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擎大旗
——长沙市烟叶标准化生产特色巡礼
本刊记者/杨跃伟王珊汤电云张福芳
素有“楚汉名城”之称的长沙,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技、金融、信息中心,也是全国三个种烟的省会城市之一。温和湿润的自然环境,相对发达的经济、科技水平,为长沙烟叶种植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2004年,作为全国第三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长沙浏阳市以全行业同批第一的成绩通过验收,被誉为“烟叶标准化生产的一面旗帜”!如今,标准化生产已扩大到整个长沙烟区,与现代烟草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卷烟品牌导向型烟叶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2010年,长沙地区收购烟叶39.2万担,为烟农创收3.5亿元,实现烟叶税6900多万元,烟区水利、道路、农机等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并带动了物资、建筑、运输、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长沙烟叶形成了享誉全国的优质品牌,成为湖南中烟、川渝中烟、山东中烟等的原料;宁乡晒黄烟“寸三皮”更是被列入了国家名晾晒烟种子库,畅销7家中烟公司,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起点早
烟叶标准化生产的一面旗帜
放眼长沙历史,从来不乏敢拼敢闯的革命志士;而新时代的长沙烟草行业,亦不乏勇于创新的改革能人。
带着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先试先行的责任,长沙人敢为人先,在全国较早迈开了烟叶标准化生产的步伐:
1998年,在湖南省烟草专卖局(烟草公司)、长沙市烟草专卖局(烟草公司)、原长沙卷烟厂、浏阳市委、市政府以及浏阳市烟草专卖局的共同推动下,原本松散合作的各方提出了联合创办紧密型优质烟叶生产基地的构想,确立了“五化、五统一、五个落实、五个一流”的新思路。
政府、烟厂、烟草公司三方共同组建起浏阳优质烟叶生产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技术方案、统一农事操作、统一收购标准、统一规范管理”的要求组织烟叶标准化生产,一个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全新模式建立并高效运转起来。
1999年,长沙在全国率先规划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2001年,浏阳被列为全国第三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2002年,在全国最早以人大立法的方式出台了《基本烟田保护制度》;
2004年,又较早建立了《烤烟标准化生产体系》;
2005年,浏阳被授予“国家级烟叶标准化生产优秀示范市”称号;烟厂、公司、政府“三位一体”共办基地的“浏阳模式”被作为行业典型在全国推广……
走进浏阳市淳口镇鸭头村,千亩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煞是壮观。一条条笔直的机耕道纵横交错,一排排美观的农家“别墅”整齐伫立,农民开着先进的农机具在田里劳作,好一副现代化农业的精彩图景!
这里曾是浏阳市第一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而如今,这样的基地在浏阳、在宁乡,比比皆是。目前,长沙烟叶标准化生产覆盖面已达到12万亩,烟区水利工程、机耕道路、农业机械、密集烤房、育苗大棚等烟叶基础设施一应俱全。长沙烟区在充分采用现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转化现有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建立标准,形成了以产品标准为核心,技术、管理、服务标准为支撑的烟叶生产综合标准体系。体系涵盖各类标准63个,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到乡、到村、到户,形成了人人掌握标准化知识,户户执行标准化技术的好局面。
