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幸福之歌绕咸嘉

2020年11月24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1年09月02日 星期五

文/ 陶小爱 夏 亮 

8月12日清晨,咸嘉新村广场上,居民或扇或剑、翩翩起舞,怡然自得。伴着广场欢乐的鼓点,偌大的咸嘉湖街道从睡意中醒来,呈现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

这里,是银杏荫街、杨柳依依的美丽街道;这里,是商贾云集、产业崛起的活力街道;这里,更是生活和乐、干群连心的幸福街道。

盛夏,且让我们走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长沙市岳麓区咸嘉湖街道,按图索骥,探寻基层组织开展群众工作、收获幸福的足迹。

安心,谱就幸福歌词

十多年前,不到2000人的河西咸嘉村还戴着“特困村”的帽子:大多数村民们靠远走他乡打工谋生,村办小学破败不堪,村子欠下数十万元外债……

1995年,“再造一个大长沙”的建设步伐唤醒了沉睡的河西。地处长沙市城郊结合部的地理优势让咸嘉村迎来了命运的转机:咸嘉人洗脚上岸,农民变市民。

由此,全省首个“留地集中安置、综合开发建设”模式的咸嘉新村在湘江西岸诞生。200亩安置房用地里,一排排拆迁安置楼崛起;拆迁划拨给咸嘉新村的470亩集体经济用地中,由咸嘉湖街道牵头统建的商品房,让拆迁户摇身变股民,有了源源不断的“生财之道”。每人每月300元的股金分红让群众有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可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不止于此! 

“装修垃圾处理不及时。”“楼下餐饮店油烟扰民……”咸嘉湖街道一本本厚厚的民情台账,记载着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点滴追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咸嘉湖街道迅速壮大,由咸嘉新村社区发展至6个社区,由单一的农民安置区变身为融高档商业、商品房小区、机关单位等于一体的综合型小区,辖区人口近5万人。为充分了解社情民意,街道党员“走亲访友”、设立党员联络站,将群众诉求、解决、反馈情况一一登记入册。目前,街道共搜集群众意见和建议1278条,整理民情台账752项,绝大部分得到了满意解决。

在咸嘉新村社区居委会,2层欧式小洋楼有十余间房,但除了一间是办公室外,其他全是社区服务室。连社区党总支书记与主任共用的办公室,两年前也改成了“民情调解室”,成为群众纠纷、矛盾的“终点站”。现在社区党总支书记刘焕鑫、居委会主任徐灵芝除了穿梭在各个服务室“游击办公”之外,80%的时间都在社区居民家中走访办公!

多样的干群交流平台,让群众工作者对群众“想什么、盼什么”了如指掌,迈出了走向幸福咸嘉的第一步;随后,咸嘉湖街道将群众“忧什么、乐什么”时刻挂在心头、落在实处,实施一系列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工程、乐民工程,让幸福咸嘉之梦,有了化作现实的安心阶梯。

两年前,咸嘉花园小区的安置户居民们一边瞅着液化气价格蹭蹭上涨,一边要忍受上下爬楼搬运笨重煤气罐之苦,怨言颇多。“要是能用上管道燃气就好了!”居民们吐露的心声,街道干部们记在了心头。是的,便宜、方便的管道天然气能让群众为难的问题迎刃而解。可是,要请燃气公司来架设管道,平均每户需要花费2000多元,居民们承受不起!街道班子成员带领着工作人员,四处奔波、多方筹措了170余万元,为472户安置户免费开通了天然气。入户的燃气管道不仅帮群众省了上下搬运之辛苦,节能廉价的天然气还让每个家庭每年节省数百元花销!街道的工作做到了居民们的心坎上,他们喜滋滋地称赞这天然气是“暖心气”!

劳有所得是民生之本,为让居民有一个安定的岗位,咸嘉湖街道开展“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招聘周”、“一对一跟踪帮扶”、“零就业家庭专项援助”等活动,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就业援助高潮。

8月9日,刘女士在教师村的公告栏看到了让她心花怒放的消息:白鹤咀社区要办某企业的专场招聘会了!赋闲在家的刘女士在离家不过10分钟路程的企业,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

在咸嘉湖街道,家门口的招聘会屡见不鲜。7月份,街道精心挑选近70家企业、2000多个岗位,组织“真情相约 温暖你我”招聘会。原定早上8点开始的招聘会,不到7点半就迎来络绎不绝的应聘者。曾在白鹤咀社区登记了就业需求的20位居民应约而来,半天之内,便有13人得到了工作岗位!

