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奔跑,在小康路上

2020年11月24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6年01月06日 星期三

黄能 王皆清 徐若凯

小康,是中华民族穿越无数苦难与辉煌岁月的执着梦想。今天,衡阳市雁峰区距离这一梦想已经越来越近。

2014年,雁峰区小康总体实现程度87.60%,较上一年提升6.6个百分点。在全省一类地区排名第8,跃升3位。同时,连续两年在全市一类地区排名第一。

2015年上半年,全区测算小康总体实现程度89.03%,超过上半年目标值,全面小康32项指标完成23项。五大类指标中,“社会发展”、“民主法治”、“生态文明”实现程度已完成或已接近目标值,“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实现程度均超过80%。

“全区上下要咬定小康目标,全力加快发展。”雁峰区决策层意志坚定,奋力谱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华美篇章。

小康路上,雁峰区全速奔跑!

  抓项目调结构促转型,打好“组合拳”

——以建设小康之路凝聚经济发展动力

小康社会需要物质基础,这必然要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平稳增长。稳增长、促发展,成为雁峰区工作的重中之重。

区委书记邹致和指出,项目建设就是稳增长、促发展的“法宝”,全区必须牢固树立“项目为王、项目至上”的理念,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项目建设上来,做强实体经济。

笔者日前在紫光古汉集团衡阳中药公司改扩建项目现场看到,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工人忙着安装设备。“区里为我们开设‘绿色通道’,简化办事流程,项目建设快马加鞭。”公司技改科科长肖锋介绍,公司正在实施“4亿支口服液技改扩能项目”,雁峰区对项目实行全程“保姆式”服务,解决项目建设的后顾之忧。该公司技改扩能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新增营业收入12亿元,年新增税收1亿元以上。

该区将全区重点项目分为5大板块,分别由区主要领导牵头联系,每个项目由一名县级领导主抓,严格实行“领导负责制、定期调度制、跟踪服务制、多方监管制和奖惩兑现制”等5项制度,全力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2015年,该区重点建设项目共计39个,项目总投资额453亿元,市重点办下达的年度计划任务43亿元。截至2015年10月底,已开工39个,完成投资36.72亿元,分别占市级下达任务数的100%和85.4%,两项主要考核指标在衡阳4个城区排第一。东洲岛水利综合治理、湘江流域治理幸福河改造、美美世界城市商业广场、二环南路及跃林路建设等项目顺利推进。

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实现稳增长?雁峰区坚持把转方式、调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实现稳增长的着力点。去年前三季度,全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4:44.86:52.90,首次呈现“三、二、一”产业格局。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达69.0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95.72亿元,增长12.5%。

雁峰区在为项目做好服务,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农业转型升级。

在衡阳市蒸湘南路,一座现代商业综合体——美美世界商业广场正在崛起。该项目主营家居建材,拥有家居建材城、建材block以及儿童体验中心等。“我们将打造一个商业区域中心,辐射周边地区发展。”项目总经理余伟透露,雁峰区引进发展城市综合体、商贸集聚区等现代服务业,他们正是看中了这一机遇,确定了项目选址。

“一到周末和节假日,庄园里到处是游客。”位于岳屏镇东风村的佳园山庄有关负责人唐登春兴奋地介绍,目前每月营业收入达50多万元。庄园全方位打造休闲农业产业,现已集种养产业和吃、住、游休闲产业于一体,成为人们休闲好去处。

抓项目、调结构、促转型,一套“组合拳”打下来,雁峰区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15年前三季度,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46亿元,增长9.1%;完成财税总收入11.95亿元,增长12.5%。

  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

——以建设小康之路筑牢文明创建高地

2015年12月31日晚,黄茶岭街道幸福社区举行了一场“邻里守望暖人心,相亲相爱幸福人”迎元旦晚会,20个节目闪亮登场,社区洋溢着节日的欢庆与温馨。

“晚会的节目策划以及需要的设备、道具都是居民们自己张罗的。”社区负责人介绍,随着全区文明创建工作的开展,居民“共住共建”的意识越来越强。在居民们的要求下,社区工作人员也表演了一个手语舞《感恩的心》,博得阵阵喝彩声。

走进幸福社区,浓厚的创建氛围扑面而来,文明创建的标语、宣传画随处可见。为了发动居民知晓创建、参与创建,社区采取了全覆盖的宣传方式,除了社区的标语、宣传画,还开通微信平台,并发动居民成立了社区广播站,每天安排时段播放文明创建相关内容。社区还开展志愿者活动和小志愿者活动,动员居民参与清除“牛皮癣”、捡拾垃圾、交通劝导等活动。

