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发挥“现代经济核心”作用服务湖南“四化两型”建设

2020年11月26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3年01月30日 星期三

本报记者陈淦璋胡信松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家经济的命脉。

近5年来,我省金融业发挥着“现代经济核心”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壮大整体实力,为“四化两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与地方经济实现了共兴共荣。

金融业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2008年,我省经济总量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进入全国10强,存款也首次突破万亿元。2012年,与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轨迹基本保持一致,全省GDP首次突破2万亿元,而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也在年底达到历史性的2.31万亿元。

省政府金融办介绍,2007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6157.51亿元;到2012年末,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56万亿元,5年间增长了1.5倍。而在资本市场,5年来全省有38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首发募集资金达459.14亿元,使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到91家。通过资本市场募集湖南发展所需资金。2008年以来我省共实现直接融资3775.5亿元。

湖南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夯实了金融发展的基础。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由2007年末的24家,发展到2012年末的35家,形成了以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中小银行、外资银行以及2家城市商业银行、121家农村信用合作机构为主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为补充,竞争更加充分的多元化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同时,金融规模快速扩张,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显著提升,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由2007年末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12年末的2.99万亿元,5年间实现翻番。

令人振奋的是,5年来,随着注册地和总部均设在长沙的华融湘江银行、吉祥人寿、方正证券的先后成立,宣告了我省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4种基本业态,较为完善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

〉〉〉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金融业为我省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2008年以来,湖南贷款增长持续快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在全国贷款少增的情况下,湖南新增贷款同比多增68.8亿元。除贷款外,全省银行业还通过委托贷款、联合贷款,承销企业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开具承兑汇票、保函、信用证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

我省不断增强资本市场融资功能。2008年以来,我省实现直接融资总额3775.5亿元,其中2012年实现直接融资1188.37亿元。目前,融资方式已经涵盖首发上市和再融资、企业债券、集合信托、产权交易、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私募股权融资、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非公开定向票据、美元债券、中小企业私募债等多个方面,较2007年仅有的首发上市和再融资、企业债券等融资方式更加多元化和创新化。

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湖南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夯实了金融发展的基础。2007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1.1万亿元,2012年末达到2.99万亿元,5年间实现翻番。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从2007年末的24家(含14家省级银行机构、5家城市商业银行、1家城市信用社、1家信用公司和3家财务公司),发展到2012年末的35家,形成了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商行长沙分行、外资银行、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在内的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

与此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由2007年末的8968个增至2012年末的9164个,从业人员保持在11万人以上。银行机构纷纷走向市州,布局设点。如招商银行在娄底开设分支机构,总行一把手马蔚华到场见证;中信银行选择宁乡开设支行,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资本市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一大批重点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做大做强。2008年以来,我省将扶持企业上市作为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强大引擎,形成了“改制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发行一批”的发展态势。2008年设立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以来,我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升。省政府金融办介绍,截至目前,我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已达259家,较2008年增加193家,其中已改制为股份公司的达81家,已向湖南证监局报备进入辅导过程的达32家。

5年来,我省共有38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其中28家企业在境内上市,10家企业在境外上市,首发募集资金达459.14亿元。至此,我省境内外上市企业已达91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76家,境外上市公司15家。上市公司从传统行业,逐步扩展到以机械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优势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

5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并注重推动资本市场环境优化,陆续建立完善一系列服务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200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的若干政策意见》出台,明确通过建立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设立扶持企业上市专项引导资金、完善工作机制等措施,推动更多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2010年,省政府以1号文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资本市场的若干意见》,从8个方面明确了资本市场发展的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5年来,我省在做好企业赴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以及境外上市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场外市场建设,大力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资本市场的覆盖率,满足不同企业需求。

2010年,在明确了强化融资功能,弱化交易功能,构建集融资功能、企业上市培育与孵化功能、私募股权投资退出功能于一身的区域性股权私募平台等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以湖南省联合产权交易所作为主发起人,设立了湖南股权交易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股交所”)。

经过两年时间对交易规则和交易系统的完善、挂牌资源的培育和股权登记管理的规范,2012年12月,首批6家企业在湖南股交所成功挂牌,标志着我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6家企业通过股交所平台实现私募融资1.13亿元,较好实现了我省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的融资功能。另外,我省还在积极争取成为“新三板”和中小企业私募债试点省份。

鼓励社会资金、民营资本涉足私募股权投资,堪称“最实在的招商引资”。截至目前,我省以“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为名注册的企业超过300家,管理股权投资基金超过600亿元,5年来我省企业私募股权融资达199.67亿元,有效的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优化了公司治理结构,带来了先进管理经验,促进中小企业加快成长。

