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民生体育激荡三湘

2020年11月26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2年06月11日 星期一

本报记者 苏原平 王亮

“加油,加油!”6月6日,湖南省第6届省直机关篮球赛最后一轮比赛在长沙理工大学进行。比赛吸引了27支球队参加,400多名运动员和数万球迷激情度过了为期10天的“篮球节日”。

近年来,我省群众体育开展红红火火,体育健身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像省直机关篮球赛这样火爆的群众赛事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写下“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60年后的今天,我省贯彻落实毛泽东题词精神,践行体育服务人民的宗旨,加快推进湖南体育强省建设新步伐,逐步形成和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让老百姓切实享受体育发展带来的实惠。

健身场所越来越多

省体育局局长李舜表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体育不再是个单纯的健康问题,更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体育进社区,体育进家庭;花钱买健康,健康奔小康;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等等,已成为社会的新时尚。”

近年来,我省每年投入群体事业经费大幅增加,群众体育场地设施条件逐步改善,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省体育局投入到群众体育的经费达到2860万元,是历年来投入最大的一年。去年实施了第14批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国家投资240万元,省级投入480万元,加上历年来结余的资金450万元,共计1170万元,建成全民健身路径410条,也是历年来投放量最多的一次。据统计,目前全省正在运行的健身路径超过2000套。

全省体育场地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娄底市体育中心一场五馆建成后,将承办下届省运会。衡阳市在兴建体育中心的同时,通过游泳馆等场馆的改造、全民健身中心和体育健身公园的投入使用,使全市的体育场馆从数量到质量都进入全省先进行列。邵阳市全民健身中心也在不断建设完善之中。湘潭市的体育场馆借举办省十一运会的东风进行了提质改造。到2015年,全省有望实现所有市州都有一场多馆的体育中心。

在城市的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雪炭工程”为我省老、少、边、穷地区的群众体育“雪中送炭”。从2001年开始实施,我省先后有11个县市列入“雪炭工程”计划。目前已投入资金275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650万元,省配套资金1100万元。已建成的湘西自治州体育馆、保靖县杨霞体育馆、桑植县贺龙体育馆、平江县全民健身中心等,都成为当地全民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训练的重要场地。

除了享有这些“特殊照顾”的地区,我省广大农村已经沐浴全民健身的春风。经过6年的发展,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已覆盖全省5000多个村。在这些村庄,均配置了2万元的场地建设费、1万元的器材、1副室外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桌。

与此同时,全省各市州的体育场馆逐步免费向市民开放,为全民健身活动带来一股强劲的东风。长沙市在全省率先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暑假免费向城区中小学生开放游泳馆,2011年有39家游泳馆、10家篮球场、10家羽毛球馆加入进来。3年来,长沙市共投入1000万元购买服务,让广大中小学生充分享受到政府公共服务带来的健身乐趣。株洲、怀化等地也在积极开展政府购买健身服务活动。

江湖山道皆为品牌

李战哲是我省一名民间马拉松爱好者,沿着湘江跑步锻炼,成为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湘江风光带是长沙市最美的地方之一,沿着湘江跑步,不但锻炼身体,更让人心旷神怡。”

目前,我省人均体育设施用地面积为0.687平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面对巨大的差距,我省一方面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兴建体育设施,一方面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利用湖南山川秀美,江河湖泊众多的独特地理环境,打造“江、湖、山、道”具有湖南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创建“一县一品”体育特色县市。

李舜介绍,“江、湖、山、道”就是以湘江、洞庭湖以及张家界、崀山、衡山等自然环境为依托,组织开展一系列与山水有关的体育健身活动,建成湘江健身走廊、环洞庭湖生态健身圈,形成影响全国乃至世界的登山、道路健身活动品牌。

已连续举办两届的湖南百公里毅行活动,正是围绕湘江开展的一个健身活动品牌,两年间共有1万余名毅行者沿着湘江并肩而行,宣扬健康、运动、环保的生活理念。800多公里的湘江,正成为湖南最长的健身走廊。环洞庭湖生态健身圈的建立,则对提高常德、岳阳、益阳等洞庭湖地区农民身体素质起到积极作用。

自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全省各地形成了不少全民健身地方特色品牌。汨罗国际龙舟赛、沅江龙舟节、凤凰世界围棋巅峰对决、环湘自行车赛、长沙环湘江自行车赛等赛事影响全国。益阳安化的羽毛球,常德安乡的乒乓球,永州新田的篮球,常德桃江的定向运动,永州东安、娄底新化的武术,已成为我省全民健身地域品牌。

“十二五”大有可为

刘勇兵是湖南电大的一位年轻老师,喜欢打羽毛球和网球,但也因为运动而苦恼,“我的身材不是打球锻炼出来的,而是找场地找出来的。”为了打球,他有时候跑上五六个场子都找不到空闲的球场。

李舜坦言,“十一五”期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是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目前,我省人均体育设施用地面积距离全国人均值1.03平方米还有较大差距。根据《湖南省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省人均体育设施用地面积要达到1.5平方米。

“未来几年,全省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形成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新高潮,小型多样的健身广场将走进乡镇、街道、社区,在老百姓身边遍地开花。”李舜介绍,到2015年,全省50%的市、县将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50%以上的街道、社区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全省每年实施3个以上“雪炭工程”和150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推进城乡新建居住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村村有体育建身场地,乡镇、社区有综合性体育健身场地,公园、绿地、广场有全民健身设施。

“在健身场馆方面,我们还要进一步挖掘潜力,推进学校体育场馆面向公众开放。”李舜表示,我省正在探索多种形式的开放管理模式,完善和落实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政策,争取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早日面向公众开放。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打造湖南全民健身品牌。李舜表示,以“江、湖、山、道”为纽带,通过不断创新群众体育活动形式,打造湖南地方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促进体育和教育、体育和文化、体育和旅游的结合,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形成“假日体育”、“公园体育”、“广场体育”、“休闲体育”等城乡健身景观。

青少年体育是我省“十二五”期间体育工作的另一项重点。李舜表示,我省将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初步建成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这个庞大的体系,将囊括数个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200个以上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超过150所的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以及形式众多的青少年户外体育营地。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相结合,体育教师、教练员、家长、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共同参与,为青少年提供健身活动、竞赛交流、技能培训、健身咨询、体质监测等公共体育服务。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搭建,将极大地推动我省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开展,增强青少年体质。

“‘十二五’,湖南体育将迎来大发展、大繁荣。”李舜表示,到2015年,我省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将由29.6%上升至32%以上,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其中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超过20%,青少年体质力争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