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曲
与辞赋宗祖同在;与全球华人同在;与天下诗心同在。有情有义的汨罗江注定是属于全世界的河流!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行吟汨罗江畔,挥就惊天动地的不朽诗篇,树起光争日月的精神雕塑。自他在那年端午投江自沉时起,汨罗江就与屈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每年端午,汨罗的百姓都会以特有的礼俗追挽屈子的忠魂。
端午这个节日啊,已然连接了我们个人与民族的共同记忆和情感;汨罗江这条美丽河流哟,为中华民族传承了千载不变的精神品格!
带着景仰、深情,5月16日,《我们的节日·端午——中华长歌行》剧组走进了端午源头汨罗。央视名嘴海霞、任志宏、孙小梅、张泽群、撒贝宁、王小骞、姚雪松、黄薇,艺术名家徐涛、杨立新、李慧敏、徐健顺、杜大鹏、吴俊全,歌坛俊彦雷佳、王莉等比肩接踵而来。12天中,他们栉风沐雨,用心血和汗水完成了对端午文化、龙舟精神的深度挖掘和完美整合。他们和汨罗人民共同浇铸的作品和友谊,镀亮了“蓝墨水的上游”!
第一乐章
镂刻炎黄子孙的共同记忆
端午节是华夏民族自发献给屈原的最大祭礼。作为端午源头,我们更要有高扬屈原文化的担当意识,努力把屈子祠建成传播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的文化教育基地。
——省屈原协会常务理事、汨罗市屈原纪念馆馆长徐蔚明
中华民族喜爱过节。节日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平添无穷乐趣;更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除夕团圆是对家庭、亲人的责任与关爱;清明扫墓表达了对先祖与逝去亲人的感恩与怀念;端午竞渡激励人们坚守节操、拼搏进取;中秋赏月在庆祝丰收时安慰离情;重阳敬老以赏菊为自清,以祝寿为惜福……
一种节日便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方式便是一种文化认同。中国传统节日,熏陶、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与价值取向。
那一个个历史的航标
屈原投江殉国第二年,吊祭伟大爱国诗人的群众性纪念活动——龙舟竞渡,便在汨罗江下游诞生(战国中期人物御舟帛画的出土,佐证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此后每年端午,汨罗江上必定上演隆重而壮观的龙舟竞渡。随着中华文化的影响,这一风俗已流传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的体育活动。
在汨罗的厚土上行走,随处可见端午文化的符号和标记,它们如同一个个历史的航标,以其特有的指路方式,引导着炎黄子孙慢慢走进那条有着龙族基因的中华长河。汨罗民俗文化专家任建云先生称,最早发现屈原投江的是河泊潭附近渔村的渔民。他们开动了所有草划子抢救屈原,村民都赶到河边跪拜,用艾蒿杆代香,向水里投掷糕饭、面坨,求龙王爷莫食大夫肉体。于是便有了草划子竞渡,划干龙船、彩龙船,龙舟竞渡,吃粽子,悬挂菖蒲、艾草,饮药酒,沐浴兰草水,佩饰香包,踏青,辞节(凡出嫁的女儿,于节前准备一份丰厚的礼品到娘家及娘家的众近亲戚家去辞节),喝姜盐豆子茶,蚌壳戏渔翁等20多种风俗;一首美丽的民谣随之在汨罗江畔流传开来:“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门缝里,菖蒲青剑吊花窗。挂香包,抹雄黄,老班子笑,后生子忙,一忙忙滚哒汨罗江。这也端阳,咯(那)也端阳,俏妹子眼望哒龙船上,端阳日里选情郎。”
端午节,是一支民族文化的交响曲。它托起了一个巨人;也成就了一条世界级的名江。
为传统节日恢复记忆
岁月峥嵘。随着时空的推移,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日趋激烈。不少年轻人对过洋节颇为娴熟,而对传统节日知之甚少;许多节日的丰富内涵甚至在民间也即将丧失殆尽。许多文化传统和信息正逐渐流失。
因此,有必要为传统习俗与节日恢复记忆,不断为之注入活力,使其能够绽放在新的土壤里,并继续生成我们文化生活的筋骨,从而促进新一轮的传统文化复兴。中央电视台勇担文化责任,近年来先后拍摄了《我们的节日·春节》、《我们的节日·中秋》……
