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 李文峰 周怀立 宋彪 胡应群
千里湘江逶迤北去,在株洲市城区西北水岸滋养了一片百来平方公里的沃土。这就是位于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绿肺”地带的株洲市石峰区。
临江耸立的石峰公园,是石峰区的一个制高点。站在公园之巅的云峰阁远眺,展现眼前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新画卷。画卷里,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两新”并进,宛若“蛟龙出江”,气势非凡;画卷里,该区“十二五”发展定位的“三个战略支点”——清水塘生态工业新城、田心轨道交通科技城和九郎山风景区,正沿湘江生态驳岸梯度展开,景色宜人。
把准支点,撑杆一跃!石峰,这个我国老工业基地株洲的工业大区,在“十二五”刚开局之时,就已经信心满满地站在了“2010年工业实力稳居全市第一、新型工业化步入全省十强、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城区十强”的崭新起点上,向全区人民作出了“推进创先争优促跨越,五年再造一个新石峰”的庄重承诺。
拥有“两型试验”、“循环示范”两块金字招牌的石峰,肩负着为“两型”改革试验和发展循环经济积累经验、打造样板的重大使命。从中央到地方,均对这里高度关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和省长徐守盛履新后到株洲考察的第一站都不约而同地选在这里。为支持打造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周强书记欣然将石峰境内的“南车株机”、“南车株洲所”和“南车株洲电机”定为创先争优的联系点。
使命在肩,承诺铮铮。石峰区委11个直属党工委、4个直属党总支,以及345个基层党组织和11007名共产党员丝毫不敢懈怠。区委书记罗伟郑重地指出:“五年再造一个新石峰”,无疑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和发展压力,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要争当排头兵,带领全区人民加快转型发展、实现科学跨越。
湘江,激流奔腾,“两型”巨轮正卷潮而来……
石峰,坚强有力,如中流砥柱挺立湘江……
张开创先争优之翼
“两型”建设作表率,“兴工强区”当先锋
湘水锦镶峭石峰,
九郎山脊连天翝;
大舜治水倒骑龙,
白驹跃过响咚咚。
相传,远古时代,为治理湘江水患,舜帝骑着龙驹日夜兼程来到株洲,刚登上石峰山头察看水势,驿丞便慌忙呈上奏章,称“资、沅、澧水涨势甚急,洞庭湖一带业已成灾。”舜帝牵挂湘江流域下游灾情,立即掉头率众下洞庭治水。仓促下山,待回头再望,却见刚才所站之山犹如一名骑士倒骑在龙驹之上。从此,石峰山头北面的一段山脊因之被称作“倒骑龙”。
舜帝治水心切,扬鞭催马,龙驹跑得太快,下山后不小心在一小山上抖落脖子上的一个铃铛。这个铃铛后来化身一块敲击便会发出“咚咚”响声的大石头,被称作“响石”,石边小山被命名“响石岭”。这就是今天石峰区清水塘生态工业新城响石岭广场所在地。
浩浩湘江,激荡不息;“大舜精神”,亘古不变。
“一五”时期,国家就在响石岭下的清水塘和田心两个南北连襟片区布点发展工业,从此奠定石峰工业大区的地位。历经数十年风风雨雨,崛起湘江岸边的清水塘工业区,成了国家著名的重化工基地、长株潭城市群乃至中南地区颇具发展潜力的工业区之一,但同时也成为全国“知名”的工业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
“又要加快发展,又要减少污染”,成为石峰区必须严肃面对的两大问题,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石峰区无法回避的难题。
2007年12月14日,一个将被永远载入史册的日子。这天,长株潭城市群正式获批为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时,清水塘工业区被列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建设率先启动的五个示范区之一,并经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统计局等六部委批准成立株洲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列为国家第二批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今春,清水塘工业区又被列入国家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规划,为湘江流域治理的重点区域。
曾经有人断言,清水塘治理没有完成,长株潭城市群“两型”建设就没有成功。“两型”建设,为清水塘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使石峰区成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建设的主阵地。
