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珊 石凌炜
湘酒,是湖南人心中的一块宝,也是湖南人心中的一抹痛。
湘酒,曾有过光辉灿烂的历史,却在世纪之交的酒业竞争中,暂失优势,显现疲弱。
面对湘酒产业的低迷态势,近五年来,许多湘酒人士发出“振兴湘酒”的呐喊;不少湘酒企业敢为人先、勇立潮头,通过体制改革、资产重组、配套建设、创新营销等系列举措,做强做大品牌,为湘酒振兴带来了生机与希望。
2011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湘酒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给蓄势待发的白酒湘军再注入一剂强心针。湘酒新一轮发展即将开启大幕。
抢抓机遇,振兴湘酒,还看今朝!
湘酒之喜,湘酒之忧
提起湘酒,湖南人有足够的自豪。
湘酒历史十分悠久,至今已有4000多年。我国考古出土古酒中保存最好、存量最大、年代最久的古酒属于湖南;中国目前最古老的酿酒工艺记载也出自湖南。温湿的气候,钟灵毓秀的自然环境,纯净、甘洌的水质,赋予了湘酒口感纯正、酒香浓郁的高雅酒质。从古到今,人们对湘酒一直赞誉不断。
早在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产于衡阳酃湖的醽醁酒就被列为朝廷贡品,独领魏晋南北朝300余年名酒风骚,唐太宗对它赞不绝口,称之“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对于湘酒,晋代文学家谢惠连有“饮湘美之醇酵”的佳句;唐代杜甫有“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的赞言;清代黄末骥称道“长沙水酒,自古有名”……
到上世纪90年代,当代湘酒更是引领风骚:邵阳酒厂、回雁峰酒厂、湘泉酒厂、白沙液酒厂、常德酒厂“五朵金花”娇艳绽放;酒鬼酒借助传统文化扬名,树立了高端白酒形象,一度“价”压茅台、五粮液,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在5次国家酒类评比中,德山、武陵、白沙液、浏阳河4种湘酒榜上有名。同时,湘酒阵营中还涌现出金六福、邵阳大曲、开口笑等多个知名白酒品牌,为三湘大地增添光彩。
然而,到90年代末,曾经风光一时的湘酒却敌不过黔酒、皖酒、苏酒、鄂酒等的强烈攻势,节节败退。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湖南酒类销售量达到150万千升以上,销售额超过150亿元,但湘酒本土品牌却仅占三分之一。高端酒市场,公务用酒、商务用酒,大多被四川、贵州等地的酒所把持。湖南酒产品人均产量不到15升,与我省GDP和人口比例很不相称,且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湘酒衰落,原因非常复杂,包括企业改革迟缓且不到位、经营观念落后、各酒企之间缺乏合作意识、资金紧缺、相关方面支持力度不大等等多方面原因。”有关专家指出。
面对低迷的发展现状,湘酒产业唯有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形成合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突围。
湘军奋起 力扛大旗
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近年来,各大湘酒企业纷纷扛起振兴湘酒的大旗,马不停蹄地进行改革创新,为湘酒振兴带来了活力。
——体制改革、资产重组,生机再现。
浏阳河酒业斥巨资在浏阳市兴建年产10万吨的酒城,让浏阳河酒荣归故里;
华泽集团金六福酒业成功收购原邵阳市酒厂,组建湖南湘窖酒业有限公司;
中糖集团成功收购酒鬼酒,一举扭亏为盈,开始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泸州老窖集团增资控股武陵酒业,后又引入联想集团注资,重塑湘酒酱香珍品;
白沙酒业通过民营资本注入,重新启动了市场……
为集聚发展势能,许多企业选择合并重组。背靠“大树”,昔日的“五朵金花”悄然绽放,湘酒大军稳步前行,再度勃发生机。
——完善配套设施,确保产量与品质
欲善其工,先利其器。为酿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湘酒,各企业争相完善配套、建设生产基地。
湘窖酒业,投资5亿元在邵阳江北工业园区建设年产5万千升的现代化园林式白酒生产基地,新厂已经试运行,即将全部投产;
武陵酒业,斥资6.5亿元在常德市德山开发区新建占地1000亩、年产万吨酱酒的武陵酒生态产业园,目前已经奠基;
中商浏阳河投资22亿元筹建中南地区最大的现代化白酒生产基地——浏阳河国际名酒城。酒城集五谷生产、粮食加工、印刷包装、仓储物流、文化旅游于一体,投产后可年产优质白酒10万吨,年产值达40亿元。该项目一期工程计划今年8月竣工投产。
——变革运营模式,创新营销方式
抢占市场是酒类企业竞争的关键。纵观湘酒中两个在全国市场销售较好的品牌——浏阳河与酒鬼酒,近年来都在变革运营模式,创新营销方式。
