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的力量
——我省“十一五”烟叶标准化建设纪实
本刊记者/杨跃伟王珊汤电云张福芳
十年前,时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写了封信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引起了中共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
十年后,在湖南广袤烟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风生水起,“农民真幸福,农村真美丽,农业真有潜力”渐渐成为人们对“三农”的新认识。
透视湖南烟区近年来,特别是近五年来的生产生活画卷:从贫穷到富裕,从旧貌到新颜,是标准化生产为“三农”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是千万烟草人为标准化建设带来了强劲的生命力!
烟草行动,形成发展向心力
2005年,省政府一纸《关于加强烟叶产业化建设的通知》(湘政发【2005】31号)下发,提出了烟叶生产由传统方式向现代农业、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发展目标,揭开了湖南烟草行业率先向农业现代化进军的序幕,也让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标准化生产掀起了新一轮建设高潮。
湖南烟草人顺势而动,擎起标准化建设大旗,将烤烟生产标准化作为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有力支撑,作为“科技兴烟”的重要基石,作为在烟草行业培育大企业、大市场、大品牌的新一轮洗牌中,挖掘和提升烟叶质量风格特色的必要手段。
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第一时间成立了分管科技工作的局领导为组长,科技、烟叶、信息、财务、经济运行等部门负责人及产区市州公司领导为成员的全省烟叶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局长杨先杰反复强调,要按照“统一实施、整体推进、全面覆盖、分层构建”的要求,总结推广标准化管理试点经验,扎实推进标准化管理,积极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2007年,《湖南省烟叶生产标准化工作指导意见(2007-2020年)》、《湖南省烟叶生产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2007-2020年)》制定下发,为全省各地标准化建设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全省形成了以市州烟草公司为主体、政府相关部门(尤其是质监部门)支持、科研单位和工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标准化工作格局。各产区积极建立烟叶标准化生产核心区和示范区,并与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基地单元建设相结合,大力推进烟叶的标准化生产。
浏阳市、桂阳县先后承担了第三批、第四批国家级烟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在2005年、2007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司)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组织的最后验收和评比中分别位列全国第一、第三,荣膺“国家级烟叶标准化生产优秀示范县(市)”称号。近年来,他们继续巩固和扩大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成果,修订完善了原有烤烟标准体系,标准化综合水平得到持续提高。
标准化体系建设逐渐由县市区一级向市州一级推进,郴州、永州、衡阳、长沙、湘西自治州、张家界、邵阳、常德、怀化、株洲市等10个产烟市州陆续构建出本产区的烤烟生产综合标准体系并先后发布,根据宣贯实施情况不断完善提升。特别是湘西州,2008年承担了第六批国家级烟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成为我省第一个以市州为单位的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正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开展各项标准化建设。
截止2010年底,全省95%以上的烟叶产区、25个年产烟叶5万担以上的重点产烟县市已经实现烟叶的标准化生产,烟叶生产经营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近两年,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还与湖南省标准化研究院共同承担了国家质检总局下达的《湖南省烤烟综合标准化体系研究》项目,已构建省级烤烟综合标准化体系标准框架,并着手编制全省烤烟综合标准化体系指导文本。
如今,以“烟叶标准化”为中心,各产区政府、各级烟草部门和科研机构所产生的向心力,正化为一股强大的冲击波,推动着烟叶标准化工作不断的提质升级。
“三管齐下”,发挥湖南创造力
深入探究湖南标准化建设之路,作为农业大省而非农业强省,湖南广大烟区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方式落后、种植观念保守,烟叶标准化建设如何开展?如何破题?