汨罗江畔一些独特的端午习俗以及与习俗相关的传说、典故、诗词等,总能唤起人们心中那遥远而珍贵的记忆。“不负龙舟文化之源,打造龙舟文化品牌之最。”2005年,岳阳市委书记易炼红对汨罗寄予厚望。岳阳市委、市政府将中断6年之久的龙舟节重新提上议事日程,把赛场迁移并固定在龙舟文化的发源地汨罗。
龙舟从此“游”回了故乡,也因此吸引了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中国文联深切关注的目光……
“中华长歌”悠扬绕梁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5月16日上午,汨罗市屈原碑林内。央视节目主持人姚雪松深情并茂的诗朗诵,拉开了《中华长歌行》节目拍摄的大幕。
得知央视要来拍“端午”,汨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群开特兴奋:这是一次最大限度展现汨罗风貌的好机会。他立马将当地屈学专家邀拢来,共商文学脚本;又电话里与央视编剧王瑞反复沟通,5月5日还与王瑞面对面交流,将脚本敲定。
汨罗市委书记白维国、副书记李明主、副市长周育林谆谆嘱托工作人员:我们都要尽一切可能为央视节目摄制组提供方便,确保拍摄工作圆满完成。
王瑞告诉记者,《中华长歌行》旨在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华夏复兴之舟已驶入辉煌的航道,中华儿女正用盛世成就之笔,书写新的历史篇章。节目时长约60分钟,今年端午节将在央视一套和十套分别播出;以诗文诵读、歌舞、人物访谈、外景等形式,彰显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中华端午文化的独特魅力, 集中展示汨罗深厚的人文底蕴、多彩多姿的民俗风情和现代文明风采。
“端午源头”花落汨罗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呷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天下华人爱端阳。这些年来,不少地方都在争“端午源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中国文联、湖南省委省政府联合主办,岳阳市委市政府、汨罗市委市政府、中央电视台承办的‘我们的节日·端午——中华长歌行’特别节目,今天在端午源头、龙舟故里的汨罗和大家见面了!”当央视著名主持人孙小梅在开篇词中说出这话时,汨罗人民无不喜笑颜开。“为了这一天,我已经等了好多年了!”市政协主席霍东华欣慰不已,“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想把《世界有条汨罗江》唱进中央电视台,唱遍大江南北!”
自然,屈子祠、任弼时纪念馆、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等近20处自然和人文景观,都成了节目最生动的背景。周群开称:“作为‘端午源头、龙舟故里’,汨罗将用这档特别节目,对自己悠久的端午龙舟文化和现代文明风采,作一次辉煌的展示。”
不朽的汨罗江和端午文化,必将永远镌刻在我们民族记忆的版图上!
第二乐章
守望民族文化的温暖河床
离骚百遍低徊读,日月争光灿古今。弘扬端午文化,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华夏儿女共同的使命。
——汨罗市素质教育中心主任刘吉伟
一个人的故事为什么这样久远,一条江的传说为什么这样灿烂?凝望着这条温情的河流,任志宏、海霞等人都在用心找寻着答案。
“跟我走吧,天亮就出发。”
从拍摄到播出,剧组只有不到一个月时间。他们必须在12天内完成拍摄任务。可是,5月当地一直多雨。但雨再大,他们也在战斗!
听说23日天晴,所以他们清晨5点就发兵八景。一上车,灯光师曹红安睡眼朦胧地哼道:“跟我走吧,天亮就出发。”而同事们却抓抢时间闭目养神……
“睡觉比吃饭重要”
导演杨笑山,是个典型的“拼命三姐”。10来天中,她几乎每天都从清晨5点工作到零点。工作人员发现她每天几乎都只吃一顿饭,有时候就一包方便面。到了用餐时间,她就躲在车里小睡:“睡觉比吃饭重要”。
5月22日21时,剧组成员们才回到宾馆。杨笑山马上和副导演杨林、傅杰,制片主任赵赤和摄影组长呼彤会商。说到当天工作,杨笑山露出了笑容:“今天这场大雨下得那么大,片子却如期拍好了,真高兴!”提到如何拍摄龙舟更为壮观时,导演为没有长焦镜头而发愁。赵赤立刻将灯光组长董光涛喊来,要他负责从北京调来一个长焦镜头,并对导演说:“您提的要求我一定努力满足!”
