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碧水滔滔抒华章

2020年11月25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5年05月21日 星期四

“两堤彩屏收天色,一泓回澜碧如蓝。”

漫步湘江株洲河西风光带,“红动湘江”、“芳洲鹭影”等景次第映入眼帘,景景相连如一条株洲人文、历史与自然融汇闪灼放光的“生态廊道”,而与之辉映的河东风光带,沿江综合治理犹酣,“龙抬头”、“神农湾”等景精彩纷呈,如此的这般“城景交融、幽深秀丽”,真是赏心悦目。

在掩映于“芳洲鹭影”密林之中的“唐羽茗茶”落坐,从河东那边游玩过来的客人,向记者说起畅游之乐,兴犹未尽,而茶庄主人介绍今日株洲的大美蜕变,尤其自豪。

他说,这几年,株洲花了很大力气整饬湘江,接续开展“环保创模”等城市创建,甩掉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帽子,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去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大奖,今年跻身“全国文明城市”,成了越发令人心驰神往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提起2013年9月再次共赴荣光的时刻,株洲人激动不已——

湘江的保护和治理,被确定为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首次提出实施三个“三年行动计划”,确保“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株洲奋力激扬清波,奋起揭开“把湘江融入城市、让城市拥抱湘江”新的篇章,奋笔演绎“江水清、两岸绿、城乡美”的生态赞歌。

市委书记贺安杰告诉记者,打好史无前例的“湘江保卫战役”,在战略上与“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一起谋划,在战术上与产业振兴、县域崛起、城镇扩容提质、两型建设“四大攻坚战”一起推进,保护水生态,实现绿色化,推动株洲工业文明向着生态文明大步跨越。

“让母亲河长流、长清、长美……”市湘江保护和治理领导小组组长,市委副书记、市长毛腾飞,毫不犹豫担起“守护碧水滔滔,追逐清新梦想”的着力推动之责,捧读他“写给湘江的信”,犹如捧着一颗感恩母亲纯真的赤子之心:为她织缕生态锦绣,让她焕发年轻美丽!

“政府奋力”——打开绿色发展的壮美长卷

湘江北去,滔滔不绝。

穿过株洲境内,湘江干流约90公里,流经市区近28公里,汇集五百里洣水和三百里渌水两大支流,在南北两百公里的狭长区间,发育形成点多线长的湘江水系和临水而立的城镇群落。

据此,株洲推进“一号工程”,更把维护湘江流域的“蓝色命脉”,视为维护城市发展的“绿色脐带”!

株洲环保部门有关统计显示:2014年,境内湘江干流及其支流水质均保持国家三类标准,县级以上城市集中饮用水源达标率和市级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均达100%;未出现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34天,比上年多了20天,优居长株潭三市排名榜首。

就这,足以表明:实施第一个“行动计划”头两年,株洲市便取得了“重点堵住污染源头”的不错成绩!

多家中央新闻媒体报道称,今年农历大年初二,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独自骑自行车在长沙市沿湘江往北进行调查,沿途直观感受到湘江水质比较清澈。

而这,对于同处湘江流域下游却“高高在上”的株洲市来说,备感欣慰,深受鼓舞,其作为长株潭城市群湘江库区的“门脉”,可谓“一夫当关,不辱使命”,体现了“把污源堵在当地,将清水送达库区”的博大胸怀。

源治流清,共饮湘江!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说:“还一江清水,是关系湖南人民幸福生活和永续发展的大事。”

作为湘江保护治理总召集人,杜家毫省长以一种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气概号令全省:保护治理湘江,必须一以贯之、持续推进,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抓下去,一届政府一届政府地干下去。

省委书记和省长的重托,激起400万株洲儿女护卫母亲河的巨大豪情,生态文明的理念更深地融入在株洲的血液里和骨子里,绿色崛起的宏愿更好地体现在株洲的决策中与实践中。

保护治理湘江,株洲深谙“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五字诀”,念活“江水清、两岸绿、城乡美”绿色发展“三字经”,下好“上下协调联动、社会协力互动”聚精会神“一盘棋”,打好“重点片区、重点部位”全域治理“攻坚战”,迈入以绿色化为重要引领和检测价值的绿色清新全面小康“升级版”。

棋路笃定,破局前行。

根据全省“行动计划”推进“路线图”,即先堵源头、后治调并举、再巩固提高,株洲奋力突出“堵治并举,以堵为主”、“治调并重,建管结合”、“巩固提高,确保长效”三轮周期重点,坚定不移把湘江保护治理与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扩容提质、治土治水治气相结合,内涵更丰富,系统更综合,形成实事求是、务求实效的“株洲特色”推进创举,以此加快实现新常态下生态与发展、绿色与富裕共赢。