〉〉〉保险倾力支持地方经济

“险资入湘”实现零的突破。2012年8月30日,中国保监会备案通过了湖南公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与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发起设立的“泰康-湖南国省干线公路保险30亿元债权投资计划”,这是我省引进保险资金数额最大的投资项目。10月18日,放款仪式在长沙举行,标志着我省首笔以债权形式投资的保险资金项目正式落地,为湖南打造价值洼地、吸引资金涌入开辟了新渠道。该投资计划期限7年,主要用于湖南44个国省干线公路建设项目。

农业保险为农业稳健发展保驾护航。2007年以来,全省累计支付保险赔款45.62亿元,年均增长22.83%,受益农户1057.86万户次。理赔品种包括水稻、棉花、油菜、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玉米、甘蔗等我省主要种养品种,成为全国农业保险补贴品种最多的省份之一,覆盖范围包括省内所有县市区。

2007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财政保费补贴资金53.51亿元,撬动了2176.92亿元保险保障资金,放大效应达41倍,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成为财政促进金融支农的“放大器”。

我省还建立了服务机制,要求补偿赔付及时到位。同时,从2010年起,将农业保险赔款通过“一卡通”账户直接送到受灾农户手中,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加大责任保险推进力度。根据省政府与中国保监会2011年签署的《关于进一步发挥保险功能促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合作备忘录》,我省积极开展了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文化产业保险等试点工作。2012年明确在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8市城区范围内的公众聚集场所、易燃易爆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开展火灾公众责任保险试点,试点期2年。

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已全面铺开,明确在全省依法设立的煤矿、非煤矿山、尾矿库、冶金行业企业和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等行业(领域)全面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用3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安全生产领域责任保险运行机制。

2012年10月,全省文化产业保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双向选择、协同推进”的原则,在长沙、怀化等地区以及全省25家重点企业就文化企业责任保险、意外伤害保险、财产保险等3个方面开展试点,覆盖艺术品、文化活动、演艺活动等多个领域。

〉〉〉培育地方法人机构

银行业,“四行一社”(即株洲、湘潭、衡阳、岳阳4家城市商业银行和邵阳市1家城市信用社)于2010年10月成功重组为华融湘江银行。“四行一社”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在清理整顿原城市信用社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均不同程度存在规模小、包袱重、抗风险能力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我省两型社会建设方案提出将省内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改革重组为省级区域性商业银行的设想,得到了国务院批复。2008年8月,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四行一社”改革重组领导小组,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将“四行一社”改革重组为新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四行一社”改革重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政府金融办。

在完成一系列法律程序后,2010年10月12日,“四行一社”改革重组后的新银行华融湘江银行正式挂牌成立。新银行注册资本从原“四行一社”的14亿元增加到40.8亿元,大大提升了资本实力。成立后的华融湘江银行以服务湖南两型社会建设为基本出发点,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截至2012年底,该行各项存款余额达703.3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73.61亿元,总资产超过1000亿元,营业机构有136个。

保险业,2012年9月成立首家注册地和总部均设在湖南的保险公司——吉祥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我省已有注册地在长沙的华融湘江银行、长沙银行、方正证券、湘财证券、财富证券等银行、证券业态的地方金融机构,但没有一家注册地在湖南的保险法人机构。2010年7月,在认真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省政府金融办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筹建保险法人机构的建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2010年10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带队拜访中国保监会,商谈省部合作相关事宜,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多次过问筹办相关事宜并作重要批示。

2012年9月21日,吉祥人寿举行隆重的开业仪式。吉祥人寿总股本11.5亿元,湖南财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长沙先导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上海潞安投资有限公司、湖南省铁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为发起人,公司注册地为长沙市,主要业务是各类人身保险等。

吉祥人寿整体经营时间3个月来,实现规模保费3000万元,目前正积极启动和推进机构筹备。

证券业,方正证券实现重组,并于2011年8月在A股主板上市。方正证券成立于1988年,是方正集团金融板块中的龙头企业,近些年发展势头非常迅猛,2008年3月份将注册地从杭州迁至长沙,同年5月完成了吸收合并我省泰阳证券的工作,打造成为我省最大的法人金融企业。2011年8月,方正证券在A股主板顺利IPO并上市交易,募集资金达58.5亿元。

方正证券注册资本为46亿元,是业务资格“全牌照”的证券公司,公司控股拥有瑞信方正(中外合资)、方正期货、方正和生投资、方正富邦基金(与台商合资)等多家专业子公司,形成了综合性金融业务的管理架构。

同为“湘籍”证券公司的湘财证券,公司股权结构在2008年发生重大改变,由新湖控股有限公司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公司调整了治理结构,各项业务平稳发展、市场份额稳步提升,目前注册资本为32.69亿元人民币。

财富证券,成立于2002年,是由原湖南省信托投资公司和湖南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整合其证券资产而来,目前拥有投资银行、经纪、资产管理、固定收益、证券投资、期货经纪等多项业务资格和业务平台,控股财富里昂证券、德盛期货,形成了综合性的证券业务平台。

