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春风不让一木枯

2020年11月26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2年11月08日 星期四

文/ 陈勇 何淼玲 高湘华 蒋维 向念

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高墙耸立,戒备森严,全省14至18岁犯罪少年在这里服刑改造;这里有一群特殊的“老师”,他们倾情抚慰受伤灵魂,洗涤脏尘污垢,让折翅少年回归真善美,燃起青春向上的希冀。

因为这些“老师”的无私奉献,湖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简称省未管所)成为了全省第一家部级现代文明监狱、全省惟一一家连续15年实现监管安全“四无”、“七个不发生”目标的监狱,并连续两年获得全省系统“红旗单位”荣誉称号。 

是老师,是医生,更像父母

省未管所秉承“法治、责任、仁爱、和谐”的监狱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对服刑人员严格规范依法管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这里,管教民警是老师、是医生,更像父母。

来自张家界17岁的小辉,因抢劫罪入所服刑。刚来时,为逃避劳动,他装病卧床,不吃东西,后来连屎尿都拉在身上。管教民警邓峰喂他吃泡面时,冷不防被他一脚踹到腹部,身体往后一仰,后脑勺撞在墙上,碰出了血。

邓警官通过掌握的信息,确定小辉精神正常。他连着3天找小辉谈话:“小辉,你觉得我委屈不委屈?我每天安排人给你送饭、洗衣服,给你喂泡面还被你踢一脚,你看,我的伤还没好……”听到邓警官说起自己的伤,小辉的眼神柔和了,低下了头。

“小辉,我不是以管教的身份和你谈话,我是以一个哥哥的身份和你讲,我知道你有一个妹妹,妹妹有了委屈,你帮不帮?妹妹不信你,你做哥哥的心里急不急?……”邓警官的话语恳切动人,句句入心。也许是被亲情触动,小辉突然放声大哭:“邓峰哥哥,我错了。我装疯卖傻,就是不想劳动,我真的错了!”经过这次事情,小辉彻底转变了,他积极改造,后来成为“改造标兵”而减刑。

天气转凉,未成年服刑人员小杰只带了一条薄毛毯进所,他找到狱政科科长汤建湘,托他给父亲打个电话,让寄点衣服被褥过来。汤科长打通小杰父亲的电话,刚说明意图就听到电话那头愤怒的声音:“我不管,让他冻死吧!他就是一个败家子。”放下电话后,汤科长回到家里挑选了一些自己和儿子的衣服,几天后拿给小杰。小杰怀疑地问:“真的是爸爸寄给我的吗?”汤科长微笑着说:“肯定是的啊。你爸爸听说你改造得好,很开心,怕你冻着,就给你寄衣服来了!你要好好改造才对得起家人啊!”小杰感动得热泪盈眶,不停地点头。

“孩子们将受益终生”

省未管所一项调查表明,未成年服刑人员中,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的占97.72%,这说明,辍学、文化程度偏低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办学校,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使未成年服刑人员国民教育不断档。”2005年初,省未管所党委作出决定。

在省委、省政府及有关方面的支持下,投入近600万元、建筑面积3300余平方米的省未管所华新学校于2007年9月正式开学。该校是全国第一家与地方教育管理机构完全接轨的未成年犯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安排、教务、考试等,全部按长沙市义务教育工作统一管理和考核。从此,在这里服刑的未成年人半天劳动、半天上课。

省未管所所长杨策介绍,学校现有教室15间,配备了多媒体阶梯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心理咨询室等设施,能同时容纳近1000人上课。学校突出思想教育、科普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帮教,重塑未成年犯的心灵,提高他们的文化科学素养和谋生本领。

2012年9月5日,是华新学校新学期开学的日子,上午9时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后,我们在教室里看到,第一堂课,老师们给未成年服刑人员讲授“如何面对挫折困难”等内容,问答之间,会心的笑声不时飞向窗外,如果不是服刑人员着装特殊,你会认为这里与高墙外的学校无异。

