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湘南三市齐发力产业转移谱华章

2020年11月26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张军平 杨振华 张笛 文雪花

编者按:

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首批、二批重大项目进展情况

截至2014年10月,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第一批启动的92个项目,累计投资292.07亿元,占总投资规模(692.26亿元)的42.2%;第二批启动的114个项目,累计投资317.54亿元,占总投资规模(949.49亿元)的33.4%。其中:郴州市累计投资195.49亿元, 占其投资总额的43.8%;衡阳市累计投资211.98亿元, 占投资总额的32%;永州市累计投资202.14亿元, 占投资总额的37.4%。

两批启动项目中已完工的项目38个,占启动项目(206个)18.4%。按区域划分,郴州市13个,衡阳市11个,永州市14个。按类型划分,平台建设类10个、基础设施类8个、产业项目类20个。

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第三批启动项目情况

湘南三市共启动重大项目117个,投资总额764.8亿元。其中:郴州市45个,投资总额363亿元;衡阳市36个,投资总额224.6亿元;永州市36个,投资总额177.2亿元。按类别划分,产业类88个,平台类15个,基础设施类14个。启动项目中,投资额10亿元以下的项目87个,投资额在10-20亿元之间的项目26个,投资额20亿元以上的项目4个。

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标志湘南三市——郴州、衡阳、永州进入开放发展新纪元。

2014年10月,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面对外部环境的疲软态势,湖湘三市转型升级,抢抓发展机遇,形成逆势突围之态。

今年1-9月,湘南三市共承接产业转移项目691个,占全省的36.7%,完成加工贸易进出口37.05亿美元,同比增长59.6%,占全省加工贸易总量的61.3%。

11月21日至23日,第二届湘南承接产业转移投资贸易洽谈会在郴州举行。作为湘南投洽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1月18日-20日,15家跨国公司、世界财富500强企业到湘南三市进行了投资考察。

作为湖南对外开放的桥头堡,简单的增长数据不足以概括湘南三市的产业转移如何从无到有,继而迸发强劲发展势头。今天,让我们走进占湖南约26%的人口,毗邻珠江三角洲的郴州、衡阳、永州三市,一探三年产业转移的发展历程。

郴州篇

“力争用3年时间,建设标准厂房1000万平方米以上、引进转移型企业1000户以上、实际利用内外资100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1000亿元以上。”距离2012年起启动实施的承接产业转移“四千工程”已过去两年,郴州是否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据统计,今年1-9月,全市实际利用外资8.88亿美元,同比增长25.46%,实际到位内资245.95亿元,同比增长13.77%,到位内外资总量均居全省第二位;新建标准厂房226.6万平方米;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33亿美元,同比增长49.99%,进出口总量位居全省第二,其中完成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24.91亿美元,同比增长57.04%,总量居全省第一位。

建园区筑平台

承接转移经验全国率先

古邑逢春花似锦,郴江新意无重数。郴州获批“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后,从国家到省、市各级,相关扶持政策纷纷出台,助力郴州示范区又快又好完成“四千工程”。

“力争政策率先在郴州落地。” 2012年,郴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实施意见》(郴发[2012]4号)。文件提出了38条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较以往文件有明显的可操作性,刚性硬货较多,促进力度大。

“抢抓机遇,搭建优势平台。”据了解,全市已建立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10个省级以上承接园区、3个省级工业集中区,承接园区规划面积增加到153.4平方公里。

铁路口岸开放,铁海联运开通,公路口岸开通国际快件,湖南至香港直通车运营,郴州迈入“无水港”城市行列。海关在全国内陆口岸率先开通直接放行的“F通道”,3分钟办结通关手续,综合物流成本较以往降低50%以上。目前郴州成为全省开放平台最全、功能最优的市州之一。

“强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标准厂房被提升至承接产业转移的突破口和转移项目落地的首要平台来抓,通过政府主导规划建设、社会资本有序参与多种方式筹集资金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平台健康有序地搭建起来。

据统计,2012年-2014年9月,全市新建标准厂房972万平方米,出租率达95%以上,建设总量和出租率均居全省前列。

抓项目扩总量

招商引资全省领先

从起步元年至今,郴州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000余个,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招商引资总量大幅增长。”一串串数据的递增显示出郴州对外对内招商引资能力的逐年攀升:从2011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量6.28亿美元起步, 2013年的利用外资终突破10亿美元大关,达到10.18亿美元。截至目前,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6.56亿美元,实际到位内资达到828亿元。

