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辉蒋睿李璞王宁
何谓“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工作尽快落地,湘潭加快了步伐。
7月5日-6日,湘潭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相继通过了《关于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该计划确定了今后3年,湘潭市全域旅游的发展规划与部署。
按照“举红色旗、打文化牌、走生态路”的发展战略,通过3年的努力,形成一批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吸引力强的全国性旅游产品、国际性旅游品牌、开放式旅游目的地,将湘潭打造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具体目标是通过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创建区验收;确保韶山市、昭山示范区通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湘江风光带(湘潭段)成为滨江旅游休闲聚集带;市城区成为长株潭国际都市休闲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一极;力争至2018年底,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1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0%,旅游从业人数占对就业总数的综合贡献20%以上,农民年纯收入20%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旅游税收占地方财政税收10%。
未来3年,湘潭市全域旅游发展将实施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将湘潭打造成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出台多规合一的《湘潭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含全域旅游发展交通规划)》。设立全域旅游专项发展资金近10亿元,包含旅游品牌创建引导奖励专项资金,重奖成功创建的5A级景区、五星级旅游饭店、五星级旅行社、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和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每年安排全域旅游宣传促销专项资金500万元和每年200万元的“厕所革命”补助资金。出台对县市区(园区)和市直部门旅游业发展的考核办法十条。
湘潭市将以韶山发展红色旅游为重点,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湘潭县以“一片两点”(白石—梅林桥“一片”,花石、石鼓“两点”)为重点,规划保护好隐山,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湘乡市以“一山一水两镇”(大东山旅游区、水府旅游区、壶天镇、棋梓镇)为重点,发展红色旅游、休闲旅游;昭山示范区以山市晴岚、中航航空大世界等龙头项目为重点,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雨湖、岳塘、高新区、经开区和综保区以窑湾历史文化街区、竹埠港工业遗址公园等重大旅游项目为重点,发展工业旅游、都市和城郊休闲旅游、购物旅游。
按照5A级旅游景区标准推进盘龙大观园、水府旅游区、昭山山市晴岚、九华吉利汽车文化园、大东山旅游区、窑湾—白石—杨梅洲—犁头嘴景区、湘江风光带建设;同时加大旅游交通建设力度。加快推进长株潭城际铁路湘潭段、武广高铁株洲站至沪昆高铁韶山站连接线建设,完善107国道湘潭段自驾游线路综合配套,完善A级景区生态停车场建设,建设完善湘潭市旅游骑行道路,增设游轮码头、开通湘江水上旅游航道,推进韶山核心景区封闭式管理运营。
同时开发多条旅游线路。着重开发毛泽东成长之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韶山旅游区—陈赓故居—曾国藩生平研究馆—东山书院旅游区—彭德怀纪念馆—湘潭市区)、休闲度假精品游线(昭山景区—盘龙大观园—万楼—碧泉湖—窑湾文化旅游街区—韶山银河旅游区—茅浒水乡旅游区—东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水府旅游区)、美丽乡村精品游线、历史文化体验游线(万楼—窑湾文化旅游街区—黎氏八骏故居—齐白石故居—花石旅游区—隐山景区—彭德怀纪念馆—东山书院旅游区—曾国藩生平研究馆—韶山旅游区)等5条线路,完善市城区一日游线路,适时推出城郊休闲一日游线路(锰矿国家矿山公园—仙女山景区—杨度故居—白鹭湖度假村—姜畲现代农业示范片区)、湘江水上观光线路(昭山景区—万楼—碧泉湖旅游区—窑湾文化旅游街区—杨梅洲—易俗河古镇)。
在韶山领略伟人风采
