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8月中旬,我省早稻收购有序进行。一些大米加工企业感叹,虽然粮源充足,但适宜加工高档米的优质稻谷并不多。
这种状况正在改变。省农业厅今年出台的《做优做强湘米产业方案》提出,用5年时间,力争湘米在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上取得新突破,把湘米产业培育成湖南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
按照专家提出的做优做强湘米产业“路径图”,今后5年,湖南要奏好“三部曲”,即“好种产好谷、好谷出好米、好米卖好价”,真正打造出湘米的大品牌。
“谷多米弱”主因在“种”
我省是全国水稻主产省,但从产业角度来讲,可谓“谷多米弱”。
“谷多”:湖南水稻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稻谷总产,均居全国第一。去年,全省稻谷总产超过250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米弱”:大米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力弱,市场占有率高的湘米品牌不多。
为何“谷多米弱”?省农业厅厅长田家贵认为,首先是“种”的问题。
从品种来看,我省早稻至今缺乏适合主推的优质稻品种,中晚稻虽有达到国家一级优质米标准的品种,但这些品种解决了优质的问题,抗性和高产难免打折扣。
省内水稻育种和栽培方面的专家都看到,我省水稻种植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全省水稻常年种植面积6600多万亩,其中相当一部分品种不适合当口粮。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始优质稻品种选育,育出了一批品质好的优质稻当家品种,但与泰国优质米比较,香味欠持久、米饭偏软、嚼劲不足。
近几年,省农科院水稻所以赵正洪为首的专家组育出了湘晚籼17号、玉针香、玉柱香等高档优质稻品种。但在推广方面,由于现有优质稻品种在产量、抗性方面难以兼顾,限制了推广范围,全省高档优质稻年种植面积不到1000万亩,仅占稻谷总产的七分之一;而且这些高档优质稻也是分散性“插花”种植的多,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的少,导致优质稻谷容易混收混晒,变成了“杂合谷”,好种没能产出好谷。这正是许多大米加工企业高档优质稻粮源严重不足、普米多精米少的主要原因。
除品种原因外,大米精加工同样存在问题。我省大米加工企业多数是小厂小店,全省有统计的大米加工企业387家,半数年加工量1万吨以下。全国年加工大米在1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40家,我省列入统计的只有1家。加工企业规模小,提升大米档次、创优质米品牌的实力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谷多米弱”。
做优湘米正当其时
我省过去抓湘米优化工程,抓优质稻开发,可谓“三起三落”。
1983年至1988年称为优质稻开发的起步阶段;1989年至1995年为改良阶段;1996年至2005年为提高阶段。三个阶段都育成了一批优质稻主推品种,但每个阶段由于“稻谷丰产,‘卖难’时就抓优质稻;稻谷减产,欲夺高产就抓杂交稻”,优质稻发展的轨迹呈现“三起三落”。
“2006年至今,我们称为优质稻开发的创新期。”省优质稻育种著名专家赵正洪说,眼下才真正迎来了做优做强湘米产业的最佳时期。
从产业来看,我省已经摸索出做优湘米的产业链。省水稻所育成了4个达到国标一级的优质稻品种;金霞、盛湘等米业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探索出成熟的有机栽培技术路线:不施化学农药,主要依靠频振式诱蛾灯和赤眼蜂杀虫;不施化学肥料,以鸡肥、猪肥、菜粕等为原料,有机培肥、增肥。
从粮情来看,我省具备了做优做强湘米的基础。2004年以来,全省粮食生产连年夺得丰收,粮食供给长期短缺局面已经扭转。在保持“量”的增长的同时,粮食生产更加注重“质”的提升。
从消费来看,“优质优价”更容易实现。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提速推进,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转移,种粮的人减少了,买米的人增多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在“吃饱”之后,更多考虑“吃好”,买好米、吃好米的人明显增加,高档优质稻米供不应求。
从效益来看,优质稻更利于促进农民增收。高档优质米与普通稻米价格通常相差数倍。眼下市场的普通早籼稻米每公斤低于4元。与之相比,本土香米每公斤一般达到8元以上。我省以“玉针香”、“玉柱香”等高档优质稻开发的高档香米,每公斤售价达到30元至50元。对种粮农民而言,种高档优质稻效益普遍提高30%。
在长沙县果园镇新明村的“金霞”水稻生态种植基地,2000亩高档优质中稻进入成熟期。湖南金霞粮食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文辉欣喜地说:“优质稻米开发大有前途。”去年,基地种植高档优质稻“沁香1号”,每50公斤稻谷收购价高达150元,加工的优质米每公斤售价50元,仍然供不应求。
今后5年奏好“三部曲”
“通过5年努力,把我省湘米产业培育成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使湖南由全国的稻谷产量第一省提升为大米销量第一省、产业效益第一省。”田家贵介绍,主要是围绕育种、生产、加工三个环节,奏好“三部曲”。
好种产好谷。省里紧紧抓住品种这个“源头”,着手引进新的种质资源,培育抗性强、产量高、米质优的新品种,解决米饭嚼劲不足、香味持续时间短的问题。同时,从南方稻区引进适应湖南生态条件、市场适销的高档优质稻品种。在43个水稻生产大县的270个乡镇,选择生产条件好、环境无污染的稻田,建立高档优质稻生产基地。按照加工质量要求,实行专用品种、专地种植、连片生产、订单收购。
好谷出好米。集中力量培育10个年产大米30万吨以上的龙头企业,力争培育3个年产高档优质品牌大米超过50万吨、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通过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大米加工质量,解决出米率低、碎米多、不耐贮藏、光泽度不佳等问题。比如,我省气候多变,早稻谷曝晒后,裂纹米多、碎米多;晚稻谷收获时含水量较高,遇雨水天气易霉变,严重影响稻谷质量。省里为此支持安排500万元项目资金,引导、扶持种粮专业合作组织(大户)购置110台稻谷烘干机,中晚稻收割时就可派上用场。
好米卖好价。重点抓好湘米品牌提升和市场开发,做大做强知名标杆品牌,解决稻米品牌多乱杂、经营规模小、竞争无序、重复建设问题。今年来,盛湘米业整合“盛湘”品牌大米,通过土地流转办基地,提质改造10万吨精米生产线,推动优质湘米进店入户。
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主抓高产优质不动摇。田家贵满怀信心地说:“未来5年内,我省将从种子到基地、加工、品牌,打造一条从农田到餐桌的优质湘米全产业链,不断夯实各个链条,最终必能赢得与稻谷主产省相称的米业强省地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