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蓉 田甜 通讯员 龚志 刘洪
两型行动
2007年,省委、省政府启动治理环洞庭湖污染行动。近5年来,各地不断巩固治理成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走出一条人与洞庭湖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选择南洞庭湖畔的沅江市和西洞庭湖畔的汉寿县青山湖为样本,展示洞庭湖区域为实现科学发展进行的可贵探索。历经沧桑的八百里洞庭,又一次唱响洞庭鱼米乡歌谣……
沅江样本
断腕 转型 高飞
背景
“十一五”期间,沅江市化学需氧量减排任务占全省的15%。2007年至2009年,沅江市历经壮士断腕般的阵痛,关闭了9家造纸厂,20多家苎麻水洗厂,每年GDP减少6.5亿元,财政收入减少5000万元,6000多下岗职工就业困难。
沅江市委书记邓宗祥说,经历了断腕阵痛,沅江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利用科技创新解决环保难题,利用靠湖的优势,引进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工程机械企业,做大船舶制造产业,提升沅江市产业竞争力。2010年,沅江市域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省20强。
现场
10月下旬,阳光温暖,天空高远明净。我们驱车赶赴沅江,泛黄的稻田如画般在路两边展开,黄灿灿的橘树和大朵白色、紫色的菊花闪过,清香无处不在。
沅江市地处洞庭湖腹地,自古以来,这里河湖相通、连接成网、联通长江,被称为“东方威尼斯”。南洞庭湿地保护区,深藏在这水乡泽国。
因土地肥沃,紧邻洞庭,这里除了盛产水稻、鱼蟹、柑橘,还盛产芦苇、苎麻等经济作物,其中芦苇占全国产量的五分之一,苎麻占全国产量的四分之一。
正是这两种经济作物,给沅江带来财富,也曾带来巨大污染。苎麻脱胶和芦苇造纸污染总量占沅江市工业污染总量80%以上,解决这两项污染是重中之重。
请来太空菌解决苎麻污染
记者首先前往沅江最大的苎麻企业明星麻业公司采访。
花园式的厂房,干净整洁,空气中有苎麻清香。董事长李兴高带着我们直奔车间。在路上,他说,苎麻是做高档服装的原料,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国际市场需求大,种苎麻在沅江催生了很多万元户。
苎麻必须经过脱胶处理变成精干麻,才能纺纱织布。传统的化学脱胶法,使用大量硫酸和烧碱浸后水洗,生产一吨精干麻排放800吨污水,钱赚到了,沅江大小沟渠的水质坏了。
2006年底,省委、省政府决定关停环保不达标的苎麻企业,沅江市明星麻业也被列入“黑名单”。
痛定思痛,李兴高决定带着明星麻业研发生物脱胶技术,从源头上解决污染。公司先后投入近5000万元研究生物菌及生物脱胶工艺,结果脱胶率不高,李兴高不言放弃。大连理工大学一位教授获悉李兴高正牵头研发生物脱胶,建议使用他通过神舟七号培育的太空菌试试。于是,明星麻业联合大连理工大学,用太空菌的培养液对麻料进行生物脱胶,不仅脱胶效果好,而且有效地减少了废水排放,降低了废水中的COD。
我们随李兴高走进厂房,先来到“秘密武器”生产基地——太空菌繁殖培养仓,只见两个细菌繁殖培养仓,一个正在进行细菌繁殖,一个正在对菌种进行消毒,都由电脑严格控制培养仓温度、湿度和压力,以保证细菌的成活率与质量。繁殖出的太空菌再经过秘密配方处理,就可以用来浸泡苎麻进行脱胶。
在苎麻浸泡车间,李兴高从浸泡缸中抓出一把苎麻,展开对记者说:“过去用硫酸和烧碱,在高温下浸泡苎麻,腐蚀性非常强,铁锅半年就要换一个,厂房里气味刺鼻、污水横流。现在用生物脱胶法,可直接用手接触正在脱胶的苎麻。一缸水可浸泡6次麻料,脱胶后洗1吨麻的水由800吨减少到300吨,并且污染物排放减少了90%多。”
“生物脱胶的苎麻纤维长,品质好,能生产高档床单、床垫、袜子,很受市场欢迎;同时生物脱胶成本低,每吨精干麻可以节约生产成本1000多元。”李兴高告诉记者,他们用太空菌救活了即将关停的沅江泗鑫麻业,不仅排放达标,泗鑫麻业还把节省下来的成本的一半分给明星麻业,实现合作双赢。
经过淘汰调整,沅江市25家苎麻厂只剩下5家,经过科技创新、环保达标,年产精干麻由2万吨提升到4万吨,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企业具有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现在,明星麻业已经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上市。