湖南烟草人迎难而上,充分发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创造力,将烟叶标准化工作与行业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有机结合,与烟叶科技创新相结合,与烟草科普站建设、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相结合,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湖南烟叶标准化建设之路。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确保实施“标准”的可行性和先进性。
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制定了科技创新管理办法、科技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和科技项目管理办法,通过完善体制机制,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推动烟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从2007年至今,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立项科研与技术推广项目共67项,补助经费4800余万元,“经济适用高效密集烤房及配套烘烤工艺与应用”、“烤房纳米功能涂料研发及其在烟叶烘烤中的作用”、“2ZY-1型烟草移栽机”、“3ZP320B型烟地培土机”、“浅水育苗技术”、“空气源电烤房及配套技术”等一批自主研发成果被认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各地认真总结和提炼管理创新及科研和技术推广方面的成果,将先进生产、管理、科研新技术不断引入烤烟生产标准体系,烟草催芽包衣种子、秸秆还田、测土施肥、浅水育苗、汽化炉烘烤、密集式烤房群尾气集中回收处理、机械编烟、专业化分级散烟收购等一批批拥有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成果逐渐转化为标准,在实践中推广应用,成为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以科学管理为保障,确保标准化建设的全面推进。
各产区将烟叶标准化生产与ISO9001烟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有机结合,实行痕迹化管理,建立起了烟叶过程控制与质量追溯机制;全面推广《基层烟站管理规程》,通过信息化手段规范和加强基层烟站农资供应、生产组织、烟叶收购、技术培训、科普推广等工作,建立了“工作有流程、行为有规范、考核有标准”的管理模式;创新生产经营考核方式,针对主要生产经营环节,定期开展专项考核,实行绩效挂钩,调动了烟农、技术员的贯标积极性,促进了关键技术、管理措施的落实。
各产区将烟叶标准化工作与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相结合,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新型生产组织管理模式。2005-2010年,全省累计投入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9.55亿元(其中烟草行业投入30.05亿元),共完成建设项目14.39万个,建设烟水配套项目4.93万个,水池、水窖113.87万方,管网2657.6公里,沟渠9650.7公里,机耕道路1461.5公里,烟用机械12453台套;新建密集式烤房32399座,建成能排能灌的烟水配套基本烟田204.04万亩,集约化烘烤面积64.8万亩,机耕路受益72.77万亩,新增机械化作业面积22.37万亩,惠及全省10市州41个县市744个乡镇2933个村组76.54万户烟农,为标准化生产打下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全省各烟区积极组建烟农综合服务合作社,依托育苗工场和烘烤工场,开展机耕、育苗、植保、烘烤、分级、运输等专业化服务,通过“两场一社”实施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促进了烟叶标准化工作的落实。
——以人才建设为基石,确保标准化理念和生产技术深入人心。
近年来,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多次组织产区公司技术员参加国家烟草专卖局举办的烟叶标准化生产培训和管理培训,聘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现场咨询,传授烟叶标准化知识和烟叶生产技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训技术员5000余人次。
各产区公司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墙报等各种宣传媒介和烟草科普工作(示范)站、烟农夜校,分层次对市州、县市、乡镇三级技术推广人员开展标准化技能培训,使广大技术人员和烟农朋友深谙贯标的重要意义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普及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在烟区打造出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能有效指导贯标工作的技术骨干队伍,在烟农中培养出了一批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带头人。
科技创新改变了落后方式,科学管理补缺了薄弱基础,人才建设转变了保守理念,湖南烟草人在标准化建设中发挥出的强大创造力,如生花妙笔,绘出了烟区生产生活的崭新图景。
标准生产,激活“三农”发展力
放眼三湘大地广袤烟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土窝窝”正在变成“涝能排、旱能灌、技能耕”的高标准农田,背负耕具的老牛被驰骋田间的农用机械所代替,“摸着脑袋种田”的传统农民化身按标准化生产的职业烟农,简陋的茅草房变成了一排排整齐美观的“农村别墅”……标准化带来的农村新气象着实让人振奋!
全省烟区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拓宽了烟农视野,提高了种植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烟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组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烟叶亩均单产达到3.12担,同比增加0.22担;亩均收入2625元,同比增加135元。全省种烟面积110万亩,烤烟收购量300余万担,位居全国前五甲,为农民增收超过25亿元,缴纳地方财税超过5亿元!
