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笛
编者按:
炎陵县原名酃县,始建于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之地,炎帝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炎陵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首家红军标语博物馆2011年建成开馆;炎陵还是生态宝地,神农谷,保存着华南地区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13万个/立方厘米,是休闲养生的福地;炎陵县是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十大县域旅游之星、中国深呼吸小城……留得住乡愁的宜居、宜业、宜游乐园。
五千年前,天地之广阔,炎帝神农氏带领部落先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从此农耕文化引领祖先敲开历史的大门;
上千年前,勤劳、智慧的中原人,被迫离开故土,一路南下,在他乡寻觅筑巢栖身之地,他们被称为客家人,其璀璨文化借由血脉代代相传。
火星龙经历岁月变迁,舞出耀眼光芒,承载着世代炎陵人质朴美好的夙愿;客家山歌翻越大山,绕过客家大屋,久久回荡于心中;奇石,山水千年造物,大自然馈赠的神秘艺术;钢笔画,简单的画具勾勒出最具韵味的风景,开创新的艺术形式。
这里是炎陵,一景一物,一人一情,皆为艺术。
1火星龙
灵动如神物,闪耀于山间
相传火星龙源自炎帝,这是一段关乎先辈们勤劳、智慧的传说。
农历六月,正是稻花飘香时,也是虫灾为患的时节。为驱虫穰灾,炎帝教人把稻草扎成龙形,龙身插满用艾叶制成的燃烧物,夜间沿田埂起舞,旁人呐喊助威,意在“诱杀成虫,吓破虫卵”。远远看去,好似一条火龙从天而降,穿梭于崇山峻岭间,由此得名火星龙。
“耕桑得利,究年受福”,火星龙在此生根发芽。
随着农业技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少农具消逝于历史长河。今天,火星龙不再用于驱虫,而是以文化符号的形式存在于大小节庆,寄托炎陵人祖祖辈辈对自然的崇敬。凡逢年过节抑或祭祀庆典,数条乃至数十条金龙舞动,焰火腾飞,穿行云霄,又似繁星点点,闪亮夜空。
如今,火星龙的制作工艺有了很大改进。“现在一般用稻草扎成龙形,外面裹上红布或黄布,拴上铁丝网兜,里面装炭球和其他辅助材料。”来自十都的传承人滔滔不绝地介绍着火星龙的制作方法,每当重大节庆来临之时,也是他最忙碌的时候。
火星龙里小小的火球蕴含着无穷奥秘,“火球选用的是特殊材料,不仅能在夜晚发光发亮且不烫手,演员在舞龙时就不怕被烫伤。”但制作秘方并不外授,只能由传承人家族代代相承。
以山地为主的炎陵,地势崎岖复杂,峰壑交错起伏,不利于长龙舞动,这也形成了本地火星龙独特的表演形式——三人成舞。表演时,三人一组,各舞龙头、龙身和龙尾,无论闪、转、腾、挪,任何动作都显得矫健轻盈。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的日趋多元化,炎陵的舞龙艺术亦不断向前发展并衍生各种新的形势。竹叶龙、竹筒龙、香火龙、草药龙等舞龙形式使龙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变得更为丰富。
2 客家山歌
千回百转、荡气回肠的客家情
2000余首客家山歌,是田间农夫的精神号子,是山间阿哥阿妹的传情信物,是客家人茶余饭后的娱乐寄托。
客家山歌,透过客家方言,悠悠吟唱。《诗经》十五国风的古朴韵律是它的源头,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艺术风格点缀其中,千百年来,久唱不衰。
