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水先生艺术简历
自上世纪90年代起,王德水书画展曾先后在上海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和中国美术馆举办,并在东京、京都、神户、大阪相继展出其书画作品。
1990年在东京举办的王德水水墨画展被香港《明报》专题报道,起艺术成就和艺术价值被广为传播和赞赏。
1997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王德水书画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书协领导及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鼓励和赞扬,并为其题字、祝贺,各大新闻媒体对此都给予了大量的报道。
2007年9月,王德水以组委会秘书长身份负责第九届世界华商大会在日举行的“世界华人2007中国书画艺术精品大展”的策划、组织工作,并担任评委,其作品参加了中国九大巨匠画展。
2011年6月8日,在湖南省博物馆举办“湖湘行”书画精品展。
2012年5月18日,“王德水书画展”在澳门林则徐纪念馆举行,作品预订一空,全部售出。
2012年9月17日,被湖南大学聘任为教授,并担任湖南大学岳麓中华书画研究院院长。
2013年1月26日,“闳约深美:王德水魏碑文化大展”在北京798闳约艺术中心开幕,其魏书作品用笔苍劲、结体严谨,书体雄浑大气中不乏质朴端丽,受到各界赞誉。
2013年6月20日,湖南港恰周上,德水艺术助推湘绣湘瓷走向世界,王德水所创作的《鱼乐图》为蓝本的湘绣作品和湘瓷作品《八角文瓶》在香港保利拍卖会上最终分别以17万元人民币和19万元人民币成交。
■贺艳雄
癸巳年农历六月初六,走进湖南大学特藏馆,一幅幅扇面汉隶书法作品,宛如一股股善解人意的清风拂面而来,沁人心脾,为参观者拂去酷暑带来的炎热,让人心旷神怡。这60幅(扇面)书法作品,是王德水大师以湖湘文化为主题的继《湖湘行专辑书画展》、《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18周年书画展》、《雷锋精神传万代书画展》、《岳麓书院专辑书画展》之后,又一书法大盛宴。是他整个书画人生中第一次全部用汉隶来创作的书法展。抒写在扇面的汉隶字体,或潇洒灵动、飘逸自如,或端庄俊朗、雄强朴厚,宛如一个个风格迥异的精灵,跃然纸上,给参观者极大的视觉享受。
汉隶,王德水的面孔
在书法展启幕前,笔者在湖南大学的集贤宾馆,见到了正在创作扇面作品的王德水先生,已经几天几宿没休息的他,脸上有了几丝疲惫。一件红色的T恤衫,把他艺术家的激情折射出来。当他和笔者聊起这批扇面书法,他嗖然间精神抖擞,滔滔不绝。
“这是我首次全部用汉隶书写的专题书法展(扇面),湖湘文化给了我创作汉隶的最好灵感,是我情怀的一种释放,是我内心的面孔。”王德水开门见山地说道。
仔细一看这批汉隶精品,就会发现王德水的汉隶有它独有的“个性”。
王德水旅居海外二十多年,他的书法融合了中西文化。有笔法、规模和气势上的审美,还具有一种格调上的清雅华美,大而精深,能将恢宏的豪气与清畅的逸气结合起来,在充实中求灵透,于娴静里把握节奏,捕捉感觉中朦胧而又微妙的深层意象。他的这些作品大气磅礴,豪放自如,书法中偶尔夹杂着大篆、行草、魏碑等笔法,整个作品别具一格。
王德水的整个汉隶在创作技艺上是卓绝的。作品“大胆落笔,细心收拾”,整个作品在理性把握全局的同时,较好地处理了局部,就如一幅幅耐人寻味的山水画,一撇一捺,一横一竖,点线穿插,笔法变幻莫测。豪放自如的笔下,虚实结合动中寓静、虚灵清逸,局部的虚实、大小、长短、方圆、轻重、浓淡等,配合得天衣无缝。
汉隶是最挑剔的书法,一不留神就把汉隶写成现代隶书而俗气化和呆板化,呆板显匠气,俗气不可医。唯有协调好笔法与其他写法的关系,才能破俗化呆。为此,王德水在笔法上,融汉简、行草、魏碑于汉隶之中,有了润染之气。使得王德水的汉隶作品,大气磅礴,清秀俊逸。
