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峰 周怀立 周铁刚 谭桂平 袁良杰
“浩浩东来渌水,悠悠北去湘江。万顷晴峦林木秀,千里平畴稻谷香。将军称故乡。
致力两型建设,倾心诗教承扬。好借春风催化雨,共展华笺赋锦章。激情歌渌湘。”
诗词让人激赏,诗情使人激奋。读罢株洲县委书记王建平这首《破阵子·答李文朝将军》,不但可以触摸到渌湘文化源远流长的浑厚底蕴,更可以感受到渌湘大地正在徐徐展开的生动画卷。
作为“中华诗词之乡”的株洲县,虽然建县仅仅44年,但该县所辖却是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文荟萃。这里不仅有6000多年前的“磨山文化”遗址,与南岳庙、岳阳楼并称“湘江三圣地”的千年古刹空灵寺,还有唐代大诗人杜甫、刘长卿等历代墨客文人留下的不朽诗篇,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偕张南轩南游朱亭“结亭讲学”的教范旧址——龙潭书院,更有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当年在渌口一带考察农民运动的光辉足迹。
古往今来,承渌湘之古韵,秉朱子之灵气,沐龙潭之遗风,因重视教育,这片热土上英才辈出,迄今走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前总参谋长杨得志上将等七位共和国将军,以及30多名地师级以上领导干部,并且造就了李立、王丽达等一大批全国著名的艺术家。
近五年来,株洲县先后获得“湖南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十五’期间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先进单位”、“全省中小学调整布局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先进单位”、“湖南省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等殊荣。2006-2009年,连续四年被株洲市教育局评为“教育教学优秀管理奖”。
由是观之,株洲县书香薪火接力相传,的确不同凡响!
——题记
春风催桃李,满园竞芳菲。
2008年,株洲县被国家批准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核心区,而作为位于长株潭经济圈处的渌湘大地,无疑又迎来了一个县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的春天!
面对如此重大的历史机遇,株洲县委、县政府站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战略高度,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合格学校建设”的目标,作出了“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力争尽快形成“体系完善、基础厚实、特色鲜明、社会满意”的教育发展格局,为建设“两型社会”、推进科学跨越、实现富民强县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株洲县委书记王建平指出,加快教育发展,建设教育强县,是经济发展最根本、最直接的推动力,是增强综合实力、推进科学跨越发展最有效的途径。株洲县委副书记、县长蒋永清强调,抓教育就是抓经济、抓民生、抓后劲,只有通过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才能为株洲县更好地提升未来核心竞争力。
于是,在全县45万人口的热切期盼下,株洲县教育工作者沐浴着建设教育强县的春风,催开了一朵朵娇艳的教育之花!
深化教育均衡发展理念
凝聚实力维护教育公平
“通过三年努力,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确保基础教育质量进入省市先进行列;实现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基本适应县域人才培养需要,初步形成特色明显、就业通畅的发展格局;学前教育规模扩大、质量增强,基本适应三年幼儿教育需要;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教育强乡(镇)覆盖面积95%以上,到2012年,基本建成教育强县。”这是株洲县建设教育强县的总体目标。
目标既定,使命在肩。作为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张德云不敢有丝毫懈怠。针对株洲县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显著特点,结合正在深入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他掷地有声地说:“教育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进入社会的起点,为不同阶层奠定了参与社会竞争的基础。”
通过亮家底、大讨论、破难题,株洲县教育局上下进一步深化了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当前,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乡镇之间、校际之间教育资源分配还不均衡,这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真实反映。建设教育强县,就是要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社会公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县教育局遵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教育强县的总体目标,从大力促进幼儿教育、九年义务教育、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出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规划,着力构建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体系,全力以赴凝聚实力维护教育公平。到2012年,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支撑和保障教育发展的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为确保教育发展目标的有序推进,株洲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四个坚持”的教育发展思路:始终“坚持优先发展、科学统筹、分类推进”,按照适度超前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统筹城乡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始终“坚持重在建设、强化基础、突破重点”,围绕教育强县目标,按规划要求,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基础性工作和重点项目建设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提升质量、促进发展”,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发展的根本要求,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统筹教育资源配置,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平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始终“坚持立足县情、改革创新、特色鲜明”,一切从实际出发,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强化发展措施,深化教育改革,走出一条具有渌湘特色的教育强县之路。
与此同时,切实推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教育优先发展的长效机制,对教育工作做到“四个优先”,即“教育工作优先研究,教育经费优先保障,学校建设优先立项,教育问题优先解决。”县里规定,县委常委会每年议教不少于2次,县政府常务会每年议教不少于4次。
优化教育均衡发展结构
调整布局整合教育资源
花园式的校园春意盎然,高标准的教学楼拔地而起……
坐落在湘江之滨、空灵岸边的株洲县雷打石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近年来,在县乡两级政府注入巨额资金之下,重新绘制学校发展蓝图。2008年,投入200万元,维修了学生宿舍及综合楼,改造了中学理化实验室,完善了电脑室、多媒体教室,建好了语音室。2009年,投入150多万元,完成了现代技术教育网络“班班通”建设,全校12间教室都配备52寸的液晶电视,为30多位承担一线教学的每位老师配备了一台价值近6000元的笔记本电脑。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建和装修了一栋5层楼高的现代化学生公寓楼,并且建成了两个高标准的篮球场和250米的塑胶跑道。
现在的雷打石学校,环境优美怡人,教学设施完备,完全可以与县城里的任何一所学校相媲美。