“招商引资质量明显提高。” 近两年,郴州招商引资工作在结构布局方面又有了新的部署,从过去单纯追求量的增加,转向更注重质的提升。新引进项目逐步转向以科技含量高和产业转移加工贸易项目为主,重大项目、科技含量高的项目逐年增多,产业项目和工业项目比重逐年增大。

今天,郴州引进的产业项目呈现出由低端向高端、由粗放向“两型”、由配套向总装、由分厂向总部发展的良好态势,增资扩股的外资企业明显不断增多。  

世界IT行业500强的台达电子以1.85亿美元的投资入户郴州,投资2.5亿的富士电梯及宝石产业园等一批关联性强的项目和企业落户郴州之后,带动了其关联企业纷纷入驻。

走出去拓市场

外经贸湘粤赣省际争先

“大胆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引进来。”以珠三角为对外眺望的平台,郴州走向世界,也让世界重新认识郴州。

目前,全市外贸经营权备案登记企业近300家,已与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有进出口贸易往来。2012年-2014年9月,全市外贸进出口完成73亿美元,外贸交易额翻番的增长显示出郴州正大阔步迈向并融入国际市场。外贸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全市进出口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24家;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9家,进出口总额达27.25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71.7%。

在外贸总额不断攀升的同时,外贸模式的转型升级也在强力推进。机电、电子等新兴产业出口快速增长,机电产品出口2.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2.9%;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2.17亿美元,同比增长19.8%,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1.4%。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今,当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郴州,这块1.94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不再仅仅只是革命之路上的一道里程碑,今天的郴州犹如磁石一般,吸引大批产业项目从沿海转来,对外贸易与对外开放的程度达到史无前例。

郴州模式的成功绝不是偶然,是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先导,各方势力共同努力下的必然结晶。

以开放的平台抢抓承接先机

“机遇稍纵即逝”,“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显然,郴州是掌握这一真理的弄潮儿。如何抢先抓住机遇?开放的平台是扩大对外开放、产业转移的基础支撑。

大园区、大物流、大通关、大开放的格局率先在郴州构筑完成。目前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并叠加物流保税功能,成为郴州扩大开放、承接产业转移的闪亮名片。

以“把园区作为城区建”的理念作为指导,近三年全市园区投资400亿元用于加强道路、绿化、保障性住房等公共设施建设。

以两型引领推动承接产业转型发展

从历史发展来看,郴州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较高,为资源型经济结构。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其弊端逐渐显现,因此推动产业从低端向高端、从分散向集群、从粗放向集约、从线型向循环发展成为重中之重。

产业转型发展的出路在哪里?

郴州坚持两型引领,突出承接和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后引进了台达电子、高斯贝尔、华磊光电、杉杉科技、富士电梯等一大批企业和项目落户郴州。

台达电子作为全球最大的交互式电源生产商,在郴州已经建设二期工程,将带动引进60余家配套企业,在周边形成近20家外包厂,提供就业岗位5万个。

做好对接融合文章,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优势资源向央企、民企龙头和战略投资者集中。煤矿由576个减少到165个,非煤矿山由747个减少到125个,矿业秩序实现由乱到治的根本性转变。

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资源利用率。金贵、宇腾、华信、银星、展泰等一批精深加工项目陆续启动,如今郴州成为全国最大的白银、铋、微晶石墨生产基地,华南最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基地,湖南最大的铅锌生产基地。

通过承接产业转移,郴州逐步走出资源路径依赖,规模工业中高技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年增长,矿业对经济的贡献率由第一位下降到第三位。

 以重塑形象放大开放优势

区域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综合环境的竞争。为扩大对外开放,郴州以崭新的城市形象为名片吸引外资的流入。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竞争力被看做扩大开放的核心因素。

全面推进城市、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放大郴州的开放优势。大力实施扩城战略,按照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规模规划建设中心城区,加快推进郴资桂、郴永宜大十字城镇群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千亿投资、百亿城建计划”启动后,以城市、交通、产业建设三条路径并行开展工作,全面完成了城区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的改造升级,持续开展绿城攻坚,完成城市公园和游园建设60多个,城市形象焕然一新。

今天,郴州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增加到近90公里,基本构筑“七纵三横”出境大通道和对内大循环。全长近70公里、双向8车道的郴州大道建成,加速了郴资桂区域融城,构筑了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核心走廊。武广高铁的开通,使郴州融入长株潭和珠三角两大城市群“1小时经济圈”,以高铁为特征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以简政放权激发开放活力

以先行先试为动力,以简政放权为核心,郴州通过行政管理的创新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构建有利于开放、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只要拨打市长公开电话,便可解决过去求助“各类热线”的尴尬局面。