在整个汉隶发展中,重要一点是变化横式字式,努力突出横画,随字布形,大小不一,一般字的形体较长,字体扁平,挑画和捺画向左右方向拓展,同时把笔法带入快捷的书写之中,以激情和力度把汉隶技法带进纵横气象之内。追求力度与取势建构,左右盘旋;变纵向为横向取势,上下贯通,气势绵绵等,王德水对这些古代书法技巧都承继之。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他作品中那种线条的洒脱性、奔放的字体品质、整体布局构成的气象,以及所带来的艺术感受是独有的。正因如此,王德水的汉隶有了新的生命力。
“我创作的这批汉隶作品,轻重结合,轻的彷如一阵烟可以飞起来,重的彷如一根针立在纸上。”王德水大师一边看他的作品一边娓娓说道。
扇面“舞台”大放湖湘光彩
在王德水大师的书之八法中,成就最高的是魏碑,曾用魏碑书写而成的《天鹅溪漫记》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极高肯定,奠定了他在中华魏碑第一人的地位。
可在王德水的眼里,他一直觉得自己的汉隶比魏碑更成功,从开始练习书法起,他就喜欢汉隶,再加上汉隶和魏碑之间的书写上是相通的,所以二者的书法运用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可魏碑为什么是他目前最成功的书法呢?他饱含深情地说道:“汉隶创作更需要感情寄托,它要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只有融天时地利与人和为一体,汉隶才能成功,如果没有这些,再好的笔墨技法也成就不了汉隶的精髓。”
湖南显然是汉隶创作的不二之地。
用汉隶来创作扇面画,还是来源于湖湘文化的灵感。
王德水第一次走进马王堆汉墓博物馆时,看到馆内陈列了大量出土的汉简,他一下子就被震撼了。湖南远在汉朝就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化,他萌生了要用汉简的“同门师兄”汉隶来展现当代的湖湘文化。参观完之后他再也按捺不住了。
汉隶创作的灵感激发后,他又在苦寻这组作品的主题材料。恰时,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唐亚阳送了王德水一本名叫《新修岳麓书院志》的书,阅后,他喜出望外,拿在手里爱不释手。书里面记载有大量的文人贤士对湖南的描述,古人用极致的美词来形容湖湘美景,歌颂湖湘文化,内容引起了王德水内心的强烈共鸣。他的笔情不自禁的游走起来。
为什么汉隶书法的载体是扇面呢?
扇子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随身携带物品,是他们的代名词,“羽扇纶巾”曾一把扇子把风流与智慧完美演绎。汉隶写在扇面上,最能体现文人当时吟咏湖湘的意气风发的神情,这是艺术之人用艺术表达的独到方式。
王德水开始作书,在64×20cm的扇面上开始整个湖南文化的回放。在扇面上作画是考验整个作画技巧的,“画面小,天地大”。从构思、设计,和作画时一模一样,每幅扇面上一般要写60个字到80个字,有些甚至多达120个字,字与字的结构,上下比例。为求完美,王德水多少个夜晚为它们失眠,有时连续几天通宵达旦的书写。60幅扇面书法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全部完稿。
王德水创作的这批扇面汉隶是透明的,透过这些书法,可以穿越到每一个诗人的时代,远在汉唐、近在明清、现在当代,身临其境的去感受诗人吟咏的湖南,跟着默念这些古诗,轻抚下扇面,那股文字会带给湖南人独有的幸福。
从无到有的欣喜,观者很难身临其境,但是眼前“蚕头雁尾”的汉隶,却可以强烈摇荡心底那股钦佩的神经。
湖湘文化成就了王德水的汉隶
“汉隶具有分明的两重性,轻笔之处可以飞,重笔之处如针立,这像极了湖湘文化,一面绵柔,一面厚重。两者互为成全。”王德水大师乐乐地说道。
