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伟锋
几场春雨,千里湘江潮平岸阔。
站立橘子洲头,两岸秀色倒映江心,一江碧水欢快前行。
这水,见证着一场新的深刻变革:4年前,长株潭城市群被批准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探路;如今,这条“两型”之路,已快速延伸到芙蓉国里的每一个角落,两型社会建设的画笔在三湘大地豪迈挥洒。
这水,承载着湖南追逐“东方莱茵河”的梦想:这条曾是全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流,在实施“碧水湘江千里行动”、全流域综合治理、高污染企业“关停并转”等一系列举措后,“漫江碧透”呼之欲出。
产业革新,撬动生产方式之变
江水由浊而清,变化在水里,动作在岸上。
“湘潭电化已开始将生产基地外迁,竹埠港将尽快从污染严重的第二产业中全身而退,周边的26家企业将在2013年底完成全部搬迁。”4月6日,湘潭市环保局局长陈铁平站在竹埠港工业区的渣场填埋场上,向省人大常委会湘江流域综合治理专题调研组汇报。竹埠港工业区污染治理,已由省政府挂牌督办。
半个多月前的3月20日,离竹埠港不远的湘钢,举行了一个特殊的“告别”仪式:在湘江之滨燃烧了16年、为企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3座老式石灰窑,开始整体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引进意大利先进技术建起的新窑。今后这里的粉尘排放,仅为国家规定值的1/10。湘钢,这个全球最大的宽厚板生产企业,近几年环保投入超过50亿元,2010年获批工信部“两型企业”试点企业。
而与湘钢相邻只有几十公里、全国知名的老工业基地——株洲清水塘,其污染源有望彻底根除:今年全国两会上,湖南代表团以全团名义向全国人大提交建议,将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外迁。
此前,这一地区关停或搬迁了200多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正大规模展开,一场标志性的产业革新在这里上演。
逆江而上,为减少湘江污染的产业革新之举次第推开。
地处“世界铅都”水口山的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与长沙矿冶研究院等科研单位组成产学研联盟,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研究攻关,并取得实质效果:贵金属回收率大幅提升,废水实现零排放;该公司投资兴建的20万吨金铜综合回收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向前推进。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将是企业目前的4倍。“这既有利于淘汰、整合周边落后产能,又不影响当地财政收入”。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相关负责人对上此项目充满期待。
有色矿产丰富的郴州,引进中国五矿集团等战略投资者,大手笔开展资源整合和精深加工,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
湘中娄底冷水江,将原有96家涉锑企业,整合为9家冶炼、4家采选企业,规模发展中掘金。
关、停、并、转,一连串产业革新的组合拳,在湘江两岸频频出击。自2008年来,上千家高污染企业在湘江流域彻底消失。目前,湘江沿岸重点污染企业大部分得到妥善处理,大部分工业污染源得以消除。
根据省政府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省有色产业深加工产值占整个行业的比重,将从目前的25%增加到50%以上。这对湘江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湘江流域风生水起,成为湖南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南车时代、湘电风机、中电48所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崛起于湘江两岸;一批“两型”企业、“两型”产业、“两型”园区相继在湘江沿线布点、聚集、蓄势。
湘江沿线产业革新,推动全省工业质的飞跃。2011年,全省规模工业中的高加工度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28.8%和32.4%;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这一升一降之间,是“两型”探索的生动实践,更是发展方式的根本改变。
区域联动,破解多头治江之困
千里湘江在湖南境内流经8市,有大小支流1300多条,流域面积9.46万平方公里。如此宏大的场面,湘江治理这场攻坚战该如何统筹?
2011年11月,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周强响亮提出,湘江治理要实行全流域、全方位、多功能综合整治,建设美丽繁荣的湘江生态经济带。
这一年,省长徐守盛3次主持省政府专题会议,研究湘江流域污染治理,并出任“湖南省重金属污染和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委员会”主任,统筹湘江综合治理。
此前的2008年,为破解上下游城市“利益独立”和“产权不清”带来的环保困惑,湘江流域8市市长曾向省长递交湘江污染治理责任状。从那时起,湘江污染整治进入多部门配合、沿江8市同防同治的新时期。
2010年,地处湘江上游的衡山县,好不容易迎来一群浙江老板来此投资。但环保部门对浙江客商的投资项目提出了环境风险警告。
面对这个即将到手的招商引资项目,是要,还是不要?衡山决策者认为,这些项目会造成湘江污染,尤其会对下游株洲、湘潭、长沙造成影响,坚决不能要!