笔者通过走访了解到,群众来电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均达到95%以上。“如今办事再也不用头痛了,又快又好!”税务大厅里办理业务的群众依旧不少,但分区明确、秩序井然,再不复从前忙成热锅上的蚂蚁却毫无头绪的窘境。

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郴州的法治建设亦大刀阔斧地进行当中。为开放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郴州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破坏经济环境的各种行为,民调、综治、维稳、打黑等工作居于全省前列。

今天,郴州正在成为一个宜居利居乐居的开放城市。

衡阳篇

相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故衡阳又雅称“雁城”,素有“寰中佳丽”之美誉。

“开放如棋,风云变幻”。

正如衡阳市委书记李亿龙所说,开放发展是衡阳的硬道理。占据着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有利地位,衡阳站在了更高的起点,拥有得天独厚的本土资源。从正式获批承接转移示范区的那一天,湘南中心衡阳如何在这盘开放战略的大棋盘上运筹帷幄?如何为产业承接示范区更添光彩?

作为我省第二大城市,全国老工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胜地,衡阳瞄准“工业重镇、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宜居家园”的总目标,实施“开放带动、基础先行、兴工强农、创新发展”的战略,承接产业转移取得重大进展,社会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大平台成就大开放

在阵阵掌声中,一辆辆集装箱货车缓缓驶入检查卡口,2014年9月9日,设在衡阳市白沙洲工业园,占地面积2.57平方公里,总投资达27.4亿元的衡阳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这是我省第一个综合保税区建成通过国家正式验收并封关运行。

衡阳综合保税区的运行与全省第二家、湘南首家“无水港”、衡阳公路口岸、“五定班列”一起共同组成衡阳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此外,铁路口岸建设的前期工作已紧锣密鼓地展开。

随着承接产业的持续发展,“量”的递增与“质”的提升被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提升承接的载体,突出产业特色成为目前及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2年,产业承接示范区启动的第二个年头,衡阳市高新区获批成立的20年之际,终成功升级为湘南首个国家级高新区。按规划,衡阳高新区将全力打造湘南地区科技创新的综合示范区、产业技术转移升级的承载区、现代化的和谐新城区,力争到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35%的速度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11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50亿元。

松木工业园获批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为拉伸产业链还依托相关企业建立了特变电工、金杯电缆、紫光古汉等特色产业园,覆盖至产业链各个环节,特变电工现成为全球特高压输变电领军企业。

开放畅达的对外通道不仅向外展示衡阳对外开放的决心与诚意,更大大提高了其承接产业转移的实际能力。目前,由“高速、高铁、水运、航空”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全面建成,国内外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源源不断涌入。 

依托健全、完备的交通网络系统,衡阳的主要园区、开放平台均靠近交通要津。  

据数据统计,至目前为止全市工业园区累计建成面积达113平方公里,累计建成标准厂房及配套、附属设施1200余万平方米,吸引了400多家企业入驻。  

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衡阳工业园区后,如何更有效地带动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衡阳坚持走“以科技立业、以科技兴业”的路子。目前正加紧启动衡山科学城建设。2014年,衡阳科学城建设加快步伐,创建以移动互联网技术研发、制造及应用为先导,以企业总部、研发创新服务、高端制造和新城建设为主要内容,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为主导产业。  

衡阳科学城以研发基地和总部经济为主体,成为“加快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市”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战略平台。

今天,当投资者再走进衡阳,雁城的古朴文化底蕴依旧,但城市功能增强,城乡环境优美,让人不禁感叹:“这里真是风水宝地!”

大项目支撑大建设

一脉相承的“项目为王”精神,是衡阳的发展动车的强大引擎。携手战略投资者,打牢项目桩基,锻造衡阳招商“雁阵”——有了这些,衡阳才更有底气支撑大建设。

按照“谋划一批、对接一批、签约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梯次,衡阳正着力以大项目、好项目来打造湘南示范区的核心区。

大项目引领示范明显。深圳华南城投资120亿元的华耀城项目落户该市,建设进展较快,现已开始对外招商。水口山金铜综合回收产业升级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69亿元,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转移项目在示范区内落地生根,见效较快。共创光伏、华菱重卡、衡泰机械装备制造、中科光电一期、鸿富锦精密模具等一批轻、重工业企业先后落户于示范区并以惊人的速度建成投产。

