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湘女风采百年传承

2020年11月23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0年3月8日

1910年,为纪念美国芝加哥纺织女工要求“男女平等”的示威游行,国际妇女运动著名领袖克拉拉·蔡特金倡导,将3月8日定为国际劳动妇女节。

百年来,“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这个属于全世界劳动妇女的节日,成为一面引领全世界妇女前行的火红旗帜,跨越国界、跨越民族、跨越时代。

百年来,在争取自由、平等、解放的道路上,一代又一代的湖湘女子向世人呈现出她们的勇敢、智慧、勤劳、坚韧。

湘女不只美丽,不只多情。她们是吃辣椒长大的女子,她们的血液里流淌着湖湘文化“敢为天下先”的魂魄,一脉传承。一百年来,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中,在如火如荼的现代化建设中,湘女的身影始终站立在时代的潮头,她们在中国妇女运动和中国进步事业发展历程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创造了无数历史之最。

唐群英、缪伯英、向警予、蔡畅、李贞、卢光琇、陆莉,只是无数杰出湘女的代表。她们的传奇故事,从不同侧面展示出百年湘女的风采。

本报记者 苏莉

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唐群英

敢为人先的“奇女子”

唐群英,一生追求自由,中国女权运动史上的传奇人物。她1871年出生于衡山县一个武官家庭,从小聪明好学,15岁写下“邻烟连雾起,山鸟放晴来”的性灵诗句,被老师赞为“女中奇才”。

唐群英的丈夫是曾国藩的一位堂弟。嫁到双峰后,唐群英喜遇同为双峰媳妇的秋瑾、葛健豪。三人惺惺相惜,时常赋诗作对,下棋谈心,人称“潇湘三女杰”。

不幸的是,几年之后,唐群英的幼女和丈夫相继离世。她不得不归居娘家。此时,她年仅27岁。按照当时的封建礼教传统,女子丧夫,必须在家守节,不得改嫁。但唐群英,这位“奇女子”从悲痛中站起来,决心把握自己的命运。她暗暗决定:不再嫁人,但要重新做人。

1904年,在家乡听到秋瑾东渡日本的消息,唐群英毅然追随而去。在那个大部分女性还裹着小脚战战兢兢走路的年代,唐群英无疑是具有非凡勇气的。

1905年,唐群英先后加入黄兴、孙中山组建的华兴会、同盟会,成为同盟会中第一个女会员。她比相继加入同盟会的何香凝大3岁,比秋瑾大6岁,被尊称为“唐大姐”。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唐群英回国“奔走于长江流域,尽力革命事务”,被孙中山誉为“巾帼英雄”。期间,她“慨以女权运动领袖为己任”,积极领导了争取“男女平权”的活动。

如果说唐群英前半生是为了追求自身自由而奋斗,她的后半生则是为了广大女性的自由平等而努力,她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了推动女性参政和女子教育上。1912年以后,她在长沙创办了《女权日报》,开设“女子美术学校”、“自强职业女校”和“复陶女校”。后又在家乡衡山创办“岳北女子职业学校”,为振兴中国女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

以身许党,恨未能战死沙场

“未能战死沙场,真是恨事!”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临终前所说的话。

1929年,缪伯英30岁,因为感染伤寒病,在上海抱憾而去。她所遗憾的是:“既以身许党,应为党的事业牺牲,奈何因病行将逝世。”

缪伯英出生于长沙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父亲缪芸可曾经创办过好几所中小学校和女子职业学校。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缪伯英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17年,她以长沙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系。

“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各种新思潮风云激荡,年轻的缪伯英在这里接触到更加广阔的天地。她在这里结识了后来的丈夫何孟雄,并逐渐与李大钊、邓中夏等进步青年走到了一起。1920年,缪伯英加入李大钊等人成立的共产主义早期组织北京共产党小组,成为我国早期共产党组织中最早的一名女党员。此后的9年时间,缪伯英与丈夫何孟雄一道,投身于激烈的革命斗争中。

1924年,缪伯英回到家乡长沙。从1925年开始,有两年时间,她留在湖南开展妇女工作。与当时的许多革命工作者一样,缪伯英在各种危险的形势中开展巧妙的斗争。她指导和发动长沙女学生成立了女子宣传队、女子纠察队和女子募捐队,奔走于大街小巷、车站码头。