每年多达4场招聘会、每年投入30万元开展就业培训……咸嘉湖街道将“乐业”当成工作重头戏。失地农民多,是咸嘉街道的特殊街情,也催发了街道创新群众工作方式的热情与智慧。看准失地农民劳动技能低、市场竞争力弱的特点,街道探索创造出“三有一无”就业模式,即心中有数、手中有技、就业有门、服务无忧。据统计,咸嘉湖街道每年免费培训失地农民、下岗职工达200人,输送对外务工人员近400人,就近吸纳人员300余人,就业率达到98%以上。去年,咸嘉新村社区荣获“全国充分就业示范社区”称号。

为缓解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街道支持建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了“防、治、保、健、康和计生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就医环境,打造了15分钟医疗圈。并联合湘雅三医院,为特困群众免费体检,最多的一年达到了3750人次,发放大病医疗救助款达68万余元。街道率先成立的残疾人康复中心,购买价值数万元的康复器械,确保了贫困残疾人病有所医、有效康复。

街道每年投资60万元以上用于奖励“零发案”竞赛活动先进社区(单位),引导党员组建义务巡逻队担任平安志愿者。辖区内社区与物业公司、院落与楼栋都列为综治考核单位,全纳入“零发案”竞赛行列,实行“零发案”竞赛月排名、月通报。通过竞赛,辖区发案率显著下降,公众满意度大幅度提高。

这里安居乐业,这里老有所养,这里环境安全,如同一句句朴实无华的歌词,谱写出咸嘉群众安心生活之歌。

 尊严,拨响幸福和弦

十年前,一进街道办事处大门,大家都会被一个躺在地上又哭又闹的人吓了一跳,这个人吃喝拉撒全在办事处,外人乍一看,以为他是个“疯子”。刚刚调任咸嘉、学医出身的曾高杰看着这个旁人眼中的“疯子”,心生疑惑。虽然这人衣衫褴褛、大喊大叫,但并不是有病的样子。

一张椅子、一杯茶,他将人请进了办公室。细细询问,原来这是原咸嘉村的农民张某。拆迁补偿时,张某拿不出具备法律效力的田亩折子,按照当时政策规定,他无法获得相应的补偿。拆迁政策是板上钉钉,可这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想不通,这是自己耕种几十年的田地,可怎么就不被承认、拿不到补偿?于是,他将一腔怨气全撒在街道,让街道办事处终日不得安宁。放下尊严做“疯子”,是他的无奈之举!

一边是一根尺子量到底的政策,一边是张某一家老小没有生活来源。初来乍到的曾高杰,办事处主任的凳子还没坐热就碰上了这桩棘手的事!面对被逼上梁山的张某,形势政策的大道理不顶用,他需要的是一种有人为他争取的态度!和街道其他班子成员商量后,大家决定一步步帮他逃离困境、重拾尊严走回生活正轨。

介绍他老实巴交的儿子到物业公司当水电工,帮他病中的老母亲申请医疗救助,曾高杰还从自己兜里拿出1000元,以“无限期、无利息”的形式“借”给张某,让他在郊外寻找一块菜地自主创业当小老板;街道干部纷纷以高出市场收购价的价格购买他无公害的蔬菜……

谁能想到,昔日人们眼中的“疯子”, 2008年竟然走上了咸嘉湖街道的颁奖舞台,在600多人的见证下,获得“自主创业先进个人”的水晶杯,获得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荣誉,第一笔奖金;2009年,他再次登台领取“自主创业标兵”奖杯与800元奖金。荣誉级别不高、奖金也不多,却让张某收获了做人的尊严!