长沙城静静躺在湘江母亲的怀抱里,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默默地更替了几许桑田沧海。岳麓山下,书声琅琅,程朱理学,就在一股山间雾气中氤氲开来,绵延万代,湖南的文化吸收着山水之间的天然灵气,显得格外清新温柔,湖南的绵柔从《湘女多情》开始唱了出来。
长沙也是革命文人之城,古有曾国藩、左宗棠,近有毛泽东、蔡和森,一代代古人贤士,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激情,在湖湘大地上从不间断的传承着,给湖湘文化插上了刚毅和执着。
王德水说唯有这样的地方才能衍生千古流传的汉隶,优秀文化和完美艺术相结合,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近几年,汉隶成了王德水八大书法的新宠,他开始创作了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汉隶作品。在刚刚结束的湖南港洽周湘绣湘瓷精品保利香港拍卖会上,王德水用汉隶通过悬空法创作在醴陵陶瓷上的《八角文瓶》,在众多的湘瓷精品中脱颖而出,最终以十九万元人民币拍卖成交,在香港引起一片哗然。
“我汉隶最高的成就,一定在湖南,随着对湖湘文化的不断了解,我的汉隶会越来越成功,是湖湘文化给了我汉隶成长的肥沃土壤。”王德水慷慨地说道。
这次汉隶扇面精品展,是王德水对湖湘文化理解加深的又一个重要标志,也展示了他在汉隶技法上的不断超越。
运用王德水艺术,抹亮湖湘文化的天空
当第一次踏入湖南,接触湖湘文化,他许下了这个掷地有声的丹青梦想,要以书画专辑和城市文化墙的形式打造湖湘主题文化和城市文化。
王德水成了追梦人后,再也没有停止过脚步。
来到湖南,他的这颗心就住在了湖南。一待就是3年,他只做一件事,就是全力地去吸允湖湘文化,疯狂地爱上了湖湘文化。他和湖南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他成为湖南第一师范客座教授,成为湖南大学教授、岳麓书画院首任院长;他的脚在一步步丈量着湖湘土地,从岳麓山、橘子洲头到韶山;从昭山、桃花源、张家界到凤凰古城、崀山……
创作了以湖湘文化为元素的画展、书法展等作品400余幅。
“我要把湖南的每一个板块都走一圈,用我的笔把湖湘文化分散在每一个地方的精髓集中展现出来。”王德水大师激动地说。
游岳麓书院,登岳麓山,成了王德水每天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每当走到岳麓书院,心里很难受,祖先留下了取之不竭的湖湘文化,可当代人开发的仅仅是皮毛枝叶而已,太浪费了。”王德水说到此,显得异常的难受。
在王德水的心里,弘扬湖湘文化已经成了他的终身事业,中央有关部门多次盛情邀约他去,他一次次地拒绝了,因为他放不下湖南,割舍不掉湖湘文化的情怀。
湘绣无疑是湖南在国际上一张响亮的名片,可在王德水看来,湘绣的创作主题主要以绣虎、绣草花为主,缺少以湖湘文化为主题的作品,这样的湘绣是没有灵魂的。
为此,王德水多次和湖南研究所沟通交流,三个月前,终于和湖南省湘绣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王德水以湖湘文化为主题的绘画,湘绣研究所以此为刺绣蓝本,一起打造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湘绣精品,给湘绣注入湖南的魂,让湘绣载着湖湘文化一起走向世界。在港洽周湘绣湘瓷保利香港拍卖会上,以其画作《鱼乐图》为蓝本的湘绣作品以十七万元人民币成交。
湘文化书写在宣纸上最多只能保存800年,而如果把它写在瓷器上,可以保留一千年、一万年,或者更久。让湖湘文化的生命力更加久远,传播的更广。为此王德水与醴陵瓷器研究所也开始了战略合作。
王德水大师还说:“我的先祖书圣王羲之举创了千古流芳的《曲水流觞》酒会,留下了千古一绝的《兰亭集序》书法瑰宝,从小受先祖文化熏陶的我,一直在寻找美酒与书画契合的美妙,总难遂心愿。而今在三湘大地,我的情感找到了契合。浏阳河青花典藏酒不仅香醇优雅,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个性独特,能让饮者喝出一种文化情怀,更能感受艺术与酒契合的美妙!”王德水有一个心愿就是与浏阳河青花典藏酒战略合作,推进书画艺术与酒文化的融合,打造中国的文化名酒。