标准高
用工业标准组织农业生产
来到浏阳市龙湖镇石江村,老烟农陈发生聊起标准,头头是道:“种烟,每个环节有规矩、质量要求有一定。我们按烟草公司的标准来种,依葫芦画瓢,种出来的烟产量高、质量好,卖得起价钱。”
陈发生种了10年烟,从最开始的6亩到现在的20亩,每亩收入从最初的1200元到现在的2800元,标准化生产让他种烟越来越轻松,亩均收入不断增长。
在近几年的探索实践中,政府、烟草公司提出“用工业标准组织农业生产”。与湖南中烟等共建基地的卷烟工业企业合作,根据土壤气候条件和品牌需求共同制定技术方案,共同参与烟叶种植规划、品种、育苗、栽培、采摘、烘烤、收购、交接、复烤加工等全过程。烟叶生产紧紧与市场挂钩,与科技挂钩,成为行业烟叶基地建设的典范。
“现在种烟再不是原来的概念了!”陈发生给我们举了两个例子:“比如栽烟的行距和株距,以前没有规矩,都是随意种,既浪费面积,种出来的烟质量还不稳定;贯彻标准后,每亩株数多了,质量也提高了,从每亩220斤提高到340斤。再比如施肥,早几年,施什么肥、什么时候施肥都是我们自己摸着脑袋来;后来烟草公司在全市设100多个点,取土、测成分、再配肥,像医生开处方一样给我们提供‘配方卡’,我们按‘配方卡’施肥就行,省心省力效果又好。”
在标准体系建设中体现工业需求,在贯彻标准中亦积极采取工业化的组织方式。长沙烟草努力探索“两头工场化,中间专业化”的路子,建立育苗、烘烤工场,成立专业化服务队,实现减工降本、提质增效。
在浏阳市沙市镇中洲烟叶工场,我们见识到了“现代农业”的魅力:由13个温室大棚组成的育苗工场,总建筑面积达4000平米,室内采用先进的湿帘风机降温系统,通过水循环形成“绿色空调”,冬暖夏凉。烘烤工场内有64座烤房,其中12座为全国各地不同型号的试验烤房。步进式太阳能烤房最为先进,它以太阳能为辅助热源,通过全自动中央控制系统实现烤房热风循环控制,全国仅有3座。在烤房群西侧,是一座二层的综合楼,楼内设有图书室、活动室,是烟农的技术培训和休息娱乐中心。
“这个工场管理着2000亩烟田,设有采摘、烘烤、分级等5个专业队,全部都是专业化操作。”烘烤工人张送检告诉我们:“我种了十多年烟,以前都是各家各户自己搞,现在有了烟叶工厂,烟叶采收、烘烤、后期大田管理统统都不用管了,种烟轻松多了,收入也高了,我除了自己种烟的收入外,还有在这里打工的收入。这个烟叶工场可建到我们心里去了!”
在宁乡县喻家坳乡,金醇烟叶专业合作社成为省政府为民办实事100个示范社之一。合作社现有社员256位,辐射烟田5022亩。合作社理事长谢旭东告诉我们,合作社一方面承担免费培训的职能,今年就培训烟农1050人次,提高了烟农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成立了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五支服务队,为烟农生产提供服务,提高烟叶种植的标准化水平,降低农民生产成本。
以翻耕为例。农业生产讲究根深叶茂,翻耕达到标准,才能确保烟叶提质增产。以前,农民用牲畜犁田,只能犁12-14公分,且深浅不一;用小型耕机也只能达到15公分,与20-25公分的标准相差较远。现在,服务队采用大型机械统一翻耕,能够达到标准。再说起垄,以前人工起垄需要2-3个劳力,每亩需要成本150元,现在交给合作社,每亩只需40元。
“通过合作社生产,形成规模效应,每亩可为农民节省成本30元;而且烟叶产量、质量都大大提升,今年我们乡烟叶亩产315斤,全县第一;收购价7.9元每斤,为全省最高。”谢旭东喜滋滋的告诉我们。
同时,合作社利用育苗大棚种菜、种西瓜,实现硬件设施的综合利用,今年盈利40多万元。今年8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姜成康在宁乡调研时高兴地指出,金醇专业合作社组织模式很好,已经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是他近年来所看过的最好的合作社,其经验很值得总结、学习、推广。
效果好
面貌新了,收入涨了,笑容甜了
来到沙市镇杨林村,满眼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怡。清澈的渠水在水渠中叮咚作响,如一首欢快的乡间小曲。
