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渌江书院再启湖湘文化斯文之门

2020年11月26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 文/肖捷 廖蔚佳

醴陵文脉悠远,特别注重文化传承,自南宋至清代,相继办起七所书院,形成了独特的书院文化。作为醴陵文化摇篮和文脉发祥地,渌江书院是存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书院。

为传承湖湘文化,再续醴陵斯文,今年3月,醴陵市委、市政府启动了渌江书院保护整治工程。在醴陵市委书记周晓理看来,渌江书院建设是百万醴陵人民的共同心愿,要全力以赴打造好这张醴陵历史文化名片,让所有醴陵市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闹中取静,掩映楚才千年

渌水悠悠自西向东漫过流星潭、流经状元洲、穿过渌江桥,在西山脚下回旋观望掩映在碧翠葱茏中的渌江书院。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原址坐落在城东青云山学宫旧址(今醴陵一中校园内),道光九年(1829年)迁建于西山今址。

穿过熙熙攘攘的繁华街道,沿陡坡缓缓而上,便来到别有洞天的渌江书院。远远可见院门头“渌江书院”四个大字,这是1982年由著名醴籍书法大家李铎题书。下首的对联“道崇东鲁,秀毓西山”则由道光末年任书院山长的易卓题写,从对联中便能窥见渌江书院传承自孔孟先贤的文风文脉。

站在书院背靠的西山公园神怡楼远眺,渌江书院全貌清晰可辨。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近7000平方米,规模宏敞,布局曲雅。院前一棵高17米、需5人才能合抱的古樟,距今约1500年历史却仍枝繁叶茂。树旁有碑“老树千年惟鹤住,深潭百尺有龙蟠。僧居却在云深处,别作人间境界看。”据记载,这是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在古樟下有感而发的诗作。现在,书院内外仍保留着90棵百年甚至千年古树名木。古樟右下方的“洗心泉”至今清澈碧绿,左前的宋名臣祠、靖兴寺,分别祭祀南宋三位醴籍名臣和唐朝大将李靖。院内正中为讲堂,祀有“万世师表”孔子画像;左边一排为清代考棚,右侧为斋堂;首门头、次讲堂、又次内厅、东三斋、西三斋、后再设日新斋、又新斋,是学子藏修砥砺之所,亦是名家讲学之乐地。

名儒讲学,开创书院名声

与长沙岳麓书院、衡阳石鼓书院一样,渌江书院也曾是湖南著名的县级书院。翻开书院历史,最为人熟悉的莫过于“朱张会讲”那场精彩的理学之争。

张栻是南宋当朝宰相之子,也是著名诗人陆游的文友,虽出身豪门却一心向学,他是同时代为数不多有着与朱熹相近的学术思想的知名学者,在理学史上有着与朱熹一样的重要地位。因此,为了这次与张栻的聚会,朱熹足足准备了两年,从福建崇安出发,不远千里而来,终于在1167年8月的一天,踏进了渌江书院的院门。两位中国学术文化的顶尖人物带着各自最深厚的思考,在渌江书院发生了激烈的学术碰撞。使渌江学子领略到了理学最精髓的学术思想,饱览了大儒们的气度和风采。渌江书院也因此名声大噪。

数百年来,作为醴陵七大书院之首,渌江书院演绎着一段段文坛佳话。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两度慕名而来,在渌江书院浏览讲学,盘桓多日;与朱熹、张栻齐名的浙东学派婺学创始人吕东莱,也与渌江书院有着牵连,他把自己短促人生中最精华的部分,奉献给了渌江书院。小小书院,文脉悠远,延传至今。

名流掌教,尽现书院辉煌

据《渌江书院志》等资料记载,书院从建院伊始,就承继朱子讲学之风气,所聘的掌教山长(院长),都是一时的名流。在51位有姓名可考的山长中,有进士12人,举人33人,在京城、地方任过官职者大有人在,其中最为鼎鼎大名的便是晚清名臣、湘军领袖左宗棠,在他掌教书院的3年,渌江书院拥有仅次于岳麓书院的地位。

1837年,年仅24岁的左宗棠屡试不第,功名止于举人,就任渌江书院山长,转而遍读群书,钻研兵法。左宗棠曾为渌江书院撰对联:“身无半文,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他还常领着生员登西山,指点何处可守战,何处可设伏。也正是左宗棠执掌渌江书院期间,他与朝廷重臣陶澍的相识相交,由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成为其步入仕途,位列清廷重臣的人生转折点。

英才蔚起,传承文化精髓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由湘人写就。纵观历史,湘楚之地本就是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理学家的摇篮,醴陵更是如此。

不提宋代名儒皮龙荣、杨大异、吴猎三人,也不赘述汤非凡、阳明珠、彭道儒等科学家、发明家的成就,单看从醴陵走出的李立三、左权、耿飚、程潜、陈明仁、宋时轮、蔡申熙等人物,就不难发现醴陵人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或许正是有了历代先贤大儒的影响,李立三、左权、宋时轮、陈明仁、蔡申熙这些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是从这座小小的渌江书院走出来的。

可以说,渌江书院为振兴文教、培植英才作出了巨大贡献,是醴陵千年书院文化的核心载体。

今世复修,再启斯文之门

渌江书院积淀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容小觑,为全面保护、深度开发书院的文化资源,醴陵市委、市政府明确了保护整治修建方案,将坚持“修旧如旧、旧中有新”、“化繁为简、敢于留白”、“延续精神、传承文化”的原则,以渌江书院鼎盛时期的布局造型为蓝本,恢复涧水鸣雷、洞天日月、修篁蔽日、宝藏轮旋、石坡高砌、古樟参天、心泉映月、禅窗秋静八处历史景观,还原书院“依山傍水、师法自然,山水林田要素齐备考究”的历史原貌。

未来,渌江书院还将植入新的展示手法,在重要的景点前设置二维码扫描点,游客可利用手中的电子设备获取景点详细介绍、历史原貌三维图等信息,收获更为直观的文化体验。

醴陵市还计划利用渌江书院的文化资源,塑造“文承六脉、延续至今”、“风水宝地、治学佳境”、“经世致用、知行合一”、“道崇东鲁、秀毓湖湘”四个主题片区,打造多个景观节点丰富的游览内容,形成一条人车分行、由核心游线和多种步行体验组成的游览空间,使其成为醴陵市公园绿地的组成部分之一。

沿着历史的脚步,拨开时空的遮掩,这座容纳万端、兼收并蓄,浸润湖湘之韵的书院,不仅成为了醴陵人的文化圣地,更是湖湘文化的一座重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