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板仓,3座雕像的故事

2020年11月24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2年04月05日 星期四

本报记者  文热心

清明前夕,记者又一次来到板仓。

步入开慧烈士陵园,只见在那尊汉白玉骄杨雕像前面的两个山包上,又增添了两座将军红塑像,左前那尊是毛岸英的——一个难掩英武之气的志愿军战士;右前那尊是毛岸青的——一个颇带书卷气息的解放军战士。

一位作家是如此描绘这里的时空格局:

一门母子,80年之后,板仓重新聚首!

岸青作为最小的仅未夭折的儿子,以终身的伤病为代价,最想做的是,像常人的孩子那样,扑到母亲的怀里,娇嗔而委屈地诉说,妈妈不在身边的无边苦痛。

岸英作为风雨磨砺,少年老成的长子,最为歉疚的是,未能代替妈妈照顾好两个弟弟。最想告诉妈妈的是,牢狱中妈妈让转告爸爸的那些话,转告得原原本本。最想诉说的是,亏伤妈妈的一腔温情。

开慧作为毛泽东的知己夫人,最想做的是,把两个宝贝儿子,深深地搂入自己的怀中。最想说的是,你们的爸爸,不光属于家庭,还更属于全党全国人民,而你们是,毛泽东的好儿子!

联想这些文字,除多了一份敬仰外,又感受到浓浓人间温情。

板仓的故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总能激起人们的审美愉悦。

1

清明前夕,刘思齐来到陵园

骄杨和岸英、岸青塑像前,记者看到都有新献花篮。绶带的右边分别写:敬爱的开慧妈妈永远活在我们心里”“岸英,我们永远怀念您岸青、邵华,我们永远怀念你们,落款都是刘思齐敬献

刘思齐,岸英的妻子,还是岸青夫妇的姐妹和嫂子。

杨开慧纪念馆的副馆长刘向上告诉记者,刘思齐是326日来板仓的,为她的开慧妈妈和岸青、邵华扫墓,祭奠岸英。当然,她还有一个心愿,想为岸英再做点什么。

刘思齐对毛泽东,对杨开慧,对板仓的这种特殊感情很是自然。1927年在武汉时,毛、杨夫妇与热恋中刘谦初、张文秋那个对儿女亲家的玩笑,以及后来毛泽东认8岁的刘思齐为干女儿,乃是岸英和思齐结婚前的人间佳话。结婚后,思齐则是毛家的正式成员了。

岸英牺牲后,将近3年,刘思齐才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她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说过这么一段话:岸英殉国的消息传来后,父亲忍受了老年丧子的巨大悲痛,一边一刻不停地处理国家大事,一边以极大的爱心和耐心,先是隐瞒于我,后是安慰我和劝导我,显示出一份深不见底的亲情和作为领袖所特有的坚强自制力与巍然屹立的卓绝风范。失去亲人后我曾一度陷入绝望境地,正是在他老人家特别的关爱下,我才又鼓起了生活的风帆。

刘向上还告诉记者,刘思齐今年82岁了,可对板仓有一种不舍的感情。因为这里不仅长眠着他们的开慧妈妈,也是毛岸英童年之乡,而且前年岸青、邵华的骨灰又安放在这里,板仓对于她来说是一个特殊的人生符号。近些年,她几乎每年都来这里,有时在湖南一住个多月。

2

2010年,母子重逢在板仓

2010年,许多媒体都报道了这个消息:1221日,经中央批准,毛岸青、邵华同志骨灰安葬杨开慧烈士陵园,毛岸英、毛岸青塑像也相继安放在这里。出席仪式的有湖南省、长沙市党政军主要负责人,解放军有关方面负责人,毛岸青、邵华同志的儿子毛新宇,儿媳刘滨,孙子毛东东,亲属刘松林(思齐)、张少林、蔡振霞、毛岸平等。

消息是如此介绍毛岸青夫妇生平的:作为毛泽东主席和杨开慧烈士的次子,毛岸青少年时便经受丧母之痛和颠沛之苦。1936年,在上海流浪5年之久的毛岸青被党组织送到苏联学习……全国解放后,他从事图文翻译工作,翻译出版了10多部马列经典著作和政治理论书籍。出生于延安的邵华是共和国为数不多的女将军之一。幼年时在反动军阀的监狱中度过,1946年,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在马背上和硝烟中跨入了少年时代。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的关怀下,她开始入学读书……1960年毛岸青与邵华喜结连理,在47年的共同生活中始终相濡以沫,相敬如宾。尤其令人感佩的是,毛岸青和邵华特别对家乡故土情深,多次回家乡探望邻里乡亲,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尽心尽力。