电子产业的领头羊富士康来了!2011年8月19日,富士康(衡阳)工业园奠基仪式在衡阳市白沙洲工业园区隆重举行。这是富士康在内地省会城市之外布下的第一棋。

全球知名的信息产业巨头中兴通讯也来了!中兴网信“全球共享服务中心”一期已建成并正式运营,成为衡阳总部经济的代表作。

站在对未来产业经济走向的准确把握的高度,示范区在建项目更注重质量的提高。懿科科技、众友导电滑环、泽亚电子、盛元半导体、“恒天九五”产业园、海克新能源、中航标准件等一批投资较大、产业属性属于较高行列的工业项目正积极推进。

2014年6月,“沪洽周”在上海举行,本次参会的衡阳以便利的交通优势、崭新的城市形象和强劲的发展态势成功引进了省内首家国际名品免税店、德国梅塞尔工业气体生产、黄金玉器珠宝工艺加工等重大项目,而红星美凯龙、深圳海吉星等项目亦进入洽谈阶段。从2008年至今,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在衡阳投资企业已达百余家,成为推动衡阳发展的重要力量。

承接产业转移在未来将有怎样的走势与发展?从哪些途径才能为衡阳的产业承接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目前,衡阳正合力推进几大板块建设:以高新开发区和衡山科学城为主的高新技术板块;以白沙洲工业园区、松木经开区和水口山循环经济园为主的现代制造板块;以“两岸新区”、华耀城为主的商贸服务板块;以南岳为龙头的文化旅游板块。几大板块定位明确,并行有序。

大环境营造大氛围

从要素支撑、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促进、市场开拓到综合服务和物流等平台,衡阳大力加强各方面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贴心的保姆式服务与良好的投资环境。

以服务者的姿态,着眼长远发展、立足雁城实际,衡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承接产业转移支持政策,实施重大项目引进激励机制。

短短三年,衡阳市财政支持示范区建设直接投入累计超过5亿元。对项目建设实行“领导负责制、定期调度制、跟踪服务制、问题交办制、责任追究制”五制并举,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产业转移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高精尖人才资源的投入。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圣小珍教授出任湖南天雁机械的增压器总工程师,留美博士后李廷凯担纲湖南共创光伏的首席科学家兼技术总监,一批高端人才投身衡阳示范区建设,其数量和人才总量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今年9月末,衡阳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已达2359亿元,证券、期货交易额全省第二,天雁机械在上海上市,金化高容、天衡股份等企业在新三板交易,凯信化工在湖南股权交易所挂牌,天启生物科技与上海股权交易中心正式签约,“新三板”上市企业数量和在审企业数量全省第二,南岳电控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登陆A股市场。

正是由于大湘南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的进一步完善,衡阳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更上层楼。

能否提供便利快捷的政务服务是示范区在产业转移竞争中的核心软实力。为此,衡阳实行了重大投资项目绿色通道、全程代办、跟踪服务、联合年检等措施,依法取消、下放、封存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政务服务效率明显提高。

大发展谋划大篇章

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衡阳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呈现速度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

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从总体来看,2013年,全市完成GDP 2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首次突破2000亿元。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松木经济开发区和白沙洲工业园在内的“两区一园”完成财政总收入34.25亿元,增长39.3%,超过全市增长速度。

“扩大开放是内陆地区实现崛起的必由之路,湖南要全面推进四化两型,争当中部排头兵,必须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从2011年到今年9月末,全市审批外资项目406个,实际利用外资24.54亿美元,连年居全省前三位;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57.09亿美元,其中转移企业所占的外贸份额从2011年的3.3亿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11.3亿美元。外贸交易额增加的同时,衡阳更注重改善、优化外贸结构,今年电子信息类产品已占进出口额的一半以上。

“创新为企业与地方经济带来新的生命力,离开创新,任何产业都将走入夕阳时代。”创新能力的提高被视为激发承接产业活力的核心要素。去年,衡阳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近3年,全市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授权国家专利3680件,授权国际专利8件,排名全省前列。

企业通过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中科院湖南技术转移中心等高校院所签订的100余个产学研合作项目、200多个校企合作攻关项目,借助高校的优秀科研力量,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发展质量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永州篇

提起湖南永州,人们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唐代文豪柳宗元《捕蛇者说》中所述的“永州之野产异蛇”上。

今天的永州肩负“科学赶超、开放崛起、富民强市”的历史使命,正演绎着沧桑巨变;今天的永州不甘落后,敢为人先,在推进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她焕发出潇湘之源前所未有的活力。

一家家大型央企、民企纷至沓来,一个个新引进的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一批批重点项目竣工投入运营……走进今天的永州,无处不感受到扩大开放引进、承接对接大潮滚滚而来的热浪。