伟人故里,已经成为韶山、湘潭乃至湖南一张烫金的名片。相传舜帝南巡到此,见风景优美,遂奏韶乐,引凤来仪,百鸟和鸣,又传“韶氏三女得道于此,有凤鸟衔天书到,女皆仙去。”韶山故此得名。韶山也是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故乡,全国著名革命纪念地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这里是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劳动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新中国建立以来,这里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关心与重视。韶山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创业,已由一个偏僻落后的山村,变为工农业迅速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水平普遍提高,纪念景点众多、服务设施完备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毛泽东故居、毛氏宗祠、毛泽东纪念园、毛泽东铜像、滴水洞景区、韶峰景区等多处景点已成为中外游客必到之地。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的双重驱动下,韶山,作为红色旅游的重镇也面临新的突破任务,如客源多元化、传播时尚化、内涵多样性、亲民化、国际化等,这都需要旅游从业者以新的眼光来看待红色旅游的发展。
韶山市充分利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在补旅游短板上正切实把创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作为全市工作重心来抓,加快推动全市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大韶山、大景区、大旅游”全域旅游发展格局。而在培育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方面,韶山正重点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建设一批集参观、瞻仰、参与、体验等于一体的新业态红色旅游产品,大型实景演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则正是韶山唯一的融自驾旅游、房车旅游、青少年研学旅游、中老年康体养生旅游等全方位的、全领域的文化旅游产品。
在昭山体验“绿心”之美
昭山位于湘潭市东北20公里的湘江东岸,为长沙、湘潭、株洲三市交界处。这里风景秀丽,绿色植被生长繁盛,因此这里被称为长株潭地区的“绿心”。“秀起湘岸,挺然耸翠,怪石异水,微露岩萼,而势飞动,舟过其下,往往见岩牖石窗,窥攀莫及。”便是形容昭山秀丽美景的经典名句。
每逢雨后新晴,或是旭日破晓,万丈霞光撒在山间,雨气氤氲,色彩缤纷,美而壮观。北宋大书画家米芾将这一景观绘成《山市晴岚图》,列为潇湘八景之一,昭山自此声名大振。明代周九烟曾以《山市晴岚》为题,赋诗一首,其中具体描写景物的诗句是“蜃楼曾诧海门东,此处奇峰便不同。天宇诈收朝霞后,人家都在旭光中。”
昭山作为风景胜地,其实并非始自宋朝。史记记载,昭山旧有屏风夕照、拓岭丹霞、桃林花雨、双井清泉、老虎听经、狮子啸月、古寺飞钟、石港远帆等景致,朝朝代代吸引着游人登山览胜。
现在的昭山广披新绿,庙宇复修,是长沙、湘潭、株洲等地人们喜爱的一个游览胜地。每逢晴朗的日子,三五成群的游人便结伴登昭山,满山翠绿映着游人身影,一派生机,站在山巅四望,湘江滚滚从山脚流过,碧波荡漾,白帆点点。兴马洲白沙泛银,像一条巨舰破浪而来,景色十分壮丽。
目前,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是昭山示范区当前旅游工作的重点。为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招商旅游合作部邀请北京慧谷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龙江智一行3人前往昭山示范区进行初步考察,对该区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给予专业指导、技术支持。
龙江智立足全国旅游发展的理论前沿和实战经验,对昭山旅游资源作出高度评价。他认为,在全民休闲度假时代,昭山的自然环境资源、历史文化及交通区位在湖南乃至全国都具有比较优势,特别是昭山示范区处于长株潭“绿心”,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是我国典型的旅游业驱动型的城镇化地区。发展全域旅游,要求旅游业与农业、林业、水利等多行业深度融合,构造全产业链。
在隐山感受人文风韵
隐山,又名龙穴山、龙王山,海拔437米,位于湘潭县黄荆坪,距湘潭市城区40公里。隐山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别致的江南山乡风光,宜人的温热气候,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是湘潭独具特色的人文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资源。隐山风景曾盛极五朝、南宋至民初,是州官府吏、文人雅士、迁客骚人游览的场地。在《长沙府志》、《寰宇记》和《湖南旅游大全》都有“天下隐山”的记载和介绍。历代文人墨客撰文咏诗赞美的很多。