5月25日,龙舟竞渡中心。杨笑山领着300多演职人员,在烈日下战斗了3个小时,顺利拍完了开篇表演。正欲走下阶梯去感谢演员时,她感觉脚上特不舒服,低头一看才发现,长时间奔走,她右脚的鞋已经裂开了一个18公分的大口子,如鳄鱼嘴……
三位可敬的“落汤鸡”
大家自有大家风范。5月18日上午,大雨。虽然从汨罗市区到任弼时纪念馆有整整一小时车程,但杨立新和李慧敏还是如约于7点30准时到达了。“好,可以了。”连续拍了3遍后,导演说。全身湿透的杨立新却认真地说:“导演,我感觉刚才中间顿了一下,咱再来一次行吗?”于是,又重拍……
连续下雨,气温骤降,随行许多人都穿上了夹衣,李慧敏却只能穿着单薄的裙子在雨中拍摄,她似乎并不觉得冷,往雨中一站,就立即全神贯注地投入了朗诵。拍完回到车上,才发现浑身都冻起了鸡皮疙瘩。
5月27日中午,天依然下雨。为了抓到雨歇的空挡工作,王莉吃过午饭就和摄制组驱车来到汨罗江湿地等机会。车里等了一个多小时后,雨依然我行我素。导演决定冒雨拍摄。两遍《世界有条汨罗江》过后,导演看着满脸雨水的王莉,很内疚:“真是难为您了”。王莉理了理湿淋淋的头发:“没事噢!既然来了,就应该做好。”
抢到了最后一抹夕阳
5月24日17时30分,剧组设备车在半路上突然刹车失灵了。赵赤当机立断兵分两路:一组赶赴河泊潭录制孙小梅的主持串词;一组去汨罗市委大院录制市委书记的采访视频。而屈原区委宣传部部长曾兰芝、副部长易送君、凤凰乡乡长湛江等,在河泊潭等了3个小时。原来,他们一早就带着村支书、老同志、文化工作者在河泊潭开始准备,一直等到下午5点半剧组才来;可他们却毫无怨言。
河泊潭拍摄完毕后,已是19时08分。按计划,剧组还得赶赴“四大名人柱”拍《世界有条汨罗江》的主持串词。光线越来越暗了。摄制组迅速议决:加大马力往前赶!无论是抢拍还是强拍,一定要把片子拍好!
疾驱20多里路后,在19时26分赶到了“四大名人柱”。所有工作人员三步并作两步跑,扛着机器就往前冲。不到2分钟,一切工作都准备到位了。孙小梅上场了。她在来的路上早已经将串词牢牢背下。借着抢来的最后一抹夕阳,终于将串词录制完成。
王小骞的极速冲刺
王小骞也是个特别有时间观念、特别讲效率的人。5月24日13时,她才下飞机,连饭也顾不上吃就赶到了任弼时纪念馆,在小镇上随便吃点东西就开始准备。正式拍摄时,她没出任何差错,却要求一遍又一遍地拍,争取拍得更好。下午4点拍摄完毕时,制片想留她吃了晚饭再走。她却笑道:“马上还要赶拍《交换空间》呢!”
徐涛赴汤蹈火当“黑人”
5月23日,初晴。中午气温陡升。在八景拍摄时,按设想,朗诵大师徐涛得站在水中的小木筏上吟诵。导演对他说:“徐老师,可能有点危险。”徐涛说:“没问题,没问题。”烈日当空,在毫无遮挡的竹筏上录制节目,还要在竹筏上的各个位置摆出不同姿势,徐涛却依然精神抖擞。休息时,助理要为他撑伞,徐涛婉拒了:“晒黑了好啊!黑人健康!”
孙小梅江南大补钙
无独有偶。5月24日12时40分,室外气温达35度,而孙小梅还在屈子祠拍外景。按导演的要求,她一遍遍地走机位,变换角度。在拍摄的空档,助理赶紧为她支上太阳伞,小梅却笑着推开了:“没事的,晒晒太阳,正好补补钙!”
