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医改,重在破“瓶颈”

2020年11月26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2年03月11日 星期日

本报记者 张斌 苏莉

【百姓点题】

以前农村流传着一句话:“小病捱,大病扛”。这是因为看病太难、看病太贵啊!现在实行了新型的“全报销”模式,我们生病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用身体扛了。

2011年,我们县里开始了“全报销”试点,参合农民住院只要缴纳100块钱“起付线”,就可享受所有费用全报销的实惠。我患胆囊炎很多年了,去年在镇卫生院住院25天,一共花了2300多块钱医疗费,但是结账时只交100块钱就出院了。我老婆连续住院4次,一共才交了400块钱,这在以前,我们要掏8000多块钱哩。现在我们也住得起院啦!

听新闻里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我想知道医改到底应该怎么改,才能确保我们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蓝山县新圩镇新圩村村民 李六红

【代表委员声音】

借鉴国外“家庭医生”

服务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湖南省委副主委、省侨联主席 曹亚

医改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覆盖全民的,我认为应该借鉴国外“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并全面推广,在城乡基层进一步推进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

“家庭医生”服务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群众提供服务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为不同人群签订个性化的合约,让基层医生与民众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服务关系,在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健康管理中发挥着主体作用。这种模式在国外一些国家做得比较完善。我认为,这是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湘雅医院,每天排队看病的人如潮水一般。实际上,一些常见病根本不需要用湘雅医院这样的医疗资源来解决,完全可以放在社区解决。从事医疗服务的“家庭医生”应是一个“全科医生”,国家正在推行的“全科医生”培养,将是未来满足基层医疗需求的重要基础。 

为了引导老百姓愿意在“家门口”的医院看病,我省大力培养了许多基层卫生人才,先后安排1250名基层卫生工作者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按照“防治结合”的功能定位,推行家庭责任医生团队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例如,株洲市就在全市141个居委会卫生健康服务室全部建好后,将城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分成若干个居民医疗保健和基本公卫服务小组,以居委会卫康室为服务平台,对辖区内居民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卫服务实行分片管理,患者不出社区就得到诊治。

现在不少地方都建立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着力解决居民15分钟步行距离内的看病就医问题,这其中就可以引进“家庭医生”这种服务理念。这需要进一步增强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的认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也要着力提高“家庭医生”的服务质量。而提高服务质量,一方面有赖于医疗院校培养出更多的“全科医生”,让其掌握更多必需的技能,同时国家也要采取举措加强社区医生的医疗培训,使其能够承担相应的工作。

破除“以药补医”亟待顶层设计

全国人大代表、张家界市人民医院副院长 姚媛贞

医改进入“深水区”,需要一个顶层设计和规划。

现在通过集中采购,绝大部分药品价格降下来了。但不是说药价降下来,医改就成功了,这其中还有很多深层次的矛盾需要解决。作为公立医院来说,目前最大的困惑是,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医院发展如何兼顾?

现在患者感觉“看病贵”,矛头都指向“以药补医”。但医院要发展,人才培训、设备购置、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钱,钱从哪里来?实行医药分开以后,公立医院的利益补偿如何保证?一方面,公立医院要兼顾公益性,医疗服务价格多年都没有变化。另一方面,财政的补贴又不足。我们张家界市人民医院是财政差额拨款。800多张床位,按每个床位200块进行补贴,每年拨款还不够发全院职工一个月工资。如果取消药品加成,医院职工的生活和医院的再发展都将受到一定影响。

要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从国家层面来统筹考虑。要通过调整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加大对公立医院投入等措施,让公立医院在保证发展的基础上,兼顾到公益性。另一方面,要破除“以药补医”,必须适当调整医生的技术服务费用,让医生从正当的技术服务中获得合理报酬,调动公立医院医生的积极性。

另一个现实中的突出矛盾是,现在二级以上医院药品实行以省为单位集中招标采购,降低了药品价格,患者得到实惠。但新的矛盾产生了:一些急救药品,由于用得少,利润低,厂家不愿意生产。比如抗蛇毒血清,全国只有一家生产。如果这个厂家没中标,医院就采购不到。到了夏秋季节,我们山区很多人被蛇咬,医院采购这种药品很困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问题不是哪个医院、哪个省市能解决的。我认为,这就应该建立急救药品国家储备制度,从顶层破题。

真正把基本药物价格降下来

全国人大代表、省电力公司衡阳电业局

客户服务中心95598电力呼叫中心班长 肖利琼

医改谈了很多年了,我认为不管怎么改,一个原则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实惠。

现在医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应该说,这个制度还是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一是入选基本药物的药品,疗效明显,价格低廉,群众用药负担明显减轻。二是基层医务人员能合理使用基本药物,规范医疗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为追求利润开好药、开贵药的现象。据省卫生厅提供的数据,2011年我省第二轮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中标药品品规968个,价格在10元以下的药品占73.87%,比投标报价指导价平均下降了21.22%。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次均费用下降22.92%,住院床日费用下降13.25%。