买了自行车,买了手机,创业的张福根尽管离致富还有很远,但街道的伸手相扶,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让他走上自食其力之路,让他的勤劳有了用武之地,让那个十年前的“疯子”重拾正常、尊严的生活。

现在的张某,仍然爱戴着破旧的迷彩帽、裤腿上总是裹满泥巴,对于生活的变化,他也没有发表太多华丽的感慨。可是,不管是骑着自行车出入咸嘉新村,还是在地头挥锄种菜,他的脸上始终荡漾着充满幸福的笑容。

“幸福有千万种图景,是失业者有工作、饥饿者有面包,是个人生活最高期望得到满足。”在街道干部心中,关于幸福的理解是那么的真切而朴实,而这种理解恰能解读张某的笑容:幸福,便是找回失去的尊严,便是回归正常的生活。

幸福是有尊严,幸福是可以正常生活。也正缘于对幸福的理解,街道干部不惧危言恐吓,让咸嘉村最后一个拆迁户刘某一家终于得到了他应得的房子;还有历经一夜苦劝,让润泽园社区的钉子户刘某一家11口人,在拆迁执法启动的一刹那,放弃点火自焚之举……

今年6月,咸嘉湖街道迎来岳麓区试点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消息传来,群众额手相庆。可是,怎样的改造才是“将好事办好”?善于和群众打交道的“小巷总理们”不约而同地想出了答案:尊重群众的需求!很快,一次次居民代表、楼栋长会议接踵而至,一批批干部兵分几路入户走访,一场尊重群众诉求的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迅速铺开。拆除违章建筑、关停“五小”门店、修补建筑外墙等“规定性”动作完成了,新建社区公园、打造浮雕文化墙等居民群众的需求也全部得到满足。在白鹤咀教师村小区,为不让抽油烟机漏油脂将外墙弄成“大花脸”,工程指挥部决定免费为居民安装接油器,试装时,有居民反映接油效果不理想,区委副书记、整治工程指挥长刘汇带队奔赴大街小巷觅良方;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主任凡素琼7次来到群众家中炒菜体验,不断修改设计方案,直至所有居民都满意……

街道的重大决定、重要举措,都要提前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征询群众意见;干部年终绩效考核中,“民评官”的分数是重要依据;繁重琐碎的日常工作中,群众的每一句批评,都是街道完善服务质量的最大鞭策,这些让普通群众拥有话语权的举措,也让咸嘉湖街道工作顺利推进有了“加速器”。“因为你干得怎么样,老百姓心里有一杆秤。”街道干部深有感触地说。

与华西村、沿海“亿万富翁”村相比,咸嘉湖街道的居民并不富裕。他们中甚至仍有不少人,一家几口挤在50平方米的房子里,但是这里怨言很少、笑容很多。因为每一个人都能有尊严地活着,每一个需求都能得到尊重与认可,如同优美的伴奏在他们的生活中响起,为幸福增色。

温情,牵引幸福旋律

去年年底的一天,医院一纸通知,让咸嘉花园11栋内的一位母亲声泪俱下。她年仅25岁的儿子罗进,已被确诊为尿毒症!此时的罗进,无力地躺在病床上,脸如纸灰。要换肾,罗进的父亲毫不迟疑挺身而出,可是高达15万元的手术费,却令这个父亲无奈地垂下头去。

年轻的生命正被巨大的疼痛与巨额的医疗费压得喘不过气来,咸嘉湖街道捕捉到了生命的呼救声。一个春天的早晨,咸嘉新村社区每个楼苑的出入口处,都摆上了一只格外显眼的红色爱心箱。一百元、五十元……进进出出的居民们在街道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将一笔笔爱心款送到罗进的手中,搭建起一条熠熠闪光的生命通道。

陷入绝境的生命被挽回,顺利进行手术的罗进正在逐渐康复,但爱心和温情并未就此止步。因为在咸嘉湖街道,温情无时无刻不在心手相传。

今年3月8日,一场特别的表彰大会在咸嘉湖街道举行。石玉华虽年过半百,却几十年如一日,为卧病在床的婆婆喂饭、喂药、按摩、擦拭身体,被街坊邻居誉为“孝顺媳妇”;黄金华的丈夫患病,她14年不离不弃,用柔弱的身躯为家庭撑起一片蓝天……“女性,让咸嘉更精彩”的评选表彰大会,一个个孝老爱亲的温情故事温暖咸嘉。