幸福社区是雁峰区全力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

经济社会发展了,“口袋”富了,还得“脑袋”富。雁峰区结合衡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利用宣传画、手机报、网站及文艺活动等方式宣传发动,营造创建氛围,促进市民提升素质,在精神上“奔小康”。

该区明确责任包干到线、责任包干到面、责任包干到点的工作思路,全区县级领导、职能单位、街道(乡镇)、区直机关负责人、社区工作人员、楼栋长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

驱车经过衡常路、黄茶南路,但见道路人行道干净整洁,两旁墙面还绘制了文明宣传艺术画,十分美观。

“这条路上以前有个马路市场,乱糟糟的,严重影响车辆通行。”正在散步的附近居民李桂生介绍了衡常路的“前世今生”。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出行不便问题,雁峰区筹集资金对衡常路、黄茶南路进行提质改造,内容包括人行道改建、下水道新建、路灯安装等。

在文明创建工作中,雁峰区注重办好实事。区园林局介绍,他们修复了全区破损的绿化带,补种了树木,重新铺设透水砖。一年来,全区共栽植大乔木3600多株,并顺利完成了蒸湘南路延伸段改造任务,改造绿地1.2万余平方米。

2015年下半年,区城管、环卫、住建等部门开展“百日整治”活动。全区翻新路面1.3万平方米,疏通下水道107处,设立文明交通执勤点14个,清运城市垃圾11.4万多吨;规范占道经营5438处。

据悉,雁峰区对照创建标准,对存在的重点问题“全面发动、全民参与、全程监督”,在财政预算的基础上,追加了专项经费,打造文明创建的特色亮点,辖区内的市容市貌明显改观。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以建设小康之路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岳屏镇田寺村李有利是贫困户,收入仅够全家糊口,令他很犯愁。现在他对生活有了新的盼头。

2015年9月起,雁峰区开展进村入户、访困问需、访贫问计的“一进二访”活动,对联点帮扶的困难户的致贫原因进行“问诊”、“把脉”,以方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在区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田寺村村民合股成立公司,发动所有贫困户发展种养业,种苗资金从扶贫资金中安排,农产品由公司统一回购、包装、销售,提升产品附加值。李有利获得1万元产业资金,他承包了一口水塘养鱼,还养鸡、种菜。“在家就能搞产业,销路还不用愁,脱贫有盼头了。”他高兴地说。

区委副书记、区长陈骏深入岳屏镇斯林村黄泥组,到村民老李家“串门”“走亲戚”。老李两个儿子都因重大疾病导致家中入不敷出,陈骏为老李“量身定做”了一套扶贫方案,安排专业农技师上门指导种植养殖技术,并设法提供担保贷款,帮助他渡过眼前的难关。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确保精准扶贫,扶贫精准,雁峰区注重“输血”、“造血”两手抓。该区制定了三年规划,层层分解任务,结对帮扶,明确责任,在精准识贫的基础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产业扶贫、技能扶贫、教育扶贫、政策扶贫等。

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雁峰区多措并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雁峰区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近两年来,全区新发展私营企业310户,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607户,开发创业项目126个,支持600余人自主创业,带动1.2万余人员就业。2014年12月举办的“雁南归——创新创业万商行”活动,邀请了全国各地的4000多名衡阳籍企业家到会,掀起一股创新创业热潮。

雁峰街道雨花亭社区孤寡老人李绍棠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根据医保政策,上医院看病得自己先掏钱垫上,再按政策报销,囊中羞涩的他经常有病忍着也不去看。“现在我一点也不担心了。”老人说,2015年他住院两次,先后产生了1万多元医疗费用,全部由社会救助部门兜底,自己没掏一分钱。

“凡是符合政策的,我们都按最高标准资助到位。”雁峰区社会救助局负责人介绍,区里积极构建“资助救助、门诊救助、住院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五位一体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2014年,该局支出医疗救助资金490多万元,惠及全区2.2万困难群众。

“以后我家孩子也能享受环城南路小学的优质教学资源了。”儿子就读于天后街小学的陈先生最近很高兴。原来,雁峰区教育部门正依托环城南路小学、高兴小学两所“名校”,组建环城南路小学教育集团、高兴小学教育集团,今年春季开学即运行。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

保障民生,使居者有其屋。一年来,雁峰区10个安置房项目全部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14.2万平方米、1287套安置房建设,已分配405套、4.6万平方米安置房。

2014年8月,全省唯一国家级城市项目“新家庭计划——家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试点落户雁峰区。项目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提高家庭的综合发展能力。截至目前,已开展项目培训140余次,参与居民1.5万余人次,有力促进了家庭和谐。

“青天七十二芙蓉,回雁南来第一峰”。美丽的回雁峰下,一幅繁华、秀美、和谐、幸福的小康长卷即将展现在世人眼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