纸厂达标排放水可养鱼浇菜
走进沅江造纸有限责任公司,很安静,空气很清新。
迎接我们的是沅江造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崔健,他带我们去看新上的环保设备。
“从2008年到现在,公司投资1.4亿元进行污水处理设施技术改造,同时每年花在污水处理上的成本高达9000多万元。”崔健带领我们爬上巨大的处理池,如浓黑酱油的造纸污水通过预处理、好氧处理和三级沉淀深度处理三个步骤,变成了淡黄色的清水,排放指标远远低于国家的排放标准。企业还建立了两套水质实时监测系统,分别监测制浆和造纸两条污水处理生产线的水质,确保排入洞庭湖的水质达到国家2级排放标准。
沅江造纸公司排污口紧邻洞庭湖,记者开车到排污口,用杯子从排污口舀起一杯水,水质清澈,略带黄色,与洞庭湖水的色差已经很小。在排污口,记者看到省环保厅设立的在线监测系统运行良好,该系统每两小时自动抽样检测,对水质进行实时监控。负责看管排污口的阿姨说,这几年,她用排放水养鱼、浇菜都没问题,尤其青菜长势很好,味道不错。
沅江市环保局局长舒斌介绍说,“原来沅江造纸厂多,污水全直排到南洞庭,将湖水染成墨汁样的黑带,这黑带携着大量白色泡沫,蔓延几十公里,直到益阳市城区都是臭气。政府对纸厂进行治理,沿线群众举双手赞成。”
“环保是企业的生命,也倒逼企业提升管理,走循环绿色发展之路。”崔健告诉记者,处理污水提高了生产成本,但企业通过造纸白水回收利用、碱回收利用和降低内部管理成本等多种渠道,同样可控制生产成本。例如白水综合回用,就是在每个车间订立指标,节水有奖励,浪费受处罚,每一位工人都树立了节水观念。2005年之前,沅江造纸厂只有7万吨造纸产能,平均每天要消耗6万吨水,而如今,20万吨的造纸产能,平均每天只要消耗不到3万吨水。
关闭、整合、调整,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做大做强,沅江造纸业从整治前年8万吨规模,提升到整治后年40万吨规模。沅江造纸业的市场话语权得到提升,产品畅销上海、广东、福建、浙江等10多个省市。
依靠大湖闯世界
沅江是湖南通江达海的重要中转站,有繁华的码头和悠久的造船传统,具有较多熟练的产业工人和内地较低的综合成本优势。
依靠大湖,靠水吃水,沅江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利用通畅、低廉的水运物流优势,发展船舶制造业和工程机械制造业。
2009年10月,沅江市建立船舶制造产业园,吸引了“太阳鸟”、“金翰”等12家知名企业入园。目前,该园已被定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从沅江一家小船厂发展而来,生产高档休闲的豪华玻璃钢游艇,成为中国游艇上市第一股。
记者走进太阳鸟游艇公司沅江制造基地,生产车间里一艘艘快要完工的游艇正在上漆定型,马上就将扬帆远航。太阳鸟游艇公司行政总监谭铭说,公司实行订单生产,现在产品供不应求。去年,太阳鸟游艇成为上海世博会游艇特供厂商;最近,公司又与中国海洋局签订了2.15亿元的大单,为海洋局量身定做海岛保护与海岛巡逻船。
立足洞庭湖,面朝大海,及时捕捉世界经济脉动的商机。
从沅江出发,太阳鸟公司现在形成沅江、珠海、顺德三大造船基地,自主研发了21项造船专利,并在美国、意大利、香港成立全资子公司,拓展美洲、欧洲、亚洲市场。
2010年,沅江市有35家造船规模企业,船舶制造业实现总产值18.6亿元,成为我省最大的船舶制造产业基地,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及东南亚、非洲与欧美市场。沅江市委、市政府希望通过10年努力,将沅江打造成世界级游艇制造基地。
依托洞庭湖的水运优势,沅江市委、市政府成功引进了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企业,生产大吨位随车起重运输机等工程机械,仅中联重科沅江分公司一家企业,2010就创税利8000万元。
青山湖样本
保护开发并举
实现人水和谐
背景
2004年之前,由于人为破坏,汉寿县青山湖水质下降,鱼类资源减少,水鸟几乎绝迹。青山湖渔民刘国秋介绍,在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与渔民建立共管体制以前,渔民人均年收入大约只有3000多元,但是现在已经达到2至3万元。原来,青山湖里基本上打不到鱼,而现在每年有机鱼产量超过100万公斤,销售收入超千万。共管体制的建立,不仅解决了数百户青山湖渔民的生存问题,也促进和提高了地方政府部门和社区居民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综合能力。
