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见习记者 彭婷 肖畅
东经111°58′-113°05′、北纬27°20′55″-28°05′40″,这里是伟人故里、全国文明城市——湘潭。
改革开放40年奋楫竞发,坚韧不拔、敢为人先的湘潭人民以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加快建设“大美湘潭”,用汗水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曲大气磅礴的奋斗之歌,绘就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时代画卷。
40年来,湘潭地区生产总值由10.45亿元增长至2055.8亿元,工业增加值由5.1亿元增长至917.9亿元,公路总里程由2190.3公里增加至7886.3公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1167元、528元增加至3.42万元和1.79万元。
伟人故里,大美湘潭。莲城大地生机勃勃,伟人故里旧貌换新颜。
1 党建领航开新天
初冬时节的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记者走进毛泽东同志故居,与南来北往的人群一道,瞻仰这座普通而又神秘的农家小院。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伟人故里时,敢为人先的韶山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排头兵作用,带领全村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毅然迈出了农村改革的坚实步伐。如今,村里有村办企业6家,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800多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3.18万元。40年间,韶山村实现了蚕蛹化蝶般的蜕变。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韶山村的嬗变,是湘潭市以党建为引领,汇聚万千民心,加快建设“大美湘潭”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40年来,湘潭党员由11万多人发展到19万多人。在机关、校园、企业,在抗洪抢险中、精准扶贫中、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莲城大地奏响奋斗的乐章。
近年来,湘潭结合实际,实施“党建领航工程”。针对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开展学习培训200多场次,近1000人受益,打造了一个个强劲“火车头”;将2017年定向选调生全部列为“党政协理员”,培养了一批优秀“后备军”;出台《莲城人才行动计划》,提出22条人才新政,储备了强大“人才库”……湘潭着力构建新时代党建工作大格局,一股党建领航的奋进之风扑面而来。
2 创新引领立潮头
“今日湘潭,国家战略机遇频频眷顾,长株潭城市群功能明显增强,发展前景可望可及。”9月29日,首届潭商大会在湘潭举行,受邀参会的浙江华城实业投资集团董事长张祥林对近年来家乡的变化由衷赞叹。
张祥林的赞叹,也是参加会议的300多名潭商代表的心声。在他们眼里,湘潭正日益成为一座充满生机的城市、一座潜力无限的城市。
40年来,湘潭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铿锵有力。
1978年,湘潭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0.45亿元,仅相当于现在2天创造的经济总量。1978年以后,全市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地区生产总值从10亿元到100亿元,经历了17年;从100亿元到1000亿元,经历了16年;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仅用了6年。
湘潭是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该市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全市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5.1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917.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约86倍。
近年来,湘潭实施创新引领,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突出发展智能装备制造和汽车及零部件等新兴优势产业,开发了国内首台(套)海底60米多用途钻机、5兆瓦永磁直驱海上风力发电机等重大“智造”成果。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纷至沓来。湘潭这座老工业基地正华丽蝶变,焕发青春。
只有创新,才能勇立潮头。近年来,湘潭出台政策吸纳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和各行业领军人才30多人,汇聚国内外科技领军人才60多位。建成院士产业园等各类创新能力平台110家,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300余项;累计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600多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2%,“湘潭智造”声名鹊起。
3 沧桑巨变尽开颜
今年39岁的湘潭妹子刘丽莎在深圳工作,前不久,她坐高铁回到湘潭,陪母亲过生日。
“15年前,我坐了整整一夜火车才到家。现在,只花3个多小时就到了湘潭。这样的速度,以前想都不敢想!”刘丽莎说。
交通是一张城市名片,更是人民生活发生巨变的有力见证。如今,湘潭公路总里程达到7886.3公里,是1978年的3.6倍。京广高铁、沪昆高铁、长株潭城铁先后投入运营,湘潭迈入“三铁时代”。近年来,又建成了覆盖城乡的5条干线公路,成为全国公路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交通的发展让人民生活更加便利,悄然改变的市容市貌更是让老百姓的幸福感一天天充盈起来。
看河东,新修的木鱼湖公园、滴水湖公园绿树成荫,市民休闲又多了好去处;芙蓉大道、湘潭大道提质改造,马路旁的高档小区鳞次栉比。
观河西,窑湾历史文化街区开门迎客,“古韵商华”揭开面纱;千幢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让人醉在其中。
40年前的湘潭,老百姓的腰包还是瘪的,衣服还是单色的,文化生活也是简单的“几菜几汤”。40年后的湘潭,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2万元和1.79万元,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了;建立并实施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养老保险覆盖率、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均达100%,居民保障更加有力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达100%,“教育强市”目标更加清晰了;办成了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等一批有影响的文化节会,群众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了……
4 漫江碧透今又在
12月1日,记者沿湘潭市滨江路一路前行,来到位于湘江湘潭段的竹埠港综合排污口。6名“钓友”依次排开,在落日余晖下的湘江边悠闲垂钓。
而在另一端的竹埠港重金属污染治理中心,技术人员正在对因化工污染而“受伤”的土壤进行“刮骨疗毒”,目前已完成数十万立方米的污染土壤治理。
竹埠港,这个在改革开放初期便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具活力的化工生产区,因严重的“环保毒瘤”,2013年被列入湘江保护与治理省“一号重点工程”重点治理区域。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湘潭市怀着壮士断腕的决心,仅用了一年时间,湘潭就将这里的28家化工企业全部有序关停,为全省湘江保护与治理提供了样板。
如今的竹埠港,花香蝶舞,翠嫩欲滴的瓜果蔬菜乐得农民合不拢嘴。目前,竹埠港分片治理与开发的方案也相继出炉,未来将建设公园景观带、文化时尚创意中心、滨江商业金融区等。
湘江浩荡,奔流北上。改革开放40年来,湘潭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不断为湘江保护“加码”,全力守护一江碧水,鱼翔浅底、漫江碧透的江景画卷正徐徐展开。
湘潭探索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把全市222条河流、381座水库、493条渠道、6个湖泊、13万余口山塘都纳入河长制管理,既保护好河流“主动脉”,也保护好“毛细血管”。“水系完整、水量保障、水质良好、河流畅通、生物多样、岸线优美”的水生态目标,正朝着“大美湘潭”步步靠近。
近年来,湘潭还采取“封堵、拆违、截污、清淤、引流、治理、改建、管控”8大举措,投入16亿元,完成市城区24条黑臭水体基础治理,从源头遏制了黑臭水体排入湘江。曾经广受诟病的百亩湖、护潭河如今河畅、岸绿、景美,恢复了从前水清、鱼游、鹭飞的良好生态,成了城市中一抹青翠的“绿色走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