〉〉〉金融业加快改革创新

农村金融改革迈大步。“十一五”以来,我省农村金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2年6月,全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4378.2亿元,同比增长25.6%,高于全部贷款增速7.9个百分点。共有农业类上市公司11家,累计通过证券市场融资77亿元,有力支撑了全省农业的发展。

2012年9月25日,省委、省政府在常德召开全省农村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进行农村金融改革,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创新服务方式,加速推动金融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为加快推进全省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步伐,按照“先行先试,渐进推动”的方式,会议研究决定选择益阳市、怀化市、株洲市荷塘区等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建设、信用体系建设、农业保险覆盖、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等试点工作,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农村信用社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近5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累计投放各类贷款9323亿元,其中农业贷款7458亿元;涉农贷款增量1399亿元,占新增贷款的60%。

根据中央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总体要求,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为重点,推进全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工作,“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管理体制已基本形成。产权组织形式改革方面,在2009年前基本完成了以县为单位的统一法人改革阶段性任务,全省共组建109家统一法人社、8家农村合作银行,法人机构由改革前的1987个减少到121个。同时,稳妥推进股份制改革,目前全省已组建浏阳等18家农村商业银行。

〉〉〉引导民间资金规范发展

小额贷款公司稳步发展。2009年12月,全省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辰溪陶朱小额贷款公司开业,到2012年末全省小额贷款公司数量达120家,注册资本78.85亿元,从业人员约1800人。

3年来,我省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达310亿元,其中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达60%。小额贷款公司坚持“小额分散、灵活快捷”的服务特色,与银行差别化经营,有效支持了“三农”、中小企业、个体经济等弱势融资群体的资金需要,成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同时在促进就业、规范民间资金、打击地下钱庄等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村镇银行实现积极快速发展。到2012年末,全省已成功组建村镇银行29家,其中2012年就新组建15家,发展速度创历年之最。全省村镇银行股本构成中,非银行法人企业和自然人直接持股8.33亿元、占比46.03%。综合考虑民营资本通过控股村镇银行发起人间接投资村镇银行因素,民营资本持股达52.63%,民营资本成为主要成分。

村镇银行坚持以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为宗旨。至2012年末,全省村镇银行涉农贷款余额48.22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6.6%;小企业贷款余额21.37亿元,农户贷款余额23.48亿元,农户和小企业贷款合计占8成以上。同时,各村镇银行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推出了50余种适合“三农”和小企业需求的信贷产品。

规范整顿融资性担保机构。我省基本形成了省、市、县3级融资性担保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其中民间资本投资比较活跃,占比达到72%。

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2011年初对全省150家融资性担保机构进行了规范整顿,有109家融资性担保机构通过了整顿验收。

经历了适度审慎发展,至2012年末,全省持有《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的融资性担保机构达到194家,注册资本达207.23亿元,新增担保额319.26亿元,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334.8亿元。

开展社会金融服务平台建设试点。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省民间融资日趋活跃,融资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省政府批准同意在株洲、郴州两地开展民间借贷登记中心建设试点,通过建立规范化、阳光化、效率高、覆盖面广、专业性强的社会金融服务平台,促使民间融资走向规范化。目前,两地的试点工作正在顺利推进。

〉〉〉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我省于2005年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按照“政府规划,规章先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舆论引导,理论研究,激励惩戒,社会联动”的思路,已经搭建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

到2012年底,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涵盖全省29.19万户企业、4174万自然人,省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有786万条数据、3.75亿个数据项,省公民基础信息数据库共收录7151万公民基础信息。

逐步建立了失信惩戒机制。目前省内所有金融机构、住房公积金中心发放贷款时,必须查询“湖南省信用信息系统”,省工商局、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卫生厅等单位在日常监管中尝试联网使用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金融创安活动不断深化。我省从1999年开始开展金融安全区创建活动,最初在浏阳市进行试点。到2012年底,我省已有省级“金融安全区创建工作达标单位”17家,市级“金融安全区创建工作达标单位”37家,分别比2007年底增加了15家、33家。各地在金融创安过程中,深入开展了以维护金融债权为重点的清收清欠工作,推进了以乡镇、村建设为核心的信用建设,开展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为重点的金融改革创新。

随着金融创安活动的不断深入,金融资源向省、市级“金融安全区创建工作达标单位”县(市)聚集,各类金融机构纷纷到县域设立新机构或布局设点,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也随之大幅提高。同时,金融发展环境的改善,带动了县域投融资环境的改善,省级“金融安全区创建工作达标单位”称号也成为各县市吸引金融资源的一块金字招牌。

从2011年7月开始,我省启动了“金融生态城市”创建工作,这是我省创建金融安全区的“提质工程”。按照“先行试点、有序推进、严格标准、动态管理”的基本原则,选择了长沙、湘潭、株洲、岳阳、娄底、怀化等6市为金融生态良好城市试点单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