“株洲正极力打开湖南东大门,建设国家经济带上的两型社会试验区示范窗口和自主创新示范城市,绝对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坚守生态底线、严守蓝绿红线,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路子。”市委书记贺安杰的铮铮话语,传递了株洲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定决心,表达了株洲加快绿色崛起的鲜明态度。

建好湖南东大门,是株洲落实湖南发展“一带一部”战略定位的必然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是株洲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两个“必然选择”,必然有力托举株洲美好未来美丽发展。

2013年8月9日,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贺安杰描绘了“建设开放新株洲”发展蓝图,规划布局北部都市圈和南部沿岳汝高速经济走廊,构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现代城镇体系,形成经济繁荣、生态宜居、城乡一体的城镇群。

此后不久,“一号工程”启动,市长毛腾飞立    足传承水文明指出:在优化城镇规划布局上,严格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打开“山、水、人、城”相互交融的动人局面,真正把城镇放在大自然中,让居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情。

随之,株洲市绘制了一幅“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的绿色发展的壮美长卷,大力统筹推进株醴都市区与攸茶片区、炎陵片区,以及株炎、株醴城镇发展轴与长醴攸、衡攸萍、衡茶吉、郴炎吉城镇带,实现“一区两片、两轴四带”城乡一体化发展。

株洲市区“北联、南进、东拓”,以东部新城为株醴轴核心区打造大东部新区,以南部新城为湘江风光带核心区打造大湘江新区,构建“一轴一带”未来“大株洲”城区城镇群。

毛腾飞说,塑造“大美株洲”,坚持以水为源,贯彻“两型”要求,始终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以环境容量优化生产力布局,以环境标准优化产业升级,努力把水生态保护好、水环境治理好、水资源利用好,切实维护大自然对我们的永续供养能力,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

担当政治责任,加强生态保护。

株洲市强力推进“一号工程”,有序展开“行动计划”,全面“堵而治根”,将绿色化融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倒逼产业“从黑色向绿色、高碳向低碳、制造向创造”转型升级,推动城镇朝着“清流活、生态优、产业旺、百姓乐”目标扩容提质,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治理的“城乡一体化样板”。

 “三军奋起”——铸就人水和谐的民心工程

“湘江得治,人水和谐!”

“一号工程”是与发展和民生休戚相关的“民心工程”,实施长达九年之久的“行动计划”,以三年为一轮周期,堪称一场考验耐力的“持久战”。

而这种论持久战的必备耐力,株洲早已具备。

追溯到2005年,市委、市政府以“凤凰涅槃、断尾求生”的决心宣告:“宁可GDP少点,也要让群众生活得更美好!”

从此,株洲豪迈走上“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之路,当年成功摘掉头上戴了两度的“污染黑帽”。

如今,十年过去,环保创“国模”,株洲仍在接力以赴,尤其当下倚重湘江流域一体化保护治理的历史性战略抉择,自信这个目标离现实越来越近!

这十年以来,株洲加快发展坚持“生态为本、民生为重”,相继大举开展创园、创卫、创文、创森等等创建,创出了影响全国的“城市名片”。

去年,株洲荣膺“中国最佳营商环境十大城市”,标志城市魅力在国内外拥有知名的美誉度,意味城市环境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享有更多的收获感。

在屡屡取得瞩目的创建成果同时,株洲建立起了立足长远、颇具特色的创建体制机制,株洲市人民政府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机构不变,市创建办的牌子不变,有力整合相关部门职能,拧成团结奋进一股士气,确保各个时期创建目标实现。

由此,“株洲耐力”,可窥一豹。

如此,株洲发挥“创建优势”,聚力“一号工程”,开拓进取,永不懈怠。

把湘江的“保护”和“治理”两项工作,合二为一,成立由市长任组长,26个市直相关部门及9个县市区政府和云龙示范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湘江保护和治理领导小组,将市湘江办设在市创建办,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创建办主任出任市湘江办主任。

保护治理好湘江,必须固本强基。为此,专设湘江保护、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三个专项工作组,分别由市水务、环保、住建等局挂帅,各组组长由相关分管市级领导担任,副组长及办公室主任由各挂帅局“一把手”担任。

市湘江办主任郑剑说,这样“一龙治水”,“三军”奋起,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打破了过去“九龙治水”各行其是、自顾不暇的被动局面,真正把湘江保护治理提升到了市政府工作层面。

记者了解到,株洲市此举,在湘江流域8市中属首创。

而全市各县市区及云龙示范区也立即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制定了工作方案,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行“一把手”负总责,服从市湘江办的统一指挥调度,接受“三军”挂帅局组织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全力以赴攻坚克难,不打折扣完成任务。