雷佳深切缅怀施光南
5月26日上午,一级演员雷佳受邀来汨罗演唱《我爱你中国》。江边触景生情,她想起了老艺术家施光南。
在歌剧《屈原》中,雷佳饰演屈原的女儿婵娟。婵娟在剧中的最后一个唱段叫《离别之歌》。雷佳说,施老师的歌剧《屈原》并没有写完,当他写到曲子《离别之歌》时,他让他女儿唱婵娟的声部,自己弹着钢琴唱屈原的声部。在弹唱到最激动、兴奋处,他忽然倒在了钢琴上,再也没有醒来。雷佳叹道:《屈原》和《离别之歌》是施光南的呕心沥血之作,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值得所有的艺术工作者学习。
人人个个都是场工
此次剧组没有带场工来,许多搬运、安装、拆卸的活就落在了剧组自己手中。每每搬运设备时,他们从不分年龄、职位大小,个个抢着干:负责摇臂技术的张培基和摄影助理王伟扛着重达110斤的铝合金摇臂还能边走边开玩笑;摄影组长带着摄影助理王洛雨抬着拍摄轨道一路小跑就奔上了山。
一次,剧组想把打湿的红地毯搬开。杨导一声令下,赵赤、孙宇阳、殷鹂鸣、杨林、徐洋洋、曹红安、张建国共同抓住地毯,一声“一、二、三!”几百斤重的湿地毯便搬走了。
海霞:温暖致谢,浓情告别
著名主持人海霞是5月19日22时饿着肚子驶抵汨罗的。次日5时,她就起来奔赴岳阳排外景。拍片到中午两点才吃饭。本来安排她在饭店吃的。她说:“不客气,我跟大家一起吃盒饭。”录完节目,她还不忘对工作人员和给予拍摄大力支持的市民道一声:“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噢!”是日18时30分,她要赶飞机。她紧紧握住市委宣传部长周群开的手说:“轻轻的我来了,轻轻的我又走了;我虽然不能带走一片云彩,但在汨罗,我留下了深深的眷恋!”
第三乐章
聆听流淌千年的绵长诗韵
中天日月光华夏,大地欢声彻洞庭。汨罗江端午龙舟竞渡,争夺的是龙舟文化的金牌,传播的是中华龙舟文化。
——省人大代表、中国农业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术平
“杉木船子溜溜尖,龙船划向前。三闾大夫是屈原,投江在今天。我和你来划龙船,河里捞屈原。粽子撒到深水里,捞了两千年。”(汨罗民歌《划龙船》)一条江,因为容纳了一具忠骨,从此引无数诗人竞折腰。汨罗江因此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诗歌之江”、文化之江。汨罗也喜获了“中华诗词之乡”的文化名片。
来吧,让我们共同来聆听这千年流淌的诗韵。
名嘴争相颂名诗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撒贝宁诵读起唐人文秀的《端午》。
“楚人遗俗越千年,潇鼓喧呼斗画船。风浪如山横蛟鳄,何心此地更争先。”——黄薇朗诵起陆游的《观江中竞渡》。
“怀沙孤愤郁难平,千载犹传屈子名。常忆汨罗江上客,一篇珍重慰幽情。”——王小骞吟诵起柳亚子的《端午节》。
伟哉大江,千帆竞渡;壮哉大江,诗化了中华民族。“蓝墨水的上游”永远流淌着动人的歌谣。它不仅仅是文化,它还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爱国情怀!
