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中平 周晓鹏 肖燕鹏
题记:
4月18日至19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在怀化调研扶贫开发工作时要求,扶贫攻坚贵在落细落小落实,要从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具体事抓起,把各方面扶贫力量和资源整合好,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发挥最大效益,集中力量办成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作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县,溆浦县正认真落实要求精神,抢抓机遇,创新举措,掀起了新一轮扶贫攻坚热潮。
4月22日,溆浦大地春风拂面,万物更新。观音阁镇铁溪村土地整理示范项目建设工地一派繁忙景象。镇党委书记宋克洋告诉笔者,该村共有400多名贫困人口,是潜力可挖型贫困村。投资500多万元的土地整理项目完工后,该村的耕地、机耕道、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都将焕然一新,为农民稳定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溆浦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县,全县共识别贫困人口66598户16.5万人,扶贫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该县围绕让贫困群众同步实现小康目标,大力推进精准扶贫,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培育新型农民,开展产业帮扶等方式,吹响了新一轮扶贫攻坚冲锋号。仅去年,该县共实施基础设施、生产发展和科教培训三大类项目178个,实现9730户3.7万人的减贫。
打通“断头路”,除掉“心头病”
溆浦县地处湖南西部,雪峰山腹地,是一个典型山区农业大县。由于全县43个乡镇均分布在山区,山多地少面积广的现实,成为阻碍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扶贫攻坚,首先要解决通路的问题。溆浦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张波介绍,去年,该县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对全县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摸底调查,通过广泛征集意见,乡村“断头”公路建设成为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块“心病”。该局统计,全县范围内尚未修通的“断头路”共788公里,涉及42个乡镇264个行政村。其中重要“断头路”就多达31条,共计里程322公里。
“打通‘断头路’,连接干群心。”溆浦县委书记蒙汉说,群众不脱贫,为政心不甘。开展扶贫攻坚,关键要“走到群众身边去听,站在群众角度去想,朝着群众需求去做”,把实事办到村民的家门口、变化写入百姓的笑容里、业绩刻在群众的心坎上、感情融进干群的血液中。为此,在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中,溆浦县启动县乡公路断头路“三年清零”行动,并把贫困村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重点,通过通达、通畅工程实施,改善农村脱贫条件,增强群众致富信心,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路是山区发展的需求,更是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沿溪乡由原沿溪乡与金垅乡合并组成,合并后的沿溪乡由于乡政府在沿溪,原金垅片区的群众到沿溪乡政府要绕两丫坪镇,路程增加100多公里,6000多群众出行受到影响。为帮助群众解决这一难题,该县投资637.5万元,修通了两山之间的7.5公里“沿金”公路。舒溶溪乡火炉溪村与辰溪县谭家场乡相接,由于中间有4.9公里公路未连通,西接辰溪县的省道S336在此“断线”。群众都要挑着担子翻山越岭去辰溪县赶集。为打通这条“断头路”,去年5月,该县争取项目资金245万元,为村民们修建了一条5米宽的四级公路。村民吕右英高兴地介绍,路修通后,不仅群众出行、小孩上学更加方便了,大山里的土猪、柑橘等农产品也销到了周边的辰溪等地。目前,全县共投入建设资金1.55亿元,完成19条162公里的“断头路”,受益群众多达54万人。
扶“智”又扶“志”,斩断“贫穷根”
3月31日,溆浦县统溪河乡敬老院里传来阵阵掌声,该县2015年第四期SYB创业培训班在这里正式开班,34位村民参加了为期五天的专业培训。县就业局负责人周鹏说,将创业培训“搬”到乡镇,因地制宜制定培训方案,不仅减少了群众进城培训开支成本,更转变了山区群众发展观念,增强了群众脱贫致富本领。