景区内有左宗棠故居、周小舟故居。距景区2公里的碧泉书院是南宋鸿儒胡安国讲学之所,其附近的碧泉潭因泉貌奇、水质奇、潭鱼奇而远近闻名。
此外这里景点众多,其中就有:一寺(慈云禅寺)、一墓(胡安国墓)、两祠(濂溪祠、三贤祠)、三树(元帅树、古柏、银杏)、四池(莲花池、雷公池、洗笔池、化龙池)、八桥(隐水桥、流叶桥、通箭桥、珂理桥、狮龙桥、栗林桥、神仙桥、龙王桥)。
在水府观览自然风光
湖南水府旅游区地处湘中,以湖南水府庙水库为主体,位于湘江支流涟水的中游,规划面积177.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44.3平方公里,库容量6亿立方米。处于韶山、南岳、张家界三大旅游区中心,南临南岳,北接岳阳楼,西靠张家界,东近韶山、井冈山,湘黔电气化复线铁路依区而过,上瑞高速横跨其中,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具有极好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旅游区内生态环境良好,常年生长着近千种珍贵物种和多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沿库的历史遗存也给水府旅游区带来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区内有多处国家级、省级文物古迹,造就了曾国藩、陈赓、萧三、黄公略、宋希濂、罗辀重、杨昌浚等历史名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宋窑遗址的挖掘,填补了南方无宋窑的历史空白。区内有一级景点5个,二级景点9个,三级景点5个。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水府石林”、千年古藤,万年古石,水清、山静、石奇、洞幽、岛秀、库汊幽曲,构成一幅美妙绝伦的生态乐园图。
水府庙水库以大坝居湘乡、双峰与娄星交界处的水府庙而得名,于1958年建成。库面最窄处约10米,最宽地段3.5公里,碧波荡漾,烟雾缥缈,山峦倒影,令人心旷神怡,水中有岛,岛上有景。大小岛屿星罗棋布,地下奇观雄伟壮观,洞内绝景丛生,人们赞之为“融漓江之旖旎,怀西湖之温馨”,被誉为“湖南西湖”、“天下水府,人间瑶池”、“长株潭后花园”,是水上娱乐运动、休闲度假、赏历史文化风情与山水风光的理想宝地。
湖南水府旅游区现拥有对外开放的人文景点7个,其景点已形成风格迥异、具有多种民族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观,斗牛场为贵州苗族风情特色,蛇岛形成了傣族与苗族合一的西南风情,锁岛成为具有阿拉伯、欧美风情的温馨乐园,而鳄鱼岛、凤凰岛成为了一道观赏惊险刺激的鳄技表演和开心有趣的鸟技表演的亮丽景观,真正让您感受到快乐人生,回味无穷。
在风光带畅游湘江之滨
湘江,湖南人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她哺育三湘儿女,滋润干涸的泥土,给世间带来无比奇特的自然美景。
自2013年,湘江保护与治理确定为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3年时间里,沿江城市纷纷行动。就湘潭而言,竹埠港“退二进三”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湘江水质,周边生态也开始逐渐呈良性发展的态势。现如今,湘江旧貌换新颜,一波碧水向北进。水质的焕然一新,也改变了这里的自然生态,现在越来越多的鸟儿也来此筑巢,虽然河岸不是候鸟的集聚栖息之地,但仍能时常看见空中百鸟齐翔之景。真有:“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之感。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湘江水面清丽、波光粼粼,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曲径通幽、绿树繁花一览无余,美不胜收。阳光照在波光细细的湖面上,像给水面铺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碎银。一潭清幽明澈的湖水静静地流淌,似要为每一位与之邂逅的过客送上一份沁心的清凉。走近湖边,更是让人为之陶醉和惊叹。只见天地自然连同自己的身影皆容纳在这纯净的水里,湛然而空明。
湘江沿江风光带起于湘江东岸上瑞高速竹埠港公路桥下,止于湘江一大桥上游800米处,全长11.4公里。湘江风光带集防洪、交通、生态景观、文化、经济于一体,不仅仅是湘潭确保防洪安全的民生工程、提升城市品位的核心工程,更是文化传承、“两型”展示的平台。作为长株潭一体化实质性推进的首个项目,湘江风光带又融通了长株潭城市群,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标志性工程。风光带全段的核心主题概括为:“湖湘名城,实至名归。韵、灵、古、野、灿,秀、远、文、重、新”。十段的分主题分别为:九华区段——“九韵风华”,万楼区段——“万楼雄姿”,河西旧城区段——“古城印记”,河西郊野区段——“莲邑乡风”,易俗河区段——“易俗古韵”,昭山区段——“山市晴岚”,岳塘新城区段——“新城远景”,河东中心城区段——“宝塔文风”,湘钢区段——“工业之源”,高新区段——“科技之光”。届时,整个风光带将成为具有湘潭特色、体现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与生态长廊。