烟叶贡献以数字的形式不断跃升,产业发展潜力随着烟叶质量的提高持续增长。通过标准化生产,各烟叶产区烟叶外观和内在质量稳步提高,同一区域烟叶质量基本稳定,风格特色进一步彰显。从1982年至今,湖南收购的上中等烟比例从65%上升到90%左右,上等烟比例从9%上升到45%左右。湖南烟叶市场需求量走高,受到卷烟工业企业热情追捧:湘南、湘中烟叶凸显出焦甜浓香醇厚特征,成为中华、白沙、双喜、玉溪、利群、红塔山、泰山、黄山、贵烟、兰州、南京、长白山、钻石等名优卷烟品牌不可或缺的原料,供不应求;湘西山地烟叶香气细腻回甜透发,配伍性好,成为白沙、芙蓉王、双喜、利群等卷烟品牌配方的主要原料之一。
标准化生产的春风拂过农业,走进农村,温暖人心。通过标准化生产,各烟叶产区农村生产生活状态得到质的提高,现代农业的发展步子不断加快,农民腰包鼓了,笑容甜了,幸福指数持续走高。
在长沙,标准化建设支撑了当地生产组织模式的创新,促进了合作社、种烟大户、种植专业户等新组织形式的持续发展,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基础。浏阳市高标烟草专业合作社,由于在生产中始终坚持规范化、标准化,产出来的烟叶质量好、卖价高,大约每公斤烟叶可提高价格2元,按亩产320-350斤计算,可使每亩增收350元左右。农民效益大大提高,入社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合作社目前已拥有社员148名,该组织形式深受烟农朋友青睐。
在湘西,标准化建设帮助桑植县官地坪镇平头界村改变了“不通公路、不通水渠、不通电话”三不通的状况,摘掉了“光棍村”的帽子,帮助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通过开展烟叶标准化生产,探索以组为单位、大户带小户的烟叶发展模式,昔日的“光棍们”个个成为村上响当当的职业烟农。通过种烟,村民纯收入由1999年的539元发展到2009年的1.2万元,全村农户银行固定存款达190万元以上。村里的“光棍”一个个娶了媳妇,建立了幸福美满的小家庭,平头界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
喜看金叶千重浪,翻天覆地慨而慷。
从2006年到2010年,湖南风风火火开展标准化建设,催生出烟叶产业巨大发展潜力,让“三农”告别了旧日子,迈向了新天地。
这就是标准化的力量,更是湖南烟草人的力量!如今,在新农村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大潮下,在湖南烟草人对标准化建设执着追求下,烟区“三农”正朝着现代化目标不断迈进!
烟叶强省标准相助
——访省烟草专卖局总农艺师、湖南省首席标准化专家赵松义
本刊记者/杨跃伟王珊汤电云张福芳
湖南是鱼米之乡,也是产烟大省。近年来烤烟种植面积在110万亩,产量在300万担左右,位居全国第五位。湖南在全国较早提出和推进烟叶标准化工作,烟叶标准化程度在全国处于第一梯队。
作为我省农业生产中现代化和标准化程度最高的产业,湖南烟叶标准化建设有哪些经验值得农业产业借鉴?在现代农业建设的大背景下,烟草系统将如何进一步用好标准化“利器”,推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总农艺师、湖南省首席标准化专家赵松义。
起步早,推进早,湖南烟叶标准化建设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提到湖南烟叶,赵松义如数家珍: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烟草种植就由闽、广传入湖南。衡阳的“衡烟”、湘潭的“霞湾烟”、邵阳的“宝庆叶子”等颇负盛名,“凤凰烟”、“郴州烟”先后被列为贡品进献朝廷。
上世纪50年代,我省引入烤烟种植,一轮轮烟叶产业发展大潮掀起,烟叶标准化建设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由浅入深,进入烟叶生产各个环节。烟叶质量不断提升,风格特色进一步彰显,种植效益提高,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政府增效。
“回顾湖南烟叶标准化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初步标准化和综合标准化两个阶段。”赵松义说。
1983年,湖南省烟草专卖局成立,在全国较早开始探索烟叶标准化建设的路子。省烟草部门与农业部门、农业大学合作,开展优质烟叶开发、病虫害防治等系列课题研究,制订了烤烟栽培技术、烘烤工艺等系列规程。1989年,烟草系统全面推行种植区域化、品种良种化、生产技术规范化的“三化”栽培措施,生产得到较快发展,烟叶品质不断提高,到20世纪90年代,湖南成为全国烤烟主产省份之一。
世纪之交,随着农业综合标准化概念的提出,烟叶生产进入规范发展的新阶段,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赵松义也渐渐从80年代的拓荒者变成现在的领路人。
“2001年,省局以科研项目立项的形式,确定浏阳、桂阳、宁远、衡南、慈利和龙山6个县为省级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各示范县市形成了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烟叶标准化生产模式,为标准化生产的全面推广做出了表率。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制定了包括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生产收购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等各个方面的烟叶生产综合标准体系;制定和推广的范围不断扩大,从2000年-2006年以县为单位,到2006年以后以市州为单位,再到现在建立全省的烤烟综合标准化体系,如今标准化生产已覆盖到全省95%以上的烟叶产区。”赵松义说。