然而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看病贵”的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一个是基本药物品种不齐。一些价格低、效果好、患者认可的常用药未纳入基本目录。二是基本药物价格仍存在虚高现象。据部分基层医院反映,部分中标的基本药物的招标价比制度实施前的进货价高。三是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不广。零售药店和个体诊所尚未列入实行范围,部分基本药物也未纳入新农合报销目录,间接增加了患者负担。作为老百姓,一个感受就是看病的价格仍然偏高。一个普通的肠炎,去医院打几天消炎针,一不留神花费就是好几百元,这种情况还挺常见。建议调整、增补、完善基本药物目录,提高常用药的比例,同时将新农合基本专用药目录范围内的药品纳入基本药物目录。同时规范基本药物招标投标管理,实行公开透明,监、管、购分离,加强对药品配送企业的监管,切实降低基本药物的价格。

只有这样,才能将基本药物制度带来的实惠真正落实到每一个老百姓的身上,实现医改的最终目的。

打破“玻璃门”,

引社会资本

进入医疗市场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老百姓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 谢子龙

长期以来,我国卫生事业以国家筹资为主。“医改”怎么改?我的观点是,要按市场规律办。公立医院“一枝独秀”的局面一定要打破,必须鼓励社会资本办医院,形成多元化的医疗格局。

随着医改的推进,政府在卫生事业方面的投入快速增长。由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可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促进医药卫生资源的总量增长。另外,把社会资本这条“鲶鱼”放入医疗市场,使公办医疗机构与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形成同台竞争局面,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病患者。

虽然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鼓励社会资本办医院,但在实际工作中,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普遍遭遇“玻璃门”。例如:在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的时候,公立医疗机构基本已经完成布点,民营资本难以进入,发展空间有限;民营资本想要与公办医疗机构合作、合资却受到限制和排斥;税收、医保、人才流动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都对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造成影响。

还有一些地方存在歧视民营医疗机构的现象。如西部某省的一个县规定,新农合住院补偿标准中,县外公立医疗机构住院补偿标准为50%,而县外民营医疗机构住院补偿标准为15%。据卫生部门统计,2010年,民营医院数量占医院总数量的33.88%,床位数仅占医疗机构床位总数的11.03%,治疗人次仅占医疗机构诊疗总人次的8.1%。社会资本在医疗方面的发展困难重重。

在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方面,目前卫生部已经出台了相关规定。建议各地尽快出台具体政策,并切实落实,为民营资本创造公平、宽松的环境。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各类型医疗机构合理有序竞争,共同提高医疗市场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社会资本参与医疗卫生事业也可以多样化,可以鼓励社会资本采取合作、托管、兼并、收购等方式,参与公立医疗机构重组或承接部分职能,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促进公立医疗机构提高管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为低廉、实用的医疗服务。

【延伸阅读】

百姓看病实惠更多

“全报销”模式获推广

“全报销”模式进入基层百姓家庭。2011年初,我省在蓝山县推行参合农民乡镇住院付费免费机制改革成功后,现已向全省范围内推广,实现了乡镇卫生院住院费用“全报销”,为基层地区如何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供了好的借鉴。

目前,全省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4655万人,参合率达97.24%,3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新农合统筹地区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4%,比医改实施前提高了39个百分点。

新农合门诊统筹受益面进一步扩大,共补助约2700万人次、9亿余元。妇女两癌、终末期肾病、重型精神病等大病住院费用报销率达70%。全面实施农村五保对象在县乡医疗机构住院基本医疗费用全免政策,共补助9.75万人次、2亿余元。

从2009年到2011年,经过3年医改,全省百姓切实享受到更多实惠。截至2011年底,我省各级财政医改投入已达到583.7亿元。

次均门诊、住院费用

下降2成以上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呈现出“两升、两降”:门诊人次上升23.26%,住院人次上升10.24%,次均门诊费用下降22.92%、次均住院费用下降20.75%。全省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价格比国家发改委制定的指导价降低了50.26%,比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前平均降低了47.12%。

免费为城乡居民开展11大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

48所三级公立医院和部分二级公立医院重点推行“无假日医院”、预约诊疗、诊疗服务“一卡通”、缩短就医等候时间、优质护理服务等十大便民惠民措施,极大地方便了患者。作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株洲市成立公立医院管理处,实现公立医院管办分开,取得医改重大进展。

据第三方机构对全省47家二、三级公立医院进行的满意度调查显示,住院患者综合满意率达90.3%。每千名住院病人医疗纠纷由2008年的15.20次下降至7.20次,降幅达52.63%。

(本报北京3月10日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