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沙使命

2020年11月26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5年06月30日 星期二

湖南日报记者 周云武 张颐佳

1、湖南日报:作为731万长沙市民的市长,如何诠释《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获批的机遇和责任?

胡衡华:从机遇上看,长沙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性起点,在国家宏观发展布局中,长沙已经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承担者、实践者。

长沙担当国家战略,必将带来更多的政策红利。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尤其是湖南湘江新区这块“国字号”金字招牌,加上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个国家级战略平台,这些重大机遇必将为长沙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战略支点,带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策红利。

长沙承担国家战略,必将构建更好的开放平台。“一带一路”向西开放,长江经济带向内陆延伸,湖南湘江新区作为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高地的定位,为长沙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平台支撑。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必将带动和实现交通、运输的互联互通,长沙可更好地享受大枢纽、大物流的便捷。

长沙落实国家战略,必将拓展更广的转型空间。国家级新区享有先行行试权,有利于长沙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积累的改革创新经验必将引领长沙更好更快发展。长沙可以更好地利用东部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西部的能源资源,缓解要素制约。同时,“一带一路”涉及众多国家,有大量的基础设施需要建设,将为长沙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海外市场提供广阔的空间。

从责任来说,湖南湘江新区的设立使长沙有了更多的“国家使命”,这集中体现在新区“三区一高地”的定位。担当好历史使命,长沙将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做好政策对接。对接好国家相关产业、基础建设等规划,争取在新一轮重大项目布局时,使更多国家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重大产业、生态环保项目落子长沙。

加强区域合作。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是要打破行政区划,实现融合发展。因此,要牢固树立开放合作理念,把长沙发展放在国家战略的背景中谋划,融入更广泛的区域中合作。

坚持融合互动。通过打造湖南湘江新区这一试验田,加快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区域融合,努力打造新增长极,为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有利支撑。

发挥引领作用。发扬“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积极探索推动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特别是在行政审批、创新创业、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放大“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湖南湘江新区的示范效应。

2、湖南日报: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哪些项目和产业是长沙政策倾斜的重点?

胡衡华:我们将倍加珍惜机遇,把产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创新创业作为根本动力,全力打造长沙经济的“升级版”。

重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一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业。加速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等产业升级改造,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检验检测、3D打印等新兴产业。二是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动力电池、光伏、铝材深加工、碳碳复合材料等附加值高的新产业。三是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大力发展软件研发、芯片设计、移动互联网及物联网等产业,以长沙高新区为龙头,打造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四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重点推进太阳能电池制造装备、再生能源、资源循环利用、建筑节能等环保产业发展。五是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加快现代中药、生物原料药与制剂及超级杂交稻、动物疫苗发展,全力打造新的千亿产业。六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总部经济、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为重点,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工业制造、商贸流通、电子商务等产业融合发展。

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更加高效的政务环境。在已公布《长沙市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长沙市行政审批项目流程清单》的基础上,尽快出台“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二是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打造更为便利的营商环境。在去年推行“先照后证”改革的基础上,今年重点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三是培育创新文化,打造更富活力的创新环境。落实“自主创新33条”,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

4、湖南日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出台后,如何抢抓机遇谋发展?

胡衡华:长江经济带战略对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沿海开放向沿江和内陆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沙将认真落实《规划》要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共享发展资源。认真落实《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武汉共识》、《长沙宣言》等,加强与各相关城市的资源、资金、信息、技术、市场等共享,推动环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整体联动发展。

共用创新平台。长沙有高校55所、科研机构97家、两院院士55名和各类科技人员50万人,创新要素密集,创新氛围浓郁,又有自主创新示范区、湘江新区等国家级平台,下一步,长沙重点推动创新平台共享共用,将创新优势辐射中部地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吸引更多的科技型企业、高新创投资金落户长沙。

共促区域合作。继续加强与武汉、南昌等地的沟通衔接,尤其是要重点对接编制好“十三五”发展规划,形成各自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推动城市之间产业联动、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对接、信息资源共享、商贸旅游发展、文化体育交流、生态环保同治等合作,实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生共荣。

3、湖南日报:长沙是长株潭城市群的龙头,过去一段时间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引领长株潭城市群建设?

胡衡华:近年来,长沙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着力加强与株洲、湘潭之间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深度对接,以融合谋共赢,加快打造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过去一段时间,重点做好了“四个对接”:

加强区域规划对接。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年)》为纲要,将城市群协调发展要求全方位融入到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中,突出规划发展以湘江、319国道为主轴的城市空间轴带,着力构建长株潭大都市区。

加强基础设施对接。加快互联互通干线建设,推进城际铁路、城际干道、航道、机场等交通设施建设,形成长株潭三市“半小时经济圈”,预计长株潭城际铁路明年将通车。拓改延伸芙蓉路至湘潭市,建设了长株高速。加强长沙河西与湘潭九华的对接,借洋湖国际生态新城势头,将城市向南推进39平方公里。

加强产业发展对接。在产业方面,实施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如湖南湘江新区与湘潭九华经开区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两地产业发展对接;在地铁、磁浮工程建设过程中,优先采用株洲中车的产品,有力地支持了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对接。认真落实省政府湘江保护与治理“一号重点工程”,强化污染源头控制,实施全面污染治理,加强联防共治,还湘江一泓清水。深入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手加强“绿心”保护,与株洲、湘潭共创共享美好蓝天。

长沙将携手株洲、湘潭,从五个方面引领长株潭城市群发展:

着力推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着力推动长株潭三市之间铁路、水运、公路、航空等交通融合,实现客流、物流的无缝对接和快速流通。

着力推进结合部新型城镇化建设。长株潭三市结合部主要是城镇和乡村,以三市结合部作为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既是现实需要,也有巨大潜力。长沙将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契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着力推进产业差异化互补式发展。长株潭城市群融合发展的基础在产业、潜力更在产业。三市可以立足各自产业特点和优势,走出一条差异、协调发展的路子,同时还可以在湘江沿岸科学布局高新技术、生产性服务、创新创意等产业,打造沿湘江创新经济带。

着力推进区域两型化发展。按照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顶层设计,落实保护和治理措施,实行严格问责,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及机制,促进绿色发展。同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着力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加强长株潭城市群的公共服务共建共联共享,长沙将与兄弟城市更多地分享优质的医疗、金融、消费、信息等资源。尤其是在共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长沙将积极与株洲、湘潭进行合作,共同推进示范区建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