历史的使命,激励着新时代的“大舜”们。正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的石峰区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上担负的是打造“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示范区”的历史使命,是造福长株潭三市乃至湘江流域黄金水道600万人民群众的重大责任。
石峰要治污,石峰也要发展。“两型”建设,使清水塘工业区得到了重化工业全面退出的颠覆性建设,也使石峰以田心轨道交通科技城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建设进入新境界。在这里,一个以“造城”方式推进的“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园区”正在加快建设。
自从新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从这里呼啸而出,到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力机车生产基地”,石峰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中国电力机车之都”。也正因为如此,2010年,“株洲精神”正式被确定为“火车头精神”。
“火车头精神”,就是勇争第一、跑在前头;就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就是融洽和谐、同心协力;“火车头精神”,体现了株洲人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和株洲市委、市政府“保二争一、科学跨越”的指导思想。石峰区委书记罗伟强调说,在“株洲精神”的发源地,深入推进创先争优,这种“风驰电掣、只争朝夕”的“火车头精神”更应弘扬光大,同时还要传承“公而忘私、锲而不舍”的“大舜精神”,使之成为“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再造一个新石峰”的最强大牵引力。
“大舜精神” 、“火车头精神”,成为石峰创先争优有力的双翼,驱动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自觉加入“‘两型’建设作表率,‘兴工强区’当先锋”主题创争活动中的“领头雁阵”,成为新一轮“两型”发展的“排头兵”,成为当之无愧的“火车头”。
掀起建功立业之潮
“支部建在项目上,力量聚在党旗下”
湘江,百舸争流千帆竞;
石峰,万众争创一等功。
炎炎夏日,在石峰“南提北拓”的项目建设工地热气腾腾——
“南提”,是该区“十二五”蓝图中着力提升打造的清水塘生态工业新城;
“北拓”,是该区“十二五”蓝图中致力拓展打造的田心轨道交通科技城。
“两城” 总投资达300多亿元,有13个市级重点项目,37个区级重点项目工程已经和将要开建。
在“两城”建设的广阔战线上,有一种景观格外醒目——鲜红的党旗迎风招展,党员的身影无处不在……在石峰区委的统一领导下,创先争优活动与服务重点项目被密切结合起来。“项目支部带动、企地党建联动、党群一体推动”,“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插在工地上、党员冲在一线上、典型树在工地上”,成为石峰创先争优活动最鲜明的符号。
在这里,哪里有项目,哪里就有党组织。区委按照“一个项目建一个支部”的原则,大力推行“项目党组织”模式,在成立重点项目指挥部时,同步建立项目党支部,并在项目指挥部下设的专项工作组中设置党小组,引导和激发党员干部紧扣“‘两型’建设作表率、‘兴工强区’当先锋”主题进行创先争优生动实践。
“一线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样的党建服务;中心工作需要什么,创先争优就围绕什么主题开展实践。”由于各个重点项目党组织均是由项目指挥部指挥长担任党支部书记,所以也就能更好地“紧扣项目定职责,围绕职责定目标,根据目标亮承诺”,达到党建工作与项目建设的高度融合。
各项目支部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等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争当“优秀三员”,即“问题不解决不下火线”的政策法规“宣传员”、项目建设“突击员”、群众利益“保障员”。
为加强与项目所在地党组织的联系,项目支部把理解政策透彻、在群众中威信较高、善于做宣讲工作的党员组织起来,分成若干宣讲队,采取支部成员包组、党员包户的办法,挨家挨户上门宣传解释有关政策。中国南车集团电机百亿扩能项目所在地井龙村党支部,组织6名党员义务担任政策“宣传员”,每天晚上逐家上门面对面地宣讲。最后,项目所涉及的3个村民小组、126户村民、555亩土地丈量、131栋房屋,不到半个月就完成调查。
在项目建设最艰难的环节、最艰苦的地方、最关键的时候,都有项目支部党员干部充当“突击员”。清水塘污废水处理项目党支部40多名党员日夜坚守在工作第一线,先后有8名党员因高温中暑和在拆除化工设备时轻微中毒,但无一人退缩,40亩土地的征用和13家化工企业厂房的拆除仅用了20天就全部完成,使整个项目提前1个月动工建设。
被称作群众利益“保障员”的项目支部班子成员,在拿方案、作决策时充分考虑群众利益,确保不因项目建设征地拆迁降低生活质量。而在安置房选址、户型设计等方面,注重先与拆迁户反复沟通,尽量让每户都拥有宽敞舒适的安置保障性房,真正让“村民变市民、房主变房东”。此外,党员干部还与项目所在地群众结成帮扶对子,为自主创业和生活困难的失地农民提供帮助。