作为“三军”统帅,市长毛腾飞表示,带着感情和责任,把群众利益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把湘江保护治理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明确县市区负主体责任,相关职能部门为责任部门,如果失职渎职,将严肃问责。

“不谋全局难谋一域,不谋万世难谋一时。”

株洲市精心编制了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库,项目总数895个,总投资101.1亿元,重点推进工业污染治理、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历史遗留污染治理和加强环境管理等,并率先完善了饮用水源环境保护规划及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综合整治等实施方案,拿出了具体监管考核办法。

保护和治理类项目各由市水务、环保两局牵头打“攻坚战”。

涉及其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由市住建局牵头打“穿插战”。

市湘江办超前介入,联系上下,协调左右,随时调动相关职能部门单位打“协同战”。

为更好地实时督战,株洲市开发了全省首个湘江保护治理数字化管理平台,对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在网站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做到“一周一反馈、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调度、半年一排名、年度总考核”。

一切,擘画出株洲治理保护湘江的壮志雄心!

“三军”集结,共同发力。

堵源头、控污染,严治理、重保护……坚持领导、政策、责任、考核“四个到位”。

远近结合,分类实施,逐步推进……在攻坚中克难,在克难中攻坚。

研究制定一套搬迁改造方案、规划建设一个“退城进园”工业园、建设一批污染治理项目、提升一个片区城市综合体规划、组建一个新的政府投融资平台……以“五个一”为抓手,着力在推进清水塘综合治理上求突破。

基本关停污染企业、拆除城区烟囱、解决城区段污水直排湘江问题,用3年时间,关停83家污染企业、取缔所有土法炼焦窑145座,拆除烟囱115根,取缔城区9个污水直排口,实现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达到国家一级A标……开展“三个基本行动”,着力在推进湘江治理上下功夫。

切实抓好水生态环境保护、河道综合整治、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着力在推进湘江保护上见实效。

着力推进,再着力,再推进……

源头管控实施“六个一批”工程:取缔关停一批违法企业、淘汰退出一批落后企业、停产治理一批污染严重企业、限期治理一批重点污染源、搬迁一批布局不合理企业、建设投入一批城市基础设施。

项目审批实行“六个一律”原则:凡有污染的项目,一律不得再建;凡未办理环保审批的在建项目,一律停建;凡未执行环保设施“三同时”的建设项目,一律停产补建环保设施;凡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一律予以淘汰;凡污染源排放未达标的企业,一律限期实现达标排放;凡逾期未完成污染物限期治理任务的,一律依法处以罚款,并责令停业或关闭。

铁条面前,凌厉势起。

先人一步,先行一步……株洲,始终走在湘江保护治理征途前列。

前年,株洲市完成湘江保护治理重点项目274个,最大的亮点,是该市水行政执法、河道管理等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去年,株洲市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项目达到439个,治理类409个,保护类30个,各超省计划任务26个和15个,在省政府年终考核中,名列保护类第一、治理类第三,综合排名第二,评为优胜单位,成为我省唯一跻身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城市,也是全国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城市和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

今年,是全省第一个“行动计划”收官之年,对株洲而言,也是实施“三个基本行动”的最后一年。

自我加压,乘势奋进,全年项目比原计划新增了84个,达到269个,相对头两年,数量虽然少了,难度却一点没少,再加进“四港”与河东综合治理、长沙航电枢纽关闸后尾库处理及清水塘攻坚等,愈加任重而道远。

“攻坚不畏难,指日可待遥。”

“把清水塘变‘清’当头等大事抓!”市长毛腾飞说,几年来,实施霞湾港等治理项目30多个,完成投资100多亿元,继91家涉重污染企业退出,去年投资50亿元的旗滨玻璃实现“绿色搬迁”,今年实质性启动株化等企业搬迁退出和前期工作,现在的清水塘基本实现“三废”达标排放和安全处置,湘江株洲段重金属含量连续8年未出现超标现象。

湘江株洲城区段在全省率先打造成“东方莱茵河”,市委、市政府意志更坚。

去年,河东综合治理列为“行动计划”的样板工程,定位升级比“河西风光带”更出彩,由市湘江集团投资开建,建成城区段长达十余公里的湘江文化旅游产业带。

以此“一带”,还将串起“一江四港、两岸八镇”风光,涵盖了从湘江株洲段最南端的株洲县挽洲岛到最北端的天元区古桑洲,于此株潭两市交界线,对接潭长“东方莱茵河”,还原母亲河“漫江碧透”的青春活力,吐露时代的锦绣芳华。

