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云飞 通讯员 雷越毅 杨治军 黄萍
穿行于益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寻不到乌黑的烟囱,见不到浑浊的废水,听不到轰鸣的机器声。映入眼帘的是葱茏的树木、整洁的厂区和智能化的生产车间。所到之处,我们感受到,绿色工业在益阳已悄然崛起,新型工业化成为后发赶超的强力引擎。
近两年来,益阳市强化节能减排,推进产业转型,着力打造绿色工业。2009年,该市万元GDP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16.8%,完成“十一五”节能总目标的82.18%;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50.67%,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减排方面,2009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提前一年动态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化学需氧量排放完成“十一五”削减目标的84.2%。
工业的蜕变使益阳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局部得到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内,资江干流达到3类良好水质,南洞庭湖水质由5类达到3类。
与此同时,该市工业发展速度加快,效益提升。今年1至7月, 规模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5.1%和25.2%。
绿色益阳 全民共识
从传统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迈进,益阳在品味甜蜜的同时,也尝到了苦涩。资源消耗过大、环境遭到污染,困扰着益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面对严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益阳的决策者认识到,益阳要实现后发赶超、科学跨越,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实际出发,确定切实可行的战略思路。 为此,市委、市政府几届领导班子不懈探索,为益阳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上半年,新任市委书记马勇、时任代市长胡衡华等市级领导深入基层和企业调查研究,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全市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听民意、集民智、促发展”征求意见活动。
全市上下形成共识:益阳应该立足本地的资源环境优势,建设“绿色益阳”, 对接长株潭“两型”试验区,加快后发赶超的步伐。
谋定而后动。2008年7月22日,在市委、市政府召开的“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绿色益阳暨全市节能减排工作座谈会”上,马勇提出,益阳总的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力争通过5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绿色益阳的目标,为益阳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即,《建设绿色益阳行动纲要(草案)》向全市公示,市民踊跃建言献策,市委全会最后审议通过。9月30日,益阳市正式印发了《建设绿色益阳行动纲要》,明确提出动员全社会力量,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生态,倡导绿色生活,抓好节能减排,实现绿色文明。
“绿色益阳”的战略定位是:重要的环省会中心城市、新型工业化城市、宜居山水生态文化旅游城市。
无论是“绿色益阳”建设还是新型城市的崛起,绿色工业无疑是最有力的支撑。于是, 从雪峰余脉到洞庭之滨,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工业转型, 成为推动益阳科学跨越的强音。
铁腕治污 “黑色”禁入
益阳地处洞庭腹地、资水尾闾,环境十分敏感,节能减排的任务尤为艰巨。
面临压力,益阳知难而进。 在2009年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国际合作高层论坛上,益阳市加入了联合国“全球契约”,承诺履行社会责任,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绿色工业城,打造绿色经济。
一诺千金。益阳视环境保护为“绿色高压线”,层层建立环保目标考核体系,严格实行环保工作一票否决制。市、区(县、市)两级成立了规划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委员会,坚持环境影响评估第一审批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禁止新上高耗能、高污染等“黑色”项目,精选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项目,从源头上把好环保关。近两年来,共否决不符合环评审批要求的项目100多个,引进循环经济类企业150多家,形成循环经济产业带、产业园区10多个。
与此同时,铁腕治污。全市集中关停整治小造纸、小苎麻、小冶炼、小水泥企业500多家。为减少生产企业污染物排放,近两年还投入4.2亿元,建成“三废”处理设施、在线监控设施100多台(套),一年新增工业废水达标量1500万吨、工业废气达标量49亿立方米、固体废物处理量6800吨;实施“严格执行水污染物(COD)新的排放标准、推广风光互补等节能型路灯、启动城市污水处理三年行动纲要”等6大先导工程。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90%以上。
益阳还坚持走“控制资源、规模生产、深度加工、做大产业”的路子,拿出优质资源、优良资产引进战略投资者,实行资源规模化开发和产品精深加工。例如益阳80%以上的优质矿产资源集中到了中冶、西部矿业、五矿、辰州矿业等大公司手中,生产由污染型转向环保型,产品由初加工转向精深加工。
新兴产业 借势发力
夜幕下,漫步在益阳市城郊的周立波故居——山乡巨变第一村,只见沥青路边融风能和光能于一体的路灯熠熠生辉,远看像一串串闪亮的珍珠。这是真正的清洁能源产品,它只需在电灯杆上装一台发电风车和一块太阳能电池帆板,就能利用取之不竭的风力和太阳能创造光明,实现了零电费、零排放。
这种新路灯出自益阳高新区内的中科恒源风电产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致力于研发、生产全永磁悬浮风力发电机组及风光互补集成离网型供电系统,成为益阳新能源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为加快“绿色工业”发展,益阳市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和上市公司36家,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5大高新技术产业。在一批创新型企业引领下,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利税比上年分别增长37.9%、39.3%、61.8%,增幅均居全省前列。“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湖南省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花落益阳,益阳高新区被纳入省“千亿园区”发展目标。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打造新型能源基地,是益阳绿色工业中的得意之笔。现在的益阳,风力发电、生物质能源发电、多晶硅太阳能电池、风光互补发电交相辉映,桃花江核电站还有望成为全国内陆第一个核电站。至2013年,益阳将力争全市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57万千瓦,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以上,光伏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加上已有的火电和有望建成的核电站,届时,益阳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000万千瓦。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同样可圈可点。近两年来,全市食品、建材、冶炼、纺织等行业整合资源的同时,投入技改和环保治理资金100多亿元,一批企业产能升级、环保达标。食品工业风生水起,年产值突破100亿,涌现了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中华老字号、湖南名牌产品,口口香米、陈克明面、安化黑茶、大通湖闸蟹、益华鱼片、辣妹子食品、亿昌麻香糕等绿色食品品牌享誉全国。建材业也逐步转型,前不久,坐落在桃江的东方水泥公司一条投资7亿元、日产熟料5000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点火成功,与之配套的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同时启动,一年可节约标准煤2.3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近6万吨。
今日益阳,新型工业化的大门已经打开,正朝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提速的目标迈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