“党员就应该奋战在火线上!”在各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建设中,石峰区的党员干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以其付诸建功立业的具体行动,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共产党员的真正内涵。
“重心下移、位置前移”,全区各个重点项目都安排了牵头县级领导、服务责任单位及联系工作人员;全区60%以上的机关党员干部充实在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一线;“群众的问题没解决,我睡不着”,原石峰区委政法委副书记、稳定办主任贺建国干起工作来表里如一;“身患严重心脏病,带着救心丸不分日夜奔走在工地,直至项目前期完工才住院”,旗滨集团光伏玻璃产业基地项目副指挥长周枚东干起工作来总是冲在最前面……
为树立典型,以此推进大开发、大建设,石峰区委在全区开展“创先争优作贡献,建功立业促发展”系列评比表彰活动,设立“三大战役突击先锋”、“项目建设服务明星”、“民生实事实干标兵”三大重点奖项,采取经济奖励、精神鼓励、政治待遇激励三结合,对获评单位和个人大力表彰,使想干事者有盼头,能干事者有地位,干成事者有实惠。区委拿出100万元,重奖有功之臣。同时,对表现特别优秀、事迹特别突出的进行嘉奖或记功,并与干部的提拔重用直接挂钩。
“支部建在项目上,力量聚在党旗下!”项目区群众由衷地感叹:“平时,党员和普通群众看起来没什么区别,一到关键时刻,谁是党员,一眼就能看出来,不愧为加速项目发展的一等功臣!”
石峰区委开展“在服务重点项目建设中创先争优”的做法,得到了中组部的高度肯定。最近,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专期简报”中,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全国推介了石峰的经验。
撬动发展方式之变
“加快战略转型,推进科学跨越”
“创先争优不为虚,应唯实。”将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是石峰区委创先争优活动的一个成功实践。
石峰,是一个以城带乡的工业大区,“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为区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统计数据表明,到2010年,该区“十一五”期间的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6:76.3:21.1调整为0.6:86.7:12.7,其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189亿元,占全区GDP比重84.7%,继续保持全市第一;规模工业总产值550亿元,占全市37%。
据此,石峰区委副书记、区长冯建湘分析道,在石峰这个工业大区,工业布局一直就是两大产业结构板块,一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轨道交通产业为代表的田心片区;一是以高能耗、高排放的重化工业产业为代表的清水塘片区。尽管轨道交通产业产值现已占居全区工业总量60%以上的比较优势,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依然关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2010年,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国铺开。创建活动中,为解决园区“机构重复、多头管理”的问题,石峰区委、区政府大胆推出“园政合一”体制,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高效管理运行,由区委书记、区长分别兼任两个园区的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同时,建立健全了“五局一室一中心两公司”的管理服务职能,理顺政府与公司间的关系,真正实现了职责全覆盖、服务无缝隙。
在此基础上,区委进一步将创先争优与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考评结合起来,完善“书记抓、抓书记”的机制,建立了领导联点指导制度,全体区委常委和政府、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分别对口联点基层组织,形成了区委书记总体抓、直属党工委书记经常抓、基层党组织书记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通过近1年的实践,“园政合一”在创先争优中充分展示出“指挥靠前、重心下移”的功效,园区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石峰区委在这样“确保创先争优长效化,着力增强机制的驱动性”的同时,自始至终注重“突出活动的实践性,推动创先争优实效化”,以及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引领创先争优全员化”,将先进基层党组织“五个好”的基本要求具体化为“五型五强”,即“学习型、竞争型、创新型、创业型、服务型党组织;谋发展的创造力强、聚民心的亲和力强、促改革的执行力强、干事业的战斗力强、建和谐的感召力强的党组织。同时,将优秀共产党员“五带头”的基本要求具体化为“五先五当”,即“理想信念树在先、促进发展走在先、群众利益谋在先、文明守规行在先、急难险重冲在先;当自觉学习的模范、创造佳绩的模范、服务群众的模范、遵纪守法的模范、弘扬正气的模范”。