客家山歌涵盖劳动歌、情歌、劝世歌、行业歌等数十个种类,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劳动歌和情歌。
从外迁居于此的客家人,终日劳作于田野山川间,打破“男子事于外,女子事于内”的古旧传统,男女俱出。这种勤劳俭朴、吃苦耐劳的性格融入山歌里,少了慵惰浮夸之态,唯有鲜明的俗俚之风与劳动色彩。
“四月天气日正红,妹今插秧在田中,妹插秧来哥也插,插来插去两相逢”,一人唱罢,就有人接着凑趣:“四月插秧秧又黄,插个大行对小行,插个月亮对星子,插个小妹对小郎。”唱到精彩时,人们已浑然不觉插秧的辛苦劳累,而是尽情享受着耕作乃至两情相悦的乐趣。
与劳动歌的诙谐或高亢不同,情歌更显清新婉转,以歌求爱,以歌传情,从爱慕、试探、赞赏,到初恋、热恋、成亲,感情生活的方方面面皆可化作情歌在客家男女间自然传唱。
客家情歌无论曲调还是辞藻都透着淳朴自然之风,情真意切,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他们对美满爱情的热烈追求以及他们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优秀品德。
“十八老妹嘀嘀亲,浑水过河不晓深,丢个石子试深浅,唱支山歌试妹心。”这是初见时的倾心与试探,含蓄又真切;“心想上天天咁高,心想恋妹妹咁刁,铁打荷包难开口,石头破鱼唔似刀。”这是阿哥一再试探,只为打动心中所爱;“刀子斫柴筢子筢,老妹有事藏心下。老妹唔曾同郎讲,好比杨梅暗开花。”“十八亲哥笑融融,肉色笑起石榴红。牙齿赛过高山雪,眉毛赛过两只龙。”从羞涩回应到芳心暗许,姑娘终敞开心扉,用最美好的语言赞赏情郎。如此你来我往,借歌传情,几乎每位客家儿女都经历过。
短短一首歌,如何能将无形无影的感情表现得如此具体可见,生动感人?细细品来,你会发现里面蕴藏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比喻、双关、起兴、重叠、直叙、对比、排比、对偶、顶真、夸张、拆字等。
“郎有心来妹有心,二人恰似线和针。银针唔曾离丝线,丝线何曾离银针。”山歌把男女不分离的恋情比作始终不曾分离过的针和线,通俗易懂,生动传神;又如:“橄榄好食核唔圆,相思唔敢乱开言。哑子食着单只筷,心想成双口难言。”歌中利用“成双”的语义双关,明里指哑子食着单只筷,想要一双筷子却又说不出来,实则用于抒发相思之情,诉说倾慕对方想与之结成一对夫妻但又难于开口的细腻情愫,唱来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沧海桑田,多少曾扣人心弦的客家山歌渐渐隐于大山中,不再被人传唱?
炎陵县文联原副主席尹秉华穷四十余年之心血致力于客家山歌的挖掘和研究,先后收集、整理客家山歌1500余首,并创作了富有客家民歌曲调特征的歌曲100余首。
2006年,尹秉华编著出版了迄今为止全国收录客家山歌最多的民间音乐作品集《炎陵飞歌》,全书共收入情歌、劳动歌、革命山歌、儿歌、苦难歌、娱乐逗趣歌、叙事歌、酒歌等各个种类的客家山歌900余首,成为现代人了解客家山歌的经典。
3 奇 石
岁月侵蚀与积淀后的自然艺术
奇,异也,异于常态,异非人工。
奇石,那些天然形成,经大自然千百年雕琢、洗练,石形独特,石色鲜艳,石质细腻,纹理图案优美,具有一定观赏性以及收藏价值、经济价值极高的石品。
由南至北,洣水穿境而过,伴山而走,时而湍急如洪流,时而平缓如清溪。无数个日日夜夜与山石的碰撞,为炎陵留下丰富的艺术宝藏——奇石,静待良人来发掘。
2008年,奥运之火传入北京,炎陵奇石收藏者的“奥运会”也如期举行。4月,炎陵奇石协会成立,奇石爱好者和收藏家终于如愿组建了自己的“家园”,这一年会员仅46名;第二年4月,首届奇石展吸引了如潮的人流,50个摊位展出各类奇石5000多块;2011年,首届“经信杯”奇石展于炎帝陵祭祖大典之际开幕,由中国观赏石协会副会长文旭高领头的评审团经过严格的评议,最终评选出优胜收藏奇石。今天,炎陵奇石协会已吸纳超过200位“玩石也疯狂”的收藏家。
奇石的评判标准何在?