根据省商务厅数据统计,三年来,永州共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165个、年均递增14.5%;累计利用外资19亿美元、年均递增22%;累计到位内资1070亿元、年均递增60%。今年1-10月全市共承接产业转移项目479个,实际利用外资7.5亿美元、到位内资4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和15.1%。

扩大开放,筑起产业转移桥头堡

扼守我省南大门的郴州紧邻两广,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是湖南联通两广、对接东盟的重要门户。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让湖南唯一与两广接壤、距离东盟最近的永州,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2012年以来,永州市委、市政府通过了《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决定》,并出台了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10项措施,进一步加快了示范区建设步伐。

从政策的大力扶持到经济形态发展的成熟,永州迎来了对外经济腾飞的首个黄金时刻。这一年,沿海产业纷纷转移的南来之风登陆内地,紧靠广东的三蓝大地就此点燃了火热的激情。内迁的劳动密集型针织加工业如星火燎原之势在蓝山迅速发展起来,热热闹闹的人气经济,促进了就业,繁荣了县域经济。“蓝山现象”一时间引起大家的关注。

如何打一场产业转移的持久漂亮仗?永州将目光锁定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等沿海地区和东盟地区,寻求经贸合作,并带来了丰硕的招商引资成果。

2013年6月中旬举行的湖南(香港)投资贸易洽谈周上,永州在香港纳入省签的项目共13个,总投资达22亿美元,签约项目数居全省第一,总投资居全省第二;在深圳主题活动上与客商签订项目26个,其中外资项目12个,总投资8.83亿美元;内资项目14个,总投资88.2亿元人民币,与粤港地区的经贸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开放的气度,世界的眼光。在积极承接的同时,永州把开放的视角拓展到海外,加强与东盟对接合作,打造湖南对接东盟的桥头堡。对接东盟工作全省领先。全市已有35家企业与东盟建立贸易往来,到东盟投资企业达到15家。2013年永州对东盟进出口总额达到5544.9万美元。

在东盟等新兴市场的助推下,全市对外贸易发展迅速,2013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5亿美元,增幅排全省第一。

优化环境,搭建承接高台

满目葱茏的工业园区、拔地而起的标准厂房、生产繁忙的企业车间、川流不息的货运物流……永州工业园区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项目向园区集中、政策向园区倾斜、资源向园区聚合、配套向园区加强。”

2012年,凤凰园开发区与台湾富士康科技集团配套产业园项目代表——东莞市东诚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签约,这标志着台湾富士康科技集团配套产业园项目正式落户凤凰园开发区。

随着2010年凤凰园经济开发区、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被确定为湖南首批承接产业转移特色基地,永州全面提高园区功能集成、要素集聚、用地集约、产业集群水平,全力打造承接高地。截至2013年,永州新拓展园区面积25平方公里,新建标准产房面积100万平方米。

为建设承接发展硬环境,永州市先后出台文件从财税和用地、用工、融资等各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劳动要素保障。物流通关条件也在逐步改善,目前已设立了永州市口岸管理办公室,海关、商检永州办事处获国家批准。

公路、铁路、航运、海运,四大路径无缝对接,现代交通网络覆盖全市。湘桂、洛湛两条铁路和泉南、二广、厦蓉、道贺四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湘桂高铁全线开通,永州迈入高铁时代,进入了长株潭两小时经济圈和珠三角三小时经济圈;永州机场已开通长沙、深圳、昆明航线;湘江水运可出洞庭入长江抵上海。

持续创新,激发产业转移内生动力

创新,是推动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让永州承接之路提速,创新让永州承接视野更宽阔。永州在承接中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永州特有模式,增强了承接的内生动力。

立足把凤凰园经济开发区建成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全市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新型工业化的领头羊,年产值突破500亿元,永州制定全方位攻略、创新园区发展平台。紧接着园区又启动了2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建设、以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承接平台。

铸就城市品牌,打造响亮名片。永州创新城市发展,努力提升对外形象,“五城同创”强势推出: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宜居城市、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从2012年以来,永州陆续启动了致力于打造一条“东方莱茵河”的60公里湘江风光带建设、中心城市79个城建项目等,同中心城市和9个县城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四化”工作双管齐下,为永州披上华丽外衣。

经济发展,关键问题是人才。永州求贤若渴,创新人才引进,大力实施人才兴永工程,力争“十二五”期间引进高层次人才2000名。

笔者了解到,仅2012年,全国就有1806名硕士以上研究生报考了永州。为此,市主要领导和全体市委常委亲赴长沙担任面试主考官,为引进高素质高学历人才把好关。永州史无前例的创举震动全国,赢得一片叫好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