徜徉在今年“五一”小长假靓装开园的河东南段风光带,见市民们心情舒畅地交谈——

河堤防洪提高到了“百年一遇”,河水清澈,河面干净,两岸养眼的碧绿绵延,清风徐来,清香扑鼻;

城区烟囱仅留白石港临江1根,改建高120米以上的摩天轮,是观景休闲的好场所,株洲人幸福的日子跟着一起“转”,越转越快活;

白石港将建成“中国清溪川”,建宁港将再现“老株洲”全新版“清明上河图”,枫溪港将开发“彩翼坊”和“幸福岛”等生态宜居地,连以前“臭”名昭著了数十年的霞湾港,首尾各建清水下湖和清水上湖……

心声娓娓道来,饱含深情,充满期待……

好一幅布满“时空水岸”创意的湘江画卷,已然跃然伸展于“大株洲”沿江城镇,记者好像乘风畅游了一番,何等的人水和谐啊,令人心旷神怡,感叹此乐何极,美又何媲!

  “上下奋笔”——抒写生态文明的跨越赞歌

“清凌凌的水里,是蓝莹莹的天!”

最爱深水游泳的“白云”边歌边舞,照进明亮的碧水宝镜,仰望明净的蓝天长空,于“一江两水十面湖”里与鱼飞翔浅底,在“百河千库万方塘”岸与绿迎风摇摆……

这是株洲市一位自称“白云”的湘江卫士的“守望感言”,道出了株洲湘江水系的现状之优,表达着护卫母亲河的高远之志——亲历“湘江之治”,目睹“湘江之变”,守望“湘江之美”,岂容“湘江之殇”!

“白云”,姓“肖”,名“力扬”,年奔六十,实至名归,“力”护湘江,“扬”清激浊,成了株洲市“首届十大杰出环保志愿者”。2013年11月,全省发起“环保志愿者保护湘江绿色卫士行动”,他当选为株洲市保护湘江绿色卫士大队队长,更专注于碧水蓝天的守望。

“目前,株洲市设置绿色卫士守望点22个,其中市区14个、县市8个,分布在饮用水源取水口、重点企业排污口,以及湘江干流、洣渌支流的几个重要交界断面或入江口,做到定点定人、常态巡查。”在清水塘霞湾港守望点成功创建的省绿色卫士株洲标准化工作站,肖力扬向记者介绍说。

“湘江保护治理,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化精神,引领心灵绿色,构筑社会绿色,推动经济绿色,从而实现绿色发展。”4月23日,市长毛腾飞在市湘江办专题调度会上强调,只有政府、企业与公民形成治理保护合力,青山才会常在,清水才会长流,空气才会常新,美丽才能伴随株洲,幸福才能驻留人家。

毛腾飞市长一而再、再而三的呼吁,令株洲上下内化于心而又外化于行。

去年,毛腾飞考察炎陵县时,沿着洣水溯“源”查“堵”,见到“堤固、河畅、水清、景美”的如画水生态,高兴地勉励当地干部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炎陵”,坚持“守望相助”,抒写生态文明的跨越赞歌!

之于祖祖辈辈捧着“绿饭碗”吃饭的炎陵县人民而言,犹有体会:区别在于过去碗里装的是日渐见底的“木头财政”饭,如今日益堆起“生态文化”饭。

炎陵县委书记黄诗燕对记者说,坚持“守望相助”,就是既要守住“绿水青山”,保护生态,提升生态,又要望着“金山银山”,有希望、有梦想和有目标,不能越守越穷、越守越落后,只有守望相助,才能相得益彰。

坚持“守望相助”,炎陵这个株洲市的边远小县,发展态势并不差人一步,势如山青水绿起来,生机活力蓬勃,去年在全省全面小康推进工作三类县中排名第一。

走进洣水上游、河漠水畔的该县星光村,只见山环水绕的盆地,崛起恍若“世外桃源”般的现代农庄——河岸“星光菜园”、路边“郁郁长廊”、山上“香椿逸事”、山下“苗木花香”,满眼葱绿,诗情画意。

“星光菜园”的园主是村里返乡农民工,“香椿逸事”的老板来自台湾,他们说,冲着“炎陵绿”来发展,现在“湘江行动”让炎陵的“绿”浓之又浓,全县仅有的4家“五小”企业关闭或淘汰搬迁,乡村也有污水处理、集中供水设施,农业普遍推行测土配方施肥,还成立了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合作社,使土壤、水体、大气更保持得好,产业能不变成“绿金”!

“绿金”二字出口,着实令人震撼。

“绿”,撑向蓝天的美丽诗行!

“绿”,生态文明的生动写意!

