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营商环境跃升,长沙启示了什么

2020年11月25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湖南日报记者 邓晶琎 王晗

今年来,“优化营商环境”成为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高频词。

2018年的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便对下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发展方向作了明确部署。

11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逐步在全国开展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推动出台更多优化营商环境的硬举措,使中国继续成为中外投资发展的热土。

就在本月初,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了《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排名中,长沙从去年的第20位提升了11位,跃居第九;软环境表现则更突出,排名第二。

“区域竞争已从拼政策、拼资源转到了拼服务、拼环境,发展软环境成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硬件。”12月9日,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翔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沙市的营商环境和软环境排名跃升,对于湖南其他市州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软环境背后有“硬措施”,“长沙速度”获“500强”点赞

12月9日,冷空气光临,长沙寒气逼人。

位于长沙高新区的杉杉能源长沙基地,自动化生产却是一派火热。这里的锂电动力电池材料生产线,一周前试投产。

1月签约,2月开工建设,8月主体竣工,12月初投产——总投资200亿元的杉杉能源长沙基地项目,创下长沙高新区历史上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建设的新速度。

“民营企业最看重时效,要求决策快,这就考验政府的服务能力。”湖南杉杉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智华介绍,杉杉能源在长沙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当地高效的办事效率。

李智华的“点赞”,也是许多在长“500强”企业的共同心声。

京东集团无人车总部项目负责人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

今年4月,长沙市领导在调研京东无人车总部项目时,对方曾表示保险是一大难题——无人车没保险,就不能上路。而无人车属于电子产品还是车辆?这在全国保险领域都无依据可循。

在场的长沙市发改委负责人,立刻联想到了由该部门同志“联点服务”的重大项目平安财富中心,便主动促成双方合作。平安集团通过精准测试,创新产品,专门为京东无人车量身定制了一款保险产品,确保了京东无人车项目6月顺利落户长沙。

记者了解到,长沙市的119个重大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有一名市领导“联点”、市发改委干部“服务”、对口责任单位“帮扶”、市重点办“跟踪”。长沙市还根据项目梳理出22条优势产业链,在全国首创设立22个产业链办公室,每条产业链由一位市领导担任“链长”。市领导既“挂帅”又“出征”,加速推动了项目落地。

如今,长沙全市已形成了“一盘棋”思想,以“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为抓手,注重园区之间、产业链之间、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深化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的力量整合,推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

今年前11月,长沙市引进500强项目39个,总投资额1100亿元,已超额完成了今年初确立的“引进500强项目18个”的目标。

“这些指标反映出,长沙通过大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有效降低了企业投资成本,增强了城市吸引力。”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定军分析,长沙的投资增速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排名靠前,背后的深层原因得益于“软环境”背后的“硬措施”。

今年3月1日起,长沙市“多规合一”投资建设项目综合窗运行,将16个部门69个事项整合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同时,长沙将“最多跑一次”改革扩大到了所有省级园区及国家级园区,突出为企业集成服务。

目前,长沙市的立项审批时限从5个工作日缩减至3个,较法定20个工作日快了17天。

“鱼儿跳进了大海”,创新创业集聚人才

“长沙的创新创业环境比想象中更好。”12月9日,长沙中电软件园,湖南长城银河有限公司算法负责人夏一民对记者说。

夏一民,毕业于国防科大,此前先后在福建、南京等地从事计算机应用研究。今年上半年,他拿着自己研制的一款人工智能软件产品,寻求“伯乐”。面对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众多企业抛出的“橄榄枝”,他却选择了长沙。

“在这里,就像鱼儿跳进了大海。”毕业后11年,再次回到长沙,夏一民惊讶地发现,长沙变了。

半年来,夏一民已深深感受到长沙对人才的尊重和关怀。比如,人才申领社保卡可走“绿色通道”,购房、配偶就业等可以享受人才新政,申报评定过程完全不需要操心……“这些服务很具体很细小,但每件都实在实惠,是我能安心在这里的主要原因。”

