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洪李礼壹文红武王际兵
湘江南来,蜿蜒北去,在株洲穿境而过,干流全长89.86公里,孕育出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
走过迷惘和阵痛,400万株洲人,爱江情更切,护水敢担当。他们积极参与“湘江一号工程”,为自己、也为后代描绘着一幅“江水清、两岸绿、城乡美”的美好愿景。
治理重金属污染、强化源头管控;减少废气排放,重塑碧水蓝天;建设生态家园,提高幸福指数。株洲市大力推进“湘江一号工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强化环境治理,全面出击,确保湘江流域水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促使生态系统不断改善,努力让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奏响湘江水韵绿色乐章。
有关数据表明,株洲市与湘潭市交界处的马家河断面水质,2010年尚达不到三类标准,通过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现已年均值达到国家二类水质标准;湘江株洲段、流域内的洣水、渌江水质持续保持国家二类水质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13年的214天,提升到2014年的234天,时至今年12月20日,相比去年同期增加48天。
湘江沿岸——
网箱尽收猪圈尽拆
株洲是一个产粮大市,畜禽养殖业有传统。受观念和条件的掣肘,在株洲农村,畜禽养殖企业大都采用畜禽便粪直排湘江干流和支流,严重污染了湘江的水质。省政府“湘江保护和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剑指畜禽养殖企业,要求湘江干流两岸一公里范围内畜禽养殖场全部关闭。
在省政府开出的1351个退出清单中,株洲占了近三分之一,达461家,难度可想而知。株洲市环保局迎难而上,制定出严谨的实施方案。2013年,将市区“一江四港”(即湘江,枫溪港、建宁港、白石港、霞湾港)干流及其支流200米范围内的189家养殖场,作为第一批关闭、搬迁对象。2014年,关闭退出工作扩大到湘江沿岸一公里范围,272家畜禽养殖场,在去年底全部关闭,仅株洲县就关闭退出了104家,取缔网箱养殖110口、3124平方米。
株洲市环保局生态保护科与科技科科长卢建新,是畜禽养殖关闭退出工作的一员干将。两年来,为确保“一号工程”的落实,他和科里的同事,走访养殖户,苦口婆心地宣讲湘江保护的重要意义,听取养殖户的诉求,帮助他们转型。养殖场臭气熏天,卢新建也顾不上这些,奔走在畜禽养殖场和市环保局,局里的同事特意给他取了一个“猪科长”的绰号,调侃中充满敬重。
政策到位,感情到位,补偿到位,株洲在全省最先启动,最早告捷。株洲市环保局一战成名。
干流支流——
重金属治理不留空白
铅、汞、镉、铬、砷……重金属污染是湘江治理和保护绕不过的一道坎。在株洲,不独湘江干流,就连茶陵、攸县、醴陵等偏远的乡镇,淘金冶炼,也是盛极一时,处处冒烟,严重威胁着湘江的水质。
市环保局的执法人员回忆说,株洲近郊的群丰镇,曾出现大片农作物一夜枯萎的环境污染事件。追查源头,原来是“经仕铅业”的废气废烟废水所致。在利益驱动下,这个企业长期以最原始的手法、最落后的工艺生产粗铅。200多人的企业,一年的产值高达1亿多元。企业虽几次进行改造,还是无法达标。市环保局重拳出击,让“经仕铅业”彻底关门。
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毛腾飞多次强调,实施省政府“一号工程”、保护湘江母亲河,是推动株洲产业升级、提升城市发展品质的重大举措。
株洲以抓铁有印、踏石留痕的意志和决心,按照国家、省政府对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总体部署,紧扣清水塘工业区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和市域涉重金属产业结构调整两个重点,全力推进大气、水、土壤等方面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先后关闭涉重企业130多家。同时,投入资金34.22亿元,实施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67个。
湘江流域重金属的治理效果显见,到去年底,株洲铅、汞、镉、铬、砷等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分别削减25.41%、38.67%、40.93%、86.64%、54.35%,均超出国家计划减排目标15%以上。
株洲市环保局的负责人称,正在实施到位67个项目,已有59个项目完成建设,其余8个项目稳步推进,有望在年底前全部完成。这些项目实施后,株洲将再度削减重金属污染物排放10.45吨。
老工业区——
“绿色搬迁”有序进行
来到株洲清水塘工业区,我们明显感到这里多了几分宁静,少了几分喧嚣;多了几分清爽,少了几分担心。
继中盐株化集团公司产能基本关停之后,日前,株洲冶炼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启动搬迁,来自北京冶炼研究总院的专家、学者,忙着编制环评和方案。
闻名遐迩的清水塘工业区,曾聚集着172家企业,其中央企3家,省属企业1家,规模以上企业40家,企业以金属冶炼、化工为主打,废气、废水、废渣长期直排。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株洲开始全面启动清水塘工业区的循环经济。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实施3年以来,株洲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先后关停、搬迁清水塘工业区企业81家,其中涉重金属污染企业27家。
宁可牺牲真金白银,也要留住绿水青山。几个数字也许能够见证株洲的力度。2013年和2007年比,清水塘工业区的工业总产值从260亿元,降至227亿元;税收从15亿元,降至2.1亿元。立足长远,敢于舍弃,株洲的步子不曾动摇。
我们从株洲市环保局获悉,为了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的搬迁改造,株洲已成立了由市委书记贺安杰任政委、市长毛腾飞任指挥长的指挥部;一批重大政策出台,锁定了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节点等。
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就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提出了“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明确要求,株洲市抓住清水塘被列为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重大机遇,致力将搬迁改造作为株洲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代表性工程。
根据清水塘老工业基地绿色搬迁实施方案,坚持“综合施策、系统治理、协同推进”原则,努力在2018年前基本完成清水塘老工业区企业搬迁,力争到2022年改造成为“产业转型的样板、生态新城的典范和两型社会的名片”。
未来,清水塘将崛起成为一个新业态聚集的生态城区。
科技给力——
“数字环保”屡建功勋
“数字环保”是株洲市环保局的一个利器,是环境保护从“人防”到“技防”的成功实践。
株洲市投入4100万元,建设“数字监控”体系,对全市重点污染企业和区域以及湘江株洲段4个监测断面、3个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进行全天候视频监控在线监测,布控了16个监控点位对湘江株洲主城区段10公里范围内所有船只违法行为进行实时监控管理。
走进株洲市环保局环保指挥中心,偌大的电子屏幕上,轻点鼠标,即可弹出多个端口的画面。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曾祥元向我们介绍,数字环保系统神通广大,集成了39家废水自动监测数据、22家废气自动监测数据、9家污水处理厂排口监控视频、25套企业污水排口监控视频、4套烟气排放口的高空远距离监控视频等……可以说,只要废气废水一露头,系统便会自动报警。
2014年6月5日,霞湾港水质出现波动,时而偏酸性,时而偏碱性,系统迅速捕捉到异常,立刻报警。株洲市环保局的负责人在第一时间收到报警信息后,马上通知环保执法人员赶到现场,经现场取证,违规企业受到严厉的处罚,有效震慑了污染企业的不法行为。
据了解,一旦污染事件发生,“数字环保”从报警、调度到现场抽样、处置,市区范围基本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
“全省第一”、“全国一流”,株洲市环保局“数字环保”名不虚传,在湘江保护和治理的“三年行动”中屡建功勋。
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株洲环境治理奏响湘江水韵绿色乐章,那么的互促共进,多么的相得益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