“绿金”价比“黄金”更高,“绿金”胜过“黄金”宝贵!

湘江的保护和治理,牵来一江水的蓝色生态回归,更牵起一方人的绿色观念转变。

株洲市以绿色化的理念综合治理湘江,着力点落在资源节约、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力祛污染沉疴,力挽一江清水,以水养“绿”,以“绿”养水,奏响循环、绿色、低碳的最强音。

结合2012年开始的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株洲市大力推进封山育绿、植树造绿、湿地护绿、矿山复绿及河网湖岸添绿,推动“绿色崛起”。

时至去年,株洲市森林覆盖率增至62%,高出全省5个百分点,而水岸林木及城市水源地森林覆盖率均在85%以上,提前1年达到第一个“行动计划”省政府考核要求,“创森”也以3年时间成功夺得“国牌”,为“绿色湖南”写下最亮眼的篇章。

“水绿”两路并进,株洲市还建成攸县酒埠江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攸县地杰山庄、茶陵东阳湖两个省级水利风景区,形成一批库区型、风光带、人工湖、拦河坝、田园化、园林式水文旅游景区,如珠似玉,富丽多彩。

与东阳湖相连的茶陵“万樟园林”,以水土保持综合开发发轫,将十万亩荒山变成了荟萃珍贵树种和名贵花卉的连片绿洲。而今,公司正着力打造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建设国家5A旅游景区。

杜家毫省长来考察时,对如此钟情于“绿”的农民企业家刘祖治给予赞誉,鼓励他做强生态产业,带领农民强“绿”致富。

杜家毫指出,绿色化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工业化、城镇化要与环境容量相适应,农业现代化要与自然相和谐,保护治理湘江是一项系统工程,“堵源头”的最终目的,为了促进工业由重转“绿”、产业结构调“绿”、城镇提质壮“绿”、农业节水兴“绿”,只有整个生态系统“绿”起来,湘江才能得以水“绿”碧蓝。

湘江,生态的文化大河——入眼绿水青山,激荡哲思!

湘江,发展的黄金水道——过眼金山银山,动人心思!

横跨湘江两岸,承载“绿”蕴的“谷”,强势崛起今日株洲的发展版图,这就是“中国动力谷”!

它,聚集株洲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传统产业优势于一身的雄鹰,坚定以工业振兴推动产业振兴为己任,舒展发展与生态的双翼,奋飞在碧水蓝天间——

激情地守望美丽蝶变的湘江!

尽情地拥抱生态文明的春光!

(湖南日报记者 李文峰  通讯员 曾湘华 黄萍 唐铁牛 陶金花 张小季)

守护滔滔碧水  追逐清新梦想

——写给湘江的信

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 毛腾飞

湘江,我们的母亲河,淌过株洲9个县市区及云龙示范区,以博大的胸怀滋润着株洲1.21万平方公里土地,养育了400万株洲儿女。

湘江,我们的生命河,用奔腾不竭的浪花,见证了株洲的成长与辉煌。

然而,曾几何时,工业崛起的同时,也让母亲河吞污纳废,深受创伤,母亲河失去了昔日的风采。

湘江之水清兮,可以润吾土;湘江之水浊兮,何以对后人。

敢于担当的株洲人民,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强力推进湘江流域保护和治理。

两型社会建设的和乐,奏响还原自然的序曲,描绘一泓碧水的期盼……“关治”共举,冶遗留;“搬转”同步,调结构;“建管”并重,减污染;上下联动,城乡联动,企社联动,两岸烟囱根根轰然倒下,排污工厂悄然关闭,畜禽养殖场黯然退出,大批企业应运绿色崛起……

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

保护治理好湘江,任重而道远,必须坚持不懈,步步为营,久久为功。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若毁绿水青山,宁弃金山银山”。我们向着“江水清、两岸绿、城乡美”奋斗目标,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统筹推进,坚持将湘江保护治理与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提质改造、治土治水治气相结合,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铁的纪律,全力打好省委、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攻坚战。

突出抓好清水塘老工业区改造升级和“一江四港”综合整治“两个重点”,大力开展基本关停污染企业、基本拆除烟囱、基本解决污水直排湘江问题“三个基本行动”,做到领导、政策、责任、考核“四个到位”,全面实施三个“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让母亲河长流、长清、长美。

“两岸青山涤荡,一江清水飞扬。”

滔滔碧水、巍巍青山为证,我们决心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湘江流域沿线8市的协同努力下,放飞绿色希望,追逐清新梦想,一起描绘三湘四水的壮美蓝图,共同抒写热土潇湘的时代华章!

2013年秋日于株洲湘江之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