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文波
曾宪智风雨办学30年
“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对于曾宪智,我想没有比这句话还能够更好地诠释他了。
每当人们经过长沙市楚才中学,时常会看到简洁的操场上坐着一个头戴帽子的老人,衣着朴实,但干净、整洁,这位老人就是曾宪智。30年了,曾老一手创办的楚才高级中学,伴随着改革开放共同成长,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走进楚才,走向了自己理想的大学。而曾老,依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默默耕耘着,这位像老黄牛一般拉车前行的老人,只为了心中曾经立下的为教育事业而努力的誓言,在教育战线上一干就是50年,今年75岁的曾宪智依然在教育一线忙碌奔波着,他说他已经离不开学校和学生了,当你认真了解曾老的一生,会由衷地感受到他和他的“楚才”承载着多少学子的成才梦想啊!
曾宪智16岁参军,在部队做了3年的文化教员,退伍后回长沙进入师范学院读书,毕业后在长沙市六中、十六中等学校从事教育工作,1977年国家恢复全国高考,神圣的高等学府在实行了十几年的保送制度后,又开始了凭学生自身实力入学的升学方式。“1977年恢复高考,这绝对是一件大事。当年全体中国人欢欣鼓舞,这是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无法理解的……”曾宪智如是说。
但是由于那个年代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与高等学校招生的要求相去甚远,能够考上大学的毕竟还是少数,每年高考都会留下一批落榜学生,他们将何去何从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一个立志要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曾宪智坐不住了,经过十几个夜晚的辗转反侧,一个大胆的想法从他的心底产生:创办一所高考补习学校,于是,1979年,一群敢于吃“螃蟹”的教育工作者在曾宪智的带领下,楚才高考补习学校诞生了。
说到补习班,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都说曾校长从恢复高考这么多年以来,从来没有休过星期天和节假日。曾老师笑着说:“没有呢,近三年来,许多星期都休息了。”他说:“不是学校和学生不能没有我,而是我不能没有学校和学生。”
1996年,曾校长为了给学校聘请老师,回到家时因疲劳过度从楼梯上摔下来,两根右肋骨折,送到省人民医院,医生令其住院治疗,本应静养一个月以上的他,第三天就偷偷出院了,然后再要家里人去代办了出院手续。
2004年,曾校长满70岁,又是曾校长从事教育工作50周年,学校的老师们,已经毕业的许多学生都要为他做寿,有人把寿辰横匾都送来了,他却婉言谢绝,生日的前一天,他居然“离奇失踪”,回来时他风趣地说:“我这个人啊,能够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活着回来,从文化大革命中闯出来,党和人民又给我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为人民服务的平台,生活得有滋有味,值了。”
不重名利,只重民益,不讲政绩,只讲业绩。在学校办学初期,补习班还没有得到政府和社会认可的时候,学校的阻力和压力都相当大,有的人甚至因此而失去评高级职称的机会,曾宪智顶住压力,挺身而出,不计个人得失,建校头5年多,不但自己没有在补习学校拿过一分钱工资,却给贫困生减免学费。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曾校长和楚才的老师们都已经桃李满天下,而曾宪智本人依然是那么朴实、低调、默默无闻,此时,他的楚才学校却已经硕果累累。
成就万名学子大学梦
长沙市楚才高级中学(原长沙市楚才高考补习学校)创建于1979年,直属长沙市教育局管理的专业高考补习学校。三十年来每年都有400-600学生入学就读,前二十九届就读学生16170余人次,其中13910余人考入了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学习,占总人数的86%,历年来有6750余人考入了清华、北大等重点名牌学府。楚才学子已遍布全国各地,许多学子成为我国各行各业骨干力量。
聘专家治校,靠骨干教师治学
楚才现任校长余应平,系长沙市四大名校之一——长郡学校原物理特级教师,并有从事教育管理工作丰富经验。副校长曾宪智(校董事长兼任),中学高级教师。2007年经省人事厅、省教育厅评审,省人民政府决定授予“湖南省民办教育先进个人”称号。学校广纳贤才,铸就了一支生气勃勃、业务根底深厚的教师队伍。现在学校教师中有特级教师4名,高级教师39名,是一支既有真才实学,教学经验丰富,又各具风格特长,任职稳定的教师队伍。
让学生的智慧在楚才闪光
楚才在办学过程中有一条经验,即“严管保障平安,善导造就人才”。“严管”就是要创造出能够严格管理的环境,以严厉的制度和人性化的管理让学生养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善导”即以爱心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树立起信心、学校要求老师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用爱心去浇灌学生。通过积极正面的教育,学校形成了“团结、勤俭、自信、拼搏”的良好校风。楚才学校对离开了这所学校考上大学的学生依然给予关心教育,有一个学生考取了江西赣州的某大学,却不安心读书,还想退学,楚才学校知道了,专门派原班班主任去做工作,在班主任的关怀下,这个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现在已经是一个高级工程师了。
谈到对未来的展望,曾校长说,作为补习学校,是社会教育的一种补充。社会教育完善了,补习班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但是只要这个学校还存在就必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使学校在今后成为名副其实的好学校,不刻意追求升学率,学校招生也完全是本着给每一个同学一个机会的原则,如果仅仅是为了追求升学率,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办教育也就失去社会意义了,而培养人才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升学率应该与培养社会相适应的人才齐头并进,在新的形势下,楚才学校不在于做大,而是要把学校做精做强。
交谈到这里,曾校长依然神采飞扬,一如他所说,他已把工作看成了一种乐趣,当成了自己的生活。今天,楚才学校走出来的学生,有的已经是世界顶级软件企业的高管人员,有的已经在国务院居要职,楚才学校的社会精英已经分布在国内外的各个岗位,而唯有曾校长,依然在楚才的土地上默默耕耘着,在跟随曾校长参观学校的时候,曾校长步伐矫健,而正是在这矫健的步伐中,人们看到了楚才的曙光,楚才还能承载起“惟楚有材”的历史使命,让三湘四水的学子们源源不断地走进楚才,走向自己理想的殿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