农业生产而言,发展方式怎么转?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我们给出了答案。
化零为整与化整为零
在湖南烟草人看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第一要义,就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而这一切,必须通过整合生产资源、创新生产组织形式和推广科学技术来实现。
纵观我省的生产组织形式,零星分散种植烟叶还占主流。庞大的农民群体,人均烟田只有几亩,机械化作业推不开,生产技术难推广,如何推动现代农业建设?
湖南烟草人的办法是先“化零为整”,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再“化整为零”,下好专业分工这招棋。
近年来,各烟叶产区探索了土地入股合作、地块互换、租赁经营、反租倒包等多种土地流转方式,引导农民探索专业合作社、种烟大户、家庭农场等多种生产组织形式。截至2009年,全省11个试点区域共发展种烟专业户1904户,100亩以上的烟叶家庭农场28个,成立专业合作组织12个,户均种烟规模达13.46亩,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5.39亩。想种地的人有地种,种不了地的人有分红,土地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
各级烟草部门引导合作社按照“两头工场化、中间专业化”的要求,成立了专业服务队,依托育苗工场、烘烤工场和烟草农机具等专业化服务设施,开展育苗、机耕、植保、采收、烘烤、分级、机械运输等专业化服务。2009年,全省试点单位机耕、植保、烘烤、分级专业化覆盖率分别达到了68.16%、45.49%、34.11%和34.27%,降低了成本、减少了用工数,提高了种植的效益和水平。
从土地流转、创新组织形式到专业分工,从化零为整到化整为零,这看似一加一减的简单过程,却在其中注入了相当的科技含量, 巧妙地诠释了一个数学规律:在“耕地总量”这个“分子”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机械化、专业化作业合理的减少“种地农民”这个“分母”,“效益”这个“商”便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以浏阳市沙市镇为例。
去年,沙市镇中洲村开展了“土地经营权数字化流转”模式探索,将全村土地全部集中流转到村委会,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数字化管理”。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土地流转规模,试点区户均种烟面积由2008年的9.2亩增至2009年的15.6亩,为烟叶集中连片种植、规模化经营提供了保障。
与此同时,沙市积极推进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多种组织模式发展。其中,合作社采取“普惠制”形式,广受农户好评。由烟农李金武牵头成立的“高标烟草专业合作社”,参与农民148户,种植烟叶1620亩,去年实现可分配利润106.4万元。
由于规模种植、集约经营、专业分工,浏阳烟叶亩产已从上世纪90年代的100多斤增加到现在的300多斤,烟叶的工业可用性越来越好,在业内已经形成品牌。国家局局长姜成康在浏阳基地考察时评价:“浏阳烟叶基地是全国烟草的一个样板,是烟叶生产的一面红旗。”
“减工、降本、提质、增效”
走遍湖南各地的烟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我们看得最多的、感受最深的就是“减工、降本、提质、增效”八个字。
这八个字如何理解?沙市镇中洲村烟农李红开用自己的经历,给了我们一个直观的诠释。
去年,李红开自己种烟15亩。从前年11月育苗到8月交烟,一直忙个不停,每个环节都要亲力亲为,尤其到了烘烤季节,日里要下田,晚上要看煤,十分辛苦。更让人郁闷的是,由于没有成规模,农药、肥料、用工成本高。到了8月,一算账,除去成本,每亩只能赚几百元。
另一位村民,在合作社种烟15亩,与其他社员统一用工、统一烘烤、统一植保、统一育苗,劳动强度小,成本低,每亩轻轻松松就可分红几百元;农忙时节,到合作社打工,又净赚几百元。一年下来,收入比李红开多了好几千元。
“合作社压力小、风险小,有这么好的事,干吗还走以前的老路子呢?”李红开告诉我们,今年他也加入了合作社,而且一种就是30亩。
随着机械化作业水平和专业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现代烟草农业的优势日益展现,各试点减工降本的成效明显。2008年,我省试点区域每亩生产成本由原来的2410元降至1854元,降低了556元。2009年,试点区域内每亩用工由传统生产的31个减少到20.2个,按工价50元每个计算,每亩减少用工成本540元。
现代烟草农业使农民尝到了增收致富的甜头,解决了人口增长与资源消耗的迫切矛盾,带动着烟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永州宁远,县长罗建华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事实:随着宁远土地流转的推进和亩均用工的减少,当地烟农户均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2亩以上,流出来的部分烟农开始向城镇转移。这样以来,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村地少人多的问题,破解了农民的致富瓶颈,更为宁远县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发展工业和旅游产业,提供了急需的劳动力。
“试想,如果宁远县农民户均种植面积都达到12亩以上,就能解放出14万户劳动力流向二、三产业,那宁远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优势就会大大提升,城镇化之路就会越走越宽。”罗县长描绘着发展的蓝图,难掩内心的喜悦。
为了加快老“三农”向新“三农”的蜕变,湖南烟草人坚持“两个至上”的信念,全力吹响科技兴农的号角,着力培养 “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引擎”。
如火的八月,正是烟叶收获的季节。从湘西吊脚楼下到湘南郴江两岸,从洞庭湖畔到九嶷山间,处处闪动着烟农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洋溢着丰收后的笑语。
自从新农村建设和现代烟草农业的惠风吹遍三湘四水,农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钱包鼓了、房屋亮了、生活甜了、村庄美了、家庭和了、乡风好了……一个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三湘大地不断涌现。
思路一变天地宽
最近,“物联网”成为桂阳县仁义单元烟农津津乐道的一个新名词。县烟草专卖局在仁义单元综合工场引入了物联网技术,在远程电脑和手机上实现了对育苗现场、环境参数和设备设施等的实时监控,这可让烟农们大开了眼界。
在浏阳、在永顺、在衡南,同样冲击人眼球的还有步进式太阳能烤房、废气集中处理系统、电脑全程监控的密集烤房……由于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推进,这些新的科技产品和新的生产理念、新的组织形式、新的耕种方式一道,走进了农村,拓宽了烟农们的视野,改变了他们的传统观念。
在全省各烟区,烟叶基层站将培训农民作为一项基本职能,并按照每500亩配备1名技术人员的标准对烟叶种植全程跟踪服务。不少烟站建立了科普室、标本室,成为当地烟农种烟的“图书馆”和“博物馆”。
桂阳县仁义单元,以培养“以此为生、精于此道”的职业烟农为目标,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烟草职工培训中心合办了职业烟农生产技术、烘烤技术和烟叶分级技术培训班,共培训烟农305户,受到烟农们的热烈欢迎。
“没有技术能种烟,有了技术能种好烟” 如今已成了烟农们对科学技术最直观的感受。
现代烟草农业最大的收益是什么?
