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孙治国 李建辉 肖长湘
“欧体盛行无魏法,隋人变古有唐风”,此为清代康有为对欧体书法的盛赞。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开颜柳先河,“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光照古今。追踪溯源, 大汉年间欧阳询祖先自渤海远徙南来, 南朝间筑镇南将军府于望城书堂山南麓, 欧阳询生于斯长于斯,成“欧体”于斯,也长眠于斯。书堂山,“欧体书法”之源。
“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唐代诗人李群玉对望城湘江畔烧制彩陶的盛况曾作生动描绘。中国陶瓷先有“南青北白”之说,唐“安史之乱”以后,湘江边的红红窑火,开启了一个新的辉煌历史篇章,享誉世界的“釉下多彩陶瓷”诞生在望城湘江边的彩陶源村。斯地首创釉下多彩陶瓷,首开陶瓷装饰艺术,首闯海上陶瓷之路。彩陶源村,“釉下彩陶”之源。
“双源”照耀书堂山,唐风书韵新品牌!望城区书堂山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王涧波介绍:书堂山街道将以山水为形,以文化为魂,依托自然生态环境,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彩陶源,创造性打造欧阳询文化园,以“唐风古韵书堂山,湖湘文化新城区”为目标,按照望城区建设“现代化公园式城区”的总体部署,走出一条城乡融合的康庄大道!
欧阳圣山:翰墨风流冠古今
长沙府志载:“长沙北五十里,山不甚高,而林峦攒秀。唐欧阳询父子读书处,今尚有洗笔池、读书台在寺侧。明《一统志》云:在府城北五十里,唐欧阳询读书于此。”
踏着崭新的游道, 我们心怀虔诚之心,膜拜了心仪已久的书法圣山。峰岭回环,植被完整,名木葱茏,处处是景,名景八处。清康乾年间大书画家郑板桥的《咏书堂山》诗巧妙地把八景都概括其中:“麻潭长耸翠,石案永摊书。双枫今夹道,桧柏古连株。稻香泉水涌,洗笔有泉池。书堂称故址, 太子号围圩。” 现今,“欧阳询祖居”、“欧阳阁”、“洗笔泉”等遗迹保存尚好,其余也遗风尚存。
出欧阳阁东门,向上行十数步,得“稻香泉涌”。顺山涧上行, 绿树浓荫,清风扑面,泉从悬崖间涌出,汇一泓清潭,长约三尺,宽约两尺,是欧阳询、欧阳通父子洗笔处,岩壁存“洗笔泉”三字,此由欧阳询用八分体书写,清晰可辨。其泉清澈见底,四季不竭。游人瓶装壶舀,或争相痛饮,或携返家园。陪同采访的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周昕女士介绍:此泉附近生长一种拇指大小的泥蛙,其脑门有一鲜红圆点,为欧阳询以开聪朱笔谨点所致,叫“聪明痣”,此蛙名“聪明蛙”。民间盛传,同行中先得此蛙者,即生聪明娃。
书堂小镇:毎看华宇每踟蹰
走麻石小路,看黄墙灰瓦,观艳艳红枫,赏唐装美女,我们仿佛完成了一次历史穿越,来到了盛唐中兴年代的长安街。这里是书堂山欧阳询文化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书堂小镇的书香坡艺术街。
进集贤门, 经书香门,过尚孝门,回忠勇门,达厚德门;游仁坊,观义坊,瞻礼坊,悟智坊。门楼高耸,街道古朴,习习唐风拂面而来,特色小镇次第舒展画卷,引人入胜。我既被感官盛宴所陶醉,又不自觉地经受了一次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洗礼,让我忽起长居于此的念头,正应了“雁塔搀空映九衢,每看华宇每踟蹰”的唐诗意境。我们深为决策者深厚的文化素养、独特的艺术眼光所折服。
据介绍,书堂小镇包括欧阳询书法研究院、镇南将军府、横土雅舍、书法碑林等“新八景”,与欧阳圣山的“老八景” 交相辉映。今后还将与麻潭山景区对接,打造5A级景区。这里将定期举办欧阳询书法文化艺术节、研讨会、展览会,两年一届举办“欧阳询杯”全国书法展,提升文化园软实力,将其打造成为中国书坛创作高地和中国文化旅游胜地。
彩陶之源:百态天物结伴来
彩陶之源在书堂山街道办事处彩陶源村,该村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村,2011年7月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013年1月被评为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彩陶源村境内有闻名世界的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长沙铜官窑遗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它始创于唐“安史之乱”后期,鼎盛于中晚唐时期,距今有一千余年的历史。遗址发现于1956年。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有谭家坡1号龙窑、采泥洞、蓝家坡、都司坡、古运货码头等46处遗迹。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采访时正逢双休日,公园显得格外热闹。谭家坡遗迹馆游客如织。外面观看,建筑雄伟,气势不凡;进入里面,陈列布展更显壮观。展厅里,集中展示了近年考古发掘出土的铜官窑瓷器数百件,它们造型多样,有壶、瓶、杯、盘、碗、灯,还有生动可爱的鸟、狮、猪、鱼和青蛙等。瓷器表面色彩丰富,釉色匀润,青色如黛,红色似血,流光溢彩。正如唐诗咏唐三彩所言:“明灿华丽珠翠色,百态天物结伴来。”
园区内不少游客漫步观光,爬觉华山,登宝塔。小游客们更是在陶瓷体验馆玩陶泥, 做陶坯, 欢声笑语,不亦乐乎。
园区周边,农家乐、仿古瓷器作坊、陶瓷体验馆、小卖部等煞是热闹,生意红火。
彩陶源村党支部书记周新国自豪地说:“我们彩陶源村自然风光很美,更美的是文化底蕴深厚。树好自有凤凰来,现在新华联铜官窑文化旅游度假区、湘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均有项目落地彩陶源村,这也算是千年文化的魅力吧!”
十里画廊:人行明镜鸟度屏
彩陶源村境内有一条小河蜿蜒而过,延绵十里, 水面很宽,水流量也大,名字很富有诗意:彩陶溪。人们誉为“十里画廊”。
我们第一眼看到它就觉得非常美。河水碧清,平静无波,绿柳拂岸,水荇铺底。成群的鹭鸟在水草丛中起起落落。水湾里稀稀的还能看到几丛枯荷,虽已呈凋谢之态,却能激起游人无限联想。几只采莲船自在地泊在水里,同行的邓女士不由得吟道:“野渡无人舟自横” 。我争辩说:李白“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诗境更合此情。想必是不同心境使然,那就不求同而存异吧。
溪边的民居进行了仿唐改造,粉墙黛瓦翘角,雕窗格栏陶饰。民居掩映在青山翠竹之中,倒映在清溪碧水之上,别有风姿。彩陶溪上18座风格各异的廊桥栈道搭建在溪面上,与耸立云空的风车构图成画。蔚蓝天空、皎白云朵之下,秋收后的田野阡陌交通;三三两两的牛羊结伴走在田野里;偶尔有村民面带笑容劳作归来;整洁的农家院落里小孩嬉戏打闹……
正当我们沉浸于十里画廊美景之时,溪边农家乐中传来了一阵山歌声:“河边码头步步高,天天见妹两三遭。真心情话难开口,石板剖鱼难下刀。”歌者舒老汉,彩陶溪村人,细问却不肯道名,豪放中透出乡民的腼腆。老汉口中这缠绵的情歌,不禁让我联想起题于铜官窑瓷器上的著名民谣:“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同样的深情,同样的直白,同样的火辣,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