2009年12月18日,省教育厅基础处领导冒着严寒深入株洲县督查合格学校建设工作,当他们的脚步一迈进雷打石学校,就被这所农村中学的面貌吸引住了,他们一致认为,雷打石学校是一所办学条件优良、办学规模较大、办学水平较高、教育质量好的农村义务教育合格学校。
实际上,雷打石学校仅仅是株洲县合格学校建设的一个缩影。株洲县教育局局长郭兴龙介绍说,这样的学校,在株洲县去今两年已经建成了44所。到2010年,将全面完成65所省定标准的合格学校创建任务,将提前5年达到全省合格学校创建工作目标。
株洲县面积1381平方公里,下辖19个乡镇场、332个行政村、23个居委会,共有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接近九成。全县现有中小学120所,其中小学88所、初中1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2所、普通高中5所、职业高中3所;在职在编教职工3681人,在校学生38686人。
与教育发达地区相比,用建设教育强县的目标和要求来衡量,株洲县域教育存在的差距还很大。近年来,教育投入虽然逐年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但仍然满足不了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造成全县城乡之间、乡镇之间、校际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仍不尽均衡。在这样的背景下,优化教育均衡发展结构,整合教育资源,便成了株洲县加快建设教育强县的重中之重,而科学调整学校布局并在全省率先创建合格学校,也便成了推进教育强县建设的“重头戏”。
根据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要求,3年来,株洲县撤并农村中小学校130所。为使学校布局更趋合理,教育优质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发挥,县委、县政府决定“到2012年,全县现有的119所中小学调整为74所。”对此,县委书记王建平语重心长地说,撤并学校触及老百姓子女享受教育公平的切身利益,势必引起各方关注,因此,这次布局调整必须广泛调研,通过人大常委会的通过,使学校布局法定下来,改变“一个将军一个令”的现象。
为加速合格学校建设进程,株洲县采用县财政投入为主,乡镇、村、社会多元筹资的方法,从2008年起,决定用3年时间总投入1亿元,按照“统一立项、统一设计、统一报建、统一招投标、统一结算” 的“五统一”原则,力争到2010年将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建成省定标准的合格学校。2008年,全县已有22所学校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合格学校。2009年,全县又有22所学校成功申报农村义务教育合格学校验收。县五中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育红“省实验学校”、县职专“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县一中市规范化学校、白关镇中心小学、机关幼儿园市示范性学校分别挂牌。
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按照学生用计算机比例小学达到15:1、中学达到10:1、教师用计算机比例达到2:1的标准,在全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建立校园网,形成连接和辐射全县各类学校具有现代远程教育功能的县域学校网络系统,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
面对日新月异的学校面貌,曾多次深入这里考察指导教育工作的株洲市教育局党委书记毛大训,以及株洲市教育局原局长陈天星等上级领导无不发出这样的感喟:“合格学校建设,让株洲县农村义务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强化教育均衡发展内涵
提升师资提高教育质量
建设教育强县,建设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事关重大。株洲县师资队伍目前仍然存在一些结构性的矛盾,如城区学校和部分高中超编现象严重,义务教育部分学校教师紧缺,职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过少,更有一些教师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仍有差距,尤其名优教师数量少而且外流严重,观念落后,等等。
立足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株洲县教育局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倡导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师德风尚;切实提高教师学科专业素质,使之成为教育理念先进、教学艺术高超、专业知识渊博的教育教学专家;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实行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和学历提升工程,明确在职教师参加每五年一轮的继续教育,每年安排一批教师进修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在职学习提高学历层次,县里每年从合格学校捆绑资金中安排30万元,用于教师专题学历教育。
为了打造教育的人才高地,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株洲县教育局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校长任命任期制、教师全员聘任制、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工资奖金结构考核制、教师资格认证制及城乡对口支教制度”,不断精简和优化教师队伍。在全县建立了优秀县级骨干教师实行政府津贴制度,设立启动了专项资金30万元,用于引进和留住教育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对引进的市以上学科带头人,每人给予3-5万元的一次性安家费,每月给予特殊津贴1000元。2009年,全县首次引进硕士研究生4名,结束了全县中小学教师队伍无研究生的历史。目前,全县师资学历达标率达95%以上,并且涌现出大批优秀教师,拥有省特级教师2名、市级学科带头人17名,享受政府津贴的县级骨干教师66名,有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9人被评为省优秀教师、19人被评为市优秀教师、2人被评为市劳动模范、6人被评为县劳动模范,教师队伍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在正在深入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株洲县教育局确立了“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核心,以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解决教师队伍中的突出问题为关键,丰富师德建设内涵,营造和谐教育环境,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的指导思想,创设了“素质教育我先行,爱岗敬业作表率”的教育主题,紧紧围绕“帮扶一名学困生、写一份教学反思、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为学校科学发展献一条计策、作一次科学发展观宣讲活动”的“五个一”活动载体,进行学习实践,同时延伸开展“四进四问”调研活动,即“进班级,问对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建议、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想法、对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进社区,问群众、离退休教师对教职工,特别是对学校领导班子的评价与对学校发展的建议和要求;进学生家庭,问村民代表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以及对学校教师、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进项目一线,问合格学校的建设进度与质量。
以此为契机,株洲县委、县政府正在有针对性地加大了教育全面整改力度,做到“正视焦点,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攻破难点,把人民群众反映的难事做好;紧扣热点,把人民群众要求的好事办实;突出重点,满足人民群众最大的需求”,大力推进教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将学校办成“合格+特色”的学校、将教师塑造成“合格+特级(名优)”的教师、将学生培育成“合格+特长”的学生,以期给全县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好借春风催化雨,共展华笺赋锦章。”
在美丽的渌湘大地,又一个教育的春天正在来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