如今,上游城市对进入下游的水质安全负责,已成为一条刚性的措施。
区域联动,因利益所在,难免有地方不情愿。
2010年,湘江上游的耒阳市,多家污染企业违法排污,但当地政府处置不力。当年6月,省环保厅对当地实施“区域限批”:除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外,其他所有建设项目一律停止环境审批。此招一出,立竿见影,耒阳市立马取缔和淘汰了当地46个污染企业。
“环境整治,治乱必须用重典!”省环保厅厅长蒋益民话语中透着坚毅。
湘江全流域的综合整治,更是进入国家视野。
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这是迄今为止,全国第一个由国务院批复的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方案。湘江由此被纳入国家大江大河整治规划,目标直指“重金属污染”这一祸首。
该方案涉及湘江流域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郴州、娄底、岳阳、永州,明确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衡阳水口山、郴州三十六湾、娄底锡矿山、长沙七宝山、岳阳原桃林铅锌矿7大重点区域,提出民生应急保障、工业污染源控制、历史遗留污染治理3大重点任务。规划项目927个,总投资595亿元,力求通过5至10年时间,基本解决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问题,使湘江成为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典范。
2011年8月,湘江流域重金属综合治理首个项目在株洲清水塘启动。随后,长沙、湘潭、衡阳、郴州、娄底等地重金属治理项目相继开工。
目前,湘江流域已淘汰退出366家涉重金属企业,启动了70多个治理项目。年内,郴州还将取缔和关闭388家涉重金属污染企业,为湘江综合治理再添一把力。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湘江流域将淘汰关闭、整合涉重金属企业1000余家,计划完成涉重金属治理项目1500多个。
为使湘江流域综合治理更有保障,我省正在加紧制订出台《湘江保护条例》,从法律层面硬性约束湘江流域的综合保护与管理。
省发改委主任胡衡华介绍,为全面统筹湘江流域综合治理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省发改委已启动湘江流域科学发展总体规划编制。按照空间优化、综合开发、标本兼治、城乡协同、山水联动的基本原则,对湘江流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建设富裕湘江、生态湘江与文化湘江。
城乡同治,填补水污染治理之缺
湘江治理,不能仅盯着工业污染。
城市生活污水、农村面源污染,同样对湘江伤得很深。
据概算,2005年湘江流域排放生活污水9.19亿吨,占全省的 68.97%。其中,城市生活污水是湘江有机污染负荷逐年提高的主要原因;农村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也造成部分河段严重污染。控制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和农村面源污染,成为保护湘江不能回避的选择。
2008年,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3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如今,湘江流域设市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已实现全覆盖,所有污水达标排放。
在此基础上,长沙今年将完成湘江长沙段主城区内全截污工程,无论生活污水还是城区地表水,全部收集处理,经无害化处理后达标排放;2014年前将完成主城区内浏阳河、圭塘河、捞刀河、靳江河、龙王港等河段的全截污工程。
在湘江流域的广大农村,环保实践也日渐兴起。
走进攸县新市镇新联村,红瓦白墙的民居掩映在果树林中,一条整洁的村道穿村而过。视线所及,没有一片白色垃圾。空气中,除了泥土的芬芳,闻不到农村常有的牲畜粪便的气味。村民说,这里的变化得益于一场“垃圾革命”。
自2008年开始,攸县开展环境城乡同治,由政府出资为全县农户配备垃圾桶或垃圾池,引导村民对垃圾分类,组织人员定期回收,集中运到垃圾处理场处理。如今,该县城乡环境治理已从自上而下的要求,变为群众自觉自发的行动。农村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日处理,实现了“小投入、大效益”。
长沙县果园镇古楼新村,家家户户门前有垃圾箱,村里的保洁员挨家挨户回收村民家分好类的塑料、玻璃和纸张,部分城市推行多年都收效甚微的垃圾分类制度,在这里持久进行。长沙县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样板。
2010年,国家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我省被列为全国8个试点省份之一,重点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
2010年至2011年,湘江流域共安排43个农村环境整村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受益人口107万人。通过整治,这些示范村总体实现“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目标。
城区干净,乡村整洁,湘江清澈。
据监测,2011年,湘江40个省控水质监测断面中,一至三类水质断面占87.5%,比2007年提高5个百分点;干流镉、砷浓度分别比2007年下降19%、45.2%。
4年多的“两型”建设,湘江两岸气象万千:长株潭3市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长沙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株洲由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蝶变为生态宜居城市;湘潭跻身国家园林城市;衡阳列入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
至美湘江,思变,谋变,亦在嬗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