2008年,国家烟草局对烟叶标准化生产工作进行综合考评,湖南烟叶生产标准化工作被列入全国第一梯队;2009年,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标准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标准化”,“化标准”,湖南烟叶标准化建设成功实现“互化”双赢
在网上搜索赵松义的资料,一系列头衔让人眼前一亮:湖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总农艺师、中国烟草中南农业试验站站长、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44)委员、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委委员和标准化领军人才、湖南省首席标准化专家……这样杰出的专家,为我省烟叶标准化工作服务了30年,必然有他的独到见解。
“胡锦涛主席曾说,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的特征,一是科学化,二是商品化,三是集约化,四是信息化。其中科学化是核心,科学化要通过标准化才能实现,只有把研究的科学技术成果、专利转化为标准,通过标准的贯彻实施才能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其实,标准化工作无非是两个方面:‘化标准’和‘标准化’。”赵松义提出了两个他“自创”的概念:“‘化标准’就是把取得的成功管理经验、研究成果和专利不断转化为标准,完善标准体系,提升标准体系的先进性和适用性;‘标准化’就是把‘纸上的标准’转化为‘田间地头的标准’,将标准进行推广应用。”
“标准化”工作要转变农民的旧思想、旧观念,难度很大。如何推进?赵松义认为:“关键是要发挥人的力量。”
他谈了两点,一是要做好标准的宣贯,加大对涉烟人员的培训力度。要力争使所有从烟人员成为标准化工作者;要探索提高烟叶生产组织化程度(比如组建烟叶生产合作社),让广大烟农朋友掌握标准,在标准化辅导培训中不漏掉一户烟农。二是要有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要把各项技术标准的贯彻落实与技术人员的业绩考核紧密挂钩,把烟叶生产投入与各项技术标准的实施结合起来。比如,前两年,大湘南推行稻草覆盖,要求农民深翻耕。有的烟农嫌用工多,不想尝试。烟草部门对这些地区实行土壤深耕和稻草覆盖的补贴,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一试,发现效果很好,现在就算没有补助,他们也一样的按标准执行了。
“‘化标准’、‘标准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要努力将科学技术转化为标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推动科研,形成标准,实现互化双赢。”赵松义说。
做特色,做生态,湖南烟叶标准化建设力争优质确保安全
目前,烟草行业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围绕“卷烟上水平”中心任务,实施卷烟大品牌战略;围绕吸烟对健康的影响,高度重视卷烟产品的安全性。这对卷烟主要原料——烟叶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卷烟大品牌生产要求提供质量一致、风格明显、大批量的优质烟叶保证大品牌产品质量的稳定;生产的烟叶要优质、生态、安全,才能顺应绿色有机农业的世界性潮流。”赵松义解释。
“下一步,烟叶标准化工作将围绕‘优质、特色、生态、安全’八个字做文章,不断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原料保障水平。”
从赵松义的坚定的眼神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这位资深专家对湖南烟叶标准化建设的决心和信心。我们相信,蓄势而上的烟叶标准化建设,必将推动湖南的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航船不断迈向新的、更高的里程。
烟农感言
“原来自己摸着脑袋种烟,效果差;后来在政府和烟草部门的帮助下,我们按标准种烟,尝到了甜头。现在,村里经常搞培训,教我们怎么种好烟;村里还成立了服务队,烟苗有人育,烟叶有人烤,烟田有机耕,我们的劳动强度减轻了,种烟效益也高了。感谢党的政策好,发动大家种烟草,家家户户增收入,人人打工不去了。”
——永顺县松柏镇花桥村烟农周贵来
“还是烟草公司技术好,按他们的方法种烟准没错。现在,农民技术有了,收入多了,农村环境好了,卫生好了,人的心情也好了。感谢政府和烟草公司,没有政府引导,没有烟草公司提供平台,我们还在走原来的老路。”
——浏阳市沙市镇中洲村烟农李红开
“以前种烟靠摸索,2008年参加了培训后,我发现种烟还是要靠技术、靠标准。按标准种烟,省心省力,节约成本,种出来的烟质量好,看相好,卖得起价。感谢政府和烟草公司对我们种烟的支持。现在的农村,天还是这片天,地还是这块地,但是烟农不怕灾害、减轻了负担,驾着拖拉机就像在小跑。”
——桂阳县仁义镇烟农匡方礼
(王珊摘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