她作为妇女界代表,参与领导了轰轰烈烈的驱逐军阀赵恒惕、迎接北伐军入湘的斗争。

在那段白色恐怖弥漫的岁月,缪伯英 “以身许党” ,一直战斗在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学生运动的第一线,过着食无定时,居无定所的生活。

中共第一个女中央委员向警予

“我要做旧社会的清道夫”

“要学习大革命时代牺牲了的模范妇女领袖、女共产党员向警予,她为妇女解放、为劳动大众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向警予一生的高度评价。  

向警予出生在湖南溆浦一个普通店员的家庭。她17岁到长沙,先后就读于省立三师、第一女师和周南女师。在此期间,她结识了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思想进步的革命青年,在他们的影响下,向警予逐步树立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毕业后,向警予回家乡创办了溆浦学堂,提倡半工半读,倡导男女同校,反对女子缠足、穿耳和梳长辫等陈规陋习。为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她带领学生打扫街道。她说:“我就是要做旧社会的清道夫!”

1919年冬,向警予响应毛泽东、蔡和森的倡议,到法国勤工俭学,寻求革命真理。向警予和蔡和森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志趣,逐渐产生了真挚的爱情,他们在法国结婚了,大家称他俩的结合为“向蔡同盟”,传为佳话。

向警予于192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第二、第三、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她是我党第一位女中央委员,也是中共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

1928年5月1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向警予在武汉英勇就义,年仅33岁。

新中国第一任全国妇联主席蔡畅

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蔡畅从小就性格刚毅、胆识过人。她儿时拒绝缠足,就是希望有一天能走遍天下;她13岁到省城求学,较早地接受了革命的进步思想;15 岁那年,当父亲以500块银元要把蔡畅卖给地主作童养媳时,她在母亲葛健豪的帮助下,毅然逃至长沙,考入了周南女校。

1920年,蔡畅兄妹和母亲一起,漂洋过海到法国勤工俭学。在一次留法学生聚会中,蔡畅与李富春邂逅了,共同的革命志向使他们走到了一起。1925年8月,蔡畅和丈夫回国,投入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他们一起在白色恐怖下坚持秘密斗争,一起建设革命根据地,一起爬雪山,过草地。长征途中,身材纤瘦的蔡畅,每天给战士们讲她在国外留学的经历,高唱《马赛曲》,用自己的欢声笑语鼓舞士气,被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称赞为“长征中的圣徒”。

蔡畅被称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1925年回国后,她历任中共广东区委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 、江西省委妇女部长、湖北省委妇女部长、江苏省委妇委书记、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妇委书记、中共中央南方局妇女部长、中共中央东北局妇委书记、国际民主妇联副主席等职务。

新中国成立前夕,蔡畅率领中国妇女代表团参加布达佩斯“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蔡畅作为新中国妇女领袖,在全世界第一次亮相。她慷慨激昂地向全世界宣布:新中国即将诞生啦!

建国后,蔡畅出任全国妇联主席,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妇女职业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妇女干部。

1990年9月,90岁的蔡畅,在留下了“ 丧事从简,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的遗嘱后,安详离世。

新中国第一个女将军李贞

心里总是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

1955年9月27日,新中国首次授予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在这些叱咤风云的将帅之中,只有一位女性,就是李贞,她被授予少将军衔。

李贞是浏阳人,1926年春参加革命,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从万里长征到抗美援朝,一生戎马倥偬。

在跟随长征队伍过草地时,怀有身孕的李贞早产了。在当时恶劣的条件下,孩子不幸夭折。而李贞由于产后没能休息,再加上伤寒病的侵袭,永远失去了生育能力。

此后,李贞将一腔母爱献给了更多的孩子。她与丈夫甘泗淇抚养了20多个烈士遗孤。朱一普是苗族老红军朱早观的女儿。朱老1955年病逝后,李贞和甘泗淇就把朱一普接到家里抚养。朱一普患胃病,李贞特地定了份牛奶,对她进行“特殊照顾”,鼓励她养好身体,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这些烈士的后代相聚在李贞家,每次吃饭都要摆上二三桌。星期天和节假日,李贞还抽空带孩子们去看电影,逛公园,大家庭里充满了温暖,其乐融融。

