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鹤松 刘再丽
涟水是横贯湘中的母亲河,它就像一条纽带,将湘中地区与湘江水系、长株潭地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涟水的源头,矗立着一座充满神奇的活力之城——涟源市。在党的十八大召开的喜庆气氛中,走进这片盛满希望的热土,感受的是涟源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热浪。116万敢为人先的涟源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现代神话,用非凡的智慧,谱写着一曲又一曲奋进之歌,市域经济综合实力从2010年起进入全国中部百强,过去的贫困市,已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
工业强市——打造发展新引擎
涟源是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原材料基地,素称“湘中煤海”、“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之乡”。煤炭产业是涟源工业的支柱产业,建材、水泥、冶金等传统工业比重较高一直是涟源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短板。工业作为涟源的产业支撑,曾发生过脱胎换骨般的大逆转:有过计划经济时代的辉煌成就,也有过国企改革时期的痛苦抉择和艰难蜕变,现已迎来了工业企业改革改制后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春天。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涟源市委、市政府将工业发展的方向调整为以转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为重点,坚持“两型”引领、“两化”融合、“两企”(外企、央企)对接、“四轮”(园区、品牌、创新、环境)驱动战略,以园区建设作为主战场,以项目建设作为主抓手,着力培育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支撑,积极争项目,主动引项目,全力建项目。2009年以来,共组织实施113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总投资达367亿元;招商签约项目59个,合同金额209.6亿元,资金到位率、履约率连续三年居娄底县市区首位。相继建成了总投资达72.3亿元的华润电力、汇源焦化、三一工业园第一期、国产实业第一期四大重点工业项目,年新增产值50亿元,新增税收2亿元以上。三一工业园二期今年4月已正式签约,计划2015年建成投产,年产值可上100亿元、税收达6亿元。强势推进“一区多园”战略,园区经济迈上发展快车道;扎实推进工业“四年倍增计划”和“四年帮扶行动”, 目前,涟源市规模以上企业达141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34家。
以转型升级为主线,推进发展新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涟源市以成功列入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市为契机,全力打造全省能源原材料基地。逐步实现了由单一原煤采掘向煤电、煤化工、煤机产品的转变。今年内力争将96家煤矿兼并整合成 12个煤业集团,坚持走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推进传统产业多元发展。积极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引进了华润煤电一体化、五江汇源焦化、煤矿瓦斯发电等项目。加大对煤机产业的扶持力度,力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集群化发展,打造中南地区最大煤机生产基地,全市122家煤机企业年产值超过17亿元。远扬煤机、创安防爆、金塔煤机、华南煤机、海湖矿灯、金马公司6家企业联合成立了煤机外贸公司——湖南陆拓矿山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统一对外贸易窗口。即使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涟源市矿山装备、物资产业产品销售仍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狠抓落后产能的淘汰退出,下狠心淘汰退出了曾是涟源第一纳税大户的年产值达10亿元、税收5000万元的城区小钢铁企业。积极帮扶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引进新材料、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与两型环保产业,特别是矿山装备产业销售网络庞大,在全国产煤省、市、区均设有销售办事处,少数销售网点已延伸至东南亚地区、俄罗斯、赞比亚、坦桑尼亚等国际市场。
以园区建设为主战场,开辟发展新阵地。2008年启动涟源经济开发区建设以来,涟源以大手笔进行了园区的规划、建设、开发,以三一中源新材料工业园、回春堂生物制药工业园、创安防爆、胖哥饲料等重点项目为主力军,大力培育企业向园区集中,2012年底将建成标准化厂房5万平方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以上。涟源市依托资源和区域特色,全面推进“一区多园”战略,开辟乡镇特色园区新阵地,涟源经济开发区、茅塘石门工业园、桥头河循环经济工业区、杨市轻化工业园、渡头塘能源和新型建材工业园、水洞底机械制造工业园等均已初具雏形并迅速成长,进一步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了工业经济新的经济增长极。
交通建设——打造湘中第一通衢
曾经,涟源交通“先天不足”,一无水运、二无高速公路,三无等级高的国、省道,四无通畅能力较高的农村公路。进入“十一五”后,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以“大交通、大发展、大跨越”的工作思路,实现高速公路大贯通,干线公路大提质,农村公路大网络,彻底改变涟源交通滞后的格局。近5年,全市投入交通建设约69.5亿元,以八大重点交通项目为中心,将构建涟源交通“四纵”(二广高速、G207线、S218线、S213线)、“八横”(S312娄涟线、娄涟高速、娄新高速、长韶娄高速、S210线、S379线、S368线、S314线)的主骨架,形成一个干支配套成网、内外通畅、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网络,涟源将成为北上京城,南下粤港,东联沪杭,西进川黔,南北通达,东西贯通的交通枢纽和“咽喉”要地。