“扶贫重在扶‘智’和扶‘志’。”溆浦县委副书记、县长谢商成说,要帮扶贫困村摆脱贫困,关键要引导扶贫对象找准出路,将扶贫的措施和办法精准到户到人。只有把“人”的这个关键问题解决好了,才能巩固扶贫成果,实现稳定脱贫。去年,该县就组织各类种植、养殖技术培训40期,培训贫困农户3800人次。
双井镇伍家湾村是省级贫困村。全村有15个村民小组439户1507人,其中贫困户占161户367人,低保户143人。为了维系家庭生活,村里有一半以上人口外出务工。为了帮助村民脱贫致富,近年来,县、乡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大力开展科技扶贫,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增强贫困村自我“造血”功能。如今,该村不少群众通过参加培训,掌握了专业知识,引进外来技术,还在村里就地创业,发展中药材种植和畜牧养殖,均已初具规模。村民李永高办起了养猪场,年创收近20万元。李永富发展竹鼠养殖,今年预计创收20多万元。张祖岁计划将山羊养殖基地扩大规模,年出栏300头,实现收入20万元。
不让贫穷留子孙,发展教育是根本。要开展扶贫攻坚,必须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扶贫才不是一句空口号。中都乡群山村也是省定扶贫村。该村在开展扶贫工作时,将村部与小学合建,虽然村小只设有2个年级10名学生,但教师保障到位,学生受到了良好教育。县扶贫办主任米久旭介绍,仅去年,该县共资助80名贫困家庭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到职业院校接受了专业技能培训,对35个贫困村163名高中、大专和本科在校贫困学生实施了助学计划,全县没有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
此外,为帮助溆浦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省教育厅、省社科联、省体育局、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及省财经学院和市检察院、市财政局、市安监局等18支省市扶贫工作队,已进驻该县北斗溪乡坪溪、洑水湾乡新田岭、两江乡朱溪、黄茅园镇树凉、双井镇伍家湾等村,开展扶贫攻坚工作,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注入了强劲动力。
帮到产业上,链条上“分红”
产业扶贫是实现脱贫的必由之路。
为改变过去救济式扶贫工作方式,溆浦县制定《溆浦县贫困村分类指导差异扶持工作方案》,将全县所有贫困村分为生存困难型、发展受限型和潜力可挖型,根据各村特色,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黑木耳、南竹、柑橘等产业扶贫政策,做到一个产业一个文件,一个产业一套班子。
黑木耳产业就是该县通过发展产业推动扶贫工作的一个生动实例。溆浦县依托溆浦春和现代农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银行+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由春和公司担保,农业银行授信,种植农户贷款,扶贫资金贴息,已在小横垅高台等86个山区村发展黑木耳3162亩,覆盖扶贫对象1789户7703人。通过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等措施,降低种植风险,确保稳定增收。公司董事长肖喜林介绍,目前,该县农业银行共发放小额贷款6300万元,扶贫贴息515余万元。项目亩产增收达6000元以上,最高达到2万元,受益农户人均增收2200余元。
产业扶贫,连片推进。溆浦县对贫困村集中且同质性强的片区,实行连片规划,统筹安排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开发项目,使许多集体经济空白村和特别困难群体通过扶持,在产业链条上分得红利,实现持续脱贫。沿溪乡是溆浦偏远乡之一,贫困群众多,经济发展滞后。为推进扶贫攻坚工作,溆浦县依托该乡君健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以贫困人口为帮扶对象,由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服务和实行保护价收购,按人均400元的标准进行帮扶,在沿溪乡16个村发展黄柏、多穗柯等中药材3200亩,帮扶扶贫对象720户3050人,实现了整乡推进。
“产业扶贫让贫困农户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县扶贫办主任米久旭介绍,近年来,通过对贫困村实施产业帮扶,全县共发展黄柏等中药材3200亩,新建柑橘等优质水果1500亩,发展黑木耳3162亩,低改南竹3700亩,培育扶持贫困农户3950户15500人,实现“两年脱掉贫困帽,三年走上小康道”目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