长乐故事会晋升“国宝”
春秋时期,楚人信天。每遇灾荒,汨罗人为祈求上苍消灾除害、赐福降祥,于正月初五、初十、十五(元宵),由巫师和童男装扮成天神、地神和掌管五谷六畜诸神,抬着草扎的“图腾”至汨水江边,供众人祭礼,然后集中游乡。
唐太宗为示太平盛世与万民同乐,于贞观二十年昭示天下,每年上元(元宵)节大放花灯。这样使得汨罗正月举行的祭礼活动与上元的闹花灯相结合,慢慢演变成了故示会。“故”即典故,“示”乃展示,但当地人习惯上称作“故事会”。
长乐故事会启于隋唐,兴于明清,20世纪80年代已达鼎盛。每逢太平年景,从正月初五起至元宵节,长乐人分成上、下市街两个团体,自发举行故事会竞赛。内容为历代忠、孝、节、义和民间传说的典型,表现爱憎与忠奸,渗透幽默与讽刺,显示技巧与新奇,传递友谊与祝福,祈求吉祥与和平,一年年演绎,一代代传承,技巧越演越精湛,故事越传越久远,成为一种集历史传奇、戏剧艺术、民俗风情、杂技竞技于一体的古老、大型的、民间的、粗犷的表演艺术。终于,它为汨罗争得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殊荣。
鞠躬,向着屈原投江处
5月20日晚,任志宏就说想去屈原投江的地方看看。次日,雨却一直没停。中午1点半,他还要赶飞机。但他坚持中午不吃饭也一定要去。于是,车发河泊潭屈原投江处。凝望着江面,任志宏对着屈原投江处深深地鞠了一躬,久久不愿离去。任志宏感言:“屈原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符号,而且也属于全世界。这样一个重量级的历史人物,给老百姓在精神上注入了一种非常鲜活的动力。”
5月22日,拍吟诵大师徐健顺吟诵《橘颂》的那天碰上了雨天。从宾馆去屈子祠的路上,徐健顺把头伸出窗外:“我想好好感受一下屈原投江这个地方的雨,吟诵会更有感觉,回去作诗也更有感觉。”
撒贝宁抛出一个大问号
撒贝宁自称与汨罗颇为有缘。他在北大读研究生时的一位导师是汨罗人;2007年在拍摄《长江行动》时,还来过汨罗。但他表示:“这么深入地接触汨罗还是第一次。能这么踏踏实实地在屈子祠这样一个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场馆里吟诵《端午》诗句,对我来说,确实机会难得。怎么样让自己和这种悠久的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尽己之力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传承下去?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
蓝色河流为吴俊全助产
刚拿到自己要朗诵的诗稿时,著名演员吴俊全读了几遍都不太理解。当来到汨罗江畔、身临其境感受这里的文化氛围时,他不禁心潮澎湃,冲着摄像机说出了“伟哉大江,壮哉大江”。他坦言:“在这里,我才真正感觉到屈原的诗是怎样濡染了中华民族,屈原的精神是怎样传遍了祖国大地!”
姚雪松见缝插针赏风景
5月16日,屈原碑林。由于电力供应不上,耽误了一个小时。姚雪松已经化好了妆等着开拍。他不停地在碑林间踱来踱去,工作人员关心道:“姚老师,您坐着休息一会吧。”姚雪松却笑着指了指屈原石像:“来到这么著名的景点,来到这么有文化气息的地方,不好好看看,光坐着,太浪费了。”
徐涛想到八景当农民
八景水库,山青水碧。5月23日上午,著名表演艺术家徐涛来到八景乡山阳村做节目。村上钟主任迎了上去:“我们这是个小地方,委屈您了!”徐涛却摆摆手:“这么好的山水,我哪里受了委屈,咱是来享福的噢!好山好水,一张桌子往地上一搁,再沏壶茶,那真是舒服死了!”拍摄空档里,他与钟主任聊起了当地的民俗民风,对村民们吃自己种的菜、捕的鱼煞是羡慕:“真想在这儿买块地,建一座小房子,关掉手机,养匹马儿,那多自在啊!”临别,徐涛握着村主任的手嘱咐道:“将来这里肯定成为旅游胜地。开发时,一定要搞好环保啊!”
黄薇有一颗平民心
5月18日下午,黄薇在长乐镇的平汨大桥上拍摄。
桥窄窄的。才拍完后,她就被包了“饺子”。乡亲们都想找她合影、签名呢。黄薇笑意盈盈地和大家“合作”。看到大桥已堵得水泄不通,她还耐心地维持秩序:“慢慢来,不要挤,别影响了交通噢。”
杜大鹏无我无人静如水
古祠,古琴,古韵。该古琴大师杜大鹏上了!可是,5月21日下午,偏偏天不作美。大雨“阻击”了拍摄工作。摄制组只好在屈子祠的廊檐下焦急地等待着。
但杜大鹏根本不理睬这闹心的雨。他时而凝望着一句楹联沉思;时而跟旁边一群小朋友打得火热。一句标准的普通话,一个鬼脸,激起一串串悦耳的笑声……
孙小梅盛赞汨罗“四有”
孙小梅可敬可亲。有市民要孙小梅签名,她愉快地答应了;还深情写下一句话:“汨罗有山,有水,有诗,有情!”