而这种血浓于水的温情,早已跨越家庭。2005年,咸嘉湖街道及下属社区相继成立“雷锋超市”。“雷锋超市”内,金健大米、金龙鱼油、崭新的棉被和鞋袜等生活必需品整齐叠放、一应俱全。辖区内的“三无”人员和“五保户”,每月可到“雷锋超市”内领取价值200元的生活物资,其他困难家庭每月可领取价值50—100元的物资。

为保证“雷锋超市”长效运转,咸嘉湖街道成立“道德银行”,广大居民纷纷以捐钱捐物捐公益活动的形式存储爱心。邻里群众星星点点的爱心在“道德银行”汇成一股暖流,为“雷锋超市”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道德银行”、“雷锋超市”成为辖区内特困群体存取不尽的爱心“金库”。

70多岁的咸嘉花园居民段某,妻子患有精神障碍症,唯一的儿子身患重疾,一家三口全部没有劳动能力,只能依靠股金分红和低保度日。“道德银行”的志愿者经常上门慰问,“雷锋超市”每月提供的柴米油盐,棉袄棉被,成为滋润这个贫寒之家的温情源泉。今年春节,看到老段只舍得用几瓦的白炽灯,家中昏暗。社区“雷锋超市”赶紧为他家装上节能灯,让一家人过了一个敞亮的春节。

目前,“道德银行”累积储存爱心款物近400余万元,直接受惠达2000人。爱心款项,每一分钱都用在了群众身上,绝不用于投资牟利。数额庞大的爱心资金,唯一的一次“开后门”,也只为一位病重急需手续费的普通社区干部捐款4000元!

温情,也不只是在咸嘉邻里间,更在咸嘉人传递给社会的那一份温暖之中。

2009年一个冬日,一辆卡车满载着4800件爱心物资,满载着咸嘉居民的善心与温情,从咸嘉湖街道缓缓驶出,驶向四川布拖。不久前,当咸嘉湖的居民得知布拖贫困家庭的孩子冬天都没有足够御寒的衣服鞋袜时,被深深震撼。“非常帮助百家行——走进布拖”送温暖活动迅速铺开,街道、社区纷纷通过各种渠道筹集爱心物资,并将“雷锋超市”中现存的衣物全部捐给布拖的贫困家庭,将温暖送往他乡。

而2008年5月,一股更令人震撼的温情将咸嘉浸润。“5.12”汶川地震发生仅几天,咸嘉湖街道各村、社区就收到了辖区居民主动捐款数万元!随后,街道迅速展开“心共震 爱相随”救灾募捐活动,无数群众自发来到募捐现场。

打扫卫生的张娭毑将藏在枕头里的300多元钱全部捐出;西子园的居民李眉娥平日靠收废品为生,将省吃俭用的100元捐出;白鹤咀社区残疾人肖一平将800元的生活救济金捐出;“我没有钱,我把妈妈捐给灾区的小朋友!”募捐箱前,一个扎着冲天辫的小女孩看着别人都在纷纷捐款,急得眼泪都出来了。抱着小女孩的母亲,被女儿的话感动得热泪盈眶,立即从银行取出1万元送到了募捐的工作人员手中……

当募捐现场爱心涌动之时,街道润泽园社区的失地农民彭幼林正率领“湖南农民兄弟物资捐赠车队”日夜兼程的赶往四川绵阳灾区。他个人出资7万余元,购买400箱饼干、1000箱矿泉水等急需物品,奔波4天将满满4卡车物资送到灾区人民手中!刚从灾区返回,彭幼林又赶到街道红十字会,再捐10万元现金……

一天之内,咸嘉人捐款达117万余元。小小街道的爱心款,几乎相当于别处两个县的捐款总额!在《咸嘉湖街道救灾募捐纪实》上,募捐名单长达36页!咸嘉湖街道将每一笔善款、每一颗善心都载入史册,让那缕缕温情,缠绕在咸嘉的屋檐树梢,和着微风,牵动温暖人心的旋律。

