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畅达 谭晓雄 肖力鹏
在“城乡同治”闻名全国的攸县,初冬晨晖挥洒洣水、攸水两江四岸,绚丽的洣江风光带响起热闹的“小苹果”舞曲,在这振奋人心的幸福氛围里,波光粼粼的河面飘来一支河道保洁“联合舰队”,行驶在最前面的是一艘长19米、宽4.5米、载重可达15吨的自动打捞船,紧随其后的则是两只机动打捞船,而船舶保洁队伍,可以说是风雨无阻,日复一日准时清理河道垃圾和水生漂浮动植物体……
攸县县委书记胡湘之说,我们特别针对两江四岸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事项,先后组织开展人大视察和“电视问政”、“百问百评”等活动,充分征求民意后,把“美丽攸县”和“秀美村庄”两个“三年行动”纳入境内湘江流域保护治理范畴开展,致力将两江区域打造为“城市绿心”,把环绕其外的地方一体打造成“乡村绿园”,并大力推进矿山复绿保护“生态绿肾”。
3年来,攸县累计投资近10亿元,实施完成湘江保护和治理项目21类126项,去年被评为株洲市湘江保护和治理工作优胜单位。
两江四岸强“绿心”
小河清清大河碧,水碧山清如画屏。
攸县保护治理湘江流域“第一个三年行动”实施以来,两江四岸区域呈现出一幅人水更加和谐的生态宜居画卷,城市“绿心”生机盎然。
为了构筑这颗城市“绿心”,攸县县委、县政府狠下决心,采取“点面结合”方式,坚持治理工业点源污染与农业面源污染双管齐下,统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加强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打造了地杰山庄等一批省市级生态水利工程。
行走在洣攸两水沿岸,只见“河水清且涟漪”。县湘江办副主任黄桂娥说:“这是县委、县政府铁腕治污的成果。”
据她介绍,攸县严格执行县域干流沿岸1公里范围内不再新增工业企业的管控制度,还关停4家、整改9家在该范围内的涉污企业。此外,对15家“五小”企业实行关闭或淘汰。同时,对县城及两江四岸河道200米范围内畜禽全面禁养,以及“两江四岸”河道200米至1000米范围内实行限养,不再新增养殖场(户)。2015年,该县更加大力度,投资760万元,完成了13个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
在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方面,截至2015年,攸县3年完成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68万亩,以及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面积8万余亩,耕地重金属治理面积22.4万亩,种植结构调整面积1.2万多亩,还沃野一片生态土壤。
为使“污水”不犯“河水”,攸县投入8000万元,对污水处理厂进行二期扩建及一期提标改造,现均已投入使用,污水处理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并且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同时,完成两江四岸排污口纳网改造工程,推行城乡垃圾清运一体化,推进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推行镇区生活污水处理“三级沉淀、自然净化、生物吸收”模式。
攸县把中小河流视为“强心脉搏”,不仅投资1.35亿元对攸水酒埠江至网岭段、沙河槚山段等多处中小河流进行综合治理,还以两江四岸为重点开展江河水系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并以乡镇(街道)为主,重点开展清河岸、清河面、清障碍“三清行动”,基本实现水面无漂浮废弃物、河坡岸无垃圾、河堤无乱挖乱种“三无目标”。
现在,全县大小河流已由以防洪安全为核心的传统江河向适应新型城镇建设大局转变,崛起集行洪灌溉、富民强县多功能于一体的水利风景生态屏障。
封山育林造“绿园”
驱车驰骋在攸县境内,车窗外,无论是公路沿线、河湖岸边,还是田间小道、屋前屋后,到处郁郁葱葱,直扑眼帘;穿行在城镇大街小巷,一路上绿树成荫,四季如春……置身于这座水清绿浓的城市,如入“绿园仙境”。当地居民说,我们攸县封山育林、涵养水源见了成效。
2013年,攸县把封山育林摆上了“湘江一号工程”实施的重要议程,编制了从2013年到2033年的封山育林工程总体规划,这个时长20年的决策部署,致力打造“一乡一品、一路一景”大林业格局,并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来推进,还创建了“攸县绿色基金”,鼓励全社会加快宜林荒山、“三难地”及“五边”造林步伐。