为了高速公路建设的跨越发展,市领导和交通部门负责人呕心沥血,艰难奔波,上京城、跑省城、走娄底,争项目,筹资金,成功争取二广高速安邵段过境涟源,紧接着娄新、长韶娄高速的项目实施,涟源交通条件得到质的跃变。2008年,总长150公里,总投资144亿元的三条高速建设拉开了序幕,110万涟源人民众志成城,战胜一个个困难,破解一个个难题,顺利推进了项目建设进程。娄新高速涟源境内途经枫坪、杨市、水洞底、石马山、三甲、蓝田办事处等乡镇,全线应拆迁房屋半个月时间全部完成,二广高速涟源段仅用22天时间,1125栋房屋全部和谐拆除,创造娄底市公路建设拆迁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荣获娄底市娄新高速征拆工作“特殊贡献奖”。娄新高速预计今年11月28日竣工通车。安邵高速涟源段主线及连接线全长79.8公里,预计2013年竣工通车。长韶娄高速涟源境内24.3公里,总投资18亿元,现全线开工建设,预计 2013年竣工通车,三条高速公路的建成,涟源到深圳、香港等地仅8小时车程,到长沙仅1小时左右,大大加快了涟源融入珠江三角洲经济辐射区和长株潭经济圈的步伐。
干线公路改造全面发展。干线公路是高速公路与农村公路之间沟通的纽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2008年,涟源市以“干线公路大提质”为目标,干线公路改造拉开了序幕。G207线工程规模53.706公里,总投资2.363亿元,于2011年6月28日竣工通车;S210线涟源段工程规模38.7公里,总投资1.71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74亿元,水泥路面全面完成。S210绕城线工程规模5.89公里,总投资8000余万元,正全面开工建设。X024线工程规模13.812公里,总投资8200万元,于2011年8月28日竣工通车。目前,全面铺开斗螺线、丰荷线、珠古线、华雷线、安大线、杨白线、城区至沪昆高铁等干线公路改造项目的前期工作,其中S210绕城线已完成投资4000万元,斗螺线、杨白线、丰荷线均完成招投标工作,年底将动工建设。华雷线已动工建设,完成1.5公里路面施工。
农村公路建设蓬勃发展。如果说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是涟源交通的主骨架、大动脉,那么遍布涟源的县、乡、村道则是“毛细血管”。2005年,涟源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为民办“八件实事”的第一件实事,确定了“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5628”奋斗目标:即用5年时间,投资6亿元,完成2000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设,使80%的行政村通水泥公路。2006年掀起了农村公路建设高潮。7年时间,农村公路面貌得到了彻底改观,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500多公里,实现了909个村的公路通达率100%,90%的村通水泥路,建设规模和质量在全省120多个县市区中名列前茅,农村公路建设连续两年被评为“涟源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大亮点项目”,涟源 “强化监管、严保质量”的“九统一”农村公路建设经验在全省进行推广。
环境整治——打造宜居宜业新涟源
涟源城区是湘中地区的繁华古镇之一,曾经号称“小南京”。近年来,在经营城市的观念引领下,涟源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扩张。按照“北扩东延南完善”的总体思路,城市建成区面积由5平方公里扩展到1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6万多人增加到14万人。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功能布局逐渐清晰。然而,和许多年代久远的小城市一样,涟源城区的建设和管理不可避免地背上了历史留存的包袱,促狭破败的老城街道,陈旧落后的排污设施,搭棚为铺、占路为市的小摊贩陋习,给城市的市容市貌带来一系列的症结和难题。
2010年6月和2011年4月,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相继启动了创建省级卫生文明城市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工作,在全市掀起了保卫生产、保卫生命的城乡环境整治与建设热潮。通过三年的努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各界反响良好。紧紧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山水城市的目标,加快推进新行政中心、经开区道路、岛石路、环西路、体育中心两馆等重大城建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城东新区、城北新区、城西新区的开发建设,城市扩容提质得到有序推动。涟源举全市之力推进省级卫生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治与建设行动,四大家领导率先垂范,带领机关干部走上街头开展大扫除,使周五大扫除制度在全市形成长效机制。由党员干部组成的共产党员先锋队,由青年学生组成的共青团员突击队,由离退休老干部、老职工组成的创卫志愿者队伍上街道、进社区,带头遵守公共秩序,规范行为习惯,带头参加公益活动,传播文明风尚,进一步焕发市民建设和谐美丽家园的热情。各个创卫工作组密切配合迅速行动,设施配套、秩序整顿、市容美化环环相扣,有序推进。
乡村整洁与市容美化相互呼应,城区外17个乡镇同步行动,以大投入、大宣教推动综合整治和“四边三大”活动,强化措施,严格奖惩,努力改造农村卫生设施,探索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通过两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涟源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车水马龙的道路秩序井然,乱停乱放整肃一新。齐整宽敞的街道纤尘不染,乱丢乱扔基本绝迹。交易繁忙的集市干净整洁,喧嚷吵闹一去不返。