以品牌文化营销著称的酒鬼酒,近两年整合各方资源、深度开发市场,对湖南和北方市场的运营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在湖南市场,酒鬼酒公司与湖南省20余家白酒经销商共同出资,成立酒鬼酒湖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通过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充分调动了渠道积极性,使酒鬼酒在湖南的销量快速上涨,半年的时间,使酒鬼酒在湖南的销售翻了一番。在北方市场,酒鬼酒成立了北方营销中心,对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两市市场进行“板块联动”运营,改变了经销商在代理市场上“单兵”作战的传统模式,形成“集团军”式攻城掠地作战模式,从而大大提高市场的推进速度和开发效率。
无独有偶,另一个湘酒领军品牌——浏阳河近年来也在推行区域市场的公司化经营。不仅如此,浏阳河还努力开展跨行业合作,与轻盐集团、邮政系统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共享品牌、人才、网络、资金等优势资源,开创了一种“借梯上楼”的新营销模式,为浏阳河近年来的攻城掠地打开了出路。在品牌文化营销上,浏阳河酒着力打好“湖湘文化”牌。“浏阳河”其名字本身,就与一条名河、一首红歌、一位伟人——毛泽东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浏阳河酒所具有的历史文化气息和地域魅力,与人们心中的故乡情结、伟人情结紧密相连,从而使这种普通的白酒品牌散发出迷人的亲和力和独有的文化感召力。如今,浏阳河酒已经和浏阳河一道成为了湖南的名片,提起“湖南酒”人们就会想到“浏阳河”,这也为浏阳河酒的迅速发展壮大打下了基础。
由是观之,湘酒企业并没有因为一时的低迷而却步,相反,他们正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挑战,力扛振兴大旗。
抢抓机遇 再创辉煌
正如浏阳河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彭潮所说:“没有机遇,我们要创造机遇;有了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
当企业纷纷雄起之时,政府也在积极作为,为湘酒发展造势。
5月16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湘酒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湘政办发〔2011〕27号)。
《意见》共有五个部分、十八条,涵盖了品牌培育、市场开拓、配套产业建设、市场规范管理以及加强组织领导等多个方面。每条意见针对性强,考虑全面,为湘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指南。
尤为让人振奋的是,《意见》提出了:力争到2015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和20亿元的白酒生产企业各1家,超过10亿元的啤酒生产企业5家,超过5亿元的黄酒生产企业1家,超过1亿元的葡萄酒生产企业1家,湘酒年产量达到160万千升;培育一批大型酒类经销企业,湘酒年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湘酒品牌。全省酒类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进一步规范,湘酒发展的环境进一步优化。这是政府文件首次以量化形式提出的发展目标,它让我们看到了省委、省政府推动湘酒产业发展的决心,也让我们看到了湘酒发展的机遇。
哲学中有这样一句话: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湘酒的发展经历了辉煌、低迷、振兴,一路波澜曲折,但现在,有了省政府的重视与指导,有了湘酒企业的奋力开拓,有了三湘儿女的关心与支持,湘酒振兴之日还会远吗?!
湖南人看湘酒
龙浩 职业:凤凰县公安局职员 年龄:24岁
湖南的人就爱喝湖南的酒,只有湖南的酒才够辣,也只有湖南的酒才有三湘大地滋润出来的特有的醇香。很多时候,湖南人喝的不是酒,是情。尤其是对于漂泊在外的人来说,能在他乡喝到老家的酒,更是能够勾起回忆。杯酒下肚,暖的不仅仅是胃,更有那一颗归切的心。
陈建国 职业:退休职工 年龄:63岁
喝了几十年的酒,最中意的还是我们湖南人自己产的酒。以前工作的时候,公务用酒很少看到我们湘酒的影子,心里总是觉得别扭。外省人民来湖南,就应该请他们喝湘酒,品湘酒,才能真正体味湖南。
现在好了,省政府办公厅都下文件支持湘酒产业发展了,我们这些三湘儿女更应该团结起来,将湘酒产业打造成湖南的另一张名片。
杨洁 职业:英国留学生 年龄:28岁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湘酒没有很强的品牌,如果仅仅空喊“喝本省的酒”,我认为不会有太多人买账。品牌这个东西是做起来的,是一种人为构建的文化,消费也是消费品牌背后的文化。希望湘酒企业能从文化建设着力、从自身建设着力,做强品牌,做实市场,才是王道。
谭进 职业:雷士照明灯具工程师 年龄:45岁
我是株洲人,但现在我作为公司代表驻守在贵阳。这里的人比较喜欢喝茅台、五粮液、洋河酒中天之蓝、梦之蓝,很少见人喝湘酒。希望湘酒进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拓宽外省销售渠道,抢占外省市场,让外省人都知道我们湘酒,都想喝我们的湘酒,都愿意喝我们的湘酒,都夸我们湘酒。
(石凌炜编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