第四乐章
挥写和合奋起的瑰丽诗行
临风极目罗江远,如火诗情独自吟。求索即端午文化的特质,拼搏乃端午文化的精髓,求索拼搏永远激励着中国人奋勇前行。
——汨罗屈原学会名誉会长、长江化肥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朱成保
“世界有条汨罗江,弯弯曲曲水流长,流的不是水啊,流的是粽子香。端午佳节赛龙舟,彩旗飘飘映霞光。击水三千丈,个个好儿郎。啊!龙腾虎跃闹翻了汨罗江……”老树发新枝,汨罗籍著名剧作家甘征文先生激情挥写的词作,让我们强烈感受到端午龙舟竞渡融入的求索和拼搏精神、汨罗人民的精神风貌。只10多天,汨罗人的朴实、真诚、善良和热情,已深深刻在《中华长歌行》全体演职人员的心坎上。
一小时的非常战斗
5月16日上午。在屈原碑林。剧组临时改变了拍摄地点。灯光师准备给灯具接上电源,却突然发现自带的专用电线比到电源接口的距离短了近300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松柏立即向电力局求助。可电力局没那么长的专用电线。得知电信公司屈子祠支局有一台发电机,黄松柏随即拨通了公司经理胡兆军的电话。10分钟过后发电机便送到了拍摄现场。当大家正准备放心拍摄时,问题又出现了,发电机电源线的接口是少见的弧形,而剧组用的电源线接口却是常规的三角形!胡兆军又指令技术部门为剧组临时做了一个弧形电源接口。一看时间,前后刚刚一小时。
为了花儿更美丽
5月24日13时,孙小梅将在任弼时纪念馆前录制主持串词。她特意从北京挑了好几套服装,想根据拍摄时的场景再来选择最合适的。当她挑中了一套灰色上衣、黑色裙子的套装时,发现衣服经过长途运输,有些皱了,这势必将影响拍摄的效果。纪念馆又没有熨斗。正当孙小梅准备放弃这套衣服时,纪念馆工作人员许红阳自告奋勇:镇上有裁缝店,我把衣服带过去熨好。20分钟后,小许果然带来了熨得笔挺的衣服。
诗家争鸣颂屈原
“常咏骚经赋新意,歌颂今贤赞古人。”5月26日下午3点半,屈子祠老馆长刘石林正在汨罗当地一家仿明清时期的江南民居里朗声吟诵,同他一起的,还有15位老诗人。虽然他们都年事已高,但拍摄时他们就像年轻人一样意气风发,带着独特的“屈氏”唱腔,争相吟诵自己近来的佳作:“‘哀郢’孤忠千古恨,滋兰九畹溢清香。”、“汨水滔滔下洞庭,奔流日夜泛心声。”
即使下雨,15位老人也毫不在意,依然沉浸在诗海当中。此次赛诗会拍得如此顺利,功劳就要归骚坛诗联协会会长任建云了。为了能让剧组真正了解赛诗会,他从4月21日起就开始在汨罗年鉴、历史资料上查找有关赛诗会的来历……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5月24日早上6点,剧组踏着晨曦赶往龙舟竞渡中心。迎面走来的是平江伍市镇姚大明和他的威风锣鼓队、舞龙队。走进“中心”,记者惊讶地发现,各地赶来的表演团早已在红地毯上排练开来,呼号声、敲锣声、打鼓声,响天震地。荣家坪社区东方红腰鼓队是到得最早的。还是早上5点半,她们一行36人就已经到达现场开始排练。而清泉龙舟队因为离“中心”较远,交通也不方便,所以早上天不亮就起来了。
“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
汨罗有句老话: “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形象地说明了汨罗人民对划龙舟的热爱。宣传部副部长罗明平挑起了组织龙舟队划龙舟的千钧重担。
5月中旬,屈子祠镇龙舟队员们不是在忙着农活,就是在外打工。为了配合剧组的工作,队长翁中阳带着乡亲们放下手中的农活;将在外打工的队员全叫了回来。归义社区主任曹自林在做准备时发现,社区两条龙舟已经破损严重。于是,他自己掏了2万元为社区买了两条崭新的龙舟;又亲自上株洲为队员们订购了传统服装。
红花社区领队杨君得知要参加龙舟表演后,立刻为所有队员准备了新运动服,可是却被剧组告知龙舟队员只能穿着传统服饰。她二话没说,又给队员重新订制了夏款唐装。城郊乡社区龙舟队的表演任务是最重的。他们不仅承担了5月25日的开篇龙舟表演,还要为第二天的朗诵做演出;但是,队长聂四荣却和队员们坚持下来了。为了配合剧组,他们在江上一划就是10来个小时。
拍“长歌开篇”时,本来导演未安排腰鼓队上场,但开拍的头一天,归义社区、龙舟社区、窑洲社区、荣家坪社区的4支腰鼓队毛遂自荐,连夜和着音乐进行排练,第二天拍摄时,他们完全能合上音乐。
以一当十的“服务员”
从剧组走进汨罗那一天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松柏就身兼总协调、摄影等数职。每天早出晚归,与剧组形影不离,不断地帮剧组解决着各种困难。为了沟通方便,说惯了汨罗话的黄松柏开始学说普通话。与剧组工作人员说普通话,与同事们也说普通话了。一天,周群开部长打电话向他了解拍摄情况,他张口就是普通话。周部长以为听错了:“松柏,你在和谁说话呢?”