现场
“大家都说我们的鱼好吃,比别人贵两块钱1公斤还供不应求呢。”10月25日,汉寿县青山垸有机鱼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卫星站在碧波荡漾的青山湖边上,搓着手,脸笑成了一朵花。
就在几年前,生态破坏、水质下降、鱼类资源减少都曾发生在青山湖,但是,青山湖的渔民却与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简称“保护区”)共同走出了一条从破坏到维护,从冲突到共赢,人水和谐发展的新路。
一方要保护,一方要生存,矛盾凸现
青山垸位于西洞庭湖境内,面积16600亩,垸内共有村民1789户(共5821人)。1996年、1998年青山垸两次溃垸,按照国家政策,青山垸退田还湖,变作青山湖,成为洞庭湖的一部分,青山垸连同土地所有权等一同划归保护区管理。所有村民搬迁分散到周边乡镇,多数人家另谋生计,但仍有几百户渔民无生计出路。
保护区的职责是维护洞庭湖生态,而渔民没有别的生活来源,为了谋生,不得不进入青山湖电鱼、毒鱼、炸鱼、布迷魂阵。
一个要维护生态环境,一个为了生存不得不破坏生态环境,保护区与渔民之间矛盾激化,甚至发生冲突。青山湖也因为渔民过度捕捞与人为干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鱼少了,来越冬的水鸟几乎消失了踪影。
由“冤家”到“亲家”,管理模式一变天地宽
如何才能实现老百姓生计与保护洞庭湖良性互动?
在汉寿县人民政府、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持和推动下,保护区转变工作方法,尝试与渔民共同管理青山湖。2004年初,从青山垸迁出的180多户渔民与保护区签订共管承包合同,探索人水和谐发展之道。
从此,保护区与渔民由原来的“冤家”变成了 “亲家”。渔民从生态破坏者变成了维护者,他们自行撤出各种非法捕捞网具、停止非法养殖活动,自发组织了6人巡护小组配合保护区执法,遏制非法乱捕乱捞。在保护区的指导下,成立有机鱼专业合作社,进行有机渔业生产。对于保护区而言,一方面间接节省了巡护人员和巡护费用的开支,另一方面每年还能获得有机鱼专业合作社上缴的管理费,财政支付能力显著增强。
保护区内乱捕、乱杀鱼和鸟的现象从此绝迹,青山湖及周边洞庭湖的水质也明显改善,恢复到二类水质,鱼类资源迅速恢复。当年冬天,就有3万多只水鸟回到了青山湖,出现了30多年从未有过的万鸟齐飞的壮观景象。渔民收入也大幅提高,现在青山湖一年能产100多万公斤有机鱼,每户渔民都能按照股份分到利润。
品牌认证,青山湖有机鱼走俏市场
为了让青山湖渔民坚持有机养殖,世界自然基金会为他们牵线搭桥,请来国内最权威的南京国环有机认证中心为其进行有机鱼认证,提高鱼的“身价”。
“我们希望通过市场方式,让渔民更注重鱼的品质,而不是产量,从而达到保护水质的目的。”世界自然基金会官员韦宝玉说。
“我们种植有机鱼草喂鱼,不向青山湖里投放任何人工饵料,不施任何化肥肥水和渔药,不投放任何转基因鱼苗,完全让鱼在自然状态下生长繁育。”王卫星指着青山湖边青翠的鱼草对记者说,“现在,青山湖的有机鱼声名鹊起,广东、香港都有人来采购,鱼的价格还在上涨。我们现在意识到,只有更好地保护洞庭湖,她才会回报我们更多。”
共管共赢,创造湿地保护样板
2006年,青山湖的共管项目被评为全国十佳可持续发展项目,今年又获得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颁发的“水公益环保奖”。现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已经把青山湖的共管模式当成了样板,进行研究与推广。
韦宝玉告诉记者,过去的历史经验教训显示,绝大部分湿地类型保护区对待资源的利用是十分避讳的,尤其是对当地居民的生存和发展的要求考虑不多。很少有保护区能够既尊重地方经济发展,又与地方建立良好协调统一的共管机制,实现共同发展。
“青山湖共管机制的建立,对其他湿地类型保护区在管理理念、方法、态度和机制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韦宝玉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