作为石峰区标志性园区,田心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园区拥有国家级电力牵引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和行业唯一的工程院院士,拥有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变流技术)、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专业技术队伍达4000人规模,包括50多名博士、63名教授级高工、374名高级工程师,因此被国家工信部授予“全国新型工业化轨道交通制造基地”称号,并获批“湖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园”。
紧紧依托这里科研基础好、科研实力强的优势,围绕打造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石峰区重点布局整车产业园、变流技术产业园、电子产业园、电机产业园、零配件产业园,创新组建了株洲市首个股权开放的投融资平台,引进市国投控股集团以及4家民间资本共同组建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一期注册资金4亿元,并成为省政府与中国南车集团、国家开发银行三方共建的轨道交通科技城建设的主力军,目前已储备项目62个,总投资达100亿元。
省委书记周强对株洲轨道产业创先争优寄予了厚望:“株洲轨道产业要创企业党建之先,争湖南新型工业化排头兵之优。”
周强书记的叮嘱,尤其让石峰区委信心倍增,他们进一步强化大区域、大融合、大统筹观念,打破行业、隶属界限,坚持政企互动、携手共创,力创“两型”示范企业,争当“两型”建设先锋,做到党员模范齐发挥、各种资源大共享,凝聚“造城”合力,轰轰烈烈建设国际一流的轨道交通科技之都、全国示范的低碳生态活力新城,使之成为“推动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的中国力量”。
清水塘循环经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穷思力行”,强力推进清水塘地区综合整治,以“退二进三、产业升级、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为基本原则,以“一年展开,三年初见成效,五年综合整治基本到位、形成示范效应”为步骤,力争用十年时间全面建成以有色金属新材料、环保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业为主的清水塘生态工业新城,使之成为产业先进、技术一流、低碳生态的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示范区。今年6月底,清水塘重金属污水处理厂将通水试运营,使工业废水实现一个出口排放,结束清水塘工业区重金属污水直排湘江的历史。
以园区为主平台推进“两新”,产业结构“退一、强二、兴三”,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近年全区共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82个,带动石峰经济结构的全面优化与质和量的双赢。专家分析预言:到2015年,石峰工业总量将占株洲市“半壁江山”,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3:87.3:12.4,经济总量位居全市第一,综合实力有望进入全省城区三强。
塑造魅力城区之美
建设“四个石峰”,铸就“四美”未来
以株洲市河西以“龙”形布局的市体育中心为龙身,通过新建的龙吟台、水中航标灯及石峰山蜿蜒的山路景灯,串联形成蛟龙过江之态,继之在石峰山上新建一个意寓“龙抬头”的空中餐厅,眺望全城……这便是株洲湘江风光带“一江两岸十景”中有名的一景:“石峰远眺”。
从“石峰远眺”开始,往南连续布置“动力港湾、白石水韵、神农怀古、红动湘江、建宁记忆、曲尺幽径、古刹诗情、芳洲鹭影、时尚生活”十景,构成了株洲“东方莱茵河”斑斓多彩的“活力水岸、生活水岸、文化水岸、生态水岸”。
许多人惊讶,工业的石峰,却是如此之美。然而,石峰之美,又岂止这些。未来五年,石峰彰显的将是“智慧石峰”的科技人文之美、“实力石峰”的经济结构之美、“绿色石峰”的生态宜居之美、“幸福石峰”的和谐社会之美。区长冯建湘雄心勃勃地说,正在加快建设的“四个石峰”,将托举起石峰未来迷人的“四美”。
建设“四个石峰”,铸就“四美”未来,这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一种奋进目标。以此为总的抓手,石峰区委深入推进创先争优,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受益。
围绕“四个石峰”,该区在“十二五”期间还将对应实施科教先导、工业主导、环境带动、民生优先“四大战略”——