“艺术虽有主观感受不同,但基本可从形、质、纹、色几个方面考量。”株洲赏石协会副会长、炎陵奇石协会会长刘红军老师介绍。
“形”,造型独特,体形巨大,这些都是上好奇石的标准;一块画面石,有主题的完整图案就是“纹”美,黑白或黑红的色彩对比即为“色”佳,“质”指的是石头的品质,这是流水冲击时形成奇石的软硬不同,黄蜡石便是高品质奇石之一。
一块奇石,就是一段故事,灯光下,形态各异的石头发散着柔和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鑫磊奇石馆的邹先生摩挲着那块 “望天吼叫”的石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1998年冬,天下着雪,他骑着摩托车去山里寻石。半路上,遇到一辆漏油的油罐车,摩托车一下子失去控制,邹先生摔倒在地。他不顾伤痛,继续寻石。涉过一条河流时,他踩到一块石头,差点摔倒,捡起来一看,是块上好的黄蜡石——“望天吼叫”。
2008年,身为教师的刘红军带学生来到船形乡参加乡村手拉手活动。在河滩上野炊时,需要找些石头来搭灶台,刘红军瞅准这个机会将艺术熏陶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带孩子们边寻边认石头。终于,被他觅得一块不错的图案石,刘红军却不急于给石头命名,而是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个是小猫在钓鱼!”富有童趣的构思打动了刘红军也成就了这块奇石。
4 钢笔画
一笔一画,一世界
一支笔,一张画纸,一种色调,却是千万种风情。
不同于油画的厚重,钢笔画景致简单,不同于国画的飘逸随性,钢笔画更显刚毅。
摆脱对色彩的依赖,钢笔画仅通过留白处理光与影的关系;下笔不悔,钢笔在画纸上留下的每一笔都无法修改,这既考验艺术家的绘画功底,更体现艺术家创作时的笃定心绪。
国外,钢笔最早运用于画连环插画,简捷、快速。炎陵,一位敢想敢做的艺术家,将钢笔画发挥到极致,于是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在此悄然盛行。他,就是刘红军。
有着深厚油画功底的刘红军,对钢笔并不陌生。画油画时,常用钢笔搜集素材,那时钢笔在绘画艺术里更像一个工具,并未被视作完整的作品。
“机缘巧合,当时我刚尝试用钢笔创作一些完整的画作,正好这时看到《湖南日报》上介绍了一位前辈艺术家,已在钢笔画领域里取得不错成绩。”一种相见恨晚的情愫在刘红军心中蔓延。如伯牙诉于钟子期,初次见面,刘红军与这位艺术大师一拍即合,他们相互鼓励,并商议共办协会推广钢笔画。
2004年,酝酿已久的构思终成为现实。刘红军的才思与勤奋深深打动艺术大师,他如愿成为中国钢笔画联盟主席李渝基的徒弟。在师徒的努力下,这一年,长沙钢笔画艺术委员会成立。2005年,筹备整整10个月的全国钢笔画展在长沙图书馆会展中心隆重举办。短短一个星期,展览收到300余幅作品,吸引来自全国的40位画家出席。
无论江南情怀抑或大漠豪情,随着钢笔线条于画纸上来来回回,重重叠叠,皆触目可感。
生于斯长于斯,刘红军对炎陵的一山一水有着无法诉说的喜爱和钟情。闲余时,他走遍这里每一寸土地:清晨神农谷里涓涓流淌的小溪,古镇村落的静谧一角,洣水河畔的夕阳炊烟,这些都成为他作品的主角。
炎陵最南端,战火曾染指这里,革命也在此萌芽,岁月让水口镇于流年中愈显沉静和“知天命”。刘红军踱步于村里,在一座老宅前久久凝望,一砖一瓦都藏着一段故事,这便是《岁月有痕》的创作原型,2010年,历时几个月完成的《岁月有痕》参展全国第四届钢笔画大展获金奖。
炎帝陵霞塘,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人迹罕至,无惧时光流转,自成风景。清晨,刘红军穿梭于树林中,脚下是阳光穿透枝叶投下的斑驳光影,抬头,阳光正柔和,如丝带般缠绕于树干间。不染都市喧嚣的自然之景深深打动刘红军,一幅《洣水晨曦》就此诞生,这幅作品获全国第六届钢笔画大展银奖。
“有空我就喜欢四处走走逛逛,看到能打动我的景色首先是搜集素材。”钢笔画同样需要为创作搜集素材,寥寥几笔将创作主体记录于纸上,当然除速写,刘红军有时也会用到照相机。
身兼数职的刘红军,依然保持着每年3-4幅作品的创作进度。当问及一年多少时间在作画时,低头沉思一会的他告诉我们:“这还真数不清,但画笔我一年至少要用60-70支。”
艺术需要延续与传承。今天,刘红军的身份不仅是艺术家,更是一位严格的老师,在授业解惑中积极推广钢笔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