“杨老师,教师节快乐!感谢您在校期间给予我耐心细致的关心教育,让我走出了人生的黑暗......”这是去年从省未管所减刑释放、现在广州一家网吧从事网络监管工作的郴州少年小智,今年教师节写给华新学校老师杨玲一封信的开头。小智刚入所服刑时,上课不听讲,内向寡言。担任语文课教学的杨老师格外关注他,做他的“知心阿姨”。小智文化底子差,杨老师就从拼音字母教起。在杨老师帮教下,小智慢慢进步,当上了班里的学习委员,后来因表现好而获得减刑。

在省未管所,还有很多像杨老师一样的“知心阿姨”。正如杨玲所说:“我的全部努力,就是希望他们今后走一条好的人生路。”

省未管所政委贺爱国介绍,目前,华新学校已有3届共204名未成年服刑人员初中毕业,毕业合格率100%。

省未管所还注重社会帮教,为未成年服刑人员架设沟通桥梁。该所率先在全国监狱系统举办“家长学校”,邀请家长与未成年服刑人员一起参加“红色之旅”。每年农历小年,将改造积极分子的亲属邀请来,与未成年服刑人员吃一餐“团圆饭”,照一张“合家欢”。现在,每年参加亲情团聚活动的家长达400余人。

省未管所与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法学院、湖南天地人律师事务所、长沙市孟妈妈青少年保护家园、株洲市景炎中学等社会单位建立紧密联系,多年来开展法制教育1000余场。株洲市景炎中学校长在一次法制教育活动结束后,紧紧握住省未管所领导的手说:“感谢未管所组织了这么好的法制教育,孩子们将受益终生!”

获取人生的一片蓝天    

“妈妈,我想您,想您在儿梦里,每当月圆之时,儿总想跟您团聚......”去年10月11日,全省服刑人员改造积极分子第九次代表大会未成年犯改造成果报告会上,未成年服刑人员小肖吉他弹唱的原创歌曲《妈妈,我想您》,让全场感动落泪。

小肖是隆回县人,2009年因故意伤害罪入所服刑。在省未管所开展的兴趣小组中,热爱音乐的他找到了心灵的寄托,学习和生活从此多了几分阳光。

文化让一个人脱离愚昧,技能的提高和心理的完善,则能帮助一个人获取人生的一片蓝天。省未管所不仅注重未成年服刑人员文化知识学习,更注重帮助他们学习心理调适和各种技能,为走出高墙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2010年11月,省未管所与湖南深职训职业学校合作,为未成年服刑人员开办电焊工专业的技能培训班,至今已举办4期,累计参训人数962人,合格率97%。

省未管所适时推出“科普进高墙”活动,积极引导服刑人员开展科技攻关,在学科学、用科学中增强本领。十管区鼓励未成年服刑人员参与QC小组活动,小李、小何等经过15天摸索,终于解决了音膜交合、前盖交合、主体交合等问题。八管区QC小组成员小马、小邹,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设计了焊插针操作工具,改进了工装和工序。

2011年3月以来,省未管所实施“一个管区一个品牌”行动,成立11个兴趣小组。十管区成立音乐和舞蹈兴趣小组,未成年服刑人员小林加入兴趣小组学习萨克斯,在监内通过了专业十级考试,被称为高墙内的“萨克斯王子”。演讲兴趣小组,手工艺兴趣小组,“手语”兴趣小组,书法、吉他、篮球兴趣小组……这些兴趣小组产生出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未成年服刑人员心向学习、改过自新的氛围更加浓厚。

针对未成年人特点,省未管所专门成立了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定期给未成年服刑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调适和心理治疗。现在,该所心理教育实现“4个100%”:未成年服刑人员心理教育普及率100%,个体心理建档面100%,心理测评100%,重点人员心理矫治面100%。

四管区未成年服刑人员小陈来所后,曾一度担心刑期漫长,加之家庭条件不好,很少有家人来所探望,情绪低落,改造散漫。管区民警针对此情况,在生活上关心体贴他,同时对他制定心理咨询和教育改造计划。参加习艺劳动、科普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之后,小陈不断摸索和实践,学会并掌握了缝纫机常见故障维修技术,还对整套拉机技术要领进行了技术革新,多次被评为“改造积极分子”。小陈表示:“对未来充满信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