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博智
湘江大美,千里不言。
他们却不甘寂寞,誓要“搅动”湘江。
由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华声在线独家承办、妙盛国际企业孵化港全程支持的“保护母亲河·妙盛湘江行”,参加活动的勇士们要从湘漓共源的广西灵渠漂行到洞庭湖畔的岳阳楼。
这,是一段从“天下”到“天下”的旅程。
所谓始于“天下”,源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平定中原后,为继续征服岭南,下令开凿灵渠。灵渠贯通湘漓二水,不仅极具战略意义,也极大地促进了岭南地区的航运和水利。有史学家认为,灵渠的修建与秦始皇最终一统天下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谓止于“天下”,则缘于湘江入江口的岳阳楼。因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里所吟唱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乐天下”已经成为湖湘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载体和符号。当湘江汇入八百里洞庭,接通长江,东流入海,处于内陆腹地的湖南找到了向海的方向,也因此有了千古忧乐感叹和湖南人的天下情怀。
从一统天下到忧乐天下,穿越千年历史和千里地缘,给现世的启示其实是如何能让发展与和谐共存。中国首届湘江全流域漂流大型公益环保活动,恰巧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审视的契机和思考的时空。
我们要问的是,如何找到一条源于母亲河、倚重母亲河的湖南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样的思考,或许有些紧迫,但永远不会太晚。
最古老的文明,都发源于大河之滨。
这绝非巧合,我们也因此而习惯把哺育一种文明的大河称为母亲河。作为湖南人民母亲河的湘江,对于湖南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古人云,得水者上。治水平定天下,水系国运亨通。
水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从畜牧业的发展到农业的丰收,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现代工业的振兴,可以说,人类创造的一切社会财富都蕴藏着人们治水和利水的劳动积累。
当我们面对“水”这一命题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心怀感激,上天对湖南是眷顾的,水可谓湖南最大的优势之一,湘江更是功不可没。
仅仅从其9.46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几乎占了湖南省面积的一半,灌溉和哺育沿岸超过4000万人口,我们即可勾勒出她对于湖南的眷眷母亲姿态,水能资源总蕴藏量470多万千瓦,超过全省80%的水路货运量通过湘江航道,更让她成为当之无愧的经济引擎。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也必需认识到,水情是最大的省情,水患是最大的忧患。母亲河湘江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航电之争,GDP政绩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之争,湘江治理和开发的统一部署与行业、地域的藩篱之争。
正因为此,“保护母亲河·妙盛湘江行”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们选择乘一叶舟,沿湘江漂行而下,他们想用这样亲水而行的方式,对母亲河审视和反思。
阵痛之利
没有想到,漂流船队刚刚进入湖南境内,就遇到了麻烦。
“浯溪电站船闸正在检修,往下到湘祈电站之间水位太浅,海事艇下不去,没法护航,建议你们不漂了。”9月6日,“保护母亲河·妙盛湘江行”的漂流船队刚刚进入湖南境内的湘江永州段,承担漂流护航任务的当地海事局的工作人员就提醒他们。
“进入湖南后,我们几乎每天都要翻几座坝。”因为安全的原因,组委会规定,漂行途经大坝规定必须提早上岸,抬船过坝。船队队长小昂大倒苦水,“队员们倒不怕划船辛苦,可是每天几次抬船过坝真是很累。”显然,“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描述,只是一个梦想。
仅以湘江永州队为例,湘江干流在永州境内223公里,流经东安县、零陵区、冷水滩区、祁阳县。而就在这200多公里的水流上,就先后建有湘江、太洲、潇湘、浯溪、湘祈五个电站。
电力作为最清洁的能源,对推进国民经济建设的好处毋庸置疑,修建水电站,是水利建设的必须,但并非事事尽如人意。
湘江自灵渠顺水而下,过斗牛岭20多公里便是东安县境内的湘江电站。夕阳下的江面,清澈而平静,没有船。
据永州市航道管理处介绍,东安湘江电站是湘江上游的第三座闸坝,建于1975年,因没有通航设施,2000多年的湘桂通航,从此中断。湘江湖南境内再也看不到广西船了。
没有通航设施而导致航运就此中断,这当然只是一个历史的缩影,但设置了通航设施的大坝又是一个什么状况呢?