邵华是1962年第一次来板仓的。那一次,毛岸青、邵华夫妇婚后回到北京。毛泽东非常高兴,他风趣地对儿子和儿媳说:新媳妇总该去认认家门,让外婆和亲友们看看嘛!不久,毛岸青、邵华先到了板仓祭扫母亲杨开慧的陵墓,再到韶山看望乡亲们。熟悉毛岸青夫妇回归板仓内情的一位同志告诉记者,夫妻萌发这一心思,大概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邵华夫妇到板仓祭奠杨开慧。祭后,邵华笑着对县里一位负责同志说:我和岸青百年后,就长伴开慧妈妈。

2007年,毛岸青的遗体告别仪式结束。邵华情真意切地对前来为毛岸青送行的长沙县负责人说,回归板仓,是岸青多年的心愿。外婆外公在那里,妈妈在那里,开明、杨展烈士也在那里。生前没有尽孝尽悌,死后就永远陪伴他们。家乡人民欢迎他们回归

这位在邵华夫妇身边工作多年的同志还告诉记者,邵华是一位极其负责的女儿、妻子、母亲。作为女儿,她虽然没有见过开慧妈妈,可孝心拳拳。作为妻子,她长期照顾生病的丈夫,直到他生命的最后的一刻。作为母亲,她为毛新宇的成长、成才可谓呕心沥血。其实,邵华早在逝世的8年前就检查出患有绝症。她以巨大的毅力坚持着,肩负起照顾年迈的生母,生病的丈夫以及抚儿成家立业的重担。当儿子学业有成,毛家第四代孙儿茁壮成长,孙女即将降生,丈夫以84岁的高龄辞世时,她才感到松了一口气,次年也随夫而去。

 3

同一料坑的玉石,雕出主席与开慧两塑像

毛泽东、杨开慧爱情非常凄美。

无论是开慧之死,百身莫赎的评价,还是那道堪称千古绝唱的《蝶恋花》,执掌全国政权后对杨家依然一往情深,都印证着毛泽东心中骄杨永远。

无论面对死亡,义正词严地拒绝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还是1982年发现的手稿中我是十分爱他念兹远行人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的心迹表述,还有没有发出的遗嘱样的信’”托孤,都表明杨开慧是忠厚传家的好女儿,忠烈为民的好学生,忠贞爱情的好妻子,忠义教子的好母亲,忠诚革命的好党员

于是,板仓民间有着许多关于毛、杨爱情的美丽传说,如藕断丝连续前缘等。

骄杨雕像前,记者也就想起了19年前听到的那个传奇故事:骄杨雕像与毛泽东纪念堂那尊汉白玉座像出自同一个料坑。

毛泽东纪念堂进门的大厅正面要设一座汉白玉座像。既然要用汉白玉原材,自然是北京房山的最好。于是有关部门采集了两块质地最好的巨型汉白玉来雕刻。于是,一块就雕成了毛泽东坐像,另一块也就放在材料库里。后来,南方的一个城市要建五星级宾馆,接待外宾。五星级一个硬条件就是汉白玉的雕塑。于是,这块汉白玉被买走了,只不过还没有起运。199031日,在长沙县召开的双学双比五好家庭表彰大会上,妇女代表们提出倡议,建立杨开慧烈士汉白玉雕像,得到全国各地响应,这有开慧烈士陵园那块捐赠碑可以作证:全国有684个单位、19566位个人捐款,共计80余万元。可是,汉白玉石材在哪里?毛泽东的亲属,特别是邵华积极奔走。原定购单位闻讯,让出那块汉白玉雕塑开慧烈士像。

另一个巧合是:三座雕像出自同一人之手。

这个人就是我国著名雕塑家张恒。他师从钱绍武大师。一次机缘巧合,张恒来到邵华家。邵华正在着手杨开慧烈士雕像创作事宜。于是,张恒等随即住在邵华家小院,创作了几个小样,钱教授亲自指导,几经筛选,得到了邵华的高度认可。从杨开慧烈士塑像,到毛岸青、毛岸英的塑像,到邵华母亲、革命老人张文秋塑像,张恒的一把刻刀再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这个极不平凡家庭的几位重要成员的音容笑貌。

正是这种种巧合,让板仓的故事更加美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