1990年3月11日,李贞走完了她光辉的一生。人们含泪为她清理遗物时发现,这位参加革命64载的女将军,除了记录她赫赫战功的4枚勋章外,称得上“一贫如洗”——四把用了15年仍舍不得扔掉的旧藤椅,一个用了整整40年不肯更换的行军箱,一台用了14年的“雪花”牌单门电冰箱,11000元人民币,2500元国库券,战争年代留下的两根小金条。

李贞在遗嘱中这样安排她的遗物:一根金条捐给自己的家乡浏阳县,一条捐给甘泗淇的家乡宁乡县,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存款一分为二,一部分捐送北京市少年宫,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党费。

看着李贞的遗物清单,在场的工作人员无不失声痛哭:将军心里总是装着人民,唯独没有她自己。

中国试管婴儿第一人卢光琇

不能工作比死亡更可怕

“我希望能一直工作到我去世的那一天,不能工作比死亡更可怕。”说这话的时候,71岁的卢光琇神采奕奕。

卢光琇,“中国试管婴儿之母”。1988年,中国首例试管婴儿在她手上诞生。迄今为止,她“创造”的试管婴儿达到1万多例,她被称为“中国儿女最多的妈妈”。

很多人并不清楚的是,卢光琇搞试管婴儿研究是半路出家。在此之前,她当了17年的外科医生,人称“湘南一把女刀子”。1978年,在父亲卢惠霖的引领下,年近40岁的卢光琇放弃所长,转向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生殖与遗传研究。这个领域,在当时的中国,还是一片空白。

仅仅用了不到10年时间,卢光琇就收获了第一个试管婴儿。但这中间经历的曲折艰辛,不足为外人道。做实验用的第一个无菌间,是卢光琇自己用白大褂的布搭起来的。做冷冻精子实验,没有人愿意捐献精子,卢光琇动员丈夫为科研事业作贡献。为了连续观察胚胎的体外发育,她在实验室里整整呆了3天3夜,胃痛得倒在地上。“吃得苦、霸得蛮”的湘妹子性格在卢光琇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正是这种性格,促使她在30年的时间里不断跨越科学高峰。

现在,卢光琇身兼三职:中南大学生殖与干细胞工程研究所所长、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院长。她同时还带着30多个博士生,并且每周有3天在门诊坐班,还要经常参加国内国外的专业会议。她的工作强度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丝毫的缓解:她依然一年工作365天,一忙起来就加班到凌晨2时,睡3个小时后又继续工作。

在干细胞研究这个全新领域,卢光琇和她的团队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胚胎干细胞库;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基因完全纯合的人类孤雌干细胞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克隆胚。

潇湘奥运夺金第一人陆莉

奥运冠军的华丽转身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高低杠决赛。 小巧玲珑的陆莉以满分10分超越所有对手,夺得第25届奥运会体操比赛女子高低杠金牌,成为潇湘奥运夺金第一人。这一年陆莉16岁。

出人意料的是,5岁开始练习体操的陆莉,在自己的巅峰状态选择了退役。她进入大学深造,四年之后,她远赴美国,开始在异国他乡的独自闯荡。在这里,这位前奥运冠军实现了自己“华丽转身”:结婚生子,收获了美满的爱情与家庭,同时创办了自己的体育俱乐部。

初到美国,陆莉在北加州一家俱乐部担任体操教练。为攻克第一关——语言障碍,聪明的陆莉悄悄地和学生们进行“交换”:小学员们教她说英语,她教给她们一些体操小技巧。小学员们都很喜欢这位小巧可爱的中国老师,很快便和陆莉打成一片。充分融入新环境和新工作后,陆莉的语言关很快被攻破。之后,陆莉带领的体操队多次在美国国内的大小比赛中夺得个人全能和团体冠军,她在美国体操界声名日隆。

2003年,陆莉与同为体育教练的丈夫一起创办了自己的体育俱乐部:“全能冠军俱乐部”。 让陆莉喜出望外的是,开业没多久,很多以前跟她学过体操的孩子都在家长带领下找来了。对每个孩子,陆莉都丝毫不敢马虎:“既然他们选择了中国教练,我就要让他们见识到中国体操的实力和魅力。”这位喝湘江水长大的湘妹子,依然不服输。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