“永州到衡阳,以目前的水量大约只能通行300吨以内的船只。很多永州的船到了衡阳都回不来了。”永州地方海事局办公室主任余文华告诉记者,在十二五规划里,从衡阳到永州的苹岛是要实现千吨级货轮通航的。
然而,实现千吨级通航的方式却是令人神伤的。
“实现这种通航的前提取决于各水电站上游的渠化水位。”于文华给我们打了一个简单的比方,船从苹岛出发,能否航行到潇湘电站,取决于潇湘电站大坝的蓄水高度,到了潇湘大坝往下走,就要取决于浯溪电站的蓄水高度,而每过一个水电站,就要靠上一个大坝放水送至下一站。“就像是分段漂流,不可能一泻千里。要完全实现千吨级通航,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衡阳往下又如何?衡阳大源渡航电枢纽的建成后,使湘江衡阳段彻底告别了“枯水期”,目前水位在3米以上,至少可以走千吨级船舶。但衡阳通航条件的大大改变,却没有带来百舸争流的繁忙景象。
原因在于,虽然株洲枢纽到衡阳段158公里已渠化成常年可通行千吨级船舶的航道,但由于株洲枢纽以下24公里河段存在大的碍航滩险,一到枯水季节,稍大一点的船就无法进出衡阳港。于是建好长沙综合枢纽,又成为大家共同的关切。
建了坝,发了电,水却只能划段而治,船就只能逐级分航。看起来,这是永远的追逐和两难。
残酷的现实是,湘江上的航行,就像母亲的阵痛,虽然最终分娩,但却需经历一阵接一阵的疼痛。
断腕之举
因富之名,湘江的航电之争只是一面镜子。
水是带动工业化进程必不可少的要素,它对于经济社会的作用绝不仅仅限于发电或者通航。
“沿途厂房如盖,烟囱林立。”9月17日,在“保护母亲河·妙盛湘江行”湘潭段的欢迎仪式上,湘江全流域环保调研活动的协调人何建军这样描述他一路看到的湘江景象,“大大小小从工厂蜿蜒而出的污流注入湘江,有一些甚至未经任何处理,令人揪心。”
在这样的揪心背后,我们看到的景象却是,湘江沿江地区已成为湖南省的经济增长极,沿江的永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岳阳等六市集中了全省70%的大、中型企业,六市GDP占全省总量超过6成,形成湖南最大的经济走廊。
许多年来,这是令人喜忧参半的事情。我国现在很多的工业,因为没有水而不能合理布局。水,在北方的一些地方已让人焦虑不安,揪心不已,并成为了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进入21世纪,水的价值和作用如同煤在19世纪、石油在20世纪一样重要,它将成为一种决定国家富裕程度的战略资源,在中东、中非,现在一些国家为领土而战,在将来,极有可能为水资源而战。
湘江的水推动了沿岸的经济发展,在一定时期里让沿线城市找到了发展的冲动。但冲动过后,却是久远的伤痛。
“我们这一次沿湘江而下,经过衡阳市水口山、株洲市清水塘、湘潭市竹埠港三个工业区,看到这些地方的污染状况虽然已经比前些年要好一些,但仍不容忽视。”9月18日,在“保护母亲河·妙盛湘江行”长沙段欢迎仪式上,站在橘子洲头,作为一名普通环保志愿者的省人大环资委办公室副主任刘帅告诉记者,这些地方欠生态发展的“账”还远未还清。
如果算算环保账,这些企业多年来创造的利税,赶不上污染治理所要付出的成本。
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就像是经济的影子一样,粗放型的经济结构和掠夺式的发展模式给高速发展的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先污染再治理”这种不顾一切只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方式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
壮士断腕,犹未晚也。
从提出要把湘江打造成中国的莱茵河起,湖南一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治污节水,践行地毯发展。
怀着“壮士断腕”的决心,自2008年起,湘江保护实现了从被动治理向主动治理的转变,成立了湘江流域水污染整治委员会,出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通过3年努力,湖南实际完成整治项目2063个,其中关闭、退出、停产企业765家;限期治理项目408个;流域内建成62座污水处理厂、14个垃圾填埋场、3个园区污水处理厂;郴州四大矿区由239个小矿整合成22个。这是湘江流域环境保护的飞跃期,环境保护建设的成就超过了湖南以往任何时期。
今年7月,湖南出台《湖南省2011年市州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以刚性手段把实施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内容。通过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今年要实现全省万元GDP、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8%的目标。据悉,水资源管理纳入市州政府绩效评估范围,这在全国是第一家。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拥有丰富水资源,亲水、乐水的湖南人,没能把目光停留于追逐经济发展的涸泽而渔,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利用好水这一珍贵,以在未来更长的时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
天下之愿
湖南人是有天下情结的。
无论是“湖广熟,天下足”还是“无湘不成军”,都映射出湖南人浓烈“忧乐天下”。一条湘江更是放大了湖南人的天下情结。无论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情壮志还是“打造东方莱茵河”的铿锵之愿,都是这条母亲河对于湖南发展的启示。
这样一条流淌着哲学和诗意的河,同样流淌着财富与未来。
面对“两型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命题,我们该怎样正确地认识湘江母亲河,认识湖南的水?