坚持“科教先导”,就是“进一步发挥科教工作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的作用,大力发展科教事业,强化和提高科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贡献率,培育国家级研发中心,推动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大力实施城区数字化工程、人才培养工程,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智慧石峰”。
坚持“工业主导”,就是“高举新型工业化大旗,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战略转型,全面退出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壮大轨道交通装备先进制造业,从战略的高度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动工业制造与物流服务共生互荣、相得益彰,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实现由工业大区向工业强区转变”,建设“实力石峰”。
坚持“环境带动”,就是“加强环境综合治理,重现清水塘碧水蓝天;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掀起田心片区造城运动,打造国际一流的轨道交通科技之都、全国示范的低碳生态活力新城,塑造整洁优美、功能完善的城市形象;着力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建设公开、透明、高效、廉洁、诚信政府,将石峰打造成全国投资发展环境最优区域之一,吸引各类生产要素自觉向区内流动”,建设“绿色石峰”。
坚持“民生优先”,就是“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优先规划安排民生项目,新增财力优先用于民生支出,着力提高居民收入、人民幸福、公共文明、群众安全感四项指数,实现民生大改善、文明大进步、事业大繁荣、社会大和谐四大目标”,建设“幸福石峰”。
在“四美”目标的激励下,该区正加足马力,大力推进“两高”(京港澳高速、沪昆高速)连接线工程和“三通”(建设铜霞路沿湘江向西联通湘潭;改造老320国道向西联通湘潭和长沙;沿京广铁路北侧建设铁东路,跨过白石港向东南联通株洲市老城区)联系线工程,形成与区域交通系统联系的“五大通道”,加速形成“三条轴线,三大板块,五个功能区”的城市功能布局,重点建设工业“六大特色园”、物流业“一站一港三中心”、商贸业“三圈”、旅游业“一线一带三区”、都市农业“一带三区”。
为了加快九郎山风景区都市农业休闲旅游的开发,推动一产向三产转变,该区借鉴成都市“五朵金花”的成功经验,组建专门班子进行整体包装,规划打造成长株潭地区休闲旅游的“五朵金花”。区内五个特色村的党支部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围绕石峰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打造株洲版“五朵金花”休闲观光农业,积极主动发掘九郎山风光和秋瑾故居等人文景观。2010年,同时发展“农家乐”17家,改造乡村道路39.7公里,绿化造林917亩,完成农业总产值1.7亿元,增长4%。
今年5月26日,“香博堡国际杯·激情石峰”首届公共自行车全省精英挑战系列赛暨九郎山风景区旅游文化节在此成功举办,大赛定位于“绿色、低碳、健康、时尚”,活动由“公共自行车全省精英挑战赛、九郎山山地自行车爬坡赛及九郎山自行车绕圈赛;秋瑾故里九郎山书画笔会、九郎山风景区摄影赛、九郎山风景区有奖征文活动、九郎山观光农业命名征集活动”三项运动赛事及四项主题文化活动组成,吸引来自全省14个市州的200名参赛者及300名体验者,全市广大市民踊跃参与其中,叫响了“激情石峰、绿色出发”的行动纲领。
石峰区委书记罗伟坚定地表示,转方式、促“两型”的强力“倒逼”,举办这个活动,目的就是让区委提出的要在全区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协调这么一个理念深入人心,就是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在今后的发展方面石峰要走绿色之路。
今天,我们共同见证了作为一个工业大区,石峰正在发生着迈向生态人文强区的惊艳蝶变,也正在疾速由一个制造大区完成创造强区的华丽转身!
在创先争优活动的推动下,放眼“十二五”,石峰区25万人民激情满怀。他们的目标是——再经过5年奋斗,实现“两基三创四翻番”总体目标:基本完成清水塘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和环境综合治理,基本完成田心轨道交通千亿产业基地建设;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城区;实现GDP、财政收入、规模工业总产值、居民人均收入四项指标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届时,全区GDP达到500亿元以上,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
湘江,浩浩荡荡,正在奔向辽阔的大海……
石峰,蒸蒸日上,正在掀起滔天的巨浪……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