涟水治理列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一号工程。涟源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果断关闭了坐落在涟水河上游的重点企业顺鑫钢铁厂。投资1.8亿元,建成了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铺设集污管道30公里,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1.6%。建设设计净库容166万立方米的富洪垃圾填埋场。第一期投资达3000万元,第二期防渗工程正在紧张有序进行。实施了涟水河1945年以来的第二次疏浚,清运淤泥8.6万方,提高涟水行洪防洪和水系自净能力。多年来,市民反映强烈的涟水河污染问题终于得到根本解决,水质达到饮用水源标准。
涟源市以非常之策,行非凡之举,举全市之力创建省级卫生、文明城市,先后投入4.6亿元对市容市貌进行整治和建设。在2010年国家环保部组织的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该市在全省16个县级市中名列第四,2011年,进入全省城市卫生甲类县市行列,民众满意率达98.3%。今年8月,创卫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成功走出了一条在欠发达县市和煤炭资源城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的探索之路。
旅游开发——打造长株潭“后花园”
涟源处于湖南旅游网络中心,也处在全国旅游热线上。城区留有许多珍贵的抗战时期文化遗迹。涟源风光秀丽,城北有人称“三湘独秀”的湄江国家地质公园和省级湄江风景名胜区,融山、洞、峰、涧、泉、潭、湖、瀑、绿洲、悬崖峭壁及岩溶湖于一体,“集五岳之雄奇,纳漓江之秀美,呈武陵风光之绮丽,显桂林山水之风韵”。其旅游资源价值经专家评定在全省仅次于张家界,居第二位,城南有风光如画的国家龙山森林生态公园、华夏药文化园和誉为“湘中明珠”的白马湖风景区。龙山有“天下药山”、“植物王国”和“南国药都”之称,景区森林茂密、古木参天,山涧溪水潺潺,空气新鲜、气候宜人,在海拔1513.6米的岳平顶有始建于唐代的千年古殿“药王殿”,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是休闲、度假、朝圣的理想去处。
近年来,涟源市委、市政府正在举全市之力把涟源打造成湖南省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现已成功列入了全省30个旅游强县创建规划,着力打造了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湄江国家地质公园、飞水涯国家AAA景区三个“国字”号品牌,涟源旅游业迈出了加速发展的步伐。2006年以来,龙山森林公园先后投资5400多万元完成了全长18公里的龙山入园公路改造、凤凰景区改造和龙山三星级宾馆建设;娄底飞水涯漂流有限公司投资3000余万元开发的飞水漂流已成为了成熟的旅游产品,飞水涯景区成为涟源第一个3A旅游区;湖南大学湘盛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打造的飞水洞瀑布景区也正在建设之中。2010年8月,组建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湄江开发建设领导班子,成立了大湄江旅游开发总公司,并注入资金1000万元。2012年,市财政又投入6000多万元,拉开了湄江地质公园博物馆、游客中心、游步道等项目的建设序幕。
涟源市委、市政府提出旅游业“三年打基础,五年成规模”的战略目标,确定把加快发展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来抓,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即将形成的交通区位优势,全力把涟源打造成湖南省重要的旅游胜地。一是发挥区域合作,融入大长沙旅游板块区。抓住湖南省旅游业大发展的机遇,扩大跨地域、跨行业和跨景区的旅游合作,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借助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发展的机遇,与周边城市进行优势互补,联合开发,将涟源打造为“长株潭后花园”,成为辐射湘中,连接长沙至湘西、湘南的旅游枢纽和景点走廊。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整体接待服务能力。加强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湄江风景区、洪水岭森林公园、包围山休闲度假区、杨市古镇、三甲古民居旅游区的交通、停车场、供电、给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和完善商业服务配套设施,开发综合性的娱乐休闲项目,努力推进“吃、住、行、游、购、娱”同步协调发展,力争到2015年,新建三星级宾馆3家,四星级及以上宾馆2家。三是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品牌旅游产业项目。按照涟源市旅游空间布局战略的总体思路,实施“12345工程”。即以涟源市区为整个涟源旅游的中心;做足“康体休闲”、“浪漫诗乡”两个概念;拓展蓝田办事处、湄江片、龙山片三大集群;打造康体度假、古村古镇文化、诗情山水体验、休闲旅游结合服务四大功能区;重点建设龙山和包围山康体度假休闲旅游区、湄江山水风光旅游区、杨市古镇旅游区、三甲古民居旅游区、龙塘伏口和七星街红色旅游区五大区域。打造龙山中药基地、飞水漂流、湄江地质奇观、三甲古民居旅游、湘军故里等特色旅游产品。深入挖掘历史民俗文化,重点打造中药文化、诗词文化、围城文化、爱心文化、古镇文化,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
今日的涟源,人性和温情,是这座城市的基调,开放和包容是这座城市的性格。一切生产要素在这里活力迸发,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在这里充分涌现,一粒粒创新的种子在这里萌芽壮大。曾经承载过光荣和梦想的涟源,正用自己的激情和创新,实现着富民强市的理想。这方浸透着“敢为人先,经世致用”文化精神的土地,正博动着不甘平庸的血脉,充满着搏击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昨天,涟源人民激情跨越,演奏了世纪的交响。
今天,涟源人民正扬帆远航,唱响着更为雄壮的乐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