团市委书记于法和妇联副主席唐顺华负责专门接送演员和主持人,每天都要从汨罗到机场往返好几趟,每天有6小时在车上度过。一天因飞机误点,于法在机场整整坐了9个小时,回来累得连话都说不出了。文明办主任杨玉荣负责剧组的饮食和交通。因剧组人员大都是北方人,在安排餐饮上,她特上心。一位剧组成员说自己吃素,小杨赶紧为他准备了素食;然而菜上桌后,他又说菜里不能沾一点动物油,小杨二话没说,赶紧张罗。“为了抓到鲜活新闻,这10多天,她坚持每天跟随剧组采访,晚上还要完成台里的工作任务,但她毫无怨言,总是充满激情。”广电局副局长涂猛对汨罗电视台播音员吴静赞不绝口。
周顺贵是汨罗市电力局的电工。电力局局长黄文忠安排他全程陪同剧组工作,他没有离开过,还经常为剧组人员介绍汨罗的风土人情。有时候,拍摄地点是有电源的,但周顺贵还是一直跟着:“万一有什么临时情况,我也能随时为他们把电接上啊!”
汨江两岸情如火
5月20日晚,古琴大师杜大鹏应邀来汨罗演出。剧组成员在开完会后发现他的古琴少了一个琴架。23时许,打听到退休干部任正新家可能有琴架,黄松柏敲开了任爹的家门。老人一听到是中央电视台上汨罗拍节目来了,特高兴:“我家里的东西随便挑!只要你们能够用得上!”剧组选中了他家的茶几,可是茶几腿太高。老人家痛快地说:“只要看中了,就可割短。”临别时,老人还盛情邀请剧组到家里做客。
5月23日8时许,汨罗八景山阳村钟主任准备出门,忽然接到市委电话:中央电视台前来拍节目。他立刻取消了行程,向乡亲们借来机船和竹筏,亲自为剧组驾船……
为了让全国观众真正感受到汨罗乡间过端午的气氛,剧组在5月28日中午特意来到了屈子祠的郑大爷家拍摄他们一家人包粽子、挂艾叶的场景。闻讯,郑大爷抛下农活,上山采了一篓子新鲜艾叶,又到河边割了一大把菖蒲,分扎成了好几把。这时,郑家女儿也带着拌好的糯米和粽叶赶了过来,和母亲在家门口包起了粽子。大爷一边挂艾叶,一边叮嘱老伴要在粽子里多放几颗红枣。大妈笑骂道:“晓得啦,晓得啦!知道你最爱吃红枣。”
周群开最后下了道死命令
5月22日22时许,汨罗市委宣传部会议室灯火通明。和剧组会商完后,部长周群开又继续和有关部门研究水上拍摄的安全措施。他最后下了道死命令:“每次拍摄必须有专业的水上救生人员和医疗人员在场,如出意外情况,必须尽全力保证所有人员的安全!”像这样的会议,周部长一共开了6次。他不仅担负着整个活动的统筹、策划工作,更是5次亲临现场,在烈日下为大伙鼓劲,在大雨中为大伙加油。
央视人背后的别动队
汨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龙文每天都会安排专人跟进,并督促他们:将剧组拍摄进度、花絮的帖子定时上传到中国汨罗网汨罗江社区里。引起许多网友跟帖。而剧组人员晚上休息时也会去看看帖:“从那里,我们感受到了汨罗人民的热情。”
莘莘学子在行动
在传播屈子文化面前,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选择了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在市素质教育中心主任刘吉伟和一中校长周德保的科学组织下,一中100名孩子热情参与了诗朗诵和升旗。390班的吴雨娇在中暑后稍作休息又投入了训练之中;音乐组的杨雨老师甚至将自己的孩子交付给了邻居照顾,每每顾不上吃饭就投入了紧张的训练当中。刘志民老师虽然不能亲自指导学生们的表演,但每次排练时都会为师生们端茶送水……
海霞,请记住汨罗市长特别的期盼
