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银之地“玩”成“中国银都”,永兴县靠的是拼搏创新,敢为人先。
如果“中国银都”是凭产量获此桂冠,那永兴人经过这些年的苦练内功,“玩”技术、“玩”创意,把整个产业链“玩出了新花样”——
该县稀贵金属前置氧化双拉制备银基接点技术、高效电解银工艺技术及应用和多金属复合渣料提纯技术获得国家发明金奖;荣鹏、鑫裕与中南大学联合研发的“复杂二次资源中稀贵多金属分离回收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永兴元泰应用材料公司生产的99.999%高纯白银,比国际交割银纯度99.98%还高,成功应用到我国航天航空器材上;全县20余家稀贵金属骨干企业成功开发生产925白银、硝酸银、银触头、银浆、银粉、铋合金、钯材等30余种深加工产品,12项科技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
而且,“永兴银器”正在向国家质检总局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湘水”牌银器和银饰品成功进入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毛主席纪念堂等重要场所。永兴县委书记赵宇表示,近几年矿博会在郴州的举办,“中国银都”永兴更是大放异彩,永兴银器走向世界。
■ 白培生 李秉钧 曾翔 侯小芳
强产业,在时光中凤凰涅槃
明末清初,永兴人下南洋谋生,学会了冶炼技术,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历经粗放发展期、规范发展期、产业发展壮大期和产业整合升级期四个发展阶段。发展高峰期,全县企业(户)最多达4000余户,从业人员3万多人,形成“家家点火、户户冒烟”景象。
面对金银价格走低等困境,永兴积极争取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国家稀贵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化基地、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政策支持,并采取“关、停、并、转”方式,将全县132家稀贵金属企业整合成27家规模化、集团化企业。通过努力,现已形成一批年产值过30亿元、50亿元的大型企业。
如今,永兴每年从全国各地收集处理各类有色金属冶炼危废物和“城市矿产”100余万吨,从中提炼金、银、钯、铋、锑、铂、铟、铑、镍、硒、碲等24种稀贵金属,及其他有色金属20万吨左右,白银产量连续15年保持全国第一,铋、碲产量几乎占全球的一半,铂、钯、铟等金属产量居全国前列。
近10年来,该县共提炼黄金50余吨、白银1.8万余吨、铟450吨、铋2.5万吨、铂族金属30吨,其他有色金属160余万吨,相当于减少了2亿多吨高品位原矿开采量,为国家储备了大量战略矿产资源。
目前,永兴稀贵金属产业已形成一个产值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是湖南省重点扶持的50大产业集群之一。县委书记赵宇充满信心地说:“我们正在建设白银生产、白银商贸、白银文化、白银投融资的‘四大基地’,让‘中国银都’的‘含金量’更高!”去年,该县17家企业进入湖南省有色金属工业50强,占了全省三分之一。
重科技,在领域中勇立潮头
作为固体废物高值化、终极化循环经济模式的世界技术领先企业,鑫裕环保依靠领先的固体废弃物处置技术,真正实现终极利用,达到零废渣、零污染、零排放。该公司已获得14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成了中石化等大企业的合作伙伴。
“我们县里有一大批像鑫裕环保一样的稀贵金属企业,重视科技创新,研发的新产品层出不穷。”永兴县委副书记、县长刘朝晖举例:雄风低品位复杂物料稀贵金属清洁高效回收项目、众德集团富氧侧吹熔池熔炼工艺设备、永鑫环保10万吨/年重金属废渣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等项目,诠释了“科技技术就是生产力”的真谛。
近年来,永兴县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以推动金银产业转型升级。金荣材料与中南大学联合创建了“中南大学金荣技术创新中心和中南大学金荣电工材料产业化基地”,鑫达银业与国防科技大学签订了《合作建立“高附加值银产品深加工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协议》,兴建了“银深加工研发中心”,雄风稀贵与南京理工大学联合组建了“郴州铋基新型功能材料技术研发中心”,元泰应用材料与北京矿冶总院联合建立了“稀贵金属检测研发中心”……
如今,县内已有20多家稀贵金属骨干企业与中南大学、国防科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很多企业还相继建立起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其中,经认定的省级研发机构2家、郴州市级6家。
凭借科技的强大支撑,该县自主研发、合作研发的高新技术成果不断涌现,其中“银的高效绿色制备及其高附加值产品开发”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目前,永兴县金银产业已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2家。近2年,金银产业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年递增30%以上。
出创意,在文化中碰撞火花
“这些废渣、废料在别的地方是不值钱的,甚至还要倒出钱才能找到堆放的地方。但到了我们这里却成了‘宝贝’,只要放进高温的煎炉里,便能冶炼出白银。”在永兴县,一堆堆像煤炭一样黑乎乎的废料,经不同的方式处理后,可提炼金、银、钯等24种稀贵金属元素,将别人眼中的废品变成了宝贝。然而永兴人却不满足于此,白银在这里可谓是创意无限、花样百出。
为充分利用白银产量的“资源”优势,该县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白银附加值。除了进行高科技产品加工外,还通过把传统文化有机融入金银产品中,打造集实用、艺术、收藏等功能于一体的金银产品,先后开发出4大系列500多款银制品。
“我们要让‘永兴银器’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鼓励企业加大金银稀贵金属产品开发力度,提升白银产业附加值。”该县金银部门负责人介绍,“永兴银器”系列产品远销美、英等国。这几年在矿博会上的不断亮相,其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如果只是单纯提炼,只能卖出银子的价格。精深加工后,价格可能翻番。但是与文化、艺术结合起来,那就是聚宝盆。”在联合国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支绍云看来,通过提质升级,挖掘文化内涵,做出凸显银都特色的产品才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支绍云的团队,将传统银品加工工艺与现代的三维制图、3D打印、激光熔接、数据程控、金属上色、陶瓷镶嵌等技术有机融合,使纯银制品的质量与工艺技术成倍提升。可传承百年的银板画、镶玉银茶壶、彩银浮雕结婚照……一系列兼顾时尚、实用于一体的银制品受到市场热捧。
同样与文化“联姻”,鑫达银业公司通过打造“中国白银第一坊”、“中国第一银楼”和“中国白银文化艺术博物馆”等工业文化旅游项目,走上了“工业旅游”道路,吸引游客蜂拥而至。
(本版图片由永兴县委宣传部提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