永顺县县长卢向荣认为,就是农民观念的转变。
过去,永顺许多乡镇深处大山,交通不便,农民生产观念很闭塞。农民不愿意“花冤枉钱”,病虫害统防统治推不开、农用机械没人买,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
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逐步推进,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种植经验冲击着传统的小农意识,农民们慢慢发现,花“小钱”买“科技”,收到的效益远远大于成本。合作社、专业队、机械作业等新方法、新技术开始在烟叶种植以外的产业迅速推开:
水稻种植引进了小型农机,柑橘生产使用了选果机;许多村成立了病虫害综合防治队伍,对水稻等作物进行病虫害专业防治;芙蓉镇今年新建了几个柑橘生产合作社,合作社帮助社员开拓市场,寻找销路,降低了社员们的农机、农药、化肥的购买成本,使果农们的收入大大增加……
“观念变了,致富的门路宽了。这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卢县长如是说。
在衡南,村民们利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带来的发展招商引资,引来了东莞康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他们不仅要在这里建全国一流的桂花山庄,而且还打算利用烟杆资源,开发新能源发电站。在各试点烟区,烟农们用育苗工厂和密集烤房种植有机蔬菜、西瓜和菌菇,发展新型种植产业,农业生产搞得有声有色……
“过乡里人生活,让城里人羡慕”
今天的烟区农村,早已远离了“面朝土地背朝天”的日子。
农民的生产能力变强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环境和谐了,对美好生活越来越向往,对现代烟草农业的感激之情说不完、道不尽。
宁远县柏家坪镇礼仕湾村村民李喜富,自幼患小儿麻痹症,因治疗不及时,导致右眼瞎、左脚拐。2006年前,没有生活来源的他,只好当“路上交警”,在路上拦车收钱,成了当地一害。2006年,镇党委、政府和烟草部门把他作为帮扶对象,引导他走上烤烟种植致富之路。随着当地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开展,李喜富种烟的路子越走越广。今年,他又加入了左坝烤烟生产合作社,当上了育苗队队长,加上他租种的60多亩烟田,预计今年纯收入可达8万元。如今的李喜富,盖上了三层的小洋房,添置了家用电器,过上了小康生活,再也不吃救济粮。
在衡南县廖田镇同心村,68岁的罗家福老人没有儿子,两个女儿已经出嫁,剩下他与老伴相依为命。由于家里没有劳动力,想自己从头到尾种一季烟非常困难。幸好镇里搞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试点,发展出一批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老两口在青冲村烟农刘念忠的农场里打零工,一年下来收入有8000多元,不愁生活来源。
在衡南县宝盖镇幸福村,原来村里财政困难,欠债40多万元,自从种烟以来,收入大大增加,村里债务还清了,村路修好了,村民骑上了摩托车,住上了小楼房,幸福村变成了真正的“幸福”村……
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帮助下,像这样脱贫致富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正如桂阳县烟农匡方礼所说:“现在的农村,天还是这片天,地还是这片地,但烟农已经不怕病虫灾害,不怕劳动负担,不怕没有钱挣。”原来的老弱病残变成了今天的种烟能手,原来的贫困村变成了今天的致富村,农民哼着曲儿唱着歌,架着拖拉机就像在小跑……
农业现代化不是梦
根据省烟草专卖局《湖南烟叶原料保障上水平总体规划》,“十二五”期间,我省烟草行业每年将投入补贴资金10亿元左右,到2015年,累计投入80亿元,全面完成360万亩高标准烟田建设;烟水、烟路、密集烤房、育苗工场和烘烤工场等综合设施全面配套;实现全省烟区综合机械作业率60%以上;种烟专业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种烟比例达到80%;信息化管理全程覆盖100%;烟叶平均单产300-350斤,户均种烟14亩左右。
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宏伟蓝图下,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不再是个梦。
当历史的轮盘加速转动,满腔热情、富有激情、充满智慧、奋力创新的湖南烟草人,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价值观,推动着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驶向富民强省的彼岸!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