当地村民告诉我们,原来这里最大问题就是水源,天晴一星期田里就干了,晚稻都插不下去。2007年,烟草部门出资,整合各方资金共30万元,兴建饮水工程。14800多米的管道翻过两座大山,将水引进了村。现在,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干旱问题。
“推进标准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科技创新是动力,人是关键因素。没有配套的基础设施,标准化大厦就没有承重的地基。”长沙烟草专卖局局长徐文军如是说。
从1999年至2010年,烟草行业共投入超过6亿元完善烟水、烟路、机械、大棚、烤房等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使烟叶生产不断向设施农业迈进,生产操作更加标准化,也使农村呈现出自然生态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新景象。
浏阳沙市镇镇长李斌告诉我们,现在的农村不仅有四通八达的水泥路,整齐宽敞的小洋房,就连网络、电脑、球场等设施也一应俱全。农村面貌新了,农民收入涨了,笑容甜了,幸福指数不断走高。
“通过标准化生产,烟叶质量不断提高,工业可用性更好,销售价格更高。2010年,我们镇烟草收购资金4632万元,按农民5万人计算,仅烟叶一项就实现人平增收900多元,算纯收入是700多元。烟草收购后,镇里形成了一波消费高峰,好多店铺都被买空了。仅中洲村,村民就买回了30多台小车,其中广本越野车5台。”李斌骄傲地说。
不仅如此,标准化建设还改变了农村的“人气”。以前,外出打工的多,剩下务农的都是老鬼、穷鬼、丑鬼……被当地人称作“五鬼”闹农业。现在,完全变了:
标准化生产让烟农们感受到了“科技兴烟”的魅力,一批见过世面,有着丰富从业经验和知识,乐于接受新理念的管理型烟农渐渐“燎原”;
标准化建设带动了专业化分工,结束了原来“一家一户从头种到尾”的农事方式,老弱妇孺也能参与种烟的几个环节,既增加了收益,又纯化了民风;
标准化产生的高效益让不少70后、80后的“打工族”心动,陆续“回巢”,成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为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激情。
宁乡县喻家坳乡欧利华夫妇,年纪不到30岁。原来在深圳打工,两人毛收入加起来5万多元,一年到头省吃俭用年终才存下1万元;留下老人、孩子在家,心里始终放心不下。去年,听说村里种烟有了新路子,两人商量着回来试一试,一种就是20亩。一季下来,纯收入达4万多;收完烟,还可以在附近打工,挣点“零花钱”。“没想到在家种烟一年相当于在深圳打工三年。村里空气清新、环境整洁、住房宽敞、硬件设施一应俱全,我们生活质量高了,还能陪伴家人。今年我们种烟40亩,再过几年,也想买部小汽车啦!”
平坦宽阔的水泥路,郁郁葱葱的烟田,在田间大展拳脚的农机,洋溢着希望和幸福的笑脸,勾勒出一幅现代新农村建设的新画卷。在这幅画卷的背后,是长沙烟草敢为人先的精神,是他们奋发图强的脚步。未来,长沙烟草人将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推动烟叶标准化生产,为助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舞动更艳丽的“红旗”,书写更精彩的华章!
过乡里人生活,让城里人羡慕
小路,老牛,炊烟……曾是人们记忆深处的乡村画面。如今,在烟叶标准化建设的大潮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春风里,长沙烟区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记者特别选取了浏阳沙市镇的两组镜头,展现长沙农村“让城里人羡慕”的精彩生活。
镜头1:科普室里看书忙
在长沙浏阳沙市烟草站科普室,种烟十多年的老烟农龚自力正在看一本有关烟叶种植方面的书。自2009年年初新的烟草站建成投入使用后,他就成了这里的常客,往往呆上半天的时间翻阅资料。
龚自力说,他现在正在研究使用除草剂对烟叶生产的影响,而这个问题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此外,烟草站还设有病虫害标本室,一旦发现烟叶病虫害,他就可以到这里拿出标本“对号入座”,尽早“对症下药”。