 欢乐,扬起幸福舞姿

忧民所忧解难题,暖了无数困难群众的心窝,而乐民所乐办文化,则将幸福咸嘉的春风,撒播在了每一个居民身上。

“咸嘉处处是舞台!”说起群众文化生活,每一位咸嘉居民都是掩不住的得意。确实,咸嘉新村建设伊始,规划达60亩的社区广场就曾轰动全国,这是当时国内农民安置小区最大的社区广场!而今的社区广场中,小树苗已经郁郁葱葱,艺术雕塑依然韵味无穷。水榭亭台边、垂柳桂枝下,都是居民健身、跳舞的天然舞台。

其实,咸嘉新村刚刚建设完工时,还只有一部分街道干部们业余时间在广场跳交谊舞。当时刚洗脚上岸的居民看不顺眼,甚至斥之为“吃饱了没事做!”然而十余年弹指一挥,社区广场中千余咸嘉居民扭动腰肢、绸扇飘洒的飞扬舞姿成为永不谢幕的风景。

风景之后,娓娓讲述的正是咸嘉人生活的变迁故事。生活衣食无忧后,咸嘉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陡增。街道解民之所需,将一栋500平方米的商业楼改造成多功能文化活动室,每年牺牲40万元租金不说,还投进40万元进行装修改造!这样的室内文化活动阵地,街道共有10余个!

有天然的舞台、室内的阵地,还有为孩子们打造的无形平台。咸嘉湖街道已累计投入近100万资金、连续10年举办青少年主题夏令营活动,为辖区数千名青少年营造了健康、欢乐的舞台。爱好书画的居民教孩子们舞文弄墨,爱好科普的居民带领孩子们动手制作小发明,还有年近八旬的民间剪纸艺术家何美文,她是社区小朋友心中最心灵手巧的剪纸老师!

咸嘉人也从来不缺文化骨干。广场中,每天都有红叶艺术团团长张红的身影。2002年,张红从组建寥寥数人的腰鼓队开始,发动醉心于麻将桌上的婆婆娭毑们加入到广场舞、交谊舞、太极队、舞剑队等行列。她自己掏钱购买摄像机等设备,带领团员们排练节目、参加比赛,乐此不疲。现在,红叶艺术团有30多支队伍,是近千人的欢乐大家庭,是活跃在长沙群众文艺前沿的排头兵。 

绚丽多姿的群众文化活动,让咸嘉湖街道的居民们天天喜上眉梢。这里,不仅可享受处处是舞台的自在精彩,更有响彻咸嘉的“四季歌”:社区广场春有“元宵灯会”,夏有“文化夜市”,秋有“金秋歌咏”,冬有“家庭风采秀”。街道社区将舞台、灯光布好,各个社区的文艺团队凑在舞台边开起了现场“办公会”:你出几个舞蹈、我出几个情景剧,个个踊跃。演员是身边的人、演的是身边的事,因此锣鼓一响,群众呼啦啦全来了。今天你演我看,明天我演你看,好戏连台。

精彩的文化大餐,不仅让居民群众生活充满了欢声笑语,更以艺术的方式,引导着居民们用满腔的热情展现独具特色的风采。在长沙市第七届老年运动会开幕式表演赛中,街道群众用激情四射的表演,捧回金、铜两座奖牌;红叶艺术团一曲《岳麓是个大家庭》的情景剧,在长沙市“百佳群众文艺团队”评选中赢得满堂喝彩、斩获金奖……

美名远扬的咸嘉湖群众文化,将四面八方的文艺爱好者吸引过来。一位住在省委的老干部每天搭公交车前来和咸嘉村民一起跳广场舞;“文化夜市”上,周边学校的学生文艺团队也悄悄地“混”了进来,为舞台注入青春活力;家住河东喜欢唱京剧的一位阿姨,委托街道干部“开后门”,让她加入群文团队唱京剧。今年街道的“七一”红歌汇演,她新编的现代京剧《黄鹤楼》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技惊四座,令人耳目一新。

街道不断完善激励机制,鼓舞群众文化活动热情;多方邀请文化学者,为群众输送文艺营养……将群众文化活动推到极致,让群众的舞姿更为雀跃、欢欣。

或许,迄今为止的16项国家级荣誉,还不够证明咸嘉湖街道群众的幸福。但是,当安心、尊严、温情、欢乐的元素全部集中在咸嘉人生活中时,寓意“一切都好”的“咸嘉”二字,得到了真正的诠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