2014年12月,攸县举行年度封山育林“百问百评”专项工作评议大会,24个受评单位现场接受了177位人大代表的测评。会议通过审议受评单位封山育林工作履职报告,播放受评单位封山育林工作现场调查视频,选出了9个受评优秀单位授予一、二、三等奖,同时还评选出“十佳造林模范”和“十佳护林标兵”各10名。通过创树典型,表彰先进,有力促进封山育林工作纵深开展。
3年来,全县完成道路绿化466公里。在平汝高速两旁创建了“劳模林”、“共青林”、“巾帼林”、“长寿林”等示范林基地33处,营造针阔混交林9700余亩,每处都建立了管护责任牌。同时,强化营林管护,坚持科学营林、严格管林,认真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及时做好森林抚育、中幼林间伐、低产林改造等工作,全县完成人工造林16.5万亩,义务植树640余万株,“五边”造林近2万亩。
目前,攸县林地总面积达到254.4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383.3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及林木绿化率均达到60%以上,成功创建了酒埠江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攸州国家森林公园,全县初步实现了林木绿化率、营林管护率、林地经营效益“三提升”,森林资源消耗量、火灾受害率、林业案件发生率“三下降”,资源增量、林业增效、林农增收“三增长”,有效地确保了源头活水幸福长流。
矿区复绿护“绿肾”
攸县是矿山资源大县,长期以来,矿山开采给“生态绿肾”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开展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显得更加急迫,刻不容缓。201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矿区复绿与湿地护绿一起列入湘江流域保护治理的基础工程,3年来共立项84个,其中新立项目60个,续建项目24个,总投入达到1.52亿元。
县委副书记、县长龚红果深情地说,矿区生态环境不但关乎矿产经济持续发展,更关系矿区群众和全县人民的生产生活安全,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加快推进矿区复绿,让全县人民拥有一个功能健全的“生态绿肾”,获取不竭的“绿”“富”共赢源泉。
统揽全局,攸县切实建好攸洣两水湿地保护区,实行最严格的林地保护管理制度,确保全县生态环境美好。全省湿地资源调查数据表明,攸县完成湿地资源本底调查7090.6公顷,全县70%以上的天然湿地纳入保护区进行严格保护,经完善建设的洣攸河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小区总面积增至1232.6公顷,走在全省前列,而其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功不可没。
攸县综合治理矿区生态环境,坚持“四个突出”,即“突出民生民安,确保矿区饮水安全;突出河道治理,保障房屋农田安全;突出植被恢复,保护生态平衡;突出废水处理,改善矿区水质”。
为解决矿区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攸县切实加强水源地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全县共设置矿区水源地保护区10个,一级保护区面积47.225平方公里,二级保护区面积205.64平方公里。同时,大力推进新建引水、蓄水工程,鸾山镇新漕村2013年以来连续两年矿综立项,打出了2口日涌地下泉水超1000吨的深井,建设供水配套工程,彻底解决了村及集镇4000多人饮水问题,也为旅游开发创造了条件。
为改善矿区水质,攸县一方面确保原9家煤矿废水处理站正常满负荷运行,水质全部达到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同时,不仅新建了7家废水处理站,还先后完成桃水煤矿、湘东矿业、吉林桥矿业、石联村采矿污水联合处理站等项目建设,实现了矿区水质新的大提升。
攸县还专为矿区7个乡镇安排河道治理、农田灌溉等项目26个。莲塘坳镇下洞村群众高兴地说,过去由于铁矿、石灰石等无序开采,造成河道堵塞,农田毁坏,现在河道治理一新,不但堤固岸绿,而且水清流畅。
一系列的重举,全县恢复植被高潮迭起。银坑村上湾组周高明率先采取股份合作办法,对因非法矿开采而造成山体破坏的400亩山地植树造林。去年,县矿综办继续立项支持他,造林达到1000多亩,带动了枧头、下田、下洞、高楼等村村民修复生态。黄丰桥镇杨丰村烟竹山矿区2000余亩涉矿荒山也通过矿综立项得到全面造林复绿。
几年来,攸县累计投入500万元,先后完成了华丰矿业、鸾山大坳里等矿山复绿工程。
“肾”好,“心”好,“园”好——爽意的水韵攸州,荡起绿色发展的双桨,越发生态,越发富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