为了湖湘文化能够走向世界,实现王德水的丹青“梦”,他不断的创新,开拓湖湘文化传播的道路。
在王德水的坚持和努力下,湖湘文化传播的道路在一点点拓宽,也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可仍有“行百里者半九十”任重道远的担子。
“要做真正的文化产业,推动湖湘文化的发展,不是靠个人的能量,也不是请一批大师就能做到的,它要聚集所有的正能量,社会、政府、个人及湖南的每一个人要拧成一股绳,一起发力来拉动湖湘文化这艘航母。唯有此,湖湘文化才能走得更远。”王德水颇具思考地说道。
在整个采访中,王德水自嘲自己是三句不离本行的说着湖湘文化。他对推动湖湘文化的执着信念感染人很久很久。
王德水汉隶扇面书法展侧记:
一场特殊的五分钟“比赛”
王德水首次全部用汉隶在扇面上书写湖南佳句的消息不胫而走,每天来拜访的名人雅士门庭若市,其中让王德水印象最深的就是“经学大师”姜广辉教授。
2012年,刚刚成为岳麓中华书画院院长的王德水,通过湖南大学栾永玉副书记的引荐,在一次偶然的晚宴中,认识了姜广辉教授。
得知姜广辉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近三十年,涉及研究领域有中国文化史、中国经学思想史、宋明理学史等,提倡“雅文化”为己任,勤于创作旧体诗词,有人称其旧体诗词创作群体为“麓山诗派”,又是炎黄艺术馆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行业内有名的中国书画艺术鉴赏高手,王德水钦佩万分。
姜广辉在看了王德水的书画之后,大为震惊,直呼王德水的人物画达到了中国人物画创作的绝对高峰,是一名优秀的杰出的甚至将有可能在中国书画史上承前启后的书画大家。两人一见如故,因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一天不见姜公都不行。”王德水说道,两人几乎每天要泡在一起,在一起谈经说道,练字赏画。当年7月,王德水和姜广辉邀请了8名岳麓书院博士、硕士研究生,组织了“岳麓诗会江南行”活动,通过用歌、书画创作形式描绘江南名城,宣传、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活动创作古体诗词30首、书画30幅。
当得知王德水要进行汉隶扇面书法展,姜广辉只要有空,就去他那里。在所有作品创作完之后,一天中午吃饭时,姜广辉兴致勃勃地说道,“我有一幅扇子,没有作画在上面,待会饭后,我帮你汉隶扇面书法展作序,你帮我在扇子上作画,看谁快。”王德水极为兴奋地答应了,好像期待这场比赛已经多时了。
饭后,两人来到王德水的工作室,二话不多说,王德水走进了内屋,姜广辉气定神闲地坐在外屋,随手在桌上拿了一张纸。全场人屏住呼吸,只有时针滴答滴答的声音。
“嘎吱”,伴着推门声,王德水从内屋走了出来,此时姜广辉的笔也停住了。这场“比赛”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就结束了。只见王德水拿着的扇面上,多了十条栩栩如生的鱼儿,王德水喜滋滋地说:“这是对姜公生活十全十美的衷心祝福。”
姜广辉作的序也毫不逊色,刚刚洁白如新的纸上,几分钟后,多了一排排俊秀的繁体书法,就像一个个武威的将军,散发着逼人的王者之气。序这样写道:
王德水先生《清风拂面》序
南岳衡山,峰峦绵延。
岳麓为足,祝融为巅。
湘水岸畔,长存帝子英魄;
麓山胜地,荟萃先贤藻翰。
自唐以降,前有杜甫、李贺、孟浩然,
后有晦庵朱子、张南轩,
游兴所至,多留诗笺。
己之夏,书圣哲嗣,神游结缘,
感麓山文气之盛,选妙诗分题扇绢。
潇洒飘逸,笔力矫然。
题为《清风拂面》,集成洋洋大观。
书成嘱余为序,余感其心之诚,撰数语以题其端。
姜广辉撰于碧虚之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