在送别央视名嘴海霞的时候,汨罗市市长周金龙对她提出了一个特别的期盼:“希望您播音的时候将‘汨罗’播慢点,最好能播两次。”海霞听了有些迷茫,记者赶紧帮她释疑道:“一是汨罗两字容易误读,二是汨罗江太特别了,它饱含中华民族共同而炽烈的情感,所以希望您能慢些读,让全国人民都能听入心灵!”海霞听后深深地点了点头,她给了周市长一个庄重的承诺:“我会的,您放心。我会的!”
端午,是全球华人的盛大节日。作为端午源头、龙舟故里,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永远是汨罗这片神奇土地的人文标志。65万汨罗儿女始终以上下求索精神和龙舟竞渡精神,不断激励自己谱写科学发展的瑰丽诗篇!
——汨罗市委书记白维国
汨罗江是一条很特殊的河流,它一年四季从东向西而去,虽九死而不悔,展示了“敢为天下先”的屈子之风。65万汨罗人民就是她的乳汁养育大的勇于求索、敢于拼搏的英雄儿女!他们为这个世界贡献了两张王牌。
央视摄制组记不起多少回穿行在汨罗市区、工业园和龙舟竞渡中心了。每每看到绿树成荫的大道,鳞次栉比的厂房,机声隆隆的工地,春意盎然的广场,他们就自觉地停步,多拍些珍贵的镜头。
晚清时期,汨罗就有不少“破烂王”,串乡走户收旧拾荒。改革开放后,不断壮大的“破烂王”在全国废旧物资回收领域做得风生水起。看到这一产业灿烂的前景,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建立汨罗工业园区;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废品加工企业成长的政策;成立了再生资源行业信用协会、会计公司、资产公司、担保公司,成就了“四位一体”的融资信用平台,5年帮助企业争取银行贷款近9亿元。市委书记白维国还为联企干部制定了“围墙法则”, 即围墙内的企业生产经营政府不干预,围墙外的社会事务和环境企业不操心。湘北铜业老总史太和感言:“在汨罗办厂,我们顺心、放心、开心!”如今,循环经济已成汨罗区域经济增量提质的强大引擎。2009年,园区实现税收4.3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5.2 % 。
作为端午源头,传承龙舟文化,弘扬龙舟精神,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汨罗责无旁贷!2006年,他们在汨罗江畔高标准修建了国际龙舟竞渡中心。从此,每年一度的龙舟文化节在汨罗江畔壮丽上演。龙舟文化寻根游、屈原文化研讨会、“龙之舞”大型游园活动等多角度展示了龙舟文化的独特魅力。2008年,中国龙舟协会主席李杰授予汨罗“中国龙舟名城”称号。通过精心经营“中国汨罗江龙舟节”、“中华端午源头”、“中国龙舟名城”品牌,汨罗大大提高了它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市长周金龙称:龙舟文化品牌强大的影响力和市场潜力,为汨罗创造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仅旅游收入每年都以两位数在增长。
“世界有条汨罗江,弯弯曲曲水流长,流的不是水啊,流的是笑和欢。喜看稻菽千重浪,鱼满湖港谷满仓。豪情跨世纪,大步奔小康。啊!奔腾不息的汨罗江。”对汨罗江,我们可以说它是汨罗的,是湖南的,也可以说它是中国的,还可以说它是世界的。因为,世界上所有炎黄子孙的心里都流淌着这条多情的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