“水情是最大的省情,水患是最大的忧患。”一位理智沉稳的媒体人这样评价湖南的水。水之于湖南,是休戚与共的重要元素。而执政者亦是以这样的高度治水。
湖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500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湖南水资源的自然禀赋并不优越,特别是一些制约水利良性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水利投融资体制不健全,水利管理体制不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能资源开发不规范,水体污染时有发生,距离人水和谐目标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鉴于此,作为水资源大省湖南仍把节水型社会建设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洞庭湖和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作为全国水利改革试点省,截至今年7月份,国家对湖南的水利投入超过了60亿元,居全国第一。
随着对水的认识更深,湖南的治水举措更具水的灵智。
从沿岸城市的GDP的政绩观到水资源管理纳入政府考核指标,从划江分段而治换成了协同统一部署,湘江沿岸的工业布局日趋良性,湘江两岸的风光日渐美丽。
以关注湘江母亲河,打造东方莱茵河为宗旨的“保护母亲河·妙盛湘江行”一路走来,看到的是湖南人对母亲河的爱痛交加。
爱,是深沉的;痛,是真切的。
“曾经水天相连浪遏飞舟的湘江,如今却蜷缩在空旷的河道里,从流速上看,柔缓得几乎快要失去前行的动力。我们的母亲河在呐喊、在哭泣、在呼救……”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妙盛国际企业孵化港专家顾问团顾问邱则有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对母亲河的痛。痛之深,实际上是爱之切。
9月17日,在湘潭段的欢迎仪式上,一群冬泳爱好者陪着漂流船队游了三公里上岸,他们每一个人头上都缠着一块红布,上面写着五个字“我爱母亲河”!朴素的话语,已囊括了这条母亲河所养育的子民对她深深的眷恋。
所幸的是,保护母亲河已经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普通群众的共识,是以才有政府壮士断腕的治理力度、企业自发的参与其中、媒体搭建公共平台、公众积极踊跃参与。这次中国首届湘江全流域大型公益环保活动,是湖南两型建设、低碳发展演绎“绿色湖南”的一个缩影。
“江的尽头是湖;湖的尽头是海。”豪情澎湃的诗人这样描述他的湘江之梦。他所表达的,实际上是湖南人的通江达海之梦。
相信,理性而豪情的湖南人,在建设“两型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沿着湘江北去的方向,定会实现富达天下的梦想。
■相关链接
“天下”“海洋”
碑文征集启事
为永久纪念“保护母亲河·妙盛湘江行”大型环保公益活动,活动组委会欲立碑二座,其一为“海洋”,一为“天下”,以 “海洋”碑立于海洋山,因湘江发源广西之海洋山,北向东流奔大海,源于海洋,归于海洋,故碑名曰“海洋”;“天下”之碑立于广西兴安境内之灵渠公园。灵渠乃秦始皇为统一百越之地而专修之军事水利工程,灵渠成而天下一统;今活动承办方与支持方均敬天爱人,心向海洋,胸怀天下。古帝今贤皆有天下,故立此“天下” 碑。
天下之事,天下人为之。故征文天下。诚请海内外方家,稍展车载斗量之才,尽抒“天下”“海洋”之志。挥生花妙笔,谱锦绣之章。文为骈体,字限三百。专家评议,品设两级。入围之作各十,润笔千元。刻碑之文有二,稿酬壹万,千古文章,流芳百世,敬请为之。有意者可于9月30 日前将大作寄发msxjpl@sina.com联系人:吴小姐 联系电话:13548605651
“保护母亲河·妙盛湘江行”组委会
■网友热议
华声在线网友“三江湖”:致敬!“保护母亲河 妙盛湘江行”的勇士们!十几天来,你们克服千难万险,乘风破浪,勇立潮头,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和触角对母亲河湘江进行了体检,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对你们的伟大壮举我们坚决支持!我热切的希望着:东方莱茵河在你们桨下精心打造,快速前行。
搜狐网友“沧浪之水”:治理湘江固然需要湖湘儿女共同参与,但是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关键的部门和关键的领导。企业环评不达标,坚决下马;治污配套不完善,不批条子。则是湘江之幸,湖湘百姓之幸。
华声论坛网友“湘风德骨”:关注母亲河,其实最亲近的方式莫过于游泳。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试想一下,三五好友结伴横渡湘江,那是多么美妙的场景?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盼望着,许多年后,人能渡江,江亦可渡。
新华网网友“海风”:从本质上来说,此次湘江漂流,应该是以户外运动为载体,以环保为主题的一次公益活动。活动本身并不能对环境有所改善,但是其传播环保理念、唤醒公众环保意识的效果却是显而易见的。媒体主导、多方参与的公益模式或许将成为环保、公益事业的发展方向。但愿“妙盛湘江行”这颗星星之火,可以在三湘大地以至更远的地方形成燎原之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