“雨过前山日未斜,清蝉嘒嘒落槐花”。环看湘潭湘江两岸,靓丽的沿江风光带如两条彩带,镶嵌在湘潭城区河段。每逢天气晴好时,市民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风光带上畅游玩耍。吹江风,看万楼,逛宝塔,眼望碧波流淌……这已成为湘潭人以及外地来潭游客必游之地。
逛窑湾,走进湘潭历史
窑湾位于湘潭市河西老城区西端,湘江从它身边流过。据史料记载,窑湾古街于秦代立壶山港,建制于晋代(公元313年),历经1700余年的沧桑巨变,已成为湘潭城区文化发源最早、人文资源最丰富、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地方。走进窑湾就走进了湘潭的历史深处。
窑湾得名于清代,在此之前的元代和明代,它被称为锦湾。窑湾依山靠水,商业发达,朝朝代代吸引着世人欣赏、吟咏,这里也涌现出了许多名人轶事,留下了诸多古迹、建筑,如唐兴桥、望衡亭、陶侃墓、何腾蛟墓、求子桥、秋瑾故居、潭宝汽车站等。
【唐兴桥】
唐兴桥是湘潭市区通往窑湾街道的唯一通道,原名壶山桥,因毗邻唐兴寺而得名,是湘潭城区现存完好的最古老的石拱桥,生活在湘潭窑湾街区的居民每天都由此进出。该桥始建于清初,为单孔石拱桥,长13米,宽6米,跨度12米,由花岗岩石砌成,两边有花岗石围栏,围栏柱头上立有狮、象、鹿、猴、兔等动物石雕,栩栩如生。
【望衡亭】
望衡亭位于湘江北岸石嘴垴陶公山下,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王捷俊于1932年筹资修建。
相传陶侃曾在此屯兵,在江边建有“望岳”、“钓鱼”二亭,元御史燮理浦化曾题《望岳亭》诗:“十载重来一凭栏,光阴不改旧江山。亭高下瞰龙藏室,天远遥观虎拜斑。耕钓每怀生处乐,驰驱未许老来闲。雄风入座披襟好,静看渔舟上锦湾。”后来,该亭几经兴废,此处又出现过黄叶亭、观湘楼、陶公亭等,皆不存。
1932年,由王捷俊将军筹资在陶公亭原址兴建新亭,建成后,登高远眺,南岳衡山隐约可见,岳麓红枫历历在目,因仰陶公“望岳”之义,故名“望衡亭”。
【陶侃墓】
在湘潭市沿江西路上十八总临江处有一座山,山顶有壶状巨石,原名壶山,西晋年间,陶侃入湘,镇压杜弢起义,驻节壶山,便更名为陶公山。陶侃墓系衣冠冢,原筑于晋代,后为宋代所筑。
1921年(民国十年)在该处征地拆屋重建了陶公墓及陶侃故居——陶公寺,陶公寺原占地4亩,房屋3间,计60平方米,另有花园、鱼池等。重建的墓原有墓庐、台阶、石栏、石华表联、香案、墓联。墓联是:“百甓勤劳博芳土,八州都督剩松楸。”系清光绪江苏巡抚黎培敬所撰。
1959年12月,湘潭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陶公墓的附设物遭毁。1982年9月,湘潭市博物馆重新征收墓周一小块地,砌围,经上级批准再次公布为该市文物保护单位。
【潭宝汽车站】
潭宝汽车站,始建于民国14年(1925年),于民国16年(1927年)竣工。内设有站房、车房转车坪、停车坪,以及汽油室、码头护墙等,共费银6万余元,时称潭宝汽车站,是当时潭宝公路(湘潭至邵阳宝庆)的湘潭起点站。据说,圆形台阶式建筑是由原“湖南全省公路局”总工程师周凤九设计,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湘江水位的变化,因此,几十年来,汽车站从未被洪水淹过。
经考证,潭宝汽车站是全国第一个砖和钢筋砼结构汽车站,附属的立交桥也是我国最早的公路桥之一,见证了我国交通发展的历程。潭宝汽车站广场是窑湾历史文化街区内最大的空间节点和景观节点,也是街区内最大的开放性场所。广场内有9个景观节点,从新马路入口依次到江边,有新马路入口广场、空间序列段、窑湾正街主入口广场、潭宝汽车站与台基、观景休闲广场、河街连接处、码头区、民俗聚会与生态区、古巷民居与次入口区,最引人注目是逐级下降、分段分层的小广场及亲水平台。广场上的景观,由数个废弃轮胎和汽车零部配件组成,造型奇异却又不失新意。
【白石古玩街】
白石古玩街是齐白石艺术城项目的子项目之一,位于雨湖区南岭南路,毗邻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与齐白石纪念馆、白石公园等连为一体。
齐白石艺术城项目是雨湖区2015年度责任项目,由湘潭晨辉集团出资建设,将依托白石公园、齐白石纪念馆等文化地标,将白石文化融入到特色建筑与现代商业的展现形式之中,定位于打造融文化艺术、古玩鉴赏、地方特色文化、休闲、旅游、美食等于一体的湘潭特色文化商业地标。白石古玩街项目(一期)总建筑面积达7500平方米,预计投入上亿元,将建成100余个独立铺面,1个400平方米的集主体展览、拍卖及会议等于一体的藏品展示厅,1个5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以及地摊交易区。
古玩街其店铺大多经营杂项,涵盖古瓷、家具、钟表、字画、文房四宝到金、银、铜、铁、木、玉各类工艺品,大小新旧货各色齐全。
(本版图片均由湘潭市旅游外事侨务港澳局提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