在科普室的旁边就是多媒体教室,这里为烟农提供免费上网服务。龚自力坦言他对上网还不太熟悉,“现在种烟都要讲科学、讲知识,一切都现代化了,我们的脑子也要跟着现代化起来。”
■延伸
长沙市局(公司)局长(经理)徐文军在谈及现代烟农时说,人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新农村建设中最活跃的要素。修建新的沙市烟草站时,长沙烟草就提出要把其打造成为“现代烟农的摇篮”。烟田是烟农的露天课堂,烟草站则是烟农的室内课堂,要引导烟农在室内课堂学好知识,应用到露天课堂中,同时把露天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带到室内课堂中交流解决,实现两个课堂“无缝对接”。
镜头2:华灯初上享受浪漫
夜幕降临了,沙市镇捞刀河广场上的灯光亮了,街道的路灯也亮了,在灯光映衬下的沙市镇别有一番风景。
广场上,跳舞的老人们富有节奏地摆动着舞姿;路灯下,年轻的情侣牵手散步、憧憬未来美好生活;石椅旁,小孩子成群结队地嬉戏……
在这里,社区的概念也不再陌生,不同的是变成了另一种说法——屋场。不少在外打工、创业的沙市人听说家乡建了“屋场”,都想着回来买一套房子。
据沙市镇镇长李斌介绍,沙市镇已全面实施了改水、改电、改路、改房、改厨厕“五改”工程,同时也对令人头疼的垃圾问题进行了重点攻关。“我们将在每个屋场建立一个垃圾池,对垃圾进行集中处理。整洁舒适,将是我们沙市的城镇名片。”李斌满怀信心地说。
空气清新,环境整洁,住房宽敞,文体活动丰富,“既可听到呱呱的蛙叫声,也可欣赏到最新的流行歌曲”,在保留原生态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点缀着现代化,这样的生活怎不让城里人羡慕?
■延伸
在浏阳烟区,“走烟路、做烟事、吃烟饭”贯穿在烟农的生产与生活之中,烟叶生产也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据李斌介绍,沙市镇每年可收入800多万元的烟叶税,本着“来于烟叶、用于烟区”的宗旨,大部分烟叶税都用于烟区公共设施改善。
正如徐文军所言,烟叶生产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点,这个支点把人的努力转化成了“六增”——农民增收、烟草公司增效、政府增税、招商增项、建设增速、农村增色。
(摘自《中国烟草》)
烟农故事
“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宁乡县喻家坳乡农民欧仁云是个种烟8年的老烟农。结婚时,他只有一间茅草房,已住了30多年。自2002年种烟后,他的生活像迈上了高速轨道,变化翻天覆地:2003年,靠4亩烟叶买了生平第一辆摩托车;2004年,添置了一台三轮车;2005、2006年,茅草房变成了小洋房;2007年,为新房专修装饰;2008年,为儿子讨了媳妇……如今,他已经成了村里的专业种植户,一年种烟20亩,收入6万多元,比大学毕业在城里打工的儿子收入还要多。新房子里家电设施一应俱全,手头还有20万元的存款。“再过两年,我准备给儿子在城里买房。”欧仁云掩不住内心的兴奋,“现在政策这么好,种烟有专人指导、育苗有大棚、烤烟有智能烤房,我们种烟又轻松、收入又高,只要产业在,我会一直种下去。”
“偷学”经验成大户
如果是三年前,浏阳市沙市镇中洲村村民吴红专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也能当“老板”。一直以来,他都是“单打独斗”,种烟10亩以下,收入除去生活费外略有盈余。
2008年,村里组织成立了高标合作社,理事长李武金几次三番跟他讲合作社的好处,劝他加入。吴红专有些心动,决定试一试。这一试,竟让他试出了“真经”,有了自己当“老板”的打算。“那年,刚开始移栽的时候我就已经豁然开朗:以前自己种10亩要4个人育苗,而合作社是统一育苗,成了规模,不仅人工成本要减少,而且效率高、效果好。”他在合作社做了一年,扎扎实实学了经验。2009年,吴红专自己购买了一台农药机、一台翻耕机,成立了专业队伍,租种烟田100亩。对于自己当老板,他很有信心:“我算了算,除去买机械、请人工的成本,第一年收入至少增加五万,以后肯定更多。只要有技术、懂管理、够胆量,农民也能靠种烟发家致富!”
(王珊整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