前不久,夏一民被长沙市推荐为“湖南省引进100个科技创新人才”,他更坚定了扎根长沙的决心。

从离开长沙到回到长沙,夏一民的选择变化,反映出长沙近年来对人才的求贤若渴。

以当前火热的移动互联产业为例。在全国移动互联领域精英人士中,近1/3是湘籍企业家。可几年前,湖南省的移动互联产业还是一片空白。

2014年,省政府、长沙市、长沙高新区各级相继火速出台移动互联产业的政策和措施,形成高效的服务机制,吸引了移动互联企业相继落子,创新创业人才集聚。

芙蓉人才计划、人才新政22条、互联网领域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高精尖人才领跑工程、紧缺急需人才需求目录……长沙市不断释放“人才政策红利”,招才引智诚意十足。

“我们期盼腾讯、京东、阿里巴巴等国内外知名互联网企业将‘第二总部’落户长沙。”在今年4月举行的互联网岳麓峰会上,省委书记杜家毫的一番邀约,更是“刷屏”朋友圈。

水积而鱼聚。目前,长沙高新区的移动互联企业从2014年的不足200家,激增到5000多家;中兴通讯、58到家、映客、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纷纷落户;移动互联年营收从2014年的60多亿元增加到去年的750亿元……长沙,成为继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后的移动互联产业“第五城”。

“移动互联产业以90后年轻人居多,而在各大城市愈演愈烈的人才争夺战中,长沙表现出了‘黑马’姿态。”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定军坦言,与其他城市相比,长沙的科教资源优势是吸引年轻人落户长沙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沙的科教资源重地位于岳麓山下的国家大学科技城。

这一战略的顶层设计源于2015年。时任省长杜家毫在调研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后,提出把这三所大学的发展放在一张蓝图上考量,打造新型“大学城”。

2016年以来,湖南湘江新区与长沙市岳麓区合力打破各方“围墙”,校区、城区、景区、园区“四区联动”,推进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品质提升、合作共创。

如今,这里已有95家企业落户,其中院士创办企业(项目)4家,世界500强2家,“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知名学者创办企业5家,上市公司5家。

“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了更多科创人才留在长沙、扎根湖南。”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负责人说。

城市建设“精明增长”,连续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

11月26日,由《瞭望东方周刊》、瞭望智库共同主办的2018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结果出炉,长沙连续11年上榜。

“幸福感”从何而来?

根据该调查报告,八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收入是幸福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改革开放40年,长沙市的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翻了七番。

而据《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分析,长沙人收入增长了,但以购房为主的生活成本,则相比其他城市较低。

“长沙2017年房价收入比在7左右,也就是夫妻两人平均收入7年可以买一套房,所需时间只有武汉、郑州、天津、青岛的一半,只有杭州的1/3,也少于西安。”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定军认为,长沙有效稳定了房地产市场,对其他城市最具借鉴意义。

幸福感的体验,当然不止于此。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执行总编辑金风介绍,“幸福感”可以通过体验的幸福和评价的幸福来体现,比如优美的环境、生活品质等。

“以前湖水臭,路过都要捂着鼻子快速跑,现在都来湖边锻炼。”这是12月5日的《人民日报》14版头条报道中,长沙市民刘国安接受采访时的感慨。

据《人民日报》报道,刘国安居住在长沙曾经的“城中村”后湖。3年前,后湖还是一个被垃圾填埋、逐年缩小的“臭水死湖”。如今,一湖碧波荡漾,树木郁郁葱葱,鱼儿在水中嬉戏,后湖成为居民的休闲好去处。

后湖的变化,是长沙市牢固树立“精明增长”理念的生动体现。

今年来,长沙市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和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高铁新城、临空经济示范区四大片区建设,着力打造长沙经济新增长点和城市亮丽新名片。

“北有中关村,南有马栏山。”曾经的马栏山,位于城北一隅,因坐落于此的“广电湘军”而声名大噪。去年底来,这里正加快建设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力争打造成为以“视频”为主导产业方向的“中国V谷”。

“长沙空间布局不断优化,是城市发展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翔分析,长沙四大片区发展初现规模,对城市经济发展形成了支撑作用;而城市软实力建设,特别是科技研发、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投入,也使得长沙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

朱翔认为,长沙不断提升的“软实力”,是积极呼应国家战略和倡议,坚定不移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最好体现。他建议,湖南其他市州加强与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联系,充分利用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国家级平台